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成像:人類「戰癌」再進一步—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①自動化所自主研發分子影像設備臨床應用。


 

②分子影像示意圖

 

③北京科技周主場,劉延東聽取介紹。

■本報記者 彭科峰

這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趙麗蓉、羅京、陳曉旭、姚貝娜……但他們,最終都成為癌症的犧牲者。

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世界癌症報告估計,2012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佔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毫無疑問,癌症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

對於癌症的成因,目前科學家尚不完全清楚。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如果我們在癌症剛剛發生的早期階段,就能夠準確診斷出來,便可以極大地提高癌症病人的存活率。

目前,腫瘤的早期成像對於癌症病人的臨床診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長期以來國際上腫瘤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的一大挑戰性問題。

令人欣喜的是,近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癌症的早期診斷、腫瘤的早期成像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成功研發新型光學—核素多模融合分子影像成像技術。

這種先進的技術,相比目前的醫學成像技術,其靈敏度和解析度有著極大的提升。這意味著,人類在「戰癌」的漫漫徵程中再進一步。

顯著的優勢

我國癌症發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於世界水平。

腫瘤防治專家認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國癌症發現較多處於中晚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程書鈞說,美國近些年來癌症的發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在60%至70%,而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

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時玉舫介紹,我國對腫瘤缺乏快速、特異早診手段。目前癌症的診斷主要通過實驗室免疫學酶學檢測、影像學檢測等。

那麼,現有的醫學成像技術有哪些缺陷呢?

傳統的臨床成像技術,如CT成像、磁共振成像、核素PET成像等,難以實現早期微小腫瘤病灶的檢測。其主要原因是成像技術的靈敏度瓶頸難以突破,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腫瘤無法有效進行成像。

中科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王坤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腫瘤的產生、發展時間其實很長,具體來說,大致有4個階段。首先,是人體的基因出了問題。其次,人體細胞分子層面開始出現問題,比如生物分子酶、蛋白等生物分子的表達。第三階段,則是人對營養物質和廢物的代謝出了問題。最後,人體的器官組織的結構形態開始出現問題。在第三個階段,人們就可以通過解剖的方式,明確無誤地看到腫瘤了。目前,大部分醫療儀器只能在第四個階段發現癌症患者身上的腫瘤,少部分影像設備可以觀測到第三個階段的異常。但此時,已經處於癌症的中晚期,往往救治存活率較低。

「我們的技術,就是要把醫學成像提高到分子影像的水平,通過我們的設備,能夠在分子細胞的階段,就是腫瘤的第二個階段,提早發現異常,診斷有無腫瘤的發生。」王坤說。

這樣的技術,相對於以往的醫療診斷技術有著巨大的進步。

那麼,科學家怎麼能夠在分子細胞的水平判斷出人長了腫瘤,得了癌症呢?科學家採取的是「倒推」的手段。首先,科學家對已經確診的腫瘤患者體內取得的切片,用顯微鏡等手段進行檢測、研究,最終確定腫瘤患者的分子表達方式(比如說分子表達的數目、種類)。經過細緻、嚴謹的分析,科學家就能夠從分子細胞的水平,得出腫瘤的跡象。也就是說,一旦患有腫瘤,病人體內的細胞的分子表達方式必然有某些共性。科學家正是依靠這些共性,來診斷出患者是否有腫瘤。

王坤介紹,傳統成像技術中,靈敏度最高的是核素PET成像和光學成像,但這兩種技術依然存在局限,不能夠在腫瘤發展的早期發現微小腫瘤病灶。這主要是解析度和信噪比不夠,形成了對早期微小腫瘤探測的靈敏度瓶頸。

自動化所研究員田捷領導的科研團隊,提出了高能伽馬射線和低能契倫科夫螢光輻射進行內源雙重激發成像,即REFI成像,從而代替傳統的外源單一光學激發的光學成像模式。這一新型成像技術成功融合了核素PET成像和光學成像的各自優勢。相較於核素PET成像解析度差的缺點,REFI將其極限解析度由2~3毫米提高到了光學宏觀級別的亞毫米;相較於外源激發螢光成像,REFI將成像的信噪比平均提高了5倍以上。綜合以上優勢,REFI突破了常規單模態成像的靈敏度極限,將動物活體腫瘤無創成像檢測的靈敏度,由5毫米的最小病灶探測直徑推進到了2毫米。

從5毫米到2毫米,這意味著科學家能夠更早發現腫瘤的跡象,從而幫助醫生進行診斷。

看似是3毫米之差,其實意義重大。王坤指出,在實驗小鼠身上,腫瘤從2毫米到5毫米的演變有2~3天,然而腫瘤小鼠的壽命只有幾十天。「人類的壽命有幾十年,如果簡單類比的話,相當於提早好幾年發現這個人得了腫瘤。」

