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蠶絲硬碟」!耐高溫可重寫,能存DNA,還能植入人體

2020-08-11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出品


想到蠶絲你會聯想到什麼?蠶絲被?面膜?


最近,來自中科院、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聯合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於蠶絲蛋白的高容量、可重寫的生物存儲技術。


也就是說,未來,你的數據可能不需要再存儲在半導體上,而是一個蠶繭中。


項目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今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中表示,這款「蠶絲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


圖源:《澎湃新聞》受訪者供圖


突然就有了科幻的感覺,天然生物蛋白也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介質了!


8月10日,陶虎團隊的相關論文《A rewritable optical storage medium of silk proteins using near-field nano-optics》發表在了《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755-9?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utm_campaign=JRCN_2_DD01_CN_NatureRJ_article_paid_XMOL


這篇論文的摘要中提到,生物相容性材料中的納米級光刻和信息存儲,為諸如生物電子學和可降解電子學等無法使用傳統半導體製造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陶虎在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中提到,「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又能根據設定,製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可控地降解,可控消失。它有望在外太空等極端條件下保存信息。」


蠶絲蛋白是一種以其強度和生物相容性聞名的天然蛋白質,已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


在論文中,陶虎團隊介紹了使用蠶絲作為納米光刻和數據存儲的生物功能介質。


作為一種光存儲介質,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而且,研究表明,蠶絲在各種惡劣條件下均具有長期穩定性。


其實,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人類一直在探索信息存儲的光刻策略,包括使用深紫外或極紫外光源,雙光束系統和三維存儲架構的光刻策略,已經將光學存儲密度提高到每平方英寸數百GB。


然而,為了獲得高空間解析度,這些方法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複雜的製造過程,這些過程在時間和成本上均效率低下。此外,常規的光學光刻法受到衍射極限的限制,這阻止了存儲密度的進一步增加超過當前的工業標準。


陶虎團隊在論文摘要中提到,世紀之交,IBM描述了一種基於原子力顯微鏡(AFM)的數據存儲方案「Millipede」,該方案具有以30的高數據寫入和讀取速率實現每平方英寸多TB級的容量、40 nm空間解析度的能力。


儘管這項工作代表了技術上的飛躍,並導致了對基於探針的存儲方案的進一步研究,但商業應用仍然遙遙無期。


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為高解析度納米技術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製造可能,特別是在軟質材料上,可以實現超出衍射極限的超解析度成像。


s-SNOM產生的近場倏逝波是誘導局部受限高場光學異常有效的工具,這使得在納米級上製造光敏結構,操作和特性化成為可能,尤其是,倏逝波已被用於處理材料表面的納米級特徵,以及用於製造光學納米器件和聚合物材料的納米蝕刻。


由於中紅外s-SNOM的微創性,不需要真空且對蛋白質構象的敏感性,這些生物材料可以固定化並與細菌、病毒、酶和生物標記物等生物實體相互作用,通過開發中紅外s-SNOM的光刻功能,同時保留成像功能,納米尺度操作和功能生物材料的特徵可以因此集成到一個單一的平臺。


這個閉環光刻平臺可以簡化仿生製造,並提供基於探針的存儲方案來存儲和操縱生物信息。


為了提高光刻效率以及隨後在生物材料中的信息存儲、介質材料、入射光和光子之間的協同作用,必須優化介質材料、入射光和掃描頭的性能之間的協同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由桑蠶衍生而來的天然存在的環蛋白的絲素蛋白就非常適合。


作為一種生物相容的「綠色」介質,蠶絲在暴露於電子、離子束或光後會經歷納米級的多晶型轉變。陶虎團隊在論文中發現,尖端增強型近場紅外納米光刻(TNINL)可以誘導絲蛋白層的受控形貌和/或相變,其半峰全寬(FWHM)的空間解析度約為35nm。


