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前沿院在異自旋環形分子磁交換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1-01-08 西安交大新聞網

近幾十年,分子磁性的不斷研究使其在單分子磁體、單鏈磁體、分子磁製冷劑、自旋量子比特和單分子螺旋磁矩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在這些體系中,磁交換作用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是分子磁學的研究核心之一。有限的環狀多核簇合物因其可以作為一維無限鏈體系的等價模型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包括同自旋和異自旋體系。但對於金屬中較多的「巨型」環狀分子,其磁能級密度劇增,磁交換的深入研究難度較大,通常難以得到確切的解。

近日,在鄭彥臻教授指導下,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博士生秦雷採用醇胺類配體,在溶劑熱條件下成功地製備出一系列具有八個鉻(III)和八個稀土(III)離子中心的十六元環狀異自旋簇合物。有趣的是,整個環狀結構由Cr(III)和Ln(III)離子交替構成,是目前報導的Cr-Ln體系中核數最大的簇合物。由於{Cr8Gd8}分子對稱性較高,經簡化後利用量子蒙特卡洛理論計算表明Cr(III)與Gd(III)之間為反鐵磁交換(交換常數為2.1K)。因此,在低溫下自旋呈亞鐵磁狀排布,整個分子體系呈現出ST= 16的自旋基態(即所有的Cr(III)和Gd(III)自旋各自平行排列,但Cr(III)和Gd(III)的自旋排列反平行)。進一步通過低溫脈衝高場磁化強度測試與理論計算吻合非常好,從而驗證了平均2.1 K的磁交換常數。另外,{Cr8Dy8}分子在低溫呈現出磁慢弛豫行為和無零場隧穿效應的磁滯回線,表明出現磁體行為。磁稀釋樣品{Cr8Dy0.046Y0.954}的交流磁化率研究發現頻率依賴性消失,表明{Cr8Dy8}分子的慢弛豫行為來自於整個分子而不是單個離子的各向異性,在這類大型的3d-4f環狀簇合物中極為罕見,證明該{Cr8Dy8}分子是一個單分子磁體。

    該研究工作完美地通過磁交換作用將兩個Gd和Dy的同系物分子結合在十六元環中,形成了不同的磁功能(即Gd為具有較大基態的亞鐵磁分子,而Dy則為單分子磁體),可用下圖形象表示。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項目、面上項目、武漢國家強磁場研究中心、唐仲英基金會的支持。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的權威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響因子11.99)上,文章題目為「Quantum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and High-Field Magnetization Studies of Anti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s in a Giant Hetero-Spin Ring」。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單位。

