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在垂直磁各向異性和界面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2021-01-20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鐵磁材料中的垂直磁各向異性(PMA)和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DMI)是實現高效自旋電子器件的關鍵參量。增強鐵磁材料PMA的傳統方法有:構建具有大的自旋軌道耦合(SOC)強度的重金屬(HM)-鐵磁界面或者構建氧化物-鐵磁金屬界面。提升鐵磁金屬體系的DMI同樣需要具有較大的SOC,兼需空間反演對稱破缺的界面,因此,重金屬Pt、Ir等常被用來與鐵磁金屬構建界面從而調控DMI。與傳統的重金屬材料相比,氧化物材料具有一些特殊的自由度,例如複雜氧化物的終端和鐵電氧化物的極化。因此,通過構建不同終端的鐵電氧化物與鐵磁金屬的界面,有希望利用新的自由度來實現PMA和界面DMI的調控。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陳景升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量子功能材料團隊楊洪新研究員等人針對鐵電氧化物與鐵磁金屬界面展開深入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團隊利用鐵電材料BaTiO3(BTO)作為氧化層,成功合成了兩種不同終端即BaO-和TiO2-的BTO薄膜,研究了氧化物/鐵磁金屬界面中的PMA和DMI,從實驗和理論上闡明了氧化物終端和極化對PMA和DMI的調控作用。

理論研究表明,Fe在BaO-BTO和TiO2-BTO兩種結構中的磁各向異性(MAE)分別為1.00和0.38 mJ/m2,很好地與實驗中的界面各向異性常數(Ki)相吻合。二階微擾理論說明兩種終端不同的MAE是由Fe的dxy與dx2-y2軌道雜化決定(圖1),從而使BaO-BTO/Fe表現為PMA,TiO2-BTO/Fe表現為IMA。計算同時發現BTO/Fe/Pt異質結構中TiO2-和BaO-終端的DMI分別為5.09和8.39mJ/m2,與實驗上測得的不同終端的DMI大小關係相吻合。計算結果表明,BTO/Fe/Pt異質結構中的DMI主要來源於BTO/Fe和Fe/Pt這兩個界面的競爭。更進一步,研究人員通過對於不同極化界面的計算,闡明了BTO層的不同終端而並非極化在BTO/Fe界面的PMA和DMI調控過程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該工作證明了氧化物終端對於鐵磁金屬PMA與DMI的調控作用,從而為PMA和DMI的調控提供了一條嶄新路徑,同時為低功耗的自旋電子學器件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圖1  (a)和(b)分別為TiO2-BTO/Fe和BaO-BTO/Fe結構圖,黃色、綠色、藍色和紅色分別表示Fe、Ba、Ti和O原子

(c)和(d)分別為TiO2-和BaO-終端中Fe原子態密度

(e)和(f)分別為TiO2-和BaO-終端中Fe原子軌道分辨MAE

該工作以題為「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and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at an Oxide/Ferromagnetic Metal Interface」的論文發表在Phys.Rev.Lett.124,217202(2020)。

之前研究還表明除了重金屬-鐵磁金屬界面可以得到大的DMI,石墨烯/鐵磁金屬界面能通過Rashba效應誘導出較大的DMI(Nat. Mater. 17, 605 (2018))


與此同時,不同濃度的氫化石墨烯已經被成功製得(Science 323,610 (2009);ACS Nano 4, 6146 (2010);Nat. Mater. 9, 315 (2010);Adv. Mater. 30, 1801838 (2018))。這些實驗結果暗示了通過氫化的方法可能有效調控石墨烯/鐵磁界面中的磁性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量子功能材料團隊楊洪新研究員等人基於第一性原理系統研究了石墨烯/鈷界面結構中石墨烯表面氫濃度對DMI的影響。研究發現,吸附不同濃度氫的石墨烯/鈷界面DMI隨鈷層厚度增加呈周期性震蕩並在鈷厚度為5層時趨於穩定;DMI的強度隨氫濃度的增加而改變,某些情況下甚至改變手性(圖2)。通過計算鈷的d軌道態密度並結合一階微擾理論可知,鈷dxy與dz2軌道佔據態的變化導致了DMI的改變(圖3)。該研究為調控DMI的強度乃至手性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

