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侏羅紀》系列電影中,早已經滅絕的恐龍,栩栩如生地出現在銀幕上,為我們還原了這種龐大而又致命的遠古生物。很多人相信,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可能無法進化到今天。但是在寧夏銀川出現的奇怪生物,似乎顛覆了大家的認知。
俗話說,黃河百害,唯利一套。位於河套地區的寧夏銀川,湖泊眾多,號稱塞外江南,這裡的湖泊水深草密,生活著種類繁多的生物。湖面上碧波蕩漾,湖邊蘆葦茂盛。
1954年,銀川郊區的村民,王保國像往常一樣,在自家地裡辛勤勞作。接近中午時,他突然覺得渾身冒冷汗,一點力氣都沒有,肚子也疼的受不了。情急之下,他來到一個大湖邊,想在草叢裡解決下三急問題。
剛蹲下來,就發現湖邊的一棵古樹上,似乎垂下來什麼東西,還一搖一晃的。王保國定睛一看,竟然有一個怪物正趴在樹上,四肢抓著樹幹,長長的尾巴垂到樹下,十分粗壯。怪物身上長滿鱗片,頭上還有一隻角,一口鋒利的牙齒一看就是食肉動物。
王保國嚇壞了,提起褲子,趕緊跑回村匯報給村長。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聽說後也過來看熱鬧,對著怪物指指點點,怪物趴在樹上似乎覺得受到了騷擾,撲通一下跳進了湖裡,一下就不見了。
鄉裡和縣裡,包括銀川市,聞訊都先後派了專家組過來調研。畢竟在全國各地都曾經出現過關於湖怪的傳說,但都沒有人近距離看到過。村民帶著他們到現場,查看了樹上留下的怪物爪印,又爭先恐後的表述自己看見的怪物長什麼樣子。
老人們都說,那不是怪物,是龍,頭上長著角呢,身上的鱗片還閃著光,就是真龍現身,是吉兆。但年輕人,包括第一個發現人王保國,都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怪物身子短粗,頭又小,沒有傳說中的龍頭那麼大,最主要是,頭上只有一隻角,不是兩隻。
年輕人說的顯然更有道理。一開始專家以為,可能是湖中生活的大型生物,比如巨型蜥蜴。同樣是身體粗壯笨重,尾巴又長,而且四肢發達,與怪物留下的爪印基本吻合,且蜥蜴也是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之中。
但是巨型蜥蜴的頭部並沒有角,並且它們喜歡溫暖潮溼的地區,大多出現在雲南廣西等地,在寒冷的西北野外,是不可能存活的。還有一部分專家認為應該是鱷魚,不過中國地區的鱷魚,只有揚子鱷,生活在長江流域,寧夏是看不到的。而且鱷魚更不會爬到樹上。
十年後,一個記者來到此處,準備拍攝幾張湖泊的照片,偶然在湖邊發現了一個怪物正靜靜的趴在樹上。記者的敏感性讓他想起十年前的新聞,趕緊抓拍了幾張照片。可惜的是,怪物被閃光燈驚到,又跳入了湖中,只留下了模糊的照片。
90年代,古生物研究專家根據這張照片推測,出現在銀川郊區湖邊的怪物絕非是鱷魚和蜥蜴,而是遠古時期倖存到今天的恐龍——鴨嘴龍。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大型鳥臀類恐龍。
鴨嘴龍的外形與大家描述的怪物基本一致,並且頭部中間都有一條棘,模樣很像是獨角,主要作用是可以儲存空氣,便於它們在水中呼吸。寧夏地區出現恐龍也並不奇怪,專家的這個猜測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在寧夏地區確實發現過鴨嘴龍的化石,說明鴨嘴龍曾經在這片區域生活。2004年在寧夏靈武發現的恐龍化石遺址,面積之廣、保存之好,在全國範圍內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有力地證明了這裡確是恐龍的樂園。
不過,最大的疑問是鴨嘴龍的體型通常在10米以上,最大的可達22米,體重4噸多,比大象還要大得多。而王保國發現的那個怪物顯然沒有這麼大。
此外,鴨嘴龍是以食草為主的恐龍,只有少數類別會吃軟體動物。鴨嘴龍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牙齒特別多,達到2000多顆,非常適合咀嚼樹葉。在這一點上,鴨嘴龍也與那個怪物有所區別。
也許在6500萬年前,一部分體型較小的鴨嘴龍,像原始的哺乳動物一樣,逃過了滅日劫難,頑強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而偶然現身的所謂湖怪,也曾經是其中的一員。希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夠徹底揭開這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