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了麼?|恐怖昆蟲重現江湖 解億年前捕食跳蟲之謎

2021-02-23 化石網

  故事首先從跳蟲說起……

   跳蟲起源很早,

是最早出現在陸地上的六足動物之一。

 TIP:

      已知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均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

現生跳蟲

    千萬別小瞧跳蟲,

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長多了……

     或許你從未想過,

跳蟲以其嬌小玲瓏,

身手敏捷,

從而,跳遍四海八荒無敵手。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

  直到遇見它……

但,這次遇見,並不是一場美麗的愛情

而是一場血雨腥風……

   近日,來自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

及上海師範大學

副教授殷子為、教授李利珍

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

發現了一類形態極其特化、

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

建立了一新屬種

名為「恐怖古鞭苔甲」

南古小蔡

「鞭苔甲」三字,是因為這個蟲子的大部分性狀是屬於鞭苔甲族。

南古小蔡

 「恐怖」是鑑於其極其特化的觸角、口器和鞘翅等特徵,並且能夠捕食跳蟲 。連起來便是」恐怖古鞭苔甲「

科學小粉絲

你贏了,

   現在,

我們便來解開其捕捉跳蟲之謎

保存在南古所的這粒琥珀

長一釐米、寬八毫米,

形成於一億年前的白堊紀,

封存的是一隻雌性恐怖古鞭苔甲,

足有7毫米

是現生苔甲大小的3倍左右。

這對於僅僅1毫米的跳蟲來說

簡直是個「巨無霸」

腦補對比圖……

1:7的比例比下圖更為震撼……

恐怖古鞭苔甲

  下顎須長棒狀,

上顎具齒,

足超長。

更為有趣的是,

其觸角極為修長,

基部兩小節明顯加長,

且腹面具有兩排規律排列的大剛毛,

如同兩排鬃毛刷;

其中,

觸角第一、二小節之間可自由彎曲,

當觸角第二小節向下彎曲時,

一二兩節的「鬃毛刷」便互補,

形成捕捉跳蟲的「天羅地網」,

從而,讓跳蟲插翅難逃。

       其實,根據兩節「鬃毛刷」形成「天羅地網」的這一特徵判斷,白堊紀苔甲很有可能具有與毛角步甲類似的捕食行為。

       現今的苔甲以捕食慢蟲為主,例如,毛毛蟲、蟲子的屍體……

這個發現將專性捕食跳蟲的化石記錄提前了5400萬年。

並且,揭示了早期苔甲特化的形態特徵與專性捕食跳蟲的行為適應;深化了對早期陸地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演化關係的認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生鞭苔甲族的地理分布也頗為有趣。    

