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蠶絲硬碟誕生: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2020-08-12 Tonews

近日消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一個蠶絲製成的硬碟。

北京時811日凌晨,陶虎團隊的相關論文A rewritable optical storage medium of silk proteins using near-field nano-optics》發表在了《自然納米技術》。

剛聽到這個消息時,我有點懵,相信各位網友也是。在人們的刻板印象裡,硬碟無非分為三種:機械硬碟SATA固態硬碟M.2固態硬碟。蠶絲一般不都是用來製作布料衣物的嗎?以普通人的想像力,實在難以理解蠶絲硬碟該如何進行存儲。

好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劉夢昆教授在媒體中解答了我的疑惑,他介紹說我們通過納米針尖將紅外光聚焦在極小的尺度下,對蠶絲蛋白進行改性從而達到信息存儲和讀取的目的。後期,我們將結合多探針平行加工技術和快速移動平臺,未來有潛力實現可比擬商業化硬碟的存儲密度和讀寫速度

實驗室主任陶虎則向媒體透露到,蠶絲硬碟與傳統硬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包DNA和血液樣本;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內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還能根據時間設定,可控地降解消失。

此外,蠶絲硬碟還能在高溼度、高磁場或者強輻射等惡劣環境中長期穩定工作,數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遠比傳統硬碟出色。

蠶絲硬碟的出現,對於整個半導體和信息行業都意義重大。因為技術不止受限於理論,更受限於材料。新材料的突破,不亞於發現某個未知的重大理論。

我之前逛社區的時候,經常聽到一些悲觀言論,認為我們的科學理論已經停滯太久了。事實上並非如此,相比於技術,科學理論其實是超前的。

普通人是看不懂科學理論的,真正讓人感到停滯的是技術應用層面上,而技術停滯的關鍵在於材料。舉一個最簡單也最極端的例子,可控核聚變的理論早就有了,為什麼造不出人造太陽?因為我們造不出合格的約束材料,只能深挖理論,從其他技術層面上解決問題。

再舉一個比較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手機誕生這麼多年來,從磚頭似的大哥大進化到單手握持的功能機,為什麼如今智能機卻又朝著大體型發展?除了觀看效果,更多還是因為電池材料限制,必須留足夠的空間才能放進大容量電池來維持良好的續航體驗。

