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實驗揭示雙茂基鏑單分子磁體的磁各向異性

2021-01-20 先進材料快訊

磁各向異性是磁性材料的重要特徵之一,決定了其在外磁場中的響應行為。特別是在分子磁性研究中,強單軸磁各向異性對分子納米磁體性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理解材料中磁各向異性的構效關係對分子磁性、磁光性質以及磁電輸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近,以雙茂基鏑配合物為代表的稀土金屬有機單分子磁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儘管在分子磁體性能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受限於該類分子材料的水氧敏感性以及晶體對稱性限制,從實驗層面對該體系中稀土離子的磁各向異性和橫向配體的作用研究還未見報導。

針對這一挑戰性課題,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濤教授課題組通過優化茂環取代基,並引入滷素和甲基橋,構建了一系列同構雙核雙茂基鏑配合物,並成功培養獲得可用於角分辨單晶轉動實驗的高質量晶體。詳細地磁性測試表明,滷素橋連鏑配合物表現為單軸磁各向異性,磁易軸方向垂直於包含鏑原子和滷原子的赤道面,而甲基橋連鏑配合物的磁易軸不再垂直於赤道面,且gx,gy分量遠高於滷素橋連配合物,表明共價相互作用對稀土離子的4f電子影響更為顯著。低溫高分辨螢光光譜和超低溫比熱實驗則揭示了甲基橋降低了基態與激發態間的能級差。

Fig.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asymmetric unit of the dinuclear dysprosium metallocenes. b) Crystal structure of 1. Color code: Dy, yellow; C, grey; Si, light yellow. H atoms are omitted for clarity.

我們還在甲基橋連鏑配合物中首次觀測到分子磁各向異性軸的溫度依賴性,進一步證實了磁交換作用與外磁場的競爭導致的能級交錯。本研究首次展示了茂基鏑單分子磁體磁各向異性的實驗證據,為進一步設計同類型分子納米磁體奠定了基礎。

Fig.2 a) Side view of the magnetic easy axis for complex 1. b) Top view of the magnetic easy axis. Th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magnetic easy axes are represented using the fitting results at 2 K. c) Angular‐dependent susceptibilities rotating along the defined X(b) axis from 1.9 K to 20 K. The dashed line shows a shift of circa 21° for the minima.

