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自動化所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介入超聲科合作,在分子影像應用於胰腺癌的介入光熱治療,以及應用於肝癌的分子標誌物生物學機制研究兩大領域,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科研成果。相關研究進展分別發表於醫學研究領域和生物材料領域的頂級期刊,成為實驗室與臨床醫院醫工交叉合作取得突破的典型範例。
實驗室主任田捷介紹道:「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道腫瘤,其手術切除率低,治療方案(化療、放療等)療效都欠佳,因此臨床上需要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案。光熱療法(PTT)作為新興治療方式,已經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
然而,這種治療方式存在光穿透性差,無法達到深部腫瘤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自動化所團隊與合作團隊開展了一種可以局部介入式光熱治療(IPTT)的研究。
實驗結果表明,與臨床上常用的125I放射性治療相比,IPTT療法的平均存活率提高25%,同時抑制了胰腺腫瘤的轉移。「這種介入式光熱療法為胰腺癌的治療提供新方法和新策略。」田捷說。
肝細胞癌(HCC)全球發病率高,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即為中晚期,無法手術切除,因此肝癌的早期診斷成為肝癌治療的關鍵。然而,不足1 cm的肝細胞癌缺乏特徵性影像學表現,無特徵性分子標記物使得肝癌無法早期準確檢測。因此,特異性標記物對於肝癌的早期診斷、延長生存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為解決這一難題,團隊對GPC-3靶點進行深入研究,主要針對GPC-3靶點開展機理性探索,探究HCC細胞內多種生長因子及Wnt信號通路的調控方式,研究肝細胞癌的發生機制以及GPC-3的轉運原理,並針對GPC-3靶點用於分子成像及靶向治療進行展望,團隊認為具有HCC治療的廣闊遠景,有望用於臨床轉化。(沈春蕾)
《中國科學報》 (2017-07-24 第5版 創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