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火蜥蜴的跳躍特點—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火蜥蜴的跳躍特點。圖片來源:virginiaherpetologicalsociety.com

 

火蜥蜴並非以其強健的大腿而聞名。但是,這種動物能讓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感到羞愧:僅僅輕彈自己的身體,它們就能跳過約為其身體長度6~8倍的距離,至少看似如此。

 

研究人員近日於綜合和比較生物學協會年會上表示,這一運動實際更加複雜。跳躍的蜥蜴和扣籃的籃球運動員都需要先向下,以便獲得起跳的推力,但是火蜥蜴的腿肌十分微小,並且腿部能向周圍伸展,因此這種動物不需要起跳。

 

通過分析高速視頻,來自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兩棲動物使用後腿作為支點,推動它們向前進。然後,它的身體向支撐腳彎曲,這樣能積累跳躍所需能量。

 

但是,與隨意的簡單「輕彈」不同,火蜥蜴能迅速改變彎曲情況,以每秒17倍身體長度的速度遠離支撐腳。這種運動將該動物的身體向前拉動,並將火蜥蜴向前拋到空中。

 

在彎曲過程中,火蜥蜴能夠改變腳的質量中心,以便更好支配。這種動物能使用這種運動逃離危險。研究人員表示,火蜥蜴的跳躍證明,即使物體平躺在地面上,並缺少重要的推動力,也能跳向空中,這有助於推動「平弓弩」的設計。

 

(唐鳳 譯自www.science.com,1月7日)

 

《中國科學報》 (2014-01-08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程6000多公裡
  • 科學家發現三種屎殼郎像兔子一樣跳躍前行—新聞—科學網
    Jochen Smolka博士發現這些屎殼郎物種以一種特殊的跳躍方式前進。
  • 套中套,小盜龍化石中發現新蜥蜴物種—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提供的小盜龍吞食蜥蜴概念圖近日,科學家在一塊來自中國遼寧的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標本中,發現了一隻保存極佳的蜥蜴——這隻蜥蜴還是新物種,此前從未被發現過。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7月11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小盜龍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此前已有人在不同的化石標本中發現胃容物。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1月3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金屬所助理研究員周剛介紹,作為一種重要的孿晶結構,五重孿晶在晶體生長、生物醫學、光學和催化等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五重孿晶結構所引入的晶格畸變可以增加納米線的楊氏模量;五重孿晶銅納米線在還原二氧化碳製備甲醇的過程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等。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為了幫助研究人員克服這些限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和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方法,用於清理、標記、3D成像和嚴格分析類器官。 這一過程被稱為「利用無偏倚技術進行類器官的單細胞和細胞結構分析」(SCOUT),它可以從類器官中提取出可比較的特徵,儘管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新論文中通過3個案例研究證明了這一能力。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
  • 研究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解離新通道—新聞—科學網
    大連相干光源發現乙烷分子光化學反應新的解離通道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中發現,在光強突然增加的前20秒內,葉綠體並不能建立充分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進而導致過剩的電子從光系統II傳遞到光系統I,引發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並造成光系統I損傷。雖然光系統I反應中心的過度還原會激發環式電子傳遞,但這仍然無法避免擬南芥光系統I發生損傷。由於擬南芥的水水循環活性很低,這一結果仍然不能排除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
  •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為「跳躍基因」孤軍奮戰—新聞—科學網
    20世紀的最重要發現:一項是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另一項則是公眾並不熟知的「跳躍基因」。 與「DNA雙螺旋結構」很快為其發現者詹姆斯·沃特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兩位科學「大腕」帶來諾獎殊榮不同,「跳躍基因」的發現者、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的命運卻異常坎坷。 麥克林託克的研究獲得科學界認可,足足經歷了三十餘年的漫長等待。在此期間,這位被譽為「玉米夫人」的女中豪傑,幾乎是不可思議地完成了「一個人的戰鬥」。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雄性蜥蜴喉部顏色各不同 呈現藍色最無私(圖)
    雄性側邊斑點蜥蜴(side-blotched lizard)的喉部會呈現出3種不同的顏色——藍色、橙色和黃色。而美國科學家注意到,它們中的每種蜥蜴都會表現出明顯不同的行為特點。     3種喉部顏色3種行為特點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5月15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喉嚨為藍色的雄性側邊斑點蜥蜴能夠互相結成夥伴關係,喉嚨為橙色的雄性側邊斑點蜥蜴非常好鬥,而黃色喉嚨的雄性側邊斑點蜥蜴的行為則鬼鬼崇崇。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鄒保紅研究團隊通過對水稻基因組編輯產生的功能突變體的缺失研究,探討了蛋白OsCNGC14和蛋白OsCNGC16在水稻耐溫脅迫中的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高度調控。極端溫度會引起植物的一系列生化、生理和形態變化,通常會對植物的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培育耐高溫和低溫的植物品種是植物生物學和農業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12月2日,《植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李旭剛課題組題的研究論文。
  • 科學網—藍斑蜥蜴斑點何來
    研究揭示藍斑蜥蜴斑點不同於其他動物。
  • 美加州沙漠發現4個無腳蜥蜴新種—新聞—科學網
    近日的一項研究稱,科學家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沙漠地帶中發現了4種新的無腳蜥蜴。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和清華大學魏永革合作研究發現了「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近日連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燦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朱荷琴團隊合作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機制研究,發現解澱粉芽孢桿菌中果膠裂解酶具有抑菌和誘導免疫雙重活性,對棉花黃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危險材料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