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在數學、人工智慧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慈谿醫工所醫學影像事業部(iMED中國團隊)分別在數學、人工智慧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連續發表三篇論文,進一步體現了在多學科交叉方向的優勢。

  1. 特發性震顫疾病研究

  副研究員趙一天以A Wavelet-Ba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Framework to Study Cerebromuscular Activity in Essential Tremor 為題將科研成果發表在數學跨學科應用領域雜誌COMPLEXITY 上。文章提到,深部腦刺激(DBS)能為嚴重的特發性震顫(ET)患者提供顯著的震顫緩解。

  VIM核通常被認為是給特發性震顫患者高頻電刺激來緩解症狀的最有效的腦區域。通過丘腦DBS導聯的電局部場電位(LFP)記錄來分析對側顫抖肢體的電肌肉活動之間的相關性,已成為解釋LFP與顫抖臨床表現的相關性的實用工具。儘管腦電記錄和來自震顫的肌電圖(EMG)信號之間的功能連接性分析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工程研究人員的興趣,但是目前沒有廣為接受的分析框架來一致地表徵丘腦電記錄與震顫肌電圖之間的關聯。

  針對這個需求,趙一天等人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利用小波交叉譜和相位滯後指數及其顯著性來描述相互作用強度的分析框架。基於仿真和實際數據的結果都證明了所提框架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魯棒性。利用該框架,該論文揭示了DBS和LFP在低頻區域,其動態相互關係具有較強的顯著性,而在高頻區域,其顯著性相對較弱。這項研究提供證明了該框架可用於揭示VIM丘腦LFP-EMG相互作用,以更好地理解震顫的病理生理學,客觀選擇最高的DBS電極觸點與震顫EMG相關的強度,這是在臨床實踐中實施新型多接觸定嚮導聯的一個特別有用的特徵,可以幫助未來對DBS閉環設備的研究。

  2. 雙影像分子探針新觀點

  研究員楊長通(客聘)和劉江共同在生物醫學雜誌Theranostics 上發表題為PET-MRand SPECT-MR multimodality probes: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的綜述文章,系統地闡述了PET-MR雙影像連用的分子探針的發展概況,分析了雙影像分子探針未能用於臨床的原因,對發展雙影像分子探針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文章對所有迄今報導的139種PET-MR雙影像連用探針都進行了歸納,總結出主要有三大類型:小分子的PET-MR雙影像連用探針,納米材料做成的PET-MR雙影像探針,以及集三種影像於一體,除PET、MR兩種影像之外,還有第三種影像(如螢光)的三影像連用的分子探針。這是一篇在PET-MR雙影像分子探針領域的全面綜述。

  楊長通長期從事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標記物和核磁共振成像顯影劑方向的研究,此次文章對發展可用於臨床的雙影像分子探針提出了一些解決思路,比如從製備多功能納米材料入手,根據兩種影像技術的不同靈敏度,對PET和MR探針的功能性進行不同的靶向修飾從而達到雙影像連用。

  3. 新型AS-OCT閉房角篩查算法

  閉角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視覺損害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主要可以通過觀測前房角區域以及配合全局特性來進行診斷。眼前節光學相干斷層掃描(AS-OCT)設備提供了一種前房角觀測的清晰成像方式,被廣泛應用於閉角青光眼篩查。但是人工篩查需要具有多年經驗的醫生,以及配合各種臨床參數的準確觀測,這無疑限制了其大範圍的使用。同時,目前提出的一些全自動AS-OCT檢測算法大都依賴人工視覺特徵來進行表述,並且忽略了不同圖像區域的特徵。

  研究員付華柱、劉江等iMED中國團隊成員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基於多級層深度網絡的AS-OCT閉房角篩查算法。該算法結合全局尺度、虹膜尺度以及房角尺度等多種級層尺度,挖掘不同關注區域的圖像表述特徵,以此來提高檢測結果。在兩種AS-OCT成像設備的青光眼檢測資料庫(Visante和Cirrus)上,算法均取得了最佳結果(AUC成績高於0.95),領先於其他相關算法。該算法被人工智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錄用,文章題目為Angle-Closure Detection in Anterior Segment OCT based on Multi-Level Deep Network。

 