 這揭示了鞭苔甲族可能經歷了嚴重的滅絕事件,導致現生分布模式很可能為孑遺分布。

註: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盛捷  審核:陳孝政  通訊員:蔡晨陽 

相關焦點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故事要從跳蟲說起,其實跳蟲起源很早,是最早出現在陸地上的六足動物之一。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年前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
    昆蟲常發育有與其行為密切相關的形態特徵,通過對特化的形態特徵的闡釋有助於揭示昆蟲的某些行為特徵。最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苔甲化石,在分類上屬於隱翅蟲科(Staphylinidae)、苔甲亞科(Scydmaeninae)、鞭苔甲族(Mastigini)。
  • 微觀世界之 跳蟲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而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微觀世界就好比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小小江湖。在這江湖中,有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下鑽的,各種各樣的微小生物們譜寫了一段段不朽的傳奇。你可知道其中一種名叫「跳蟲」的神奇生物嗎?「跳蟲」雖有蟲之名,卻並不是昆蟲,他並沒有進化出昆蟲最大的特徵——翅。事實上他比昆蟲更加原始,但和昆蟲一樣有3對足,一對觸角,有些種類也有眼故冠以其蟲之名。
  • 彈尾跳蟲
    搬起陶質花盆,在底座上發現了一群彈尾跳蟲,這些小不點兒習慣生活在陰暗潮溼環境下,乍一暴露在亮光下,淡灰藍色的跳蟲奔跳如落雨,紛紛逃竄。彈尾跳蟲體長不到1毫米。因其集聚時形似菸灰,又稱菸灰蟲。可以說只要你家養花,有花土的地方,就比如你有這種微小的蟲子,它們依靠花盆中的腐殖質為生,一般藏身在陶質花盆的底部或者枯葉之下。
  • 中國專家揭恐怖蟲"身世"之謎 與蒼蠅是遠親
    中國專家揭恐怖蟲"身世"之謎 與蒼蠅是遠親     新種:道虎溝恐怖蟲的模式標本正模,雄性(右),配模,雌性(左) 黃迪穎供圖 攝   中新網南京2月20日電 (盛捷)「恐怖蟲無疑和現代的蒼蠅、蚊子等同屬雙翅目,是纓翅蚊科的近親,恐怖蟲不恐怖」,20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確定了恐怖蟲的分類位置和它的生活習性,揭開了恐怖蟲的「身世」之謎。
  • 【中國新聞網】中國專家揭恐怖蟲"身世"之謎 與蒼蠅是遠親
    黃迪穎供圖 攝新種:道虎溝恐怖蟲的模式標本正模,雄性(右),配模,雌性(左)。黃迪穎供圖 攝「恐怖蟲無疑和現代的蒼蠅、蚊子等同屬雙翅目,是纓翅蚊科的近親,恐怖蟲不恐怖」,20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確定了恐怖蟲的分類位置和它的生活習性,揭開了恐怖蟲的「身世」之謎。
  • 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據了解,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它們形態特徵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 重慶巫山遭不明昆蟲襲擊 水溝中爬滿蟲子(圖)
    不明昆蟲襲巫山 水溝中密密麻麻爬滿蟲子(圖)  專家初步確定為跳蟲,不對人畜構成威脅,會自然消亡  巫山縣大昌鎮最近出現大量不明昆蟲,由於數量眾多,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帶來較大影響,當地村民試圖燒山滅蟲被制止。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  據了解,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它們形態特徵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 "80後"寂寞地研究著跳蟲 鑽"冷門"用意何在
    東方網3月29日消息:「跳蟲不是跳蚤。跳蚤是昆蟲,而跳蟲不是。」這句話像繞口令,高豔和黃騁望說起來卻是特別順溜,或許因為已經說了太多遍——總在糾正別人的誤解。  搜索一下維基、百度,百科詞條中仍然把跳蟲寫成「彈尾目的昆蟲」;其實從1999年起,動物分類學家已經把它從狹義昆蟲綱中劃分出來,列為六足動物亞門下的「彈尾綱」。