電腦硬體停滯不前幾乎是既定的事實,雖然這些年來,硬碟的性能和空間有所提升,但始終缺乏功能性的突破。蠶絲硬碟的相關論文摘要中提到,生物相容性材料中的納米級光刻和信息存儲,將超越傳統半導體行業技術,為諸如生物電子學和可降解電子學等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註: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相關焦點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蠶絲與現代文明相遇竟能變身為高科技創新材料,不僅能儲存信息,還能植入人體。存儲容量大,每平方英寸可存儲64GB數據;原位可多次重複擦寫;可同時存儲二進位數字信息以及與生命活動直接相關的生物信息;可以植入生物體長期保存,也可以在預設的時間內可控降解。
  •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可控銷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上海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蠶繭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8月10日,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又能根據設定,製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可控地降解,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又能根據設定,製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可控地降解,可控消失。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後,蠶絲硬碟中的信息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相當於0.5TB。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耐高溫可重寫,能存DNA,還能植入人體
    項目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今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中表示,這款「蠶絲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
  • 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這是什麼高科技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據悉,得益於蠶絲蛋白所具備的自身特性,結合高精度近場快速讀寫手段,此次研發的蠶絲蛋白存儲器作為一種高容量、高可靠性的新型存儲技術,不僅可以像普通半導體硬碟那樣存儲數字信息,還可為活性生物信息儲存提供一個功能巨大的平臺,用於採集存儲生物信息,同時存儲生物體 DNA 和血液樣本等。這種存儲器還能通過調控蛋白質的降解速度,按照預設的時序可控銷毀,從而用於信息保密。
  • 未來可以植入人體?全球首款非半導體蠶絲硬碟問世
    最近,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以天然生物蛋白製造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亦就是由蠶絲製成的硬碟。根據我們以往的了解,蠶絲一般都被用作紡織材料,如今科技的力量令蠶絲蛋白可以用來做成數據存儲器,並載入生物信息,比如血液樣本、DNA等等,未來甚至還可以植入人體。
  • 中國科學家發明「蠶絲硬碟」,或將開啟晶片存儲新紀元
    近日,上海科學家推出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將半導體材料與生物介質融合,發明出一種可以同時記錄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的新科技存儲硬碟。5000年的古老生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今成為數據的存儲介質,在未來科技裡重獲新生。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出現,可植入也可銷毀,由中國製造
    在最近,中國科學家們研發出來全國首發款的「蠶絲硬碟」,這是由一個有著古老聞名的蠶絲製作而成,能存儲信息,還能裝很多關於DNA等記錄,甚至可以直接植入生物的體內。據實驗室主任陶虎在採訪中告知,這個蠶絲硬碟的作用不但能做到對信息的永久保存,還能作為時間膠囊來控制時間線,能夠控地降解,更能可控消失。對於蠶絲硬碟,它比其它硬碟更能適應高溫環境,實驗時在高火中30分鐘之後仍能使體內信息保持完好,不像之前有些硬碟會被改寫,在容量上也達到了64GB平方英寸,容量較大。這一事件出來後,網友紛紛感嘆國家現在的科技是日益增高,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人體
    蠶絲硬碟真的是蠶絲做的嗎?除了我們熟知的數據儲存,它竟然還能存儲DNA、疫苗等繁雜的生物信息,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使用?,其工作原理是藉助蠶絲蛋白對紅外光纖的選擇性吸收,並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絲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點陣實現數字信息寫入,對點陣成像可進行信息讀取,從而實現了蠶絲蛋白的存儲功能。
  • 中國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
    據國內媒體報導,我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透露,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
    蠶絲硬碟真的是蠶絲做的嗎?除了我們熟知的數據儲存,它竟然還能存儲DNA、疫苗等繁雜的生物信息,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使用?,其工作原理是藉助蠶絲蛋白對紅外光纖的選擇性吸收,並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絲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點陣實現數字信息寫入,對點陣成像可進行信息讀取,從而實現了蠶絲蛋白的存儲功能。
  • 蠶絲還能做硬碟,而且是全球首款!中國科學家們放大招了
    說起計算機硬碟,就會聯想到一塊又大又重的方形磁塊,它作為核心存儲設備,又是計算機構件中不可或缺的。遠不及U盤的小巧輕便的移動硬碟又十分不便於攜帶,帶著它出門是件頭疼的事情。不過,這可能都會成為過去式!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硬碟研究上有了新突破,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硬碟由蠶絲構成,外觀小巧可愛,輕柔的質地有點棉花糖的感覺,大改往日對硬碟的印象!
  • 說到蠶絲想到蠶絲被?腦洞不夠大!它可存儲數字信息、生物體DNA和血液樣本
    說到蠶絲,你會想到什麼詩句?是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還是陶淵明的「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這些都是蠶絲傳統的紡織材料功能。你可知道,蠶絲還能做傳感器材料?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
  • 蠶絲只能做成絲綢?快來看看蠶絲還有哪些黑科技應用
    01、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8月10日,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介紹,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
  • 科學家首次實現蠶絲蛋白高容量存儲:不僅可存儲數字信息,還能存儲...
    說到蠶絲,你可能會想到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或者陶淵明的「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這些指的都是蠶絲傳統的紡織材料功能。你可知道,蠶絲還能做傳感器材料?  日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技術。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這些是蠶絲硬碟能夠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可以植入生物體永久保存或在預設時間內可控降解的前提。」 小小蠶絲硬碟「肚裡能撐船」鑑於原材料的特殊性,那麼,蠶絲硬碟的存入和讀寫形式與普通硬碟一樣麼?陶虎解釋,團隊利用蠶絲蛋白可選擇性吸收特定波長紅外光的特性,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蠶絲蛋白上實現了數字信息的寫入和讀取。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陶虎解釋,團隊利用蠶絲蛋白可選擇性吸收特定波長紅外光的特性,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蠶絲蛋白上實現了數字信息的寫入和讀取。每平方英寸的蠶絲硬碟,可存儲64GB數據。而一顆3.5英寸蠶絲硬碟需要的蠶絲連0.1克都不到,並能夠在高溼度、高磁場或強輻射等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其實,製作蠶絲硬碟的過程有點像攤大餅,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則像在『大餅』上撒芝麻。
  • 當聽到蠶絲竟然能用來存儲數據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沒錯,就是用蠶絲材料製作而成的一個硬碟,不僅能儲存信息,還能植入人體。最牛掰的是,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