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在太陽能界面光熱轉化及多介質純化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傳統的分離與純化技術是一個高能耗、高成本的過程,在當前能源危機和環境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急需革新技術以突破能耗障礙。太陽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高效開發和利用太陽能得到全世界的重視,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太陽能光熱蒸發技術因其可持續、低/無能耗、零CO2排放等特點,近年來成為分離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海水淡化、汙水淨化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其中光熱轉化材料是該技術的核心,主要包括等離激元材料、碳納米材料和半導體材料三類材料,然而製備複雜、成本高、穩定性低等是當前限制光熱材料推廣和阻礙光熱技術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發高轉化效率、低成本、高穩定性和普適性的光熱轉化材料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富團隊在前期光熱材料多介質純化應用研究的基礎上(J. Mater. Chem. A 2019, 7, 586-593),發展了一種低成本的全生物質光熱蒸餾器,並實現了從多種含水介質中提取純水(如圖1)。基於水稻秸稈生物質,通過限氧裂解方法得到多孔碳基光吸收材料,並與細菌纖維素複合製得高穩定性、高機械強度的光熱蒸發膜,太陽光吸收達89.4%。同時利用秸稈生物質的空腔結構作為汲水通道和支撐體來構築界面蒸發系統,水稻秸稈獨特的毛細內腔和壁面多級微納結構賦予該原生通道優異的無障礙供水能力。由光熱蒸發膜和汲水通道組裝成的全生物質光熱蒸餾器,用於模擬海水淡化裝置進行連續室外運行,在晴天和多雲天氣下日產水量分別為6.4~7.9kgm-2和4.6~5.6kgm-2,且直接達到飲用標準(鹽離子去除率保持在99.9%以上)。除了適用於海水淡化,該生物質光熱蒸餾器還可從灘涂、溼地、沼澤等含水介質中穩定提取純淨水,展現出良好的普適性。相關工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DOI: 10.1021/acsami.9b00291,該工作得到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教授Peng Wang的合作支持。

  除了水溶液,研究團隊針對有機溶劑體系的分離與純化,進一步研發了耐溶劑光熱材料,首次系統性研究了太陽能光熱蒸發技術在有機溶劑純化中的應用。普魯士藍(PB)是一類典型的Fe2+-C≡N-Fe3+面心立方晶配位聚合物,具有優異的水溶液和有機溶劑穩定性,晶體內Fe2+和Fe3+可發生電荷轉移賦予PB特定的光熱效應,然而結晶度和晶體空位是影響PB光熱轉化效率的關鍵因素。課題組基於單一鐵源,通過慢速結晶的配位聚合,合成低空位率、高結晶度的普魯士藍(PB)納米立方晶體(如圖2),並通過原位生長將其負載在同樣耐溶劑的棉纖維(CF)基體上,載量可控且結合穩定。製備的PB@CF複合纖維材料綜合了光熱轉化和溶劑自汲取功能,光吸收達到93.7%;成功應用於水和一系列有機溶劑(介電常數2.38~37.78)的光熱純化,在保持99.9%去除率的前提下,蒸發通量從丙酮的29.2 Lm-2h-1到N-甲基吡咯烷酮的0.73Lm-2h-1不等(一個太陽下),與溶劑蒸發焓成顯著負相關。對部分有機溶劑的純化效率與傳統壓力驅動的耐有機溶劑納濾膜相當。此外對高極性溶劑(DMAC)呈現出穩定的光熱蒸發性能,對DMAC溶劑純化運行3個月仍可保持穩定蒸發速率。該研究結果有望應用於化工和醫藥領域的溶劑體系分子篩分、溶劑回收、催化劑循環利用等,相關工作發表在J. Mater. Chem. A 2019, DOI: 10.1039/C9TA00798A。

  以上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516032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項目(5161101025、N-HKU706/16)以及寧波市科技局(2017C110034)等的支持。

 

圖1 全生物質光熱蒸餾器設計與光熱蒸發性能 

 

