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專家邢立達被曝製造虛擬身份剽竊他人作品

2020-12-04 騰訊網

新聞源: 「冒充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博士研究生瘋狂詐騙、科學松鼠會資深會員邢立達製造了罕見的科學騙局……」昨天上午,十幾條關於「邢立達騙局」的視頻出現在了國內某大型視頻網站上,而在與視頻發布者「唐振庭_Tangent」署名相同的微博上,也同期發布了多條關於「揭穿邢立達騙局」的微博。

記者 梁賡 張夢堯求證報導:記者注意到,昨天早上7:07開始,用戶名為「唐振庭_Tangent」的微博博主連續發布關於「邢立達騙局」的微博。

認為知名期刊上當

連續@媒體求關注

「我誠懇向中國科學界、新聞界、出版界有良知的人士緊急求救:讓邢立達騙局終止吧,給中國科學界留一點面子吧」「通過虛擬身份瘋狂剽竊,5年出版超過50部作品。全球各大知名科學期刊紛紛上當受騙。堪稱科學界災難……」記者通過該微博連結的視頻看到,「唐振庭_Tangent」對於邢立達的質疑視頻主要集中在兩點——即「身份造假」和「作品剽竊」。

在微博上,「唐振庭_Tangent」對於「邢立達到底是不是博士研究生和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員」以及部分媒體報導中提到的「博士邢立達」等提出了質疑,認為邢立達「利用假冒身份大肆剽竊,眾多學術機構和大量知名媒體上當受害」。

「唐振庭_Tangent」還舉出了「邢立達剽竊趙闖作品」的案例,指出邢立達「在從未獲得趙闖(曾與邢立達合作)任何作品授權」的情況下,「用假冒身份合作、實施剽竊,用剽竊趙闖作品騙取專家支持,用專家推薦文字騙取更多人」。博主還@了曾經報導過邢立達的媒體,以期取得關注。

按照唐振庭提供的電話,記者與啄木鳥科學小組發起人之一楊楊取得聯繫。楊楊告訴記者,她和唐振庭都是趙闖的朋友,因為邢立達頻頻對趙闖的作品侵權,忍無可忍才這樣做。「這些東西,我們有確鑿的證據,就怕邢立達不敢對證。」楊楊說,下一步他們會採取法律手段。

如為炒作賣書

我祝福他們

昨天下午14:57,邢立達在其博客上發表博文:《關於北大唐振庭對我質疑的回應》。

其關於身份的回應是「我從來沒有對任何媒體或朋友說過,我是研究員或博士,我的正式身份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我是作為博士研究生被招入阿爾伯塔的,最終要完成博士學位,在該校網站上可以查到對應信息」,至於「有些報導提及我是『研究員或博士』,系因為我沒有及時審閱稿件而出現的疏漏,在此我為自己轉發時造成的影響表示歉意。」

而對於「剽竊作品」一事,邢立達表示,「對於趙闖的繪圖一事,我先為一件事道個歉。我應該在雜誌或出版社出現錯漏時,堅持為插畫師署名,而不是在與插畫師趙闖本人溝通後,後面一些刊物就沒有再一一去溝通並糾正。但是這件事情是緣於多方合作、再度使用權與版權買斷等複雜前因,絕非如唐先生口口聲聲所說的是惡意剽竊。」博文還認為唐振庭有炒作嫌疑,「如果該出版人、唐振庭是希望通過此次炒作,讓自己的恐龍書大賣,我祝福他們。至於他們對我的不實指控,我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學歷懸疑

博士?碩士生?職員?

邢立達的學歷情況到底如何?按照邢立達本人在博客中的介紹,其身份是阿爾伯塔大學的「MSc Student(全稱是Master of Science Student,翻譯為理學碩士生,記者注)」。

記者查閱了解,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是全加拿大五所最大的以科研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之一,其科研水平居加拿大大學隊伍的前列。昨天下午,記者訪問了該校的官方網站,通過其校內尋人的搜尋引擎,以「xing」為關鍵詞搜索,發現確實有一個「Lida Xing」(按照英文的名字拼寫),不過是在「STAFF(職員)」裡面。其名字後面的部門、職務、電話等信息均為空白。

記者另外分別用「Lida」、「xing」、「Lida xing」關鍵詞分別搜索,在該校網站的搜索結果的「student」欄中,均未發現「Lida Xing」這個名字。至於「STAFF(職員)」裡的「Lida xing」是否就是邢立達本人,由於其未接聽所公布的電話,尚無法證實。