圖2 (a) Co(4ML)/Gr-4/8H的CW和ACW示意圖,箭頭表示旋轉方向;

(b) 表示不同氫濃度DMI對Co層厚度的變化;

(c) Co/graphene和Co/graphene-4/8H中與DMI相關的SOC能量隨Co厚度的變化;

(d) 不同氫濃度下Co原子的平均磁矩隨厚度的變化

圖3 (a)-(d)分別表示不同氫濃度的石墨烯/Co界面中Co原子態密度;

(e)和(f)分別表示Co/graphene和Co/graphene-4/8H兩種結構的能級示意圖

上述工作以「Reversible control of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at the graphene/Co interface via hydrogen absorption」為題發表在Phys.Rev.B101,104406(2020)。


該系列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874059)、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LR19A040002)、中國科學院原始創新0-1項目(ZDBS-LY-7021)、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歐洲Graphene Flagship等項目的支持。同時感謝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超算平臺對計算工作的大力支持。

文稿|中科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王軍強

編輯|材華君

相關焦點

  • 半導體所在垂直磁各向異性材料MnGa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國際期刊《先進材料》報導了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室趙建華研究員和博士生朱禮軍的最新研究成果——製備出室溫環境中同時具有超高垂直矯頑力、超強垂直磁各向異性和大磁能積MnGa單晶鐵磁薄膜。同時具有高矯頑力、高垂直磁各向異性和高磁能積的磁性材料在超高密度垂直磁記錄(~10Tb/inch2)、高性能永磁體和高熱穩定性並抗電磁幹擾的自旋電子器件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基於這類材料的自旋電子器件主要包括高速、低功耗的磁電阻隨機存儲器;高空間解析度、高靈敏度的磁性傳感器、硬碟讀頭;高功率微波振蕩器、自旋光隔離器和自旋場效應管等。
  • 界面調控新發現:單層氧化物薄膜的新型磁各向異性
    以過渡金屬氧化物為代表的關聯電子體系,由於複雜而密切的多體相互作用,是新興量子材料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而在關聯氧化物量子態和量子態調控研究中,界面由於空間反演和平移對稱性破缺,能夠產生塊體中無法實現的層展物性,因此具有很大的空間用以發展新型量子材料,不僅是基礎科學產生突破性進展的重要平臺,也是處於萌芽狀態的關聯體系電子學的基礎,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金屬小團簇的磁各向異性調控取得重要進展
    信息存儲最主要的方式是利用磁性材料實現的磁存儲。隨著存儲器件越來越快的小型化,磁性單元的尺寸也越來越小。此時,足夠大的磁各向異性能(MAE)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它能維持磁性單元磁化方向在高溫下不發生無效翻轉,從而確保信息安全。
  • 首次實驗揭示雙茂基鏑單分子磁體的磁各向異性
    磁各向異性是磁性材料的重要特徵之一,決定了其在外磁場中的響應行為。特別是在分子磁性研究中,強單軸磁各向異性對分子納米磁體性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理解材料中磁各向異性的構效關係對分子磁性、磁光性質以及磁電輸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近,以雙茂基鏑配合物為代表的稀土金屬有機單分子磁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化學所在仿生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水黽為何能毫不費力地站在水面上,並能快速地移動和跳躍?    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江雷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仿生納米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並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最近應邀在《化學研究報導》雜誌上發表綜述文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該小組的工作。
  • 寧波材料所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鋰離子電池與鉛酸、鎳鎘、鎳氫等電池相比,由於其較高的能量密度、較長的使用壽命、較小的體積、無記憶效應等特點,成為現今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件之一,其作為鋰離子的受體,在充放電過程中實現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出。因此,負極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鋰離子電池的整體性能。
  • 寧波材料所在數學、人工智慧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慈谿醫工所醫學影像事業部(iMED中國團隊)分別在數學、人工智慧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連續發表三篇論文,進一步體現了在多學科交叉方向的優勢。  1.
