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於2000年,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27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該獎。他們或是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抱著科技報國的理念回到祖國,或是不顧高齡仍站在科研一線,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心聲,瞻仰大師風範。
2016年度
趙忠賢
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我們口袋裡裝著許多把鑰匙,同時還在不斷地製造出新的鑰匙,而只有其中一把能夠開啟科學之門。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懈努力,製造、修改每一把鑰匙,直到打開這扇大門。也許,此前試驗過的那麼多鑰匙都失敗了,於是有人選擇了放棄——但誰又能肯定,接下來這把鑰匙不會解開未知之謎呢?
屠呦呦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成績,青蒿素獲獎是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榮譽。
2014年度
于敏
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
如果生在現在,重新上大學,我當然會留學。「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後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2013年度
張存浩
我國高能化學雷射、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從青年時代起,為自己樹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報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程開甲
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如果當初我不回國,沒有參加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可能個人會有更大的科學成就;但肯定不會有現在這樣幸福,因為我把自己的一切都與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
2012年度
鄭哲敏
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一定要幹「出汗」的活兒,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 「出汗」,一是要能吃苦,下基層;二是要善於動腦子。
王小謨
中國預警機之父
可能大家認為中國的預警機已經很好了,但我們不能自滿,應該抓緊時間研究下一代預警機。由於身體的原因,我不在第一線上了,但我還繼續做一些策劃,多帶幾個博士生。只要國家有需要,我會一直工作下去!
2011年度
謝家麟
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人應該有廣泛的興趣,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你一點不知道是很遺憾的。
吳良鏞
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一個真正的建築大師,不是看他是否設計出了像艾菲爾鐵塔一樣流傳百世的經典建築,而是看他是否能讓自己國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2010年度
師昌緒
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
我一生經歷很複雜,但是,始終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中國的強大,這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這個夢的實現,不是靠投機取巧,必須是實幹。
王振義
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研究的領軍人物
醫生是一個需要有高尚職業精神的行業,是一個最要強調"德"的工作,所以醫學院校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醫德,讓學生在未來走上醫療崗位時,能夠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作為最大的樂趣和安慰。
2009年度
谷超豪
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
人言數無味,我道味無窮。良師多啟發,珍本富精蘊。解題豈一法,尋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終身為動容。
孫家棟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我突然想到小時候,老人常說「洋火、洋油、洋車」,身邊到處是外國產品。終於,我們的火箭能發射美國衛星了,那種激動與自豪,難以用語言形容。
2008年度
王忠誠
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
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
徐光憲
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做學問,一定會碰到許多困難。但是,我覺得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一件快樂的事,甚至超過事後獲得任何榮譽的快樂。
2007年度
閔恩澤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自己的專業興趣和國家建設、人民需要相吻合,是最大的幸福!
吳徵鎰
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
我的工作是大家齊心用力做的,我個人得到國家如此大的褒獎,我感覺到只能盡有生之力,把後學的同志能帶多少帶多少。
2006年度
李振聲
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
和小麥打了半個多世紀交道,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我最開心的事是看到農民豐收時的高興勁兒。
2005年度
葉篤正
著名氣象學家
是新中國的成立召喚我回到祖國,使我有了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舞臺。國家的需要、科學的前沿成為我科學探索的指南。
吳孟超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會一直站在手術臺旁,直到做不動的那一天!
2003年度
劉東生
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
我喜歡實地踏訪,這也是由所從事的學科特點決定的。此外,也為了掌握更多情況,便於同外國同行進行學術交流。
王永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我一生有三大願望,第一個願望,就是讓自己設計的飛彈可以發射到世界任何一個角度;第二個願望,就是把外國的衛星送入太空中任何一條軌道;第三個願望,就是把中國人送上太空!
2002年度
金怡濂
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現在的年輕人與我們這一代人不同,希望待遇高一點,工作跟自己的愛好結合更緊密一點。這種變化有其合理之處,但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時代在發展,社會總會有變化,但是,搞科研,奉獻精神還是不可少。如果只為個人利益,必然產生一些短期效應,這就是「浮躁」。
2001年度
王選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今天我覺得我們在某些領域裡崇尚名人還是可以的,但是新興領域我們絕對不能崇尚名人,而要更多地關注小人物。名人也必須保持一種凡人的心態,知道自己是一個過時的人。別人尊重你,無非是你過去有點貢獻,僅此而已,自己心裡要明白。
黃昆
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
當我有時告訴人我一兩年後回國,他們常有疑訝的表現,似乎奇怪為什麼我不想在這orderly(秩序井然),secure(安全)的地方住下來而要跳入火坑。雖然我難以想像我們一介儒生怎樣能影響多少國運……但我們如果在國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違良心。我們衷心還是覺得,中國有我們和沒我們,makes a difference(有些區別)。
2000年度
吳文俊
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60歲是最成熟的時候,應該越來越厲害,怎麼能退出歷史舞臺呢?不應該這樣子。60歲應該是工作開始的時候,經驗比較豐富,學識比較豐富,應該是大有可為的時候。
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
知識是基礎,其次是要付出辛苦汗水,書本和電腦裡面種不出水稻。靈感,同等的重要,增加思想火花,往往觸景生情。機遇寵愛有心人,發現野敗(野生雄性不育株)是種機遇。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機遇總是寵幸有心人。
推薦閱讀: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趙忠賢屠呦呦獲最高獎
屠呦呦:一生傾情青蒿素
潛心超導50年「北京的趙」成為「世界的趙」
北鬥原子鐘: 用北京時間為世界定位
86歲諾獎得主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推動國家科技獎勵回歸「推薦制」
27位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家都說過啥
國家科技獎增強評審透明度 最高獎候選人首次納入公示範圍
(責編:趙英梓、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