這些圖案具有100nm的間距,相當於64GB平方英寸的存儲容量,並且可以重複寫入和擦除。


如何在蠶絲硬碟上「寫入」和「擦去」數據

圖源:《澎湃新聞》受訪者供圖


更值得一提的是,蠶絲因其機械強度,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易於功能化和可調節的水溶性而久負盛名。這些有利的特性使我們研究了絲綢蛋白作為可重寫的光學存儲介質,信息可以在嚴酷的環境下保留。


也就是說,好萊塢大片中常常出現的,通過微波爐高溫銷毀、或者砸壞硬碟破壞存儲能力的方式在蠶絲硬碟身上怕是不能奏效了。並且,這些特性也讓蠶絲存儲可以用於太空勘測等高溫高壓的使用環境。


相關報導:

https://mp.weixin.qq.com/s/IxIbLELZyzO4XQ7adkxVxA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 可控銷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惟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上海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蠶繭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8月10日,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又能根據設定,製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可控地降解,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在人們的印象中,蠶絲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為紡織材料,如今科技的發展正在不斷突破人們的想像。蠶絲與現代文明相遇竟能變身為高科技創新材料,不僅能儲存信息,還能植入人體。如果被帶上太空的是蠶絲硬碟,那麼人類的生命密碼也就有望在外太空進行保存和進一步研究。因為蠶絲硬碟不僅可以存儲數字信息,還能存儲生物信息。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誕生: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蠶絲一般不都是用來製作布料衣物的嗎?以普通人的想像力,實在難以理解蠶絲硬碟該如何進行存儲。好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劉夢昆教授在媒體中解答了我的疑惑,他介紹說:「我們通過納米針尖將紅外光聚焦在極小的尺度下,對蠶絲蛋白進行改性從而達到信息存儲和讀取的目的。
  • 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這是什麼高科技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表示,他從小就熟讀陶淵明關於蠶絲的古詩,原來只知道蠶絲可以做被子,沒想到蠶絲蛋白還能用於細胞培養,「對於和生物應用相關的信息技術,我一直都非常感興趣。」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又能根據設定,製成壽命可控的時間膠囊,可控地降解,可控消失。在微波爐中高火30分鐘後,蠶絲硬碟中的信息仍「安然無恙」。目前蠶絲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可達64GB每平方英寸,相當於0.5TB。
  • 中國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
    在距今5000年前中國人已開始養蠶和用蠶絲紡織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植桑、繅絲紡織的國家。一直到漢朝,中國都是世界上唯一出產絲綢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養蠶繅絲技術無不源於中國。如今,我國科學家又創新了蠶絲的用途。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人體
    蠶絲硬碟真的是蠶絲做的嗎?除了我們熟知的數據儲存,它竟然還能存儲DNA、疫苗等繁雜的生物信息,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使用?,其工作原理是藉助蠶絲蛋白對紅外光纖的選擇性吸收,並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絲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點陣實現數字信息寫入,對點陣成像可進行信息讀取,從而實現了蠶絲蛋白的存儲功能。
  • 未來可以植入人體?全球首款非半導體蠶絲硬碟問世
    最近,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以天然生物蛋白製造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亦就是由蠶絲製成的硬碟。根據我們以往的了解,蠶絲一般都被用作紡織材料,如今科技的力量令蠶絲蛋白可以用來做成數據存儲器,並載入生物信息,比如血液樣本、DNA等等,未來甚至還可以植入人體。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出現,可植入也可銷毀,由中國製造
    在最近,中國科學家們研發出來全國首發款的「蠶絲硬碟」,這是由一個有著古老聞名的蠶絲製作而成,能存儲信息,還能裝很多關於DNA等記錄,甚至可以直接植入生物的體內。據實驗室主任陶虎在採訪中告知,這個蠶絲硬碟的作用不但能做到對信息的永久保存,還能作為時間膠囊來控制時間線,能夠控地降解,更能可控消失。對於蠶絲硬碟,它比其它硬碟更能適應高溫環境,實驗時在高火中30分鐘之後仍能使體內信息保持完好,不像之前有些硬碟會被改寫,在容量上也達到了64GB平方英寸,容量較大。這一事件出來後,網友紛紛感嘆國家現在的科技是日益增高,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
