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克隆首個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基因—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陳化榜研究組與周奕華研究組及薛勇彪研究組合作,在玉米單向雜交不和基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現象的基因ZmGa1P,並對其不親和機理進行了探究。該成果於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

親和性是物種進化和形成的生物學基礎,決定和平衡著地球上植物種群的多樣性和穩定性。解析控制植物種間和種內不親和性的分子機制一直是植物學研究的熱點方向。玉米是典型的異花授粉作物,通常其自交和雜交均能正常結實。然而自然界中一些玉米品種不接受外來花粉而授精結實,這種現象被稱為單向雜交不親和性 (Unilateral Cross-Incompatibility, UCI)。由於UCI影響了花粉配子的傳遞方向,人們最早將控制這一現象的基因稱之為Gametophyte Factor (Ga)。第一個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位點(Ga1)是由Correns於1902年發現,是單向雜交不親和性最徹底的位點之一,並在爆裂玉米育種和生產上廣為應用。隨後多個控制玉米雜交不親和的位點被陸續發現,但尚未有任何基因被克隆。一百多年來,玉米UCI的分子機理一直是個迷。

陳化榜研究團隊對Ga1位點控制的玉米雜交不親和現象的研究始於2008年,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Ga1位點的雙因子遺傳控制模型,並創新性地應用「同質群體」的22,000個單株對Ga1位點中的雄性控制基因ZmGa1P進行遺傳精細定位,結合1299份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數據及與Ga1位點關係的表型結果,利用600K SNP晶片開展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了候選基因。通過對薛勇彪研究組構建的Ga1-S型自交系的BAC文庫進行篩選測序,最終克隆了ZmGa1P。轉基因功能驗證證實了所克隆基因的正確性。ZmGa1P編碼一個在Ga1-S和Ga1-M型玉米自交系花葯中特異表達的果膠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 PME)。周奕華研究組通過大量的生化和細胞學研究,發現ZmGa1P位於花粉管頂端,與另一個花粉管特異表達的PME蛋白互作,共同維持花粉管正常的甲酯化修飾程度,以保障花粉管在Ga1-S型花絲中的正常伸長,並最終授精結實。

ZmGa1P基因的成功克隆為實現玉米無隔離雜交種制種、特用玉米與普通玉米以及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玉米的生殖隔離創造了條件。通過多年的育種實踐,陳化榜研究組已利用該位點育成了我國首個雜交不親和糯玉米組合,實現了玉米不親和現象的無隔離應用。在理論方面,不同於已發現的植物種間和種內不親和性是由核酸酶介導的降解途徑決定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首次發現玉米中的不親和性是由調控花粉管生長的PME複合體所控制,該機制也可能普遍存在於單子葉植物中。因此,這項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和應用前景。

據悉,陳化榜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張照貴和周奕華研究組副研究員張保才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轉基因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相關焦點

  • 我國克隆首個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基因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陳化榜研究組與周奕華研究組及薛勇彪研究組合作,在玉米單向雜交不和基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現象的基因ZmGa1P,並對其不親和機理進行了探究。該成果於2018年9月1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來源: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8-24   今日/總瀏覽:1/1485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刁現民告訴《中國科學報》,油菜素內酯信號可以調控細胞伸長和分裂,進而調控葉片夾角和莖夾角。但關於油菜素內酯信號如何影響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研究仍舊欠缺,而這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副研究員湯沙介紹,他們利用穀子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克隆了控制穀子葉片披垂的基因DPY1。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課題組成功克隆新的玉米單倍體關鍵誘導基因...
    本網訊 我校陳紹江教授研究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中再次取得突破:團隊歷經10餘年不懈努力,在國際上率先克隆了首個非Stock6來源的玉米單倍體誘導關鍵基因ZmDMP,這是該團隊繼克隆關鍵誘導基因ZmPLA1後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這一關鍵基因的克隆為理解單倍體高頻誘導的成因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4月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首個三組分環狀單鏈DNA病毒FgGMTV1,這種病毒的寄主是小麥赤黴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禾穀鐮刀菌。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
  • 農業部:我國基因克隆等技術已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壟斷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柯回答記者提問  央廣網北京10月10日消息(記者謝夢瑤)10月10日14時,農業部舉行新聞發布會  唐珂稱,我國目前攻克了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與生物安全評價等8大核心技術,獲得抗蟲、抗除草劑、優質和高產等關鍵基因96個,打破了發達國家長期的技術壟斷。培育出中棉70等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使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5%。研製出轉基因抗蟲水稻、高植酸酶玉米並獲得安全證書。轉基因抗蟲玉米、抗病小麥等產品進入或完成了安全評價的生產性試驗階段。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提高玉米綜合產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玉米不僅是我國和全球範圍內的重要作物,也是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植物。吳慶鈺解釋道,植物和人一樣依靠免疫系統抵抗疾病侵襲,研究植物免疫系統的過激反應有助於理解植物的免疫過程,從而幫助提高抗病性。 通過遺傳多樣性篩選,研究人員鑑定了具有弱自身免疫反應、強發育表型的玉米Gβ等位基因,使玉米G?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克隆出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
    原標題:克隆出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成功克隆了第一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STV11,並闡述了該基因的功能。該研究為通過分子手段培育抗病蟲水稻品種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資源,為水稻抗稻飛蝨及其傳播病毒病機制的闡明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小麥白粉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育種上主要利用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基因。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進行改良,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 北大:拓撲保護下實現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以《拓撲保護的單向導模共振態觀測》為題,4月2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單向輻射作為實現大規模光子集成和光子晶片的關鍵技術之一,廣泛應用於高性能光柵耦合器、高能效雷射器及雷射雷達光學天線等,目前大多通過分布式布拉格光柵反射鏡、金屬反射鏡等鏡面反射實現。然而,片上集成時,反射鏡不僅體積大、結構複雜、加工難度高,還會引入額外的損耗和色散。
  • 十年磨劍,孕育玉米高品質—新聞—科學網
    品種對產量貢獻大 玉米是中國和世界上面積最大、總產最高的糧食作物,同時也是重要的飼料作物(70%),被稱為「飼料之王」,以及重要的能源作物、食品和化工原料,可做3000多種產品。 在我國,玉米主要分布在東北、黃淮海和西南地區,形成了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狹長玉米種植帶,這一種植帶佔玉米總面積的85%和產量的90%。
  • 無融合生殖:如何從「1」到「多」—新聞—科學網
    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等支持下,全世界有幾十個國家、200餘個實驗室從事無融合生殖研究。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等國際知名機構也先後啟動「無融合生殖研究計劃」。 然而,儘管經過多國科學家近一個世紀的努力,無融合生殖的分子機制依然不清楚,也未能將無融合生殖成功應用於作物育種之中。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為玉米、水稻抗病育種提供有效途徑近日,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取得重大研究,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得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型基因產物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
  • 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成果發表—新聞—科學網
  • 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獲突破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農作物,2014年我國玉米年消費量為3.9億噸左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國家統計局)。同時,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對農牧產品需求量日益增加,農牧行業飼料玉米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同時發達國家利用玉米作為生物能源的原材料,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範圍內玉米供需的緊張局勢。因此提高玉米產量,應對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