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磁王登上Science?分子磁體首次實現240℃高溫穩定的記憶效應!

2020-12-04 木木西裡科技

第一作者:Panagiota Perlepe

通訊作者:Itziar Oyarzabal,Rodolphe Clérac

通訊作者單位:波爾多大學

研究背景

氧化物、稀土、金屬間等無機磁體材料在現代技術應用中處於非常關鍵的地位,但是這些無機磁性材料有高耗能的合成過程(SmCo、AlNiCo)、元素種類特定(NdFeB、SmCo)、高密度、缺少化學可調變等嚴重缺陷。

面對該問題,開發下一代基於高豐度元素、價格友好有機配體的磁性材料受到了廣泛關注。

人們發現,由順磁性金屬離子和分子組成的分子基材料能夠產生類似傳統磁體的性能,同時材料組成能夠進行方便的、精確的調控,從而實現對其性質的優化。

通過將磁性金屬離子通過有機分子隔開,這種材料的密度大幅度降低(密度~1 g cm-3,傳統無機磁材料的密度一般>5 g cm-3)。當然無機磁體由於其高磁密度是無法替代的,分子磁體能夠作為補充用於磁電、磁響應、信息記錄儲存等領域中。

主要內容

有鑑於此,波爾多大學Itziar Oyarzabal,Rodolphe Clérac等報導了通過對Cr-吡嗪金屬-有機材料還原,合成了質量非常輕的分子磁性材料,臨界溫度達到242 ℃,室溫矯頑力達到7500 Oe,是以往報導材料最好結果的25倍。是迄今為止的首例在240℃高溫下還具有「記憶效應」的分子磁性材料,通過處理,材料在室溫中分別能夠表現兩種不同的磁性。

圖1. 分子磁體示意圖(https://m3.crpp.cnrs.fr/)

實驗設計

首先合成了兩種2D配位Cr-吡嗪結構CrCl2(pyz)2、Cr(OSO2CH3)2(pyz)2,這種二維結構中有比較強的磁相互作用,因此臨界溫度能夠提高。Cr(OSO2CH3)2(pyz)2在低於10 K表現為抗鐵磁性和絕緣性,CrCl2(pzy)2在低於55 K具有亞鐵磁性、同時在室溫中保持導電性。

圖2. Cr-MOF還原處理方法

表徵

在THF中,通過2倍量Li+[C12H12·-]-對Cr-吡嗪配合物進行還原,Cr(OSO2CH3)2(pyz)2變成空氣敏感的深灰色粉末材料,XRD表徵結果顯示,材料中產生Li[SO3CH3]的衍射峰,說明Cr-吡嗪中的OSO2CH3-陰離子從材料中脫除。進一步的表徵發現,OSO2CH3脫除後,Cr-吡嗪變為無定形結構CrII(pyz)2·-。臨界溫度提高至400 K,展現了硬磁體效應(300 K,3400 Oe)。

磁性

CrCl2(pyz)2和Li+[C12H12·-]-反應後,Cl從材料中脫除,因此八面體結構高自旋CrIII轉變為平面四方高自旋CrII,生成的材料臨界溫度達到510 K,變溫磁性測試結果顯示在510 K到室溫降溫過程中,材料從順磁性轉變為鐵磁/亞鐵磁性,在室溫展現了5300 Oe強矯頑力。該磁性達到了無機材料的級別,而且比目前各種分子磁體的磁性更高。

圖3. CrCl2(pyz)2製備的樣品磁性測試

內容來源:納米人

在鼠類的內戰裡,人類可能只是一顆被擺布的棋子

有個在 Nature 子刊論文致謝裡求婚的男友,是什麼體驗?