十年磨一劍

據了解,這一研究成果由副研究員胡振華和副研究員王坤為並列第一作者,由自動化所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武警總醫院等完成。參與這項研究,並撰寫相關論文的人完全是本土化的科研人員,這體現了我國在前沿醫學成像理論和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實力。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科技界,尤其是在前沿醫學成像領域,要想依靠自主創新來取得突破,何其難也。但田捷等人就做到了這一點。

「今天的突破,其實是我們團隊是十多年的積累。」王坤說。

所謂分子影像技術,是在2000年左右由美國的科學家率先提出。而田捷團隊,開始相關研究也是從2002年開始,可以說,中外雙方幾乎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但中國的科學家,雖然不能說「笑到了最後」,但至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達到國際領先的水平。

王坤介紹,REFI成像技術的成功,必須突破新型成像原理、新型成像的模型、重建的算法、新型的成像硬體系統這四大難點。也就是說,從建立理論,到進行實驗,再到研製模型機,都需要科研人員一一取得突破。所幸的是,得到相關的「973」項目、基金委重大專項等方面的資助,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中科院自動化所的這支團隊終於克服重重阻力,最終取得了系列突破。

十年磨一劍,可謂是對中科院自動化所這支團隊的最好評價。那麼,國外怎麼看待這一技術呢?

「我們的這項研究,相關的論文其實早在2014年底就已經提交給國外的知名期刊。但因為我們的研究是一個新鮮事物,很難找到國外相對應的研究,期刊編輯審核了我們很長時間。最終能夠被發表,也說明我們的這項原創性的技術被國外的同行認可。」王坤說。

根據王坤等人與多家醫院的合作研究發現,目前,REFI成像技術在診斷早期乳腺癌、肝癌、胃癌這三個主要癌症方面,有著突出的效果。

從技術走向醫用

讓先進技術應用於醫療,是王坤等人長期以來的願望。此前,他們已經研製了單模態的激發螢光臨床熟悉導航系統,目前已經在301醫院、上海東方肝膽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進行臨床驗證工作。

不過,這種第一代的設備,其主要功能倒不是用於早期診斷,而是用在癌症手術中為醫生提高輔助作用。具體來說,這種第一代設備因為可以發現極微小的病灶,所以具備相當的實用價值。也就是說,通過這臺設備,醫生能夠實時發現在手術進行之前沒有發現的微小病灶,同時醫生還能通過它確定腫瘤的邊界線。「過去做手術,為了防止復發和轉移,一般都會多切很多,但是有了我們的設備,醫生就能夠清楚地知道腫瘤的具體範圍,沒有必要多切除一些組織。」王坤說。

目前,醫生們已經利用這種第一代設備做了好幾百臺手術,效果比較好。「通過我們的設備,可以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延長病人的生命。」王坤說。

對於第二代雙模臺設備,王坤希望能夠在「十三五」期間研發出原型機。

「新一代的設備一旦進入臨床,預計將會發揮巨大的作用,遠超第一代設備。」在王坤的預想中,第二代設備可以全面介入腫瘤的術前診斷、術中治療、術後的評估這三個階段,其最終目標,是全面提高腫瘤診療效果,推進「精準醫學」在中國的發展。

展望未來,王坤希望他們的這項研究能夠獲得國家政策和社會資金的支持,最終幫助分子影像在臨床實用化上的突破。目前,他們也在一些企業進行接觸,希望能夠加速相關醫療設備的研發。「分子影像技術已經發展了十五六年,已經走到預臨床階段,世界各國都在發力,中國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具備一定的優勢,希望我們未來在臨床應用階段不要落後於人。」