圖2 針對系列有機溶劑純化的高可靠普魯士藍(PB)光熱轉化器件設計 

  傳統的分離與純化技術是一個高能耗、高成本的過程,在當前能源危機和環境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急需革新技術以突破能耗障礙。太陽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高效開發和利用太陽能得到全世界的重視,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太陽能光熱蒸發技術因其可持續、低/無能耗、零CO2排放等特點,近年來成為分離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海水淡化、汙水淨化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其中光熱轉化材料是該技術的核心,主要包括等離激元材料、碳納米材料和半導體材料三類材料,然而製備複雜、成本高、穩定性低等是當前限制光熱材料推廣和阻礙光熱技術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發高轉化效率、低成本、高穩定性和普適性的光熱轉化材料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富團隊在前期光熱材料多介質純化應用研究的基礎上(J. Mater. Chem. A 2019, 7, 586-593),發展了一種低成本的全生物質光熱蒸餾器,並實現了從多種含水介質中提取純水(如圖1)。基於水稻秸稈生物質,通過限氧裂解方法得到多孔碳基光吸收材料,並與細菌纖維素複合製得高穩定性、高機械強度的光熱蒸發膜,太陽光吸收達89.4%。同時利用秸稈生物質的空腔結構作為汲水通道和支撐體來構築界面蒸發系統,水稻秸稈獨特的毛細內腔和壁面多級微納結構賦予該原生通道優異的無障礙供水能力。由光熱蒸發膜和汲水通道組裝成的全生物質光熱蒸餾器,用於模擬海水淡化裝置進行連續室外運行,在晴天和多雲天氣下日產水量分別為6.4~7.9kgm-2和4.6~5.6kgm-2,且直接達到飲用標準(鹽離子去除率保持在99.9%以上)。除了適用於海水淡化,該生物質光熱蒸餾器還可從灘涂、溼地、沼澤等含水介質中穩定提取純淨水,展現出良好的普適性。相關工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DOI: 10.1021/acsami.9b00291,該工作得到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教授Peng Wang的合作支持。
  除了水溶液,研究團隊針對有機溶劑體系的分離與純化,進一步研發了耐溶劑光熱材料,首次系統性研究了太陽能光熱蒸發技術在有機溶劑純化中的應用。普魯士藍(PB)是一類典型的Fe2+-C≡N-Fe3+面心立方晶配位聚合物,具有優異的水溶液和有機溶劑穩定性,晶體內Fe2+和Fe3+可發生電荷轉移賦予PB特定的光熱效應,然而結晶度和晶體空位是影響PB光熱轉化效率的關鍵因素。課題組基於單一鐵源,通過慢速結晶的配位聚合,合成低空位率、高結晶度的普魯士藍(PB)納米立方晶體(如圖2),並通過原位生長將其負載在同樣耐溶劑的棉纖維(CF)基體上,載量可控且結合穩定。製備的PB@CF複合纖維材料綜合了光熱轉化和溶劑自汲取功能,光吸收達到93.7%;成功應用於水和一系列有機溶劑(介電常數2.38~37.78)的光熱純化,在保持99.9%去除率的前提下,蒸發通量從丙酮的29.2 Lm-2h-1到N-甲基吡咯烷酮的0.73Lm-2h-1不等(一個太陽下),與溶劑蒸發焓成顯著負相關。對部分有機溶劑的純化效率與傳統壓力驅動的耐有機溶劑納濾膜相當。此外對高極性溶劑(DMAC)呈現出穩定的光熱蒸發性能,對DMAC溶劑純化運行3個月仍可保持穩定蒸發速率。該研究結果有望應用於化工和醫藥領域的溶劑體系分子篩分、溶劑回收、催化劑循環利用等,相關工作發表在J. Mater. Chem. A 2019, DOI: 10.1039/C9TA00798A。
  以上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516032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項目(5161101025、N-HKU706/16)以及寧波市科技局(2017C110034)等的支持。
 
