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Science:西安交大發現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

2020-11-27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鐵電材料是一種具有自發極化,且能夠實現機械能和電能轉換的功能材料。這種集電極化與機電耦合作用於一體的材料,在磁電互調、數據存儲、壓力傳感和超聲波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而今柔性電子技術正帶來一場智能可穿戴技術革命,鐵電材料將在柔性電子領域將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由於缺陷、晶界的存在以及氧化物離子鍵/共價鍵本身延展性相對較小,塊體鐵電氧化物在力學行為上表現出脆性和剛性,而薄膜鐵電氧化物能否克服這些缺陷,並展現出超彈性和超柔性使其可應用於柔性器件中,將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成果簡介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劉明教授課題組和丁向東教授課題組聯合國內外合作者,在Science發表題為"Super-elastic ferroelectric single-crystal membrane with continuous electric dipole rotation"的研究論文。在研究中通過納米機械臂對其進行原位彎曲實驗,發現BaTiO3薄膜能夠實現180°摺疊,其承受的最大彎曲應變高達~10%。同時實驗還發現在對其進行大角度壓縮後,隨著外力撤去,BaTiO3薄膜的形狀能夠回彈,展現出超彈性行為。

原子模擬計算發現,BaTiO3薄膜的超彈性可能起源於鐵電納米疇在大應變梯度下a和c鐵電疇的可逆翻轉。這一研究結果為鐵電體中電極化與機械作用的研究打開了新的思路。一方面自支撐的BaTiO3單晶薄膜擺脫了鐵電氧化物塊材的脆性,擁有良好的超彈性行為和可彎曲摺疊性,有望在柔性電子器件和磁電耦合器件中獲得廣泛應用;另一方面BaTiO3薄膜的彎曲摺疊能夠產生巨大的應變梯度將極可能會呈現出顯著的撓曲電效應。

圖文解讀

圖1 (A-C)BaTiO3薄膜轉移前/後晶體結構示意圖、倒易空間掃描圖及光學照片;(D) 自支撐BaTiO3薄膜的掃描電鏡透射模式圖像;(E-F)轉移到Si襯底上的BaTiO3面外壓電力顯微鏡相位圖和測量結果;

實驗中採用Sr3Al2O6作為犧牲層剝離並轉移出大面積的BaTiO3薄膜。通過倒易空間掃描和掃描電鏡透射模式分析對薄膜轉移前後的晶體結構做表徵,證實薄膜具有良好的外延性,同時壓電力顯微鏡測量結果說明轉移下來的BaTiO3薄膜仍然保持良好的壓電特性。

圖2:BaTiO3卷橫截面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及四個特徵區的放大圖和彎曲的掃描電鏡透射晶格像。

同時,作者在研究中通過實驗設計,使BaTiO3納米薄膜自髮捲曲形成多層卷,製備了透射電子顯微鏡樣品,並獲得了不同曲率半徑下的多個區域圖像。通過對各個區域原子分辨掃描電鏡透射圖像進行極化分析,構建出不同應變大小下極化分布的特點。例如,在應變狀態為3.1%時,他們發現在BaTiO3納米薄膜的極化方向會隨著薄膜中應力狀態的不同而呈現多個取向。這些極化取向與四方相BaTiO3晶體的90°和180°鐵電疇完全不同,說明在較大的應變梯度下,不僅會發生BaTiO3晶體90°和180°鐵電疇的轉換,而且會出現過渡狀態的極化取向。該實驗結果進一步表明,BaTiO3薄膜之所以能夠承受較大的應變梯度而不發生斷裂破碎,很可能是來源於這些過渡態極化取向的存在。

圖3:(A-B)BaTiO3薄膜的原位彎曲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C) 原子模擬計算加載卸載過程彎矩與應變的關係; (D) 彎曲前/後鐵電極化的演變圖。

作者們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中的進行了原位彎曲實驗,直觀地對BaTiO3薄膜的力學特性進行了測試,實驗結果表明BaTiO3薄膜能夠實現180°摺疊,其承受的最大彎曲應變高達~10%。同時他們還發現在對BaTiO3薄膜進行大角度壓縮後,隨著外力撤去,其形狀能夠短時間回彈,表現超彈性力學行為。而原子模擬計算發現,BaTiO3薄膜的超彈性可能起源於在大應變梯度下a和c鐵電疇的可逆翻轉。同時在a和c鐵電疇之間也產生了極化的連續翻轉,從而有效降低了能量勢壘,避免了因為疇翻轉而可能導致的斷裂。

小結與展望

基於本研究結果,可以預測其他的鐵電體中也可能存在類似超彈性行為,為超柔性單晶鐵電薄膜在各類柔性電子器件中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實驗和理論基礎,如柔性傳感器、柔性存儲器、電子皮膚及植入式生物醫療電子等。此外,具有超彈性的柔性鐵電薄膜也是良好的電場調控介質,將其與柔性鐵電薄膜複合,可望避免傳統多鐵薄膜異質結中存在的襯底束縛作用,顯著提高磁電耦合效應,為未來開發新型小電場可調的柔性磁電器件奠定基礎。

