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獸腳亞目恐龍化石太多比較零碎,年代比較久遠離今大約2億年,是2足恐龍,年代大約在三疊紀晚期和侏羅紀早期,食性可能是雜食,或者肉食,一些也可能是和禿鷲一樣食腐性的。
哥吉拉龍Gojirasaurus,生活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距今約2億1000萬年前。根據早期的估計,哥吉拉龍的身長約5.5米,體重估計約150-200公斤,是當時的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
坎普龍Camposaurus,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諾利階早到中期地層,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新獸腳類恐龍。
理理恩龍Liliensternus,又譯流連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約2億500萬年前。身長約5.15米,重量約127公斤。理理恩龍可能獵食草食性恐龍,例如板龍。
腔骨龍Coelophysis,又名虛形龍,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它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腔骨龍是最早發現幾副完整骨骼的恐龍。約有2-3米長,臀部高於1米高。
腔骨龍是第二個進入太空的恐龍,於1998年1月22日,置入奮進號太空梭中,以進行STS-89任務,並帶到和平號太空站之中,然後隨者太空梭返回地球。第一個是慈母龍,早3年進入太空。
雙冠龍Dilophosaurus,舊譯雙脊龍、雙棘龍,是生活於早侏羅紀的錫內穆階中型肉食恐龍,約1億9300萬年前。特徵是頭頂有兩個冠狀物。
雙冠龍出現在大眾文化之中,但這些作品中的雙冠龍形象純屬虛構,跟古生物學的觀點有很大的出入。最著名的是在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被描述為像褶傘蜥一樣擁有誇張頸部、會噴毒液、像小狗一樣大小的恐龍,此外還在眾多的電玩遊戲中登場;但實際上雙冠龍非但沒有頸傘,而且還是遠遠超過一隻狗的大小的是中型肉食恐龍。
正確的雙冠龍還原模擬圖見下
錯誤的雙冠龍形態是借鑑了傘蜥如下圖
雙冠龍身長約6米,體重達半噸,在當時是非常大的肉食性恐龍。
斯基龍Segisaurus,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腔骨龍超科,身長接近1米。目前唯一的標本是在1933年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Tsegi峽谷地層,地質年代屬於早侏羅紀。斯基龍可能是原美頜龍的近親。
太陽神龍Tawa,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幽靈牧場,該地區屬於欽爾組(Chinle Formation)的石化森林段(Petrified Forest Member),地質年代約為2億1500萬到2億1300萬年前。模式種是Tawa. hallae,研究人員估計太陽神龍的身長約2米。
邪靈龍Daemon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北美洲。邪靈龍的頭顱骨短,牙齒長、向前突出,這在早期獸腳類恐龍中是相當獨特的。邪靈龍是原始形態的二足獸腳亞目恐龍,是三疊紀恐龍和侏羅紀時期的進階型恐龍之間的過渡物種,有助於研究最早期恐龍之間的演化關係,研究人員參考類似獸腳類恐龍的身體比例,估計邪靈龍的身長約1.5米。
原美頜龍Procompsognathus)又名原細顎龍、始秀頜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三疊紀(諾利階),約2億2100萬年前。美頜龍是種侏羅紀晚期恐龍,研究表明原美頜龍與美頜龍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原美頜龍的身長估計約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