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納米所信息成功研發智能超級電容器

2021-01-09 OFweek儀器儀表網

  近年來,人們通過新材料開發繼續提高超級電容器的性能,並賦予其新的特色和功能(如輕質、柔性、可編織等),以使其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生產中。

 

  一個大膽而令人振奮的設想是能否開發出一種創新性的超級電容器,並賦予其智能化新特性。「智能化」意味著超級電容器本來只能執行單純能量存儲的功能,智能化後不需要複雜的電路設計,即可獲得與人互動的能力,例如將自身性能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並進行交互處理。

 

  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趙志剛課題組開發出一種智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有助於這一問題的解決。這種智能超級電容器電極以氧化鎢(W18O49)納米線和聚苯胺(PANI)為電極活性材料,通過圖案化製備加工而成,氧化鎢(W18O49)組成圖案「SINANO」,聚苯胺(PANI)組成背景。該電極具有豐富的顏色變化,且電容性能優異,可以通過其圖案和背景顏色的交互變化來展示其能量存儲狀態(如圖)。當一種組分著色時,另一種組分即為透明色。隨著能量儲存和釋放過程進行,圖案(W18O49)和背景(PANI)顏色發生相應的交互變化。該研究結合了普通超級電容器能量儲存的功能和電致變色的可視變化,賦予了超級電容器「智能化」新特性,為超級電容器的未來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 2014, 14, 2150?2156)上。上述科研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蘇州納米所信息可視化研究 取得新進展
    智能超級電容器電極通過圖案和背景顏色的交互變化來展示其能量存儲狀態變化超級電容器因其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等特點而被認為是最有應用前景的新型儲能裝置,在交通、電力、通信、國防、消費性電子產品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市場潛力
  • 【科技日報】智能超級電容器可通過圖案顯示電量
    近日,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趙志剛課題組開發出一種智能超級電容器電極,可通過圖案和背景顏色的交互變化來展示電容器能量存儲狀態變化。該成果發表於第14期國際著名期刊《納米快報》。   超級電容器因其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等特點而被認為是最有應用前景的新型儲能裝置,在交通、電力、通信、國防、消費性電子產品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市場潛力。
  • 蘇州納米所&喬治亞理工大學:獲得高負載的MnO2納米片材料
    導讀: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邸江濤等與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Ching-ping Wong合作,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為解決上述問題,蘇州納米所研究員李清文團隊與Ching-ping Wong團隊合作,設計並製備出Zn-CuO@MnO2納米線陣列電極;使用Zn0.11CuO@MnO2作為核電極(正極)、生長在碳納米管薄膜上的VN納米線陣列作為負極,包覆在核電極表面組裝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
  • 日本將摻硼納米金剛石用作超級電容器電極
    而一種稱為超級電容器的電能存儲設備最近開始被認為是一種實用、甚至更好的能量存儲設備,可以代替目前廣泛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等儲能設備。超級電容器的充放電速度更快,能夠持續工作的時間也更長,因而可用於車輛再生制動、可穿戴電子設備等各種應用。
  • 羅島納米成功研發新一代固態納米孔測序儀,原理機在蘇州完成驗證
    另外,固態納米孔可以重複使用,通過大規模量產的方式,進一步降低單次測序的成本,被業內公認為測序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 蘇州羅島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羅島納米)就是國內率先實現了這條技術路徑的高科技企業。羅島納米技術基於公司創始人凌新生教授18年來的研究發展,理論體系完整、可行,國內首創,研發進展國際領先。
  • MIT研發新型離子液體提高超級電容器性能 或讓超級電容器取代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超級電容器是一種能夠存儲和釋放能量的電子設備,擁有一層電解質 - 一種可以是固體、液體或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的導電材料。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幾家機構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液體,可能可以提高此類設備的效率和穩定性,同時降低易燃性。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而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廣泛關注。隨著研究深入,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中國研製出柔性可拉伸電容器 解決可穿戴智能設備難題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團隊日前研製出世界首個可拉伸的線狀超級電容器。柔性可穿戴智能設備是當今電子產品的主流發展方向,這種可拉伸的彈性電容器將成為其重要部件。復旦大學8日傳出消息,該校彭慧勝課題組成功製備出一種新型的超級電容器,能滿足上述要求。該研究工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應用化學》中,最新一期《自然》在「亮點」欄目中對其進行報導。它是一種基於碳納米管的線狀器件,這種柔性電容器在拉伸75%的情況下能100%保持電容器的各項性能。
  • 提高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方面研究獲進展
