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極為罕見的恐龍新品種,其生存於上億年前,人稱「神奇靈武...

2020-12-06 騰訊網

眾所周知,恐龍早已滅絕,但是出於對遠古生物的好奇,人們一直沒有停止對恐龍化石的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恐龍化石被發現,給人們的探索之旅提供了詳實的研究數據。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1.74億年前)的梁龍類新屬種的恐龍化石,並將其命名為「神奇靈武龍」,這一品種的出現,使人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恐龍體系和分布情況。

作為梁龍類新屬種的一員,神奇靈武龍在亞洲地區的化石,將影響早期提出的「亞洲隔離說」。即在約1.64億~1.58億年前,因地質活動,東亞與其他各個大陸隔離,以梁龍類為代表的動物類群,在隔離發生之前其生活範圍未擴散至東亞,導致中晚侏羅世東亞地區擁有特有的恐龍動物群。

據悉,神奇靈武龍化石首次出土時間是2004年,出土在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山村——寧夏靈武市瓷窯鋪,當地居民馬某在放羊時意外發現這一被埋藏已久的化石。或許億萬年之前,這裡也曾是恐龍的天堂。

另外,蜥腳類恐龍是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神奇靈武龍正是蜥腳類恐龍在進化過程中的保留物種,它們藉助自身的優勢,和同屬同種的恐龍們不斷競爭,是物競天擇的完美體現。雖然目前人們仍然無法破解恐龍滅絕之謎,但是跨過歷史的長河,億年之前的它們依然遵循著各自的生存法則,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恐龍世界。

時至今日,神奇靈武龍化石的神奇之處漸漸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在我們設想過無數次的侏羅紀世界裡,神奇靈武龍是一個小小的分支,但正是許許多多分支,才組成了當時巨大而完整的生態系統。與此同時,這也給人們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啟發,在越來越注重數據分析的當下,野外考察工作也十分重要。關於遠古時代的探索仍在繼續,人們需要不斷完善資料庫,才能夠構建更加清晰的恐龍世界。

