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首先從跳蟲說起……
跳蟲起源很早,
是最早出現在陸地上的六足動物之一。
TIP:
已知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均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
現生跳蟲
千萬別小瞧跳蟲,
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長多了……
或許你從未想過,
跳蟲以其嬌小玲瓏,
身手敏捷,
從而,跳遍四海八荒無敵手。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
直到遇見它……
但,這次遇見,並不是一場美麗的愛情
而是一場血雨腥風……
近日,來自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
及上海師範大學
副教授殷子為、教授李利珍
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
發現了一類形態極其特化、
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
建立了一新屬種
名為「恐怖古鞭苔甲」
南古小蔡
「鞭苔甲」三字,是因為這個蟲子的大部分性狀是屬於鞭苔甲族。
南古小蔡
「恐怖」是鑑於其極其特化的觸角、口器和鞘翅等特徵,並且能夠捕食跳蟲 。連起來便是」恐怖古鞭苔甲「。
科學小粉絲
你贏了,
現在,
我們便來解開其捕捉跳蟲之謎
保存在南古所的這粒琥珀
長一釐米、寬八毫米,
形成於一億年前的白堊紀,
封存的是一隻雌性恐怖古鞭苔甲,
足有7毫米
是現生苔甲大小的3倍左右。
這對於僅僅1毫米的跳蟲來說
簡直是個「巨無霸」
腦補對比圖……
1:7的比例比下圖更為震撼……
恐怖古鞭苔甲
下顎須長棒狀,
上顎具齒,
足超長。
更為有趣的是,
其觸角極為修長,
基部兩小節明顯加長,
且腹面具有兩排規律排列的大剛毛,
如同兩排鬃毛刷;
其中,
觸角第一、二小節之間可自由彎曲,
當觸角第二小節向下彎曲時,
一二兩節的「鬃毛刷」便互補,
形成捕捉跳蟲的「天羅地網」,
從而,讓跳蟲插翅難逃。
其實,根據兩節「鬃毛刷」形成「天羅地網」的這一特徵判斷,白堊紀苔甲很有可能具有與毛角步甲類似的捕食行為。
現今的苔甲以捕食慢蟲為主,例如,毛毛蟲、蟲子的屍體……
這個發現將專性捕食跳蟲的化石記錄提前了5400萬年。並且,揭示了早期苔甲特化的形態特徵與專性捕食跳蟲的行為適應;深化了對早期陸地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演化關係的認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生鞭苔甲族的地理分布也頗為有趣。
這揭示了鞭苔甲族可能經歷了嚴重的滅絕事件,導致現生分布模式很可能為孑遺分布。註: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盛捷 審核:陳孝政 通訊員:蔡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