相關的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Magnetic Anisotropy in Exchange-Bias Dysprosium Metallocene Single-Molecule Magnets」為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3037-13043)。大連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孟銀杉為本論文第一作者。以上工作由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強磁場中心、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通力合作完成,並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和創新群體項目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自從1993年首次發現第一個單分子磁體Mn12以來,對單分子磁體的磁電性能研究也不斷深入。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南開大學的科研人員首次在一種含稀土離子鏑(Dy)的單分子磁體中,觀察到了顯著的磁—介電效應。日前,記者採訪了試驗者之一、南開大學化學系王玉霞博士,聽她講述了電場如何讓單分子磁體「聽話」並對其磁性調控的奇妙過程。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稀土離子4f電子云的形狀
    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the Asphericity of 4f-electrondensity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Magnetic Anisotropyaxis in Single-molecule Magnets」(單分子磁體中4f電子密度的非球形觀測及其與磁各向異性軸的關係)為題,於12月1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
  • 單原子存儲和單分子邏輯開關技術獲突破
    新聞來源:科技日報    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進展單     IBM稱是邁向建造分子級計算機的重大跨越         在第一份報告中,IBM科學家描述了在測量單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特性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每個原子內部都有磁體,但之前還無人能夠測量單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特性。位於美國加州聖何塞的艾曼登實驗室的研究者們使用IBM的掃描隧道顯微鏡來操縱單個鐵原子,把它們在準備好的銅表面排列好,以觀察每個原子磁各向異性的方向和強度。最後,研究人員成功地在一個單獨原子上保存了一比特信息。
  • 金屬小團簇的磁各向異性調控取得重要進展
    信息存儲最主要的方式是利用磁性材料實現的磁存儲。隨著存儲器件越來越快的小型化,磁性單元的尺寸也越來越小。此時,足夠大的磁各向異性能(MAE)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它能維持磁性單元磁化方向在高溫下不發生無效翻轉,從而確保信息安全。
  • 半導體所在垂直磁各向異性材料MnGa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國際期刊《先進材料》報導了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室趙建華研究員和博士生朱禮軍的最新研究成果——製備出室溫環境中同時具有超高垂直矯頑力、超強垂直磁各向異性和大磁能積MnGa單晶鐵磁薄膜。同時具有高矯頑力、高垂直磁各向異性和高磁能積的磁性材料在超高密度垂直磁記錄(~10Tb/inch2)、高性能永磁體和高熱穩定性並抗電磁幹擾的自旋電子器件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基於這類材料的自旋電子器件主要包括高速、低功耗的磁電阻隨機存儲器;高空間解析度、高靈敏度的磁性傳感器、硬碟讀頭;高功率微波振蕩器、自旋光隔離器和自旋場效應管等。
  • 界面調控新發現:單層氧化物薄膜的新型磁各向異性
    以往放置在量子阱中的大都是多分子層,對於這些多層界面,近鄰磁性層之間存在電子、自旋的交換和耦合相互作用。一個新的科學問題是:在量子阱中的單層磁性層,不存在以上層間耦合作用時,界面磁性層中的強關聯電子是否會衍生新的磁性量子態?另一方面,關於二維鐵磁材料的研究方興未艾。在二維材料中能夠穩定住長程磁序的必要條件是磁各向異性。
  • 第十二屆國際分子磁體會議在京舉辦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梁文平常務副主任向與會的各國代表介紹了中國化學學科基礎研究的發展狀況和基金委化學部近年的資助情況,包括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本次大會組委會主席高松教授簡要回顧了ICMM會議舉辦二十多年來的歷史和此次會議的籌備情況,並向與會者介紹了北大化學學科創立一百年以來的發展情況。大會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教授主持。
  • 首次製備各向異性納米複合稀土永磁多層膜
    原標題:首次製備各向異性納米複合稀土永磁多層膜 多層膜的XRD 譜 近日,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磁性材料與磁學研究部的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製備了硬磁相、軟磁相和隔離層組成的各向異性納米複合稀土永磁多層膜。
  • Nd-Fe-B類粘結磁體在日本問世 磁能積為世界最高
    磁能積為世界最高     【日經BP社報導】 日本大同特殊鋼材和美國Magnequench公司日前宣布,成功開發出了磁能積為世界最高的「新型各向異性磁粉」,同時兩公司還利用這種磁粉開發出了「新型各向異性粘結磁體」,這種磁粉的磁能積高達22MGOe,即使在攝氏100℃以上的高溫下仍可以使用。
  • 西安交大前沿院在異自旋環形分子磁交換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幾十年,分子磁性的不斷研究使其在單分子磁體、單鏈磁體、分子磁製冷劑、自旋量子比特和單分子螺旋磁矩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在這些體系中,磁交換作用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是分子磁學的研究核心之一。有限的環狀多核簇合物因其可以作為一維無限鏈體系的等價模型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包括同自旋和異自旋體系。
  • 分子磁體首次實現240℃高溫穩定的記憶效應!
    人們發現,由順磁性金屬離子和分子組成的分子基材料能夠產生類似傳統磁體的性能,同時材料組成能夠進行方便的、精確的調控,從而實現對其性質的優化。通過將磁性金屬離子通過有機分子隔開,這種材料的密度大幅度降低(密度~1 g cm-3,傳統無機磁材料的密度一般>5 g cm-3)。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新聞...
  • 表磁能計算嗎?表磁與磁體性能的關係
    表磁的概念與測量表磁也稱為表場、表面磁場,是指磁體表面某一點的磁感應強度,單位是高斯Gs或特斯拉T(1T=10000Gs)。表磁是日常最容易直接測量得到的參數,在磁體尺寸一定時,人們往往會通過比較表磁來判斷和對比磁體的性能。
  • 創源論壇:分子磁體——新一代的磁性材料
    11月3日晚,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分子磁性實驗室主任鄭彥臻在主樓B-204圍繞分子磁體的最新研究動態和自己研究中的一些心得,與大家探討分子磁體的奧秘。單分子磁體由於具有大的自旋基態和單軸各項異性的特點,會產生慢弛豫現象。為加深同學們的理解,鄭主任以最早發現的單分子磁體——十二核醋酸錳為例,解釋產生弛豫現象的機理及表現。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2018-09-07 09:49: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該工作發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並被選為五篇封面標題文章之一。
  •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寧波材料所在垂直磁各向異性和界面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鐵磁材料中的垂直磁各向異性(PMA)和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DMI)是實現高效自旋電子器件的關鍵參量。增強鐵磁材料PMA的傳統方法有:構建具有大的自旋軌道耦合(SOC)強度的重金屬(HM)-鐵磁界面或者構建氧化物-鐵磁金屬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