「你找邢立達?我們還找不到呢」

唐振庭關於對邢立達身份的質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認為後者冒充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員,聲稱邢立達只是外聘人員。為證實情況,記者聯繫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當記者詢問接電話工作人員是否有邢立達這個人,可否能聯繫上此人時,對方表示此人是個外聘的人員,「他是個外聘的,你找他?我們還找不著他呢。」隨後工作人員又提供了地質研究所的另外一個電話,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己剛來,而邢立達已經出國,所以對其情況「不了解」。

關於邢立達

邢立達,1982年生於廣東潮州一書香門第。自幼喜歡恐龍,隨同國內著名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前往雲南野外挖掘恐龍。邢立達前後在常州中華恐龍園擔任科研科普部負責人,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地層古生物系碩士進修,中國祿豐恐龍研究中心挖掘與研究化石,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並最終來到了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師從著名古生物學家Philip J. Currie,為古生物學方向博士研究生。(據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被指博士身份造假 涉嫌剽竊插畫作品
    本報訊(記者雷軍)前天,北大生命科學院博士生唐振庭發微博稱,科普作家邢立達冒中科院研究員等身份接受採訪,剽竊他人插畫作品。邢立達否認此事,稱其不實身份信息是媒體粗心未與其核實所致。因邢立達在國內科普界知名度較高,此事迅速引起網友關注。
  • 「恐龍獵人」邢立達
    邢立達的科研成果顯著,多篇論文登上國際頂級期刊,37歲的他破格成為博士生導師。在科研之外,他有著科普達人、科幻作家等多個身份標籤。他在微博上直播吃4000年前的猛獁象肉,在微博上賣萌,最愛說「嚶嚶嚶」。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原標題: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作者:邢立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時間:2020年10月字裡行間◎林 頤說起恐龍,我們馬上能聯想到電影《侏羅紀公園》。這部影片為何如此深入人心呢?恐龍的魅力超乎尋常,它們能勾起一些小朋友的好奇心,讓他們從此萌發成為古生物學家的理想。邢立達就是其中一員,長大後,他成了一名專門追蹤恐龍的「獵人」。《邢立達恐龍手記》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跡篇、琥珀篇和特別篇,是邢立達十數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長、發現、探索的全記錄。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這固然是因為作者在恐龍學術研究以及愛好者圈的地位和知名度,作為第一譯者的邢立達也給該書增添了不少熱度。說起邢立達,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古生物學界和恐龍愛好者圈,這可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在SCI上發表近百篇論文,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翻譯出版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他是高產的古生物學者專家。
  • 邢立達 與恐龍對話的科學家
    邢立達 1982年出生於廣東潮州,古生物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野外工作照。受訪者供圖如今,邢立達對大眾而言並不陌生。他是發表SCI論文百餘篇的古生物學者;他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他還是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的創始人;他研究恐龍足跡學,還原恐龍「生前事」。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21世紀以後,恐龍足跡學開始逐漸復興。雖然經常被骨骼化石標本搶了風頭,足跡卻是恐龍生態學和行為信息的重要來源。「足跡出現的地方,一般不會發現骨骼化石,因此足跡化石能填補缺失骨骼化石記錄地區的古生物記錄空白。」邢立達清醒地認定。  2007年,邢立達正式進入恐龍足跡學研究。這年的夏天,他被重慶一處白堊紀足跡化石點震撼住了。
  • 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邢立達在讀高中時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古生物門戶網站——恐龍網。「當時,我搜集並輸入了市面上所有的中文恐龍科普書,發現只有很少的恐龍學名被翻譯成中文。之後我用3年時間做了一個恐龍資料庫,把大約700到800種恐龍科學名翻譯成中文。」邢立達臉上飄過一絲小得意,「還寫過很多科普文章。」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億年後,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它們留下的腳印,把畫面復原了出來。恐龍足跡學,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恐龍如何生活?群居還是獨居?它們如何互動?恐龍走路的速度有多快?走累了怎麼辦?恐龍會遊泳嗎?研究者們通過足跡還原恐龍的行為和所處的生態系統。
  • 邢立達的琥珀標本:在巖壁上尋找恐龍的人