該工作由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劉明教授課題組和材料學院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西安交通大學為第一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電信學院董國華博士生、材料學院李蘇植教授和電信學院姚謀騰博士生為共同第一作者。劉明教授、周子堯教授及丁向東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作者還包括清華大學南策文教授、西安交通大學任巍教授與孫軍教授、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葉作光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李江宇教授、中科大羅震林副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陳龍慶教授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等。交大分析測試共享中心對該工作提供長期技術支持,同時該工作也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單晶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發現成果—新聞—科學網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表
  • 盤點西安交大近期6篇《科學》
    西安交大研究成果在《科學》刊發  發現單晶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  北京時間由於存在缺陷、晶界以及氧化物離子鍵/共價鍵本身延展性相對較小等問題,塊體鐵電氧化物表現出一定脆性和剛性。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在鐵電薄膜中實現超彈性和柔性並將其應用在柔性電子器件中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 西安交大在柔性鐵電領域取得新進展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柔性自支撐鐵性薄膜領域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存在晶界、晶格缺陷,以及氧化物離子/共價鍵自身較差的延展性,傳統鐵性材料通常表現出硬和脆的特徵,抗彎曲應變一般小於1%,難以與柔性聚合物材料兼容。因此,如何在鐵性薄膜中實現可與柔性聚合物相媲美的超彈性和超柔性,這是其應用於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
  • 西安交大發現一種全新的鐵電疇翻轉機制
    鐵電準同型相界由於具有超高壓電性能,因而理解鐵電準同型相界處的疇翻轉機制對於進一步開發高性能壓電材料具有重要的意義。普遍認為,鐵電準同型相界處疇翻轉是通過極化的逐漸旋轉來實現,然而極化旋轉理論只針對單疇,仍然不能解釋鐵電準同型相界材料的多疇狀態在外電場下如何翻轉。
  • :「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然而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西安交大博士生發現增強弛豫鐵電體性能的新機制
    科技日報 孟祥麗 記者 史俊斌記者26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生楊陽和青年教師紀元超副教授在院長任曉兵教授指導下,首次發現了一種能有效增強弛豫鐵電體性能的機制,為設計高性能弛豫鐵電體材料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
  • 用氧化物定製人腦之夢
    這些特點是兩端器件不能全部達到的,主要原因在於此類三端器件中信號寫入和讀取是分開的、理論上能夠實現超低能耗和高度集成化。圖4.電解質調控WO3輸運行為機制示意圖:當門電壓小於水的分解電位時,離子液體調控主要是靜電場效應起作用,撤掉門電壓WO3溝道電導立刻恢復。
  • 我科研人員發現超低模量、零滯後、線性超彈性金屬材料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西安12月25日電(孟祥麗 記者 史俊斌)記者25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微觀組織科學中心博士生朱家明和他的合作者在優化形狀記憶合金力學性質方面,發現一種同時具備超低模量、零滯後、線性超彈性金屬材料,其研究成果被國際材料權威期刊《材料視野》日前在線發表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
    在最近的研究中,西安交大科研工作者基於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相關理論和實驗同時表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近日,美國陶瓷學會在線頒發了2020年度國際陶瓷學領域各獎項,西安交通大學李飛、徐卓教授榮獲Ross Coffin Purdy獎。時隔35年,西安交大再次問鼎國際陶瓷之巔!1985年,姚熹院士曾因其在「鈮酸鋰陶瓷的晶粒壓電共振對其介電譜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此獎,西安交通大學35年後再次問鼎國際陶瓷的殊榮,彰顯了西安交大在鐵電壓電材料研究領域的深厚積累和世代傳承。
  • 西安交大《Nature》: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交大科技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公共衛生、電子科學技術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界面調控新發現:單層氧化物薄膜的新型磁各向異性
    薄膜就是這樣的一類材料,早期人們為了節省成本,把大塊單晶用微米甚至納米厚度的薄膜來代替,大大節省了成本,同時也提高了效率,這就是晶片的來源。現在有一種新的研究,專門用於開發新材料,不同於一般的薄膜製備,這種研究通過人為選擇薄膜中的每一層原子或者分子層,像搭樂高一樣做出跟自然材料完全不同的新結構,這一類研究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界面調控。
  • 納米科學:研究揭示了在氧化鉿基薄膜中觀察到的鐵電性質!
    納米科學:研究揭示了在氧化鉿基薄膜中觀察到的鐵電性質!鐵電材料在下一代電子器件中具有應用,從光電調製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到壓電換能器和隧道結。現在,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外延氧化鉿基(HfO2基)薄膜的特性,證實了穩定的鐵電相高達450°C。正如他們所指出的那樣,「這種溫度對於基於HfO2的鐵電材料來說足夠高,可以用於穩定的器件操作和加工,因為這個溫度與其他傳統的鐵電材料相當。
  •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發表2篇Nature,2篇Science!
    該研究成果獲得了兼具高壓電係數(>2100 pC/N)、高電光係數(220 pm/V)和理論極限透光率的鐵電晶體材料,將有效地推動聲-光-電多功能耦合器件的設計與開發,並為今後壓電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思路。該論文第一作者包括西安交大電信學部邱超銳博士生、張楠教授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王博博士。西安交大李飛教授和徐卓教授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陳龍慶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 西安交大研發獲得具有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新聞—科學網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近日,美國陶瓷學會在線頒發了2020年度國際陶瓷學領域各獎項,@西安交通大學 李飛、徐卓教授榮獲Ross Coffin Purdy獎,其所在團隊的「設計具有高壓電效應的鐵電陶瓷材料」成果在高性能壓電陶瓷設計合成方面取得突破。美國陶瓷學會於1949年設立該獎項,用於獎勵陶瓷領域前兩年出版的學術文獻中作出最有價值貢獻的作者,全球每年只獎勵一項研究成果。
  • 西安交大研製透明晶體材料,或用於隱形機器人、自供電觸控螢幕
    西安交大研製透明晶體材料,或用於隱形機器人、自供電觸控螢幕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01-17 17:35 來源:澎湃新聞
  • 西安交大在高溫有機薄膜電容介質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有機薄膜電容因其超快的充放電速度、極高的功率密度、高工作電壓、低損耗等特點,成為重要的功率型儲能器件,在智能配網儲能、直流輸電、新能源汽車交直流變換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功率型電力電子設備運行負荷的不斷增加以及小型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薄膜電容的運行溫度將不斷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