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用超導磁體技術邁向高端型3.0T
□記者 張 蓓 通訊員 沈振江 丁雅寧 報導 本報濰坊訊 由濰坊新力超導磁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8月18日順利通過權威部門檢測,打破了該項技術的國際壟斷,成為中國醫用超導磁體技術從通用型1.5T邁向高端型3.0T的標杆,標誌著濰坊高新區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再出新成果
-
分子磁體首次實現240℃高溫穩定的記憶效應!
面對該問題,開發下一代基於高豐度元素、價格友好有機配體的磁性材料受到了廣泛關注。人們發現,由順磁性金屬離子和分子組成的分子基材料能夠產生類似傳統磁體的性能,同時材料組成能夠進行方便的、精確的調控,從而實現對其性質的優化。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在濰坊高新區誕生
魯網濰坊8月19日訊(記者 張盟)8月18日,由濰坊新力超導磁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順利通過權威部門檢測這意味著由濰坊新力超導磁電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已經完全掌握精準醫療領域高端核磁共振超導磁體的核心技術,成功通過權威部門檢測,成為中國醫用超導磁體技術從通用型1.5T邁向高端型3.0T的新標杆。
-
創源論壇:分子磁體——新一代的磁性材料
11月3日晚,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分子磁性實驗室主任鄭彥臻在主樓B-204圍繞分子磁體的最新研究動態和自己研究中的一些心得,與大家探討分子磁體的奧秘。單分子磁體由於具有大的自旋基態和單軸各項異性的特點,會產生慢弛豫現象。為加深同學們的理解,鄭主任以最早發現的單分子磁體——十二核醋酸錳為例,解釋產生弛豫現象的機理及表現。
-
第十二屆國際分子磁體會議在京舉辦
「國際分子磁體會議」於1989年由美國科學家Joel S. Miller教授等組織發起,歷經21年,已經先後在美國、歐洲及日本舉辦過十一次。近年來,中國在分子基磁體領域研究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關注,因此,2006年ICMM會議國際指導委員會選擇了北京大學作為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由高松院士出任大會主席。這也是該系列會議21年來首次在指南針的故鄉——中國舉辦。
-
首次實驗揭示雙茂基鏑單分子磁體的磁各向異性
特別是在分子磁性研究中,強單軸磁各向異性對分子納米磁體性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理解材料中磁各向異性的構效關係對分子磁性、磁光性質以及磁電輸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近,以雙茂基鏑配合物為代表的稀土金屬有機單分子磁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原標題: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8月18日,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通過了專家組檢測。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暉等組成的專家檢測組認為,該磁體各項指標均滿足於3.0T核磁共振系統高質量成像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臨床應用及醫療科研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的問世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長期壟斷,也標誌著我國高端醫療影像裝備研發已走在世界前列。 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是核磁共振系統中最核心的部件,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系統形成的圖像影響較大。
-
磁電耦合:讓單分子磁體更「聽話」
大「肚量」——具有更強數據存儲能力 單分子磁體是由分立的、無磁性相互作用的納米尺寸分子單元構成的一類特殊磁體,每個分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磁性功能單元,其在高溫下表現為超順磁性,在低溫下出現磁滯和磁化量子隧穿行為。
-
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如何助力全民健康醫藥事業發展?——中國科學院...
前沿科技·精準醫學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如何助力全民健康醫藥事業發展?——中國科學院趙國屏院士、上海師範大學王金博士詳解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創新與應用■文/桂楷東 例如,從樣本採集到出檢測結果,「福爾摩斯」技術只需1小時,比現有常用的分子診斷技術都要快;其檢測靈敏度極高(可達10個分子以下的水平);特異性高,可同時區分普通細菌和超級耐藥菌;檢測的試劑成本也非常低。由於有以上各種優點,該類技術在發明後不久便在2018年被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譽為「下一代分子診斷技術」。
-
單原子存儲和單分子邏輯開關技術獲突破
新聞來源:科技日報 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進展單 IBM稱是邁向建造分子級計算機的重大跨越 每個原子內部都有磁體,但之前還無人能夠測量單個原子的磁各向異性特性。位於美國加州聖何塞的艾曼登實驗室的研究者們使用IBM的掃描隧道顯微鏡來操縱單個鐵原子,把它們在準備好的銅表面排列好,以觀察每個原子磁各向異性的方向和強度。最後,研究人員成功地在一個單獨原子上保存了一比特信息。 對單個原子磁各向異性的測量具有重要技術意義,因為它決定了一個原子儲存信息的能力。
-
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對撞機設計磁體
LHC背後的研究機構CERN希望利用其提出的下一代設施——未來環形對撞機(Future Circular Collider,FCC)——來探索這些謎團。鑑於LHC的磁體系統能實現8.3特斯拉的磁場強度,FCC系統將能實現16T的磁場強度。 現在,對於那些從事FCC設計工作的人來說,問題是:科學家們接下來必須要完成怎樣的技術壯舉才能產生出如此強大的磁場? FCC將需要4500多個磁體,這些磁體必須基於新的設計和材料。
-
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原標題:我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下線 [導讀] 該公司董事長王兆連告訴記者,公司未來三年將達到年產300臺磁體的生產能力,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同時爭取用一年時間集中力量展開技術攻關,研發出更為尖端的3.0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解釋,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這一發現的根源在於量子霍爾效應的工作原理。這是拓撲效應的一種形式,是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
-
量子研究新發現:能產生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體
量子磁體,在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方面是一類很有應用前景的平臺。據美國&34;網站7月22日消息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中報導,他們在一種原始磁體中發現了量子化的拓撲相位,而這種磁體與新型量子效應相關的特性可以延伸至室溫環境中。
-
再次創造世界紀錄:費米實驗室實現加速器磁體14.5特斯拉場
在2020年6月的一次測試中,由美國能源部費米實驗室(Fermilab)磁體團隊設計並製造的演示磁體實現了加速器轉向偶極磁體14.5特斯拉的場強,超過了他們之前14.1T的記錄。這是滿足未來強子對撞機的苛刻磁體要求邁出的重要一步。如果建成,這樣的對撞機將比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17英裡圓周大型強子對撞機大4倍,,後者在7.8T的轉向場下運行。
-
再次創造世界紀錄:費米實驗室實現加速器磁體14.5特斯拉場
在2020年6月的一次測試中,由美國能源部費米實驗室(Fermilab)磁體團隊設計並製造的演示磁體實現了加速器轉向偶極磁體14.5特斯拉的場強,超過了他們之前14.1T的記錄。這是滿足未來強子對撞機的苛刻磁體要求邁出的重要一步。如果建成,這樣的對撞機將比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17英裡圓周大型強子對撞機大4倍,,後者在7.8T的轉向場下運行。
-
資訊 | 日本研發含少量稀土元素的磁體 可用於汽車電機
即使被加工成薄膜,此種化合物的磁性性能也比以釹-鐵-硼(Nd-Fe-B)為基礎的磁體更優越。目前基於釹-鐵-硼燒結的磁體不僅由稀土元素釹組成,還包含了重稀土元素鏑。由於獲取此類材料有相關的地緣政治風險,有必要研發不依賴此類稀有元素的新磁體。基於各向異性釤鐵12(SmFe12)的化合物含有數量較少的稀土元素,有潛力成為下一代永磁體的替代候選者。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磁體,它表現出新穎的量子效應,並延伸到室溫。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見解,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
-
「科學島」團隊成功研製國際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6月16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了道路,對於突破當前超強磁場下只能開展輸運等宏觀平均效果測量之瓶頸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