    邢立達出生在廣東潮州,這位「80後」在恐龍愛好者的圈子裡是大紅人,也是從恐龍愛好者升級為專業恐龍研究人員的典型代表,2015年10月榮獲我國地學界學子最高榮譽——李四光優秀學生獎,主要成果是從足跡學角度揭示了中國各恐龍動物群的奧秘,並命名了十餘種恐龍足跡化石,以及數種恐龍新屬種,其科研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同時編纂與翻譯了數十種恐龍科普書籍。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一位古生物學家說,然而,7月22日,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所謂主龍,是現代鳥類及鱷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包括已經滅亡的非鳥恐龍與翼龍;與之相對的概念是鱗龍,這一類型包括蜥蜴、蛇、蚯蚓等。  參與質疑的學者之一、來自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王維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恐龍和蜥蜴的頭骨形態有天壤之別,不需要古生物學家,只需要上過普通動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都可分辨。在這件琥珀的研究中,恐龍專家把蜥蜴當成恐龍,實在是匪夷所思。
  • 【紫牛新聞】追尋恐龍足跡九死一生,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嚶嚶怪」轉發這條微博時,不忘以恐龍專家口吻調侃那位博主: 什麼時候夢回侏羅紀,男主們在泥漿中告白,背後是35米的恐龍見證? 可以想見「嚶嚶怪」這條微博轉發也成了熱門。 一部電視劇, 點燃一位少年心中的恐龍夢 邢立達家鄉在廣東潮州,一座歷史名城,有著距今約8000年的文化遺存。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一位古生物學家說,然而,7月22日,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所謂主龍,是現代鳥類及鱷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包括已經滅亡的非鳥恐龍與翼龍;與之相對的概念是鱗龍,這一類型包括蜥蜴、蛇、蚯蚓等。  參與質疑的學者之一、來自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王維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恐龍和蜥蜴的頭骨形態有天壤之別,不需要古生物學家,只需要上過普通動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都可分辨。在這件琥珀的研究中,恐龍專家把蜥蜴當成恐龍,實在是匪夷所思。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恐龍獵人」邢立達,研究古生物學,曾直播吃12000年前的猛獁象肉
    但是邢立達事後解釋,一塊12000年前的肉,吐出來是因為心裡緊張,不是生病,據悉三人吃之前也已經服用了抗生素。冷凍時間過長的肉能不能吃,專家給過我們解釋,12000年前的凍肉能不能吃,邢立達給我們做了示範,這樣的一個奇人,吃完居然啥事沒有!不得不讓人驚嘆他的藝高人膽大。對古生物學的執著邢立達1982年出生於廣東,祖父母皆為人師表,是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
  •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18:20)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家人們對自然科學都很有興趣,小到種花花草草,大到養一些動物,還會時常帶著邢立達去戶外抓一些昆蟲標本。六歲那年,邢立達對於自然界的興趣開始聚焦。在看到了一部名為《恐龍特急克賽號》的日本動畫後,他開始發現動物世界中最神秘、最不可思議的動物——恐龍。「一旦知道恐龍的存在,我們的後院就曾經生活過這些不可思議的動物之後,作為一個小朋友就非常痴迷。」邢立達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憶。
  • 邢立達:好奇心穿越億萬年
    你看,恐龍沒刷手機,不也得了頸椎病嗎?」2019年菠蘿科學獎頒獎現場,生物學獎獲得者邢立達幽默的解說使得在場觀眾捧腹。發表過百餘篇SCI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著有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坐擁361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博主……在多重身份「加持」下,邢立達更傾向於科學家和科普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
  • 我校青年教師邢立達博士「喚醒」沉睡億年的小恐龍
    2015年秋天,邢立達在一個琥珀商那裡看到了這塊琥珀。「他告訴我這裡面有棵植物還是什麼怪東西,我一看,還真像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邢立達回憶道,「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上面的結構,發現了帶有羽枝和羽軸的羽毛結構,那這肯定是一個動物啦!」就這樣,邢立達請單位購入了這塊琥珀,不過那時候他還拿不準,這個標本究竟來自鳥類,還是非鳥恐龍呢?
  • 零距離接觸史前動物,《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
    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推出的全新著作《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式在摩點首發上線。邢立達憑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成為了微博上受人喜愛的「嚶嚶怪」。現在他借本書,把專業的恐龍知識和學術見解以生動有趣的圖文方式呈獻給大家。
  • 琥珀裡竟然有恐龍!邢立達老師帶你探索琥珀中的恐龍世界
    提到恐龍你會想到什麼呢?是博物館裡高高的骨架,還是《侏羅紀公園》裡兇猛的野獸?如果我說有人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你會相信嗎?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老師所在的團隊就在緬甸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枚恐龍琥珀。琥珀是如何形成的?被琥珀包裹的是哪種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