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基因跳躍定雌雄

2020-12-06 科學網

 

草莓性別可能由特殊的「跳躍」基因決定。圖片來源:TRASKEVYCH/POND5

本報訊 女人和男人、母雞和公雞、母牛和公牛——性別相互區分似乎是大自然的基礎,但這對大多數植物來說是一種奇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已經弄明白了草莓是如何在雄性和雌性間轉變的。草莓的性染色體比其他已知的植物或動物更年輕。這種不同尋常的「跳躍」基因可能意味著,植物性別差異的變化比之前認為的要快。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密蘇裡州唐納德·丹福思植物科學中心進化生物學家Alex Harkess提到,「現在,我們第一次看到了性染色體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進化,這不僅關係到性染色體的建立,還關係到決定性別的區域如何繼續進化」。

動物有共同起源的古老性染色體,但是植物性染色體出現較晚(在過去的幾百萬年裡),大多數植物通常是雌雄同體的。而草莓卻有3種形態:雌性、雄性和雌雄同體。

為了找出這是如何進化的,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大學生態學家Tia-Lynn Ashman花了近20年證明,草莓基因組的不同位點可以控制性別。但是搞清楚這些基因位點就像在鏡子裡找到寶藏:與人類不同——人體23條染色體中每條只有兩份拷貝,草莓7條染色體每條有多達8份拷貝,總共56條。

在一個蠻力方法中,研究人員對60種草莓植物進行了測序,並劃分了雄性和雌性,以觀察是否有DNA是雌性特有的。果然,研究人員近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報導說,所有的雌性草莓都有一個短序列,這個序列在多代繁殖中至少跳躍了兩次。

更重要的是,隨著每一次跳躍,該序列上雌性特異基因的數量在增加。研究人員推測,那些「旅行的紀念品」增加了性染色體之間的差異。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這種性別差異最終變得極端。在草莓中,該序列包含兩個在花粉和果實發育中具有潛在作用的基因。

但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些基因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跳躍」的細節仍有待證實。(魯亦)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2006062