    ,具有長壽命、高功率密度和快速充放電等特點;但是其能量密度較低,不能滿足未來智能電網、軌道交通和消費電子等諸多領域對高能量密度超級電容器的需求。如何提高能量密度是目前和未來超級電容器研究的重點之一。 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一三五」重點培育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蘭州化物所清潔能源化學與材料實驗室在提高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磚頭也能成為超級電容器?
    而據8.11號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研究文章「Energy storing bricks for stationary PEDOT supercapacitors」顯示,燒制磚的開放微觀結構、機械堅固性和~8wt%的α-Fe2O3含量為開發電化學PEDOT電極和可隨時堆疊成模塊的固定超級電容器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攜手中江共建物聯網實驗室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攜手中江共建物聯網實驗室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儀表網 2011-08-04 11:34:04 摘要:7月28日上午,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及江蘇中江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舉行共建
  • 科學家研發高性能環保超級電容器 商用化或加速(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外媒報導,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芬蘭阿爾託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設計了一款高性能、環保、可伸縮的超級電容器,有望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超級電容器的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率高、循環壽命長且具有成本效益,是一種前景很好的電源,適用於移動和可穿戴電子設備、電動汽車等產品。 科學家們成功改進了超級電容器原型的體積電容性能、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教授Albert Nasibulin表示:「我們打造了一個超級電容器原型,經過1000次的拉伸循環後,拉伸率小於50%時,性能沒有發生改變。
  • 超級電容器:性能優越的儲能器件
    五、超級電容器的前景   目前,國外(特別是美國、日本)對超級電容器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如何提高超級電容器的儲能密度以滿足電動車等應用,其研究內容涉及到新材料的研發、製作工藝方法改進等。國內對超級電容器的研究則剛剛起步,目前只有少數企業可以工業化生產活性炭類超級電容器,所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雖然超級電容器在應用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的超級電容器在電能儲存方面與電池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怎樣提高單位體積內的儲能密度是目前超級電容器領域的一個研究重點和難點。
  • 基於液態金屬電極和集成功能化碳納米管的全柔性超級電容器
    圖片概要本文介紹了一種基於鎵銦液態金屬(共晶鎵銦合金,EGaIn)電極與集成功能化碳納米管(CNTs)的集成柔軟微系統用全柔性超級電容器。碳納米管表面的氧官能團保證了功能化的碳納米管與EGaIn表面的薄的天然氧化層之間的強附著力,即使在機械變形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無脫層的柔性、可拉伸的電極。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7-12-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DNL21T3致力於高比能、柔性化、微型化超級電容器開發,開發出系列二維材料,如石墨烯和摻雜石墨烯、黑磷烯、MXene、聚合物和氧化物納米片。此次合作充分發揮了兩個團隊的長處,共同圍繞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實現了兩個領域的完美結合,有望推動微孔高分子與超級電容器交叉融合。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纖維狀的電學器件,如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纖維狀太陽能電池、纖維狀記憶存儲器及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編織成各類織物,與人們日常穿戴結合起來,用於製備智能織物。碳納米管纖維,以其柔性、質輕、高導電及多級界面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柔性的導電電極。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新型碗狀碳膠囊-二硫化鉬納米片高性能超級電容器材料
    以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為代表的儲能器件,在新能源、交通、通信、電子、航天航空等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探索性能卓越的新型電極材料,對於解決能量轉換和存儲至關重要。鋰電池能量密度高,但功率密度偏低;而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高,但能量密度過低。
  • 超級電容器電化學分析解決方案
    在此形勢下,在與時俱進的應用需求和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雙重推動下,超級電容器(電化學電容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成功進入人們視野,成為了近年來又一個新的研究熱點。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電極材料主要包括碳材料、金屬氧化物以及有機聚合物,其中金屬氧化物和有機聚合物材料循環穩定性差),它對超級電容器的性能起著關鍵性作用,研發具有優異電化學性能的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研究中最核心的課題。碳材料由於其高的比表面積(1000~2000 m2.g-1)、高導電率、電化學穩定性和開放的孔結構等滿足了高電化學雙電層電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