    蠶絲硬碟真的是蠶絲做的嗎?除了我們熟知的數據儲存,它竟然還能存儲DNA、疫苗等繁雜的生物信息,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使用?,其工作原理是藉助蠶絲蛋白對紅外光纖的選擇性吸收,並利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絲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點陣實現數字信息寫入,對點陣成像可進行信息讀取,從而實現了蠶絲蛋白的存儲功能。
  • 蠶絲還能做硬碟,而且是全球首款!中國科學家們放大招了
    據澎湃新聞報導,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硬碟研究上有了新突破,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硬碟由蠶絲構成,外觀小巧可愛,輕柔的質地有點棉花糖的感覺,大改往日對硬碟的印象!它既能存儲數字信息,也能是生命信息的載體,存儲一些例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等信息,甚至可以安全地植入生物體內,長期地保存這些生命信息。它又有可控降解的功能,起到了信息保密的作用。
  • 蠶絲只能做成絲綢?快來看看蠶絲還有哪些黑科技應用
    01、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8月10日,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微系統所2020前沿實驗室主任陶虎介紹,蠶絲硬碟能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命信息;其生物兼容性良好,可以植入活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像電影中士兵佩戴的銘牌一樣,製成永不丟失的生命銘牌
  • 中國科學家發明「蠶絲硬碟」,或將開啟晶片存儲新紀元
    近日,上海科學家推出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將半導體材料與生物介質融合,發明出一種可以同時記錄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的新科技存儲硬碟。5000年的古老生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今成為數據的存儲介質,在未來科技裡重獲新生。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這些是蠶絲硬碟能夠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可以植入生物體永久保存或在預設時間內可控降解的前提。」 小小蠶絲硬碟「肚裡能撐船」鑑於原材料的特殊性,那麼,蠶絲硬碟的存入和讀寫形式與普通硬碟一樣麼?陶虎解釋,團隊利用蠶絲蛋白可選擇性吸收特定波長紅外光的特性,用近場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在蠶絲蛋白上實現了數字信息的寫入和讀取。
  • 納米光刻技術,讓蠶絲變身硬碟
    在陶虎看來,蠶絲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降解速率,並且還與很多現金微納製造技術兼容,易於功能化改造,能夠長時間保存活性生物物質。「這些是蠶絲硬碟能夠同時存儲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可以植入生物體永久保存或在預設時間內可控降解的前提。」小小蠶絲硬碟「肚裡能撐船」鑑於原材料的特殊性,那麼,蠶絲硬碟的存入和讀寫形式與普通硬碟一樣麼?
  • 我國科學家建立新冠病毒小鼠感染模型;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
    文章連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8/12/content_984097.shtml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在普通人看來,蠶絲是紡織衣物的材料,但是在科學家的手中,它可以存儲數字信息,還能長期「保鮮」存儲血紅蛋白、DNA、活性藥物等生物分子。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 有望應用於外太空等極端環境
    在人們的印象中,蠶絲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為紡織材料,如今科技的發展正在不斷突破人們的想像。蠶絲與現代文明相遇竟能變身為高科技創新材料,不僅能儲存信息,還能植入人體。因為蠶絲硬碟不僅可以存儲數字信息,還能存儲生物信息。「蠶絲蛋白存儲器不僅可以像普通半導體硬碟那樣存儲圖像、音頻、文字等數位化可編碼信息,還可為活性生物信息儲存提供一個功能巨大的平臺,用於採集存儲生物信息,同時可存儲生物體DNA和血液樣本。」
  • 當聽到蠶絲竟然能用來存儲數據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塊基於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沒錯,就是用蠶絲材料製作而成的一個硬碟,不僅能儲存信息,還能植入人體。最牛掰的是,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納米科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