圖1 全生物質光熱蒸餾器設計與光熱蒸發性能 
 
圖2 針對系列有機溶劑純化的高可靠普魯士藍(PB)光熱轉化器件設計 

相關焦點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凝膠進行光熱空氣集水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球大氣中存在著水汽資源(約50000km3),通過材料在空氣中吸溼,在太陽能作用下實施光熱蒸發,進而實現空氣集水的技術正在興起。  鐵蘭屬植物(Tillandsia Species)是一類附生植物,其生存不依靠根莖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葉片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即能存活。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寧波材料所陳濤合作在鐵蘭啟發有機凝膠進行光熱空氣集水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陳濤研究員通過材料在空氣中吸溼,進而在太陽能作用下實施光熱蒸發,以實現空氣集水的技術正在興起。受此啟發,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吸溼型光熱有機凝膠(POG),以實現太陽能驅動的光熱空氣制水。聚甲基丙烯酸鈉/丙烯醯胺的親水性共聚高分子水凝膠網絡可以將吸溼性的有機溶劑(甘油)容納其中。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無機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HIT電池中充分利用了非晶矽薄膜對單晶矽表面的高質量鈍化,以極低的界面電學損失獲得超高的開路電壓(740 mV)。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葉繼春團隊結合自身在超薄單晶矽薄膜材料研發方面的優勢,提出以20μm厚度的超薄單晶矽來構建新型n-Si/PEDOT:PSS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方向並取得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二維納米防護薄膜材料方面取得進展
    但石墨烯薄膜在製備過程不可避免會引入空位、晶界等結構缺陷,將其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腐蝕介質容易通過這些缺陷與基底金屬發生反應,且高導電的石墨烯薄膜將促進界面處的電化學反應進而加速基底金屬的腐蝕。  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立平團隊利用CVD技術在多晶銅襯底上成功製備了一系列的氮摻雜石墨烯薄膜,通過調節NH3的氣流量獲得不同氮濃度的氮摻雜石墨烯薄膜。
  • 寧波材料所在高效穩定全無機鈣鈦礦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圖1 (a) 雙鈍化示意圖;(b) 高溫FABr修飾示意圖;(c) 原位修復示意圖;(d)原位修復器件空氣MPP性能對比為了解決鈣鈦礦穩定性問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方俊鋒研究員Mater. 2019, 31, 9032)和界面工程(J. Mater. Chem. A 2020, 8 , 6546; J. Mater. Chem. A 2019, 7, 18898; J. Mater. Chem. A 2019, 7, 3336; J. Mater. Chem. A 2020, 8, 6517)大幅度提升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電池的長時間穩定性。
  • 微電子所在氮化鎵界面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高頻高壓中心研究員劉新宇團隊等在GaN界面態研究領域取得進展,在LPCVD-SiNx/GaN界面獲得原子級平整界面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界面態特性,提出了適用於較寬能量範圍的界面態U型分布函數,實現了離散能級與界面態的分離。
  • 有機凝膠進行光熱空氣集水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通過合理設計的光熱蒸發器利用綠色、可持續的太陽能來驅動豐富的海水資源轉變成淡水成為研究熱點。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濤、副研究員肖鵬前期發展一系列用於光熱淡水收集的高分子複合材料(Nano Energy, 2020, 68, 104311;Nano Energy, 2020, 68, 104385;ACS Sustain. Chem.
  • 上海交大鄧濤團隊在《Nature Energy》發表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綜述...
    太陽能光熱蒸發形式:(a)基於傳統底部加熱的蒸發;(b)基於傳統體相加熱的蒸發;(c)基於新型界面加熱的蒸發該論文系統地總結了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全面介紹了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系統各核心構成單元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深入分析了影響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性能的關鍵因素,探討了該技術在太陽能向熱能、電能、機械能、化學能轉換領域的應用價值,展望了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措施。
  •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1、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設計開發研究獲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成果以Rationally
  • 城市環境所在鈷基尖晶石催化劑用於VOCs光熱催化降解方面取得進展
    而傳統的光催化氧化VOCs方式,受限於光催化材料自身的能帶限制,只能利用太陽光中的紫外和部分可見光,而浪費了太陽光中的紅外光能(佔太陽光能量48%),導致了太陽能量子效率低和偏低的VOCs降解效率。鑑於紅外光的強加熱作用,利用太陽光中的紅外光能來驅動催化反應,有望代替傳統的光、熱催化技術,實現光照下的高效率VOCs降解。
  • 電工所在碲化鎘CdTe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太陽能電池技術實驗室利用磁控濺射的方法,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在商業化節能玻璃上製備出了厚度僅為2 μm厚的CdTe(碲化鎘)多晶薄膜。經中科院太陽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質量檢測中心認證,其轉化效率達到12.78%,這標誌著電工所在CdTe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很大進展。
  • 光熱+光伏熱電聯產的一種理想模式 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可達90%左右
    (來源:微信公眾號「CSPPLAZA光熱發電平臺」ID:icspplaza)通過現代工程和納米技術的魔力,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總共包含約140種各種III-V材料層,以支持這些連接點的性能,但它比一根頭髮還窄。研究人員表示,目前該六結太陽能電池保持著47.1%的最高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這是在集中照明下測量的。
  • 上海科大陳剛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進一步研究界面調控與器件性能之間的相互聯繫。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 寧波材料所在全新滷素MXene材料創製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寧波材料所先進能源材料工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前期發現Ti3ZnC2和Ti2ZnC等MAX相在ZnCl2熔鹽中存在結構轉化:即位於MAX相A層的Zn原子被熔鹽中的Zn2+所攻擊,從A層抽離。路易斯酸熔鹽剝離法合成MXene材料區別於溶液剝離的主流方案(如含氟溶液刻蝕),極大提高了實驗過程的化學安全性和降低廢液處置難度與成本,有望進一步推動MXene材料在能源存儲、催化化工和生物診斷等領域的研究進展,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寧波材料所在電磁屏蔽材料設計與製備方面取得進展
    電磁屏蔽材料是一類能夠通過吸收和反射等方式來衰減電磁波能量傳播以有效抑制電磁幹擾和汙染的功能材料。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業部研究員鄭文革和副研究員沈斌一直致力於高效電磁屏蔽材料的開發,前期已經在電磁屏蔽材料的製備以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近期,該團隊又從「變廢為寶」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利用生物質廢棄物或生活廢棄物來設計和製備了輕質高效電磁屏蔽材料。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Phys. 152,220901,(2020)),詳細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1)表面等離激元衰減、能級與時間尺度;(2)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轉移機理;(3)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傳感器、光探測、太陽能與光催化應用中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器件設計原理以及重要進展。該綜述被選為期刊的「Featured」和外封面文章(圖1)。
  • 寧波材料所在垂直磁各向異性和界面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鐵磁材料中的垂直磁各向異性(PMA)和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DMI)是實現高效自旋電子器件的關鍵參量。增強鐵磁材料PMA的傳統方法有:構建具有大的自旋軌道耦合(SOC)強度的重金屬(HM)-鐵磁界面或者構建氧化物-鐵磁金屬界面。
  • 中國科大在增強活體腫瘤的光熱治療效果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9年11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江俊教授課題組、張群教授課題組,以及安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院王廣鳳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Increasing Photothermal Efficacy by Simultaneous Intra- and Intermolec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