  • 寧波材料所在高效穩定全無機鈣鈦礦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鈣鈦礦材料以其優異的光電性能和低溫廉價的製備方法而廣受光電研究者的青睞,特別是作為活性層在光伏研究領域大放異彩,經過10餘年發展其單結電池認證效率達到25.5%,已接近單晶矽認證效率,但是電池在工作環境下的長時間穩定性問題大大限制了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的AI技術主要基於傳統馮·諾依曼架構,需要採用較為複雜的計算機代碼才能實現,其計算模塊與存儲模塊相分離,因此其並行運算能力有限,且能耗較高,對今後非結構化大數據的處理和計算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近年來,基於器件層面構建人工生物神經系統,也正在成為AI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突觸作為人腦認知行為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間發生聯繫的關鍵部位,是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的重要出發點。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這些特點都使得一維無機納米材料適用於微型柔性光電器件的設計和製備。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PVDF油水分離膜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含油汙水被排放,同時海洋原油洩漏事件頻發,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傳統油水分離方法主要包括氣浮法、離心分離法、吸附和燃燒等,但均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應用範圍窄等缺點。超浸潤分離膜由於具有結構可控性好、分離效率高和分離精度高的優點,目前成為油水分離領域的研究熱點。
  • 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強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團隊成功地將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拓展並應用到金屬/碳化物催化體系,證明了該效應對於設計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寧波材料所在製備阻燃發泡聚丙烯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聚丙烯是一種綜合性能優異的通用塑料,在汽車、包裝、家電、電子產品、家具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聚丙烯本身是一種易燃材料,一旦發生火災,將嚴重危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對聚丙烯進行阻燃改性尤為重要。目前,在綠色環保的背景下,無滷、低煙、抗滴落的膨脹型阻燃劑仍是阻燃聚丙烯材料的主要添加劑。
  • 寧波材料所在太陽能界面光熱轉化及多介質純化方面取得進展
    其中光熱轉化材料是該技術的核心,主要包括等離激元材料、碳納米材料和半導體材料三類材料,然而製備複雜、成本高、穩定性低等是當前限制光熱材料推廣和阻礙光熱技術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發高轉化效率、低成本、高穩定性和普適性的光熱轉化材料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如今,人工反鐵磁體不僅成為多種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磁隨機存儲器等),也是研究反鐵磁材料的磁化動力學和磁疇結構等基礎問題的重要載體。 長期以來,針對人工反鐵磁體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多集中於過渡金屬及其合金材料。而過渡金屬氧化物作為另一大類材料體系,雖不乏鐵磁性和非磁性成員,但成功製備全氧化物人工反鐵磁體卻鮮有報導。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寧波材料所在非晶碳基抗磨蝕防護塗層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的先進碳基薄膜技術團隊,聚焦具有優異力學、低摩擦潤滑、良好化學惰性的非晶碳基塗層材料體系,在金屬表面強化防護用PVD類石墨非晶碳(Graphite-like carbon, GLC)塗層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高阻隔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發展生物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汙染」問題,還可以減少材料產業對石油的消耗,緩解石化資源壓力。石油基PBAT聚酯在可降解農用地膜、包裝、塑膠袋等領域有較好的應用,但其阻隔性能差、抗撕裂強度低、強度模量不足的缺陷限制其進一步發展。呋喃二甲酸基聚酯因含有呋喃環結構而展示出優異的阻隔、力學、耐熱等性能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基芳香聚酯。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無機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HIT電池中充分利用了非晶矽薄膜對單晶矽表面的高質量鈍化,以極低的界面電學損失獲得超高的開路電壓(740 mV)。>PEDOT:PSS在經過改性處理後可以形成對矽表面近乎完美的鈍化效果,具有獲得高開路電壓(>700 mV)和高轉換效率(>20%)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