    鄭彥臻為前沿院青年拔尖(A類)教授、「仲英青年學者」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分子磁體及功能團簇。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二維自旋玻璃中發現大的磁滯效應
    然而,真實化合物很難具有理想的蜂窩狀格子,常顯示出不同程度畸變,其中一個常見的畸變是六邊形的兩個邊明顯縮短,變成二聚蜂窩格子,或稱之為具有混合自旋的方形晶格。有趣的是,該晶格存在於著名的磁性絕緣體TlCuCl3,並在該材料中觀察到磁振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因此,二聚蜂窩格子可作為研究量子相變的模型系統。不過截至目前,僅少數自旋中心為半整數的二聚蜂窩格子被報導,自旋為整數的未見報導。
  • JACS封面: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功能團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跳轉閱讀疫情期間,化學加網企業包年套餐買一年贈多一年 高核過渡-稀土混金屬團簇,因其複雜的分子結構、均一的尺寸、獨特的性能,成為團簇化學家們熱衷構築的體系。輪狀結構由於其特殊的化學及物理屬性備受關注,例如有限的輪狀多核簇合物可作為一維無限鏈體系的等價模型引起人們濃厚的研究興趣。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昌錦課題組在5d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Sr2IrO4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 西安交大在含鉍紫精衍生物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作為一類特殊的有機光電材料,紫精類化合物是一種具有優異氧化還原特性的陽離子型有機分子。在施加電壓或光照條件下,可經歷兩步可逆的單電子氧化還原並伴隨著明顯的顏色變化。同時,紫精類化合物還能有效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因而其在電致變色、主客體識別、超分子自組裝、太陽能轉換和儲能材料等領域都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然而其共軛程度較低、能隙過大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此類材料在太陽能轉化和儲能相關光電領域中的應用。
  • 西安交大在Lewis鹼催化環丙烷開環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安交通...
    目前,n-𝜎*活化模式主要涉及有機矽、錫、硫、硒和滷素等雜原子底物,而對於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碳碳單鍵的活化及催化反應研究非常欠缺並存在挑戰。 針對以上問題,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唐玉海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採用貧電子環丙烷作為底物,藉助其極性碳碳鍵及環張力的結構特點,發展其在Lewis鹼催化下以n-𝜎*模式實現碳碳鍵活化的有機催化反應,近期取得了重要進展。
  • 研究大型動物滅絕原因 西安交大取得新進展
    10月20日,記者獲悉,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的合作論文——「過去八千年的古氣候記錄為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大型動物滅絕提供氣候背景」日前登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孟傑教授研究團隊在原子核自旋-同位旋激發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Lett. 101,122502 (2008))刊發了物理學院和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梁豪兆(第一作者)、孟傑(通信作者)等人的論文「Spin-Isospin Resonances: A Self-Consistent Covariant Description」,報導了該研究團隊在原子核自旋-同位旋激發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非線性光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光渦旋在光學信息處理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它提高了信道容量,並且引入了不同於極化、強度、相位和路徑的新自由度。非線性光學中通過引入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azimuthons),為編碼和加密光學信息提供新的自由度。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攜帶軌道角動量,可以在傳播過程中以穩定的角速度旋轉。
  • 鐵磁絕緣體中磁子輸運性質的全電學方法研究獲進展
    其中一側重金屬中的電流由於自旋霍爾效應在HM/MI界面產生自旋積累,通過HM中傳導電子和MI中局域磁矩之間的s-d 電子之間的交換相互作用,可以激發MI中的磁子,磁子在MI中擴散形成磁子流,磁子流傳遞到另一側的HM中轉換成自旋流,該自旋流通過逆自旋霍爾效應從而可以在另一側的HM中產生電流。
  • 交大科技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公共衛生、電子科學技術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水凝膠通用粘接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MIT、哈佛大學等研究團隊在水凝膠軟溼界面粘接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現有的水凝膠粘接方法存在預處理複雜、方法局限性大等問題。如通過化學鍵進行粘合的方法需要水凝膠或者粘接基底具有特定的官能團,這使得反應條件嚴格、反應耗時,且會用到有毒物質;通過物理拓撲纏繞的方法雖然不需要特定的官能團,但是此方法只適用於有微孔結構的基底,如水凝膠和生物組織。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合肥研究院在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聚合物半導體的自旋流探測及其薄膜結構-自旋傳輸性能關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ACS)旗下期刊《ACS應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在線發表。
  • 自旋電子學新研究進展
    導讀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報告了幾項有關「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新進展,有望幫助我們開啟新一代計算和數據存儲技術。創新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工程師們報告了幾項有關「自旋電子」器件的研究新進展,將幫助我們通向新一代計算和數據存儲技術。
  • 西安光機所非線性物理前沿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雷射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和基於新型雷射場的非線性調控是當前非線性物理研究的兩大前沿方向。通過改變色散、衍射和非線性特性,可有效調控波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特性,也為研究其中的新現象和物理效應開闢了新途徑。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最近,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吳文彬課題組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這類材料因其高溫超導、龐磁電阻、磁電耦合、鐵電極化以及離子電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效應,早已成為人們廣為關注的研究對象。同時,由於晶體結構上的相似性,它們易於相互外延生長,形成多功能器件;由於眾所周知的電荷、自旋、軌道、晶格多自由度相互作用和對稱性破缺等,其表面和外延異質界面往往會誘導出新的量子物態和新效應。
  • 進展|HgCr2Se4的高壓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上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尖晶石結構的ACr2X4(A = Cd, Hg, X=Se, S)具有鐵磁半導體性質,其中Cr3+離子局域磁矩通過超交換形成長程鐵磁序,而s-d交換相互作用使s軌道電子主導的導帶發生較大的自旋劈裂。由於這類材料中自旋和電荷自由度間的強烈耦合造成了許多有趣現象,在過去幾十年吸引了較多關注。
  • 西安交大在慢性炎症疾病治療中取得重大新突破!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在慢性炎症疾病發病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Rikard Holmdahl教授共同領導的西安交大醫學部炎症生物學研究團隊對主要基於炎症疾病的動物模型進行了易感基因的篩查和功能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