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出現於白堊紀時期,是現今地球上數量最多的昆蟲,也是最成功的社會性昆蟲。但是你見過長著現代螞蟻的身體,卻有著一對鐮刀狀的大牙,嘴部往頭上延伸,形成一個獨特的「角」的螞蟻嗎?這就是生活在一億年前的獨角蟻。
2016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與法國科研人員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類獨角蟻(屬於黑帝斯蟻)化石。其形態在已知螞蟻之中是最為特別的,在其它螞蟻中都沒有發現過的。它不僅擁有巨大的觸角,還有一對非常大的大顎,相當於頭長的兩倍,從下面延伸,伸到頭上的。雖然在現代螞蟻中,也有幾種蟻類有大顎,但都與之不相同。
儘管,現生有幾類螞蟻也發育有很大的牙齒,但它們的牙齒都是橫向運動的,而獨角蟻的大牙是縱向生長即是縱向運動的。
此後,國際多個研究團隊從緬甸琥珀中陸續發現了近十種獨角蟻,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由於化石證據匱乏,人類對該類螞蟻早期形態和生態演化仍不甚了解。
以此為基礎,研究團隊經過3年多努力,創新性地建立起「化石螞蟻形態學資料庫」,涵蓋112個現生和滅絕螞蟻的代表類群,以大數據進行形態測度學分析。
經過精密測算,研究團隊最終確認獨角蟻與其他化石和現生螞蟻類群明顯不同,上下聯動的「陷阱-大顎」式(trap-jaw)的捕食機制,可能用於專門捕食不同的獵物。
獨角蟻在距今1億年左右的白堊紀中期十分繁盛,但在隨後的2000到3000萬年時間裡卻逐漸滅絕。
這是因為現生螞蟻都是集團作戰,社會性非常強,有紀律性,但是獨角蟻捕食方式上,具有獨居性,另外從它的化石記錄看,它的觸角並不發達,說明它通訊能力不太強,且大部分標本都是單獨保存的,所以研究人員推測出獨角蟻平常沒有集群行為,也就是沒有社會性行為。
正因「單兵作戰式」的生活習性,導致獨角蟻在與更富集體精神、更能分工協作的現代螞蟻種群的競爭中落入下風,從而被取代。
編輯:嚴書培
來源:中國新聞網、江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