  • 揭開1億年前螞蟻捕食之謎!長著「大牙」和「獨角」,利用精密的耦合...
    揭開1億年前螞蟻捕食之謎!如今,螞蟻的捕食是通過橫向一起移動來抓握的。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獨角蟻和其他早期的螞蟻群體一起在生態變化時期消失了。「這些化石證實了我們關於1億年前螞蟻捕食工作原理的假設……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捕捉到獵物的方法就是螞蟻「陷阱-大顎」式上下移動,而這個方向與所有生活在現代的活螞蟻和幾乎所有昆蟲都不一樣。」
  • 臭蟲絕跡多年重現京城 自然界十大怪異昆蟲(組圖)
    原標題:臭蟲絕跡多年重現京城 自然界十大怪異昆蟲(組圖)   很多「80後」、「90後」對臭蟲基本毫無概念,這種遠比蚊子更討厭的吸血蟲,至少在城區被人們遺忘了很多年。而這種令人討厭的蟲子近日又重現北京城,很多居民被咬得渾身是包、奇癢難忍。
  • 英國人怕恐怖更怕蜘蛛
    恐怖襲擊大概是目前世界各國人共有的擔憂,英國人也「分享」了這類恐懼,但11日公布的一項民意測驗發現,比起恐怖分子,英國人更怕蜘蛛。  在英國環球影片有限公司為了配合宣傳其名下驚悚影片《範赫爾辛》DVD的發行,委託民意測驗機構於今年9月22日至26日間對1000名16歲至55歲的英國人進行了電話採訪,列出了「英國人十大最恐懼事物排行榜」。其中,蜘蛛高居榜首,恐怖分子「屈居第二」。
  • 《謎域之噬魂嶺》重現中國十大未解之謎鳳凰山事件
    《謎域之噬魂嶺》與《京城81號》等詭宅驚悚恐怖類的電影不同,《謎域之噬魂嶺》取材於人跡罕至的深山野嶺中發生的離奇、詭異的超自然神秘恐怖事件。《謎域之噬魂嶺》通過對人物個體、種族乃至更多生命形式的關係、矛盾與衝突的多維度展現,表達了人類生命中生存與毀滅的生命規律。
  • 臭蟲多年不見「重現江湖」 濟南零星出現
    本報記者 肖龍鳳   實習生 張藻  臭蟲零星出沒  多數人沒見過  27日,記者在街頭隨訪了幾位市民,大都只知臭蟲之名,沒有見過「真容」。一位曾被臭蟲咬過的市民說,「上大學的時候被臭蟲咬過,身上有一排印子,奇癢無比。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最神秘的是,它有超級靈動的舌頭,伸縮自如,舌頭上布滿黏液,小跳蟲一被舌頭黏上,就成了美食。它的學名叫突眼隱翅蟲,是隱翅蟲的一種。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
  • 巨蟒重現 《狂蟒之災2》今日上映(圖)
    巨蟒重現 《狂蟒之災2》今日上映(圖) >   (記者徐迅通訊員王藝)1997年,好萊塢影片《狂蟒之災七年之後,巨蟒又「重現江湖」,科幻驚悚片《狂蟒之災2:搜尋血蘭》從今日起在武漢上映,帶你到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人蟒大戰。  本片繼續前一集熱帶雨林的背景、人蟒大戰與探險尋寶結合的故事,講述了一群科考隊員來到馬來群島婆羅洲地區的原始叢林,目的是為找尋極其稀有的植物物種———一種名為「血蘭」的蘭花,這種蘭花可以使人類青春永駐,用它來做藥將會贏得巨大的利潤。
  •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蔡晨陽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研究,並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從緬甸琥珀(距今約1億年)中發現2枚保存精美的突眼隱翅蟲化石。
  • 「金衛一」重現江湖?天文學家發現特殊天體,在金星內側運行
    不過,在1764年之後,「金衛一」卻又突然消失在天文學家的視線中,此後200多年裡,再也沒有「重現江湖」。對於當時「金衛一」的觀測記錄,後世的很多天文學家都表示,因為當時科學技術水平不夠,導致出現了觀測錯誤,「金衛一」並不存在。雖然如此,但是因為當時眾多知名天文學家都發現過「金衛一」,這也讓它多年來,一直都是天文學界的未解之謎,並且被多人研究。
  • 昆蟲展來西安啦!超大規模的視覺盛宴,一次看遍全世界的昆蟲!
    你見過螳螂捕食揮舞大刀的樣子麼?你見過鐵甲勇士相互角逐的樣子麼?你見過上千隻花蝴蝶紛飛的樣子麼?集合世界5大州、76個國家和地區1000多品種、10000多隻昆蟲飛抵西安微景觀還原熱帶雨林昆蟲生活場景曾經聽到一個朋友這樣說過這個世界最不怕蟲子的是孩子,最怕蟲子的是大人,大人看到毛毛蟲會嚇一跳,然後躲得遠遠的,或者一腳上去把它踩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