蠶絲也能做存儲卡!科學家發現蠶絲蛋白能存儲數據,存儲量還很高

2020-08-12 科普大世界

蠶絲自古以來就是上好的絲織原料,蠶繭就是蠶吐的絲結成的,長度一般2.5~4.5釐米,直徑1.5~2.5釐米,重量為0.2~0.5克,一個蠶繭所包含的蠶絲長度多在700~1600米之間。蠶絲雖然很細,只有人的頭髮直徑的1/10左右,但韌性很高,可以用來做絲織品,我國勞動人民用蠶絲織成的絲綢在歷史上一直享譽全球,通往我國的商道都被稱為絲綢之路,可以說養蠶、繅絲、絲綢幾乎就是我國的文化符號,這種古老的技術一直流傳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在以養蠶、繅絲和織絲綢為業。

傳統的工藝仍在綻放光芒,誰也沒有想到蠶絲會和如今數據存儲方面的前沿科技聯繫在一起,就在今年8月11日的時候,爆出一個讓人吃驚的新聞,據《科技日報》等媒體報導,世界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每平方英寸晶片就可以存儲64GB數據。

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8月11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研究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題組的研究,公布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的首次實現。

該存儲技術以天然蠶絲蛋白(纖維狀蛋白質)作為信息存儲介質,以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作為數字信息寫入方式,可以在一平方英寸(約6.45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存儲64GB的數據,如果折算成傳統的半導體存儲器,一顆蠶絲蛋白存儲器的容量相當於0.5TB(512GB)的硬碟。研究團隊領導者陶虎稱「一顆(蠶絲蛋白)晶片所用的蠶絲連0.1克都不到」,照此推算,一個蠶繭就可以存儲1~3TB,而一條重約1.5公斤的天然蠶絲被所需要的蠶繭可製成上萬顆天然蠶絲存儲器。」

而且蠶絲蛋白存儲器不僅具有原料便宜和存儲容量大的優點,還可以多次重複擦寫並能在高溼度(90RH%)、高磁場(7T)、強輻射(25 kGy)等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堪稱是非常理想的存儲器介質。

科技創新無極限,一直被視為絲織品原料的蠶絲居然也可以被開發為優秀的數據存儲介質,讓人不得不感嘆科技的能量實在是太強大了!這種技術一旦可以應用,那麼我們常用的存儲晶片和存儲硬碟將可以為蠶絲製成,而且有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存儲技術下的高科技產品還可以與生物大腦連接,到時候甚至可以把蠶絲存儲器作為可連接人體的存儲晶片了。