(A)AS-OCT圖像捕捉眼球的前段區域,包括角膜、虹膜、睫狀體和晶狀體(B)開角(C)閉角

相關焦點

  • 寧波材料所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鋰離子電池與鉛酸、鎳鎘、鎳氫等電池相比,由於其較高的能量密度、較長的使用壽命、較小的體積、無記憶效應等特點,成為現今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件之一,其作為鋰離子的受體,在充放電過程中實現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出。因此,負極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鋰離子電池的整體性能。
  • 寧波材料所在高阻隔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發展生物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汙染」問題,還可以減少材料產業對石油的消耗,緩解石化資源壓力。石油基PBAT聚酯在可降解農用地膜、包裝、塑膠袋等領域有較好的應用,但其阻隔性能差、抗撕裂強度低、強度模量不足的缺陷限制其進一步發展。呋喃二甲酸基聚酯因含有呋喃環結構而展示出優異的阻隔、力學、耐熱等性能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基芳香聚酯。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同時,近年來,基於器件層面構建人工生物神經系統,也正在成為AI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突觸作為人腦認知行為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間發生聯繫的關鍵部位,是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的重要出發點。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近兩年,向華團隊以此為基礎,在利用嗜鹽古菌合成高附加值生物醫學材料基礎研究方面又取得了系列新的進展。   地中海富鹽菌可利用多種廉價碳源高效合成3HV單體比例恆定(~10 mol%)的PHBHV,並可採用水提法方便地提取,因此具有重要的工業開發潛力。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和《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 寧波材料所在全新滷素MXene材料創製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MXene是近年來被發現的一類新型二維層狀碳/氮化物,其獨特的二維層狀結構、可調諧的表面化學性質和導電性使其在儲能、催化、電磁吸收/屏蔽、複合材料以及傳感器等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寧波材料所先進能源材料工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前期發現Ti3ZnC2和Ti2ZnC等MAX相在ZnCl2熔鹽中存在結構轉化:即位於MAX相A層的Zn原子被熔鹽中的Zn2+所攻擊,從A層抽離。
  • 寧波材料所在電磁屏蔽材料設計與製備方面取得進展
    隨著現代電子工業的快速發展,各種高集成和高功率無線通信系統和電子器件數量急劇增加,導致電磁幹擾和電磁汙染問題日益突出,不僅在通信領域中對信號的產生、傳播和接收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且給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尤其是人類身體健康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危害。
  • 寧波材料所在高效穩定全無機鈣鈦礦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鈣鈦礦材料以其優異的光電性能和低溫廉價的製備方法而廣受光電研究者的青睞,特別是作為活性層在光伏研究領域大放異彩,經過10餘年發展其單結電池認證效率達到25.5%,已接近單晶矽認證效率,但是電池在工作環境下的長時間穩定性問題大大限制了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
  • 寧波材料所在垂直磁各向異性和界面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鐵磁材料中的垂直磁各向異性(PMA)和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DMI)是實現高效自旋電子器件的關鍵參量。增強鐵磁材料PMA的傳統方法有:構建具有大的自旋軌道耦合(SOC)強度的重金屬(HM)-鐵磁界面或者構建氧化物-鐵磁金屬界面。
  • 化學所在纖維素基固態螢光材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纖維素是自然界儲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具有來源廣、儲量巨大、可再生、可完全生物降解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優點,被認為是滿足人類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和化工原材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軍課題組近年來在纖維素的均相化學反應以及纖維素功能化新材料的設計合成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 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材料的研究進展
    隨著口腔醫學的不斷發展,3D列印材料的研究已成為許多研究者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突破,不斷有新型3D列印材料應用於口腔醫學領域。本文將從金屬,高分子,陶瓷和生物活性材料這4大口腔醫學領域的3D列印材料展開綜述。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PVDF油水分離膜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超浸潤分離膜由於具有結構可控性好、分離效率高和分離精度高的優點,目前成為油水分離領域的研究熱點。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富團隊(先進功能膜)在高性能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離膜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1)PVDF瞬時催化及油水分離膜。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的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上,包括2篇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 和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各1篇。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5, DOI: 10.1002/advs.201500287),總結了近十年來柔性光電探測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進展,並對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熱點進行了預測與分析。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製備阻燃發泡聚丙烯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聚丙烯是一種綜合性能優異的通用塑料,在汽車、包裝、家電、電子產品、家具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聚丙烯本身是一種易燃材料,一旦發生火災,將嚴重危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對聚丙烯進行阻燃改性尤為重要。目前,在綠色環保的背景下,無滷、低煙、抗滴落的膨脹型阻燃劑仍是阻燃聚丙烯材料的主要添加劑。
  • 瀋陽自動化所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信息-生物-納米是微納製造產業和單分子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其中微納米觀測、操控和製造技術是支撐微納米科技走向應用的基礎,是促進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使能技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研究方向。
  •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進展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是一種具有高比表面積、大孔容、形貌和尺寸可控的新型無機生物材料,近年來它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作為抗癌藥物傳輸體系有望實現臨床應用。
  • 寧波材料所在非晶碳基抗磨蝕防護塗層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鋼鐵合金是海洋工程重大裝備的關鍵支撐與結構材料,但在海洋複雜環境下,其運動部件面臨嚴峻的磨損與腐蝕挑戰。常規的有機防護塗料難以滿足動態載荷的部件強韌抗磨蝕需求,採用物理氣相沉積表面強化塗層材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