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寧夏遠古時期的見證者,為我們漸漸揭開了重重迷霧。在地質年代,它們曾盡情享受著巨無霸式的生活。直到6500萬年前,一場神秘的災難,使它們一個不剩地在地球上滅亡了。對於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靈武恐龍化石的面世再一次對世人提出了警醒。
在靈武市磁窯堡煤礦東南1千米處,有一個被當地人稱為「南磁灣」的村莊。村東側是一片貧瘠的山梁。山梁的東南處就是一望無際的漫漫黃沙——這裡靠近毛烏素沙漠的邊緣。
稀疏的植被,乾涸的河流,真實地展示著這裡在生態上的荒涼和掩隱在這種荒涼後的滄桑。2004年,當地青年農民馬雲發現了一塊不尋常的化石,並報告了靈武市文管所和銀川市文物局。順著馬雲發現化石的地點,工作人員開始向四周進行挖掘。
很快,他們在南北15米長的斜坡上均發現了化石。隨著發掘面積的擴大,暴露出來的化石個體也越來越大。200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專家徐星對靈武化石進行鑑定,他認為這極有可能是一種大型的蜥腳類恐龍。
恐龍專家們來到南磁灣,與靈武文管所發掘人員一起拉開了發掘靈武恐龍化石的序幕,大量形狀各異的化石一塊塊被暴露出來。他們挖出一塊長達2.1米的化石,接著,與之相連的一塊形似動物髕骨的化石也露了出來。
隨著發掘的深入,長達7.2米的幾十節恐龍腰椎和尾椎,以保持原始自然關聯的形態呈現出來,如果將這隻恐龍進行復原,它至少有23米長、10米高。發掘驚喜一個接著一個。
在2號發掘坑,發掘人員又發現大量恐龍化石,其中有3隻保存完整的恐龍肩胛骨化石竟有1.8米長,一隻椎體直徑長達1.1米,遠遠超過原亞洲最大恐龍——四川合川馬門溪恐龍的肩胛骨和椎體,徐星博士譽其為「北半球第一龍」。走進寧夏恐龍地質公園
靈武恐龍化石點是近年來中國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最重要的地點之一。該遺址埋藏面積大、分布集中,恐龍化石骨架大多為半關聯埋藏,化石保存比較完整,屬於比較罕見的國家級重大發現,在國內外考古學術界具有重要意義。它對研究史前西北地區的生態、地理、氣候,恐龍種屬的繁衍、遷徙、滅亡及地球陸地板塊漂移學說,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重要科學信息。
當我們走進寧夏恐龍地質公園,仿佛來到了遠古的「恐龍世界」。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座被打開的恐龍公墓,只見數具恐龍骨架錯落橫陳,橫七豎八地鑲嵌在砂石中。
走進大廳,一具仿真的恐龍骨架像一座小山似的矗立在那裡,它向上甩著長尾巴,威風凜凜、神氣十足,龐大的身軀和粗壯的四肢,顯示出當年的強悍,令人震撼。展廳內,除了恐龍,還陳列著從這個化石遺址出土的近20種共生動物化石標本,如魚類、龜類、蛇頸龍類、翼龍類的化石標本,向遊人展現出一幅古生動物群圖。
這不禁令人想到,在億萬年前,寧夏這方土地也是水草豐美。即使是在幾千年前,這裡也是氣候暖溼、林草茂密。靈武地區曾大量出土的犀牛、狍、鴕鳥化石就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