參考資料:
《科技日報》8月12日文章《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相關焦點

  • 當聽到蠶絲竟然能用來存儲數據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說起蠶絲製品想必大家不陌生,關於蠶絲最初的印象就是武俠電影裡刀槍不入的天蠶寶甲(真假無考究);隨後就是讓我們感到自豪的絲綢,幾千年以來,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現在,蠶絲又有了新的應用,那就是作為硬碟來存儲數據。聽到這你肯定以為我在胡說八道,但事實就是如此。
  • 從古老「蠶絲」到蠶絲蛋白硬碟 上海科學家在存儲技術上再有突破
    5G等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高可靠低延遲的網絡連接,我們將更快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連接到網絡的設備激增,就會帶來數據存儲量的激增。當前的半導體存儲技術越來越難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存儲需求。生命科學與半導體技術的融合,給信息存儲帶來了新思路,各種基於生物介質的存儲技術應運而生,如高容量DNA存儲技術、寡肽存儲技術等。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5G等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高可靠低延遲的網絡連接,我們將更快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連接到網絡的設備激增,就會帶來數據存儲量的激增。如何突破現有存儲設備限制,實現更高效、更大容量的存儲是當下技術人員研究的重點。
  • 科學家首次實現蠶絲蛋白高容量存儲:不僅可存儲數字信息,還能存儲...
    說到蠶絲,你可能會想到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或者陶淵明的「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這些指的都是蠶絲傳統的紡織材料功能。你可知道,蠶絲還能做傳感器材料?  日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 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
    「萬物互聯」時代,連接到網絡的設備激增,就會帶來數據存儲量的激增。存儲量大 穩定性高 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致力於將生命科學技術與半導體技術進行融合,這類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給信息存儲帶來了新思路,如高容量DNA存儲技術、寡肽存儲技術等各種基於生物介質的存儲技術不斷被研發出來。
  • 中國科學家發明「蠶絲硬碟」,或將開啟晶片存儲新紀元
    近日,上海科學家推出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將半導體材料與生物介質融合,發明出一種可以同時記錄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的新科技存儲硬碟。5000年的古老生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今成為數據的存儲介質,在未來科技裡重獲新生。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
    蠶絲硬碟真的是蠶絲做的嗎?除了我們熟知的數據儲存,它竟然還能存儲DNA、疫苗等繁雜的生物信息,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使用?普通硬碟使用鋁合金材料或玻璃來做基板,誰也沒想到可以使用蠶絲蛋白也可以做基板。,其工作原理是藉助蠶絲蛋白對紅外光纖的選擇性吸收,並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絲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點陣實現數字信息寫入,對點陣成像可進行信息讀取,從而實現了蠶絲蛋白的存儲功能。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人體
    蠶絲硬碟真的是蠶絲做的嗎?除了我們熟知的數據儲存,它竟然還能存儲DNA、疫苗等繁雜的生物信息,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使用?普通硬碟使用鋁合金材料或玻璃來做基板,誰也沒想到可以使用蠶絲蛋白也可以做基板。,其工作原理是藉助蠶絲蛋白對紅外光纖的選擇性吸收,並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絲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點陣實現數字信息寫入,對點陣成像可進行信息讀取,從而實現了蠶絲蛋白的存儲功能。
  • 蠶絲還能做硬碟,而且是全球首款!中國科學家們放大招了
    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硬碟研究上有了新突破,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硬碟由蠶絲構成,外觀小巧可愛,輕柔的質地有點棉花糖的感覺,大改往日對硬碟的印象!它既能存儲數字信息,也能是生命信息的載體,存儲一些例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等信息,甚至可以安全地植入生物體內,長期地保存這些生命信息。它又有可控降解的功能,起到了信息保密的作用。
  • 擔心硬碟數據丟失?科研人員研製「蠶絲蛋白硬碟」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11日發布的消息,該所的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
  • 說到蠶絲想到蠶絲被?腦洞不夠大!它可存儲數字信息、生物體DNA和血液樣本
    說到蠶絲,你會想到什麼詩句?是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還是陶淵明的「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這些都是蠶絲傳統的紡織材料功能。你可知道,蠶絲還能做傳感器材料?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
  • 顛覆認知,蠶絲蛋白還可以作為硬碟一樣的存儲器
    顛覆認知,蠶絲蛋白還可以作為硬碟一樣的存儲器 發表時間:2020/8/18
  • 蠶絲只能做成絲綢?快來看看蠶絲還有哪些黑科技應用
    01、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後,蠶絲硬碟中的信息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耐高溫可重寫,能存DNA,還能植入人體
    蠶絲被?面膜?最近,來自中科院、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聯合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可重寫的生物存儲技術。陶虎在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中提到,「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又能根據設定,製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
  • 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原標題: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科技日報上海8月11日電 (吳紅梅 記者王春)在許多人看來,蠶絲是紡織衣物的材料,但是,在科學家的手中,這種傳統的材料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高科技新材料,植入生命體內。
  • 用蠶絲蛋白護膚
    蠶絲是我國古代文明產物之一。據考古發現,約在4700年前中國已利用蠶絲製作絲線、編織絲帶和簡單的絲織品等各種綢緞和針織品,並用於工業、國防和醫藥等領域。中國、日本、印度、前蘇聯和朝鮮是主要產絲國,總產量佔世界產量的90%以上。    中國的蠶絲享有「纖維皇后」的美譽。蠶絲代表了高雅和華貴,但天然的蠶絲還是一種美容護膚的佳品。
  • 首塊基於蠶絲蛋白的硬碟存儲器問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上海8月11日電 (吳紅梅 記者王春)在許多人看來,蠶絲是紡織衣物的材料,但是,在科學家的手中,這種傳統的材料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高科技新材料,植入生命體內。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這也是國際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相關成果於8月11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相關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誕生: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近日消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一個蠶絲製成的硬碟。蠶絲一般不都是用來製作布料衣物的嗎?以普通人的想像力,實在難以理解蠶絲硬碟該如何進行存儲。好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劉夢昆教授在媒體中解答了我的疑惑,他介紹說:「我們通過納米針尖將紅外光聚焦在極小的尺度下,對蠶絲蛋白進行改性從而達到信息存儲和讀取的目的。
  • 蠶絲蛋白柔嫩原液
    在寒冷冬季從事蠶絲織品洗鍊的工人,儘管長時間浸泡在冰冷的水中,但其雙手卻既光滑又細膩,這引起了護膚研究中心人士的極大興趣,經過研究,發現了蠶絲中含有的一種蛋白物質是令肌膚光滑細膩的根本原因。而早在我國明代,蠶絲就已經作為宮廷貴妃的美容美顏秘方了,李時珍在他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天然蠶絲可以使皮膚變美,消除暗沉,甚至還能治療化膿性皮膚。
  • 中國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
    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唯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