筆者:三體—小遙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寧夏靈武兩具恐龍化石達到世界級標準
    新華網銀川8月25日專電  (記者 曹健 艾福梅)恐龍考古專家認為,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恐龍化石遺址2號坑發現的兩具恐龍化石達到世界級恐龍化石標準。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程師王海軍認為,從現場發掘的一根高達1.1米的背椎化石判斷,這是世界級的恐龍化石,目前世界上恐龍背椎化石最高高度為1.5米,而亞洲目前已發現的恐龍背椎化石還沒有超過1.1米的。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認為,靈武恐龍化石點代表近年來中國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最重要的一個地點,意義極其重大。
  • 中國發現「神奇靈武龍」化石 可能改寫恐龍譜系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福克斯新聞7月25日報導,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新的神奇靈武龍化石,發現結果已經刊登在了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這一新發現促使研究人員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恐龍的整個譜系。此類化石最早發現於西北靈武地區,後被命名為神奇靈武龍。神奇靈武龍屬蜥腳類食草恐龍,生活在1.7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其生活環境溫暖潮溼,植被茂盛。
  • 亞洲首例梁龍化石現身寧夏 新疆發現亞洲最長恐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莫進尤博士說,梁龍化石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亞洲的蒙古國也曾發現疑為梁龍化石的恐龍化石,但其具體類別目前學術界爭論依然很大。莫進尤說,寧夏靈武恐龍化石可以確定是梁龍化石,且基本每個部位都能找到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梁龍化石完整度接近50%。
  • 靈武恐龍化石造化的震撼,這些寧夏遠古時期的見證者
    直到6500萬年前,一場神秘的災難,使它們一個不剩地在地球上滅亡了。對於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靈武恐龍化石的面世再一次對世人提出了警醒。稀疏的植被,乾涸的河流,真實地展示著這裡在生態上的荒涼和掩隱在這種荒涼後的滄桑。2004年,當地青年農民馬雲發現了一塊不尋常的化石,並報告了靈武市文管所和銀川市文物局。順著馬雲發現化石的地點,工作人員開始向四周進行挖掘。
  • 靈武恐龍化石目前要面對什麼
    央視對靈武恐龍化石挖掘現場直播的結束,使靈武恐龍化石現場稍稍平靜,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比以往多了起來。8月31日,在靈武恐龍地質公園,挖掘工作已經停止。  據工作人員介紹,由於3號坑還沒有建起保護棚,挖掘出土的恐龍化石越多,反而不利於恐龍化石的保護,因此在直播之後,也就是8月27日,恐龍化石現場的挖掘工作就暫時告停。
  • 距今1.15億年!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與中國左龍有親緣關係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與中國左龍有親緣關係  Emma Chou • 2020-07-11 15:33:06 來源:前瞻網
  • 澳大利亞首次發現新品種無齒恐龍,專家研究稱或為迅猛龍近親!
    無齒恐龍構想圖,小圖為其脊椎骨化石。(網絡圖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通過分析一塊5年前出土的恐龍脊椎骨化石,發現它屬於新品種無齒陸生雙足恐龍,為該國首次發現。該只恐龍可追溯至1.1億年前白堊紀早期,與食肉的雷克斯暴龍及迅猛龍有近親關係,但飲食習性等特點與兩者迥異。波羅帕特(右)與團隊研究該塊化石。(網絡圖片)考古學家於2015年,在維多利亞省奧特韋角附近的白堊紀化石遺址出土該塊5釐米長化石,起初被認為是屬於翼龍。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罕見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喻菲)中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枚距今1億多年前的罕見七鰓鰻化石,其研究成果被刊登在22日出版的英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說,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的下白堊統的義縣組,屬於熱河生物群。
  • 新品種恐龍被巴西發現,竟然和新疆左龍有親戚,看這是一隻什麼龍
    恐龍,是中國遠古時期的一種大型動物,這種動物的存在已經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目前,我們人類只能通過考古發現去了解它們,就在人類將恐龍化石的種種痕跡挖掘出來之後,已經有很久的時間沒有出現恐龍的相關消息了。近期,在巴西的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恐龍,而且是和以往發現的恐龍品種有所差異。
  • 巴西發現新恐龍,與我國新疆一種恐龍是近親,兩者為何會相隔萬裡
    恐龍都是至少存在於6500萬年前的動物,人們都是通過它們遺留在地層中的化石確定它們曾經存在的,其化石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也說明恐龍曾經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生物。,認為是一種新品種的恐龍,考古學家已為其取名為「阿拉塔龍」。
  •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網友熱議:大陸漂移說的有力證據
    7月11日,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新聞發出後引起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與中國新疆左龍有親緣關係】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
  • 臺媒:日本發現新品種草食性恐龍化石(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新品種恐龍「Koshisaurus Katsuyama」的復原想像圖。(來源:《產經新聞》)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導 臺媒稱,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10日表示,7年前在該縣勝山市北谷發現的恐龍化石,已經被認定是新品種的草食性禽龍類恐龍。
  • 遠古地球有森林卻沒有花開,地球第一朵花開在1.7億年前的中國
    到接下來的泥盆紀,也就是4.1億年前到3.55億年以前。陸地上的簡單植物開始發展,裸蕨類植物在陸地上繁盛。據「科普中國」資料,最近中國專家在中國新疆發現了在生長在3.7億年前茂盛的遠古森林化石,這也被稱為地球上最早的陸地植物森林。
  • 加拿大發現1億年前新品種螳螂化石
    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早前在魁北克省邊境一個廢棄鐵礦場,發現兩塊各藏有一隻昆蟲的化石。研究後證實該化石形成於1億年前白堊紀時期,化石中的昆蟲屬於史前新品種螳螂。研究人員指出,新發現有助了解已知螳螂物種間的進化關係,並揭示螳螂和同類昆蟲的翅膀進化過程。
  • 韓國發現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託兒所」(圖)
    圖為在韓國慶尚北道發現了一個距今1億多年的恐龍「託兒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幼年恐龍活動區域。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近日韓國科學家在韓國東南部的慶尚北道發現了一個距今1億多年的恐龍「託兒所」,這個被發現的幼年恐龍活動區有很多幼年恐龍的足跡化石和相關的古老印記化石,而且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幼年恐龍活動區域。
  • 15張罕見的化石照:雙頭恐龍真的存在就在中國?圖6是《異形》靈感來源
    雖然活著的恐龍看不到了,但化石還是可以看到的,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組罕見的化石照,一起感受一下這些曾經地球霸主的風採吧。,不僅僅是人類,恐龍也不例外,因為很多事情都可能會發生,上圖中是在2011年,在中國馬家山發現的具有近3億年歷史潮母龍化石。
  • 四川自貢又火了,1.6億年前恐龍化石被發掘,專家:在世界都罕見!
    恐龍滅絕至今已經超過了6500萬年,在如此漫長時間長河裡,遺留到至今的也只有恐龍化石,在世界範圍內,任何一塊恐龍化石都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完整的恐龍化石,然後在近期,四川自貢又火了,1.6億年前恐龍化石被發掘,專家:在世界都罕見!
  • 科學家發現1.2億年前恐龍頭皮屑,意義十分重大
    人類對於恐龍的了解,並不比了解自己更多。這種曾統治地球上億年的物種,曾經是強大和力量的象徵,但卻因為某種原因,在6500萬年前從地球上銷聲匿跡了。人類現在只能通過化石來重塑恐龍當年的輝煌。最近,科學家又有了一個意義重大的發現,那就是恐龍脫落的頭皮屑,這為我們揭示了恐龍相當重要的生理機制,那就是蛻皮。在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會蛻皮,掉毛或者換羽,這是新陳代謝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幫助動物更好地應對外界的挑戰。對於爬行動物來說,蛻皮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機制,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推測恐龍也會蛻皮,但並不知道是通過哪種形式。而這次恐龍頭皮屑的發現,就為我們帶來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 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原標題: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師氏盤足龍,1922年至1923年,在山東蒙陰(現新泰市),由奧地利的師坦斯基和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發現。以往科學家普遍認為,巨型恐龍為了更有效地散熱,其體表羽毛很可能退化了。在華麗羽王龍這種大型暴龍類化石上發現羽毛印痕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參與該研究的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舒柯文博士介紹說,華麗羽王龍的發現改變了以往科學界認為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的認識,至少在食肉恐龍中,羽毛的分布可能相當廣泛。  徐星表示,華麗羽王龍之所以發育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