《中國科學報》 (2018-09-12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為「跳躍基因」孤軍奮戰—新聞—科學網
    她的「跳躍基因」學說指出:基因可以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甚至從一條染色體跳躍到另一條染色體。 儘管「跳躍基因」的概念早在1938年就被麥克林託克提出,但是這一調控系統卻是她自1944年起整整花了6年時間才完全弄清楚的。通過1950年發表的《玉米易突變位點的由來與行為》和1951年發表的《染色體結構和基因表達》兩篇論文,她向世界科學界介紹了自己的研究。
  • 跳躍:「跳躍基因」如何改變基因編輯
    央法傳媒網,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一種類似剪刀的工具來完成複雜的基因編輯任務,但是一種新發現的使用「跳躍基因」的技術可以提供一種無縫的、更安全的替代方法。基因編輯是改變DNA的一部分的過程,DNA是控制有機體如何發育和行為的代碼。它可以糾正或刪除代碼的部分,或插入部分,原因包括預防疾病。
  • 「基因剪刀」遇見跳躍基因會怎樣?
    芭芭拉是上個世紀的「零零後」(1902年出生),在她的年代,人們認為基因是「牢固錨定」的,但她卻要證明基因是能夠「跳動」的,她的系統性研究和對科學的堅持,最終打破了人們保守的觀念,並因此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獎。兩位科學家跨越百年的研究成果終於「相遇」。
  • 科學網—單一基因或驅動單細胞到多細胞跳躍
    圖片來源:Courtesy of Jennifer Pentz 本報訊 從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物的跳躍要比人們曾經認為的簡單。而且,看上去發生這種跳躍的途徑不止一個。 單一基因的突變足以將單細胞的啤酒酵母變成多細胞生物體演化的「雪花」。
  • 「基因剪刀」遇見跳躍基因 會擦出什麼火花
    「基因剪刀」遇見跳躍基因 會擦出什麼火花  解碼基因編輯  演藝界宋仲基宋慧喬的分手讓人直呼:只願曾經未相遇。而生物界的相遇卻往往讓人感慨:相見恨晚——  張鋒,一位「八零後」科學家,因發明最有效的基因編輯方法成名,被稱為CRISPR之父。
  • 基因跳躍 物種之間「徵服戰」
    原標題:基因跳躍 物種之間「徵服戰」   看似無關聯的兩段基因 「千裡」之外也能相互調控   一些生物現在的狀態很可能是你我進化到某個階段的「鏡子」。   研究顯示,細胞器和細胞核之間的基因也會發生跳躍,跳躍可能是它們在進化中相互「徵服」的一種方式。王東說,相隔遙遠無關聯的基因可以進行調控,一段基因從A基因組跳躍到B基因組,可能會使得B基因組的某個基因沉默,也很可能是跳躍過去的這段基因被沉默了。這本質上是物種之間的「徵服戰」。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佐證了這一點。
  • PNAS:揭秘罕見「跳躍基因」
    許多組成我們基因組的DNA都能夠追溯到轉座元件/跳躍基因,在哺乳動物體內閒置著大量的這種元件。Johns Hopkins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蝙蝠體內發現了一種新跳躍基因,是首個在哺乳動物中依然具有活性的剪切-粘貼式跳躍基因。這一發現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的網站上,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研究進化的新方法,也將有助於開發基因治療的新工具。
  • 麥克林託克與「跳躍基因」
    麥克林託克與「跳躍基因」 2016年05月10日 11: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曉強 字號 內容摘要:麥克林託克與「跳躍基因」。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跳躍基因」(jumping genes)又被稱為轉座因子,它是一種可以改變其在基因組中位置的DNA序列。跳躍基因可能會產生突變,亦或是逆轉突變,細胞的遺傳特性和基因組大小會因此而改變。而DNA如果發生變異則可能會促進癌症的發展。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助長癌症
    難以確定的「跳躍基因」 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跳躍基因」被隨機整合到人體的基因組中,據不完全統計哺乳動物體內一般卻含有幾十萬數量的跳躍基因DNA。由於跳躍基因並不等同於突變,它們不能被傳統的癌症基因組測序所識別,所以人們很難判斷「跳躍基因」的存在,或者是出現的時間和地點。
  • 這種神奇的「跳躍基因」到處「旅遊」,卻不會讓人變成另一個物種
    「跳躍基因」——可以從基因組的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的DNA片段——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增加遺傳多樣性而聞名。現在,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 《當代生物學》:雌雄兩性命中需要不同飲食
    不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比例變化對雌雄兩性繁殖成功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比例為8比1時,雄性蟋蟀壽命最長而且繁殖成功率最高,而雌性蟋蟀在二者比例為1比1時繁殖成功率最高。不過他們注意到,在實際選擇中,雌性只會比雄性多吃一點點的蛋白質。雌雄蟋蟀共有的感知和選擇食物能力決定了它們的飲食是「折衷」的。
  • 葡萄雌雄異株向雌雄同體的轉變
    選擇雌株野生葡萄個體,進行 SMAT測序(120X),採用falcon-unzip對基因組進行組裝,獲得了高質量的二倍體組裝結果,組裝得到的基因組大小為469Mb,contigN50為1.7Mb,98%的基因錨定到染色體上,BUSCO值達95%,更多結果詳見表1。 表1.
  • 跳躍基因竟會挾持正常細胞,入侵卵子!
    導致玉米粒出現不同顏色的是一種「跳躍基因」,名叫「轉座子(transposon)」,它們是一類能夠在基因組中進行「跳躍」移動的DNA序列,在生物中很常見,除了玉米粒之外,還有葡萄的顏色(紫色,綠色,紅色等),血橙果肉的顏色(淺橙色到深紅),番茄的形狀等等,都與轉座子和基因之間的作用有關。
  • 哺乳動物中發現橫向基因跳躍
    人類通常「縱向」獲得自身基因,即基因遺傳自父母和他們的祖先。細菌則不僅以這種「縱向」方式獲得基因,還能以「橫向」方式從一個不相干的細菌傳遞基因。
  • 彩色玉米基因:旋轉,跳躍,我不停歇?
    在這段時間裡,麥克林託克開發了染色技術,可以幫助可視化玉米染色體,這些技術對於她發現基因「跳躍」事件大有裨益。到1929年,她已經充分完善了這些技術,可以對玉米的10條染色體進行區分,使遺傳數據與染色體行為聯繫起來。1941年6月,麥克林託克進入美國紐約的冷泉港實驗室任職,繼續從事她所熱愛的玉米遺傳研究,就是在這裡,正式開始了偉大的「跳躍基因」發現之旅。
  • 美國科學家成功繪製玉米「跳躍」基因
    根據科技部網站消息,日前,玉米「跳躍基因」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冷泉港實驗室的科研小組成功繪製。這一成果將最終有利於玉米的繁殖和生產。轉座元件或轉座子是可以移動基因組內位置(「跳躍基因」)的DNA序列。
  • 研究駁斥雌雄異株是「進化死胡同」的假說—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Gene Dev:抗癌基因有助於控制「跳躍」基因
    2020年11月1日訊/生物谷BIOON/---所有腫瘤中約有一半具有基因p53的突變,通常負責抵禦癌症。現在,UT西南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p53在對抗腫瘤中的新作用:防止逆轉座子或「跳躍基因」在人類基因組中跳躍。研究小組發現,在p53缺失或突變的細胞中,逆轉座子的移動與擴增比平時更為常見。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檢測或治療具有p53突變的癌症的新方法。
  • 雌雄兩性果蠅都需要某個基因,但是用處不同,這樣基因如何進化?
    但是在很多種情況下,差異存在於雌雄兩性間——這讓新的物種形成變得幾乎不可能(除非你能幹掉種群中所有的雄性,詳見沒有雄性,靠無性繁殖「統治世界」,這種小龍蝦做到了!)。於是,進化的結果為,對雌性有利的基因與對雄性有害的基因鬥爭(反之亦然),最終達到了一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