科研做得好,插圖少不了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邁向下一代分子磁體
    分子磁石的圖示及其磁性性質。現在,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波爾多大學和格勒諾布爾歐洲同步輻射機構(ESRF)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輕量分子磁體,這種磁體在低溫下生產,具有前所未有的磁性。這種化合物來自配位化學,含有豐富的金屬鉻和廉價的有機分子。
  • 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美媒稱美造出最強大磁體:從中國手中奪回「萬磁王」桂冠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美媒稱,過去兩年半時間中,佛羅裡達州一個實驗室的工程師們一直在默默建造世界上最強大的磁體之一。據美聯社8月22日報導,8月21日,他們成功了。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實現了它的目標,並宣告其重新成為擁有世界最強大常導磁體的機構。
  • 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自從1993年首次發現第一個單分子磁體Mn12以來,對單分子磁體的磁電性能研究也不斷深入。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南開大學的科研人員首次在一種含稀土離子鏑(Dy)的單分子磁體中,觀察到了顯著的磁—介電效應。日前,記者採訪了試驗者之一、南開大學化學系王玉霞博士,聽她講述了電場如何讓單分子磁體「聽話」並對其磁性調控的奇妙過程。
  • Science重磅: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年10月16日,《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何曉東研究團隊在超冷分子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相干合成的新方法,即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MC)的新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Science | 單層 WTe2 中的高溫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Observation of the quantum spin Hall effect up to 100 kelvin in a monolayer crystal,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n6003 .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但是如果研究者能夠讓材料在環境壓力下保持穩定,那麼理想的超導電性應用就能夠實現,例如用於核磁共振儀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力線以及不需要製冷的超功率超導磁體。
  • 首次實驗揭示雙茂基鏑單分子磁體的磁各向異性
    特別是在分子磁性研究中,強單軸磁各向異性對分子納米磁體性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理解材料中磁各向異性的構效關係對分子磁性、磁光性質以及磁電輸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近,以雙茂基鏑配合物為代表的稀土金屬有機單分子磁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聯創光電:研製成功國際領先的兆瓦級高溫超導磁體感應加熱裝置
    中證網訊(記者 齊金釗)7月1日晚間,聯創光電(600363)公告,由公司組織研製的兆瓦級超導磁體感應加熱裝置和該裝置用的大口徑高溫超導磁體近日研發成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成果評價辦公室評價專家委員會對該項科技成果進行評價後認為,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開發出32T的超導磁體
    超導體,具有一些列的優秀特性,例如零電阻、反磁性、量子隧道效應,因此它可應用於發電、輸電、儲能、磁懸浮列車和熱核聚變反應堆等方面。高溫超導體不僅可以在更高的溫度下工作,而且對於磁體設計者和科學家們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在高強度的磁場中工作。
  • 前沿透視:Science - 矯頑力超高,臨界溫度達242℃的金屬有機磁體
    從無機材料(例如氧化物、稀土和金屬間化合物)中提取的磁體是現代技術應用的關鍵組成部分。
  • 武漢物數所Science:國際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在於,無法對多個原子形成分子的原子/分子系統進行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精準控制。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詹明生等經過多年連續工作,構建了85Rb、87Rb異核原子體系,實現了對原子、原子結合生成分子的過程控制,逐步實現了對該體系中全部自由度的控制。
  • 第十二屆國際分子磁體會議在京舉辦
    「國際分子磁體會議」於1989年由美國科學家Joel S. Miller教授等組織發起,歷經21年,已經先後在美國、歐洲及日本舉辦過十一次。近年來,中國在分子基磁體領域研究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關注,因此,2006年ICMM會議國際指導委員會選擇了北京大學作為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由高松院士出任大會主席。這也是該系列會議21年來首次在指南針的故鄉——中國舉辦。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磁體,它表現出新穎的量子效應,並延伸到室溫。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見解,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它在室溫下表現出新穎的量子效應。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解釋,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這一發現的根源在於量子霍爾效應的工作原理。這是拓撲效應的一種形式,是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
  • 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個實現25T全超導磁體國家—新聞—科學網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獲悉,該所王秋良研究部採用自主研發的高溫內插磁體技術,研製成功國內首個25 T全超導磁體,成為繼日本理化學研究所(27.6
  • 國際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
    中新社合肥6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獲悉,該中心陸輕鈾課題組近期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磁場環境下,科研人員發現了許多重要的物理現象,包括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等。目前最強的穩態磁場是通過混合磁體獲得的。陸輕鈾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惡劣條件下的STM研製工作,先後研製出了適用於狹小空間惡劣振動環境原子分辨成像的多種高剛性高穩定的緊湊型壓電馬達,並用其建成了多種惡劣條件原子分辨STM,獲得了3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