《中國科學報》 (2015-09-07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分子影像:精準醫療「加速器」
    陳琳攝 ■本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菁 「分子影像學已發展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手段。」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五屆杭州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上,大會主席、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田梅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他們堅持十五年舉辦這一研討會的主要原因,即希望建立一個推動分子影像手段實現精準醫療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而且,酶的催化活性異常與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如癌症、細胞衰老等)。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
  • 質譜成像:沃特世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介紹
    ,可以帶來其它任何單一影像技術都無法企及的詳細分子信息。  全譜圖分子影像功能能夠幫助用戶更加深入地了解癌症潛在機制,並能夠通過測定細胞和組織中的分子轉運發現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其它研究中,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可根據分子組成對不同的組織類型進行鑑定,也可以區分病變和正常組織。
  • 天津大學「彩虹色套裝」點亮分子世界—新聞—科學網
    該學會每周從ACS旗下所有67種期刊中選擇3-4篇最新發表的論文進行專題推送,這也是該欄目自2009年網絡版刊發以來第一次以主題新聞推送的形式選取報導天津大學獨立通訊完成的前沿研究性論文。 海洋生物水母中天然綠色螢光蛋白(GFP)是一種能夠發射綠色螢光的生物分子,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對GFP的定向改造研究被授予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其開發的多色系螢光蛋白被廣泛應用於生命體系中不同尺度精細結構的精準動態成像。然而,對於非生物學背景研究者而言,GFP使用技術要求較高、操作相對複雜,價格也較昂貴。因此,科研工作者仍在致力於尋求更為廉價且使用簡便的生物成像螢光分子。
  • 科學家將分子影像應用於胰腺癌介入式光熱治療—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田捷帶領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長期專注於新型分子影像成像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工作,並與全國多家三甲醫院開展系統化的臨床科研合作
  • 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為腫瘤手術「導航」—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楊琪 近一百年來,人類獲取癌症信息的方法不斷創新:從上個世紀初的X射線到70年代的CT,再到本世紀初的核磁共振(MRI),藉助這些設備,人們對癌細胞不僅看得到還看得清,更能看得準。 創新無止境。
  • 國產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系統獲準上市—新聞—科學網
    4月29日,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查,批准了深圳中科微光醫療生產的創新產品「心血管光學相干斷層成像設備及附件」的註冊。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分子影像為腫瘤診斷與治療提供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自動化所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介入超聲科合作,在分子影像應用於胰腺癌的介入光熱治療
  • 多模態分子影像的研究進展
    分子影像是一個新興的跨學科領域,融合了分子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放射醫學、核醫學、計算機醫學等多個學科,其主要成像方法包括5類:①光學成像:包括生物發光成像、螢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FI)、光聲成像(photo
  • 首臺1.5T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體下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1.5T(特斯拉)液氦零揮發核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標誌著我國在醫學影像等中高端醫療器械研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為實現「精準醫療」發揮重要作用。 該磁體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統中最為重要的設備,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圖像影響較大。這臺磁體室溫孔徑達845mm,液氦容量為800L,採用了4K再冷凝液氦回收技術,真正實現了液氦零揮發,大大降低了液氦的使用成本。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 分子影像行業解析:診斷行業新機遇
    分子影像(Molecular Imaging)又稱為分子成像,是指在活體狀態下,應用醫學影像學方法來實現顯示活體內細胞、分子或者基因水平的生物學、病理學過程,還可以進一步實現疾病早期定量與定性診斷相關研究的前沿學科。醫學分子影像結合檢測基因或者納米材料的分子探針,採用多模態成像方法,最終實現對體內特定的靶點進行分子水平的無創傷成像。
  • 【ICBC2020】學術專題介紹:分子影像與精準醫學
    【ICBC2020】學術專題介紹:分子影像與精準醫學 2020-10-2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動化所「分子影像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獲認定
    分子影像技術已成為現代醫學影像發展的重要趨勢,利用分子影像技術,可以實時、在體、連續觀測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過程,探究疾病的發生機理,以及藥物療效評估,實現疾病的早期預警、早期診斷和治療評估等。
  • 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成功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董玥欣)為進一步凝聚分子影像和探針領域的學術力量,搭建相關領域交流合作的資源平臺,促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叉碰撞,12月22日,由天津大學醫學部舉辦的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在津成功召開。來自史丹福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應邀做學術報告,吸引了百餘名業內人士參與其中。
  • 上海仁濟醫院與聯影共建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新聞—科學網
    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與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由兩家牽頭,共建「仁濟—聯影分子影像研發中心」。   會上,仁濟醫院副院長王育與聯影中央研究院聯席CEO陳群籤署了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共同組建新型分子影像探針實驗室和研發團隊,在特異性適配體、納米抗體等分子探針的篩選、放射性或MR標記及臨床轉化領域進行原創性研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開展更穩定、深入的臨床應用和學術研究。
  • 《轉》訪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捷教授:影像組學新技術和光學多模融合分子影像
    在分子影像研究方面,以光學分子影像為核心,融合多種分子影像成像模態,獲取腫瘤等重大疾病在分子細胞水平的影像學信息,突破了常規醫學成像技術只能檢測疾病在功能代謝和器官結構上異常的瓶頸,促進了疾病早期檢測、精準治療和相關生理病理研究,將分子影像與手術導航技術深度融合,開展了腫瘤術中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方法研究、設備研製和臨床轉化應用,為個體化精準手術提供高精度和高靈敏度的實時影像學導航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分子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看清活細胞裡分子運動速度的快慢—論文—科學網
    看清活細胞裡分子運動速度的快慢 但這些技術的共同缺點是不能提供很好的空間分布,而且很難監測到那些速率極快的分子(>20 µm2/s)。因此,發展一種全新的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擴散速率測定技術成為目前的一項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