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躲過滅絕?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2021-01-09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蜥腳類恐龍,是侏羅紀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從古地質和古氣候,以及在全球相繼發現的一塊塊頸椎化石,古生物學家們開啟了一場探秘之旅。

視覺中國供圖

只有長脖子才能躲過滅絕?

覓食差異化因素導致蜥腳類恐龍演化出「長脖子」,這種解釋不是很準確。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改變,更有利於它們覓食。

蜥腳類恐龍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個類群。長脖子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也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無法出其右。即使身長超過30米也不是個事,可它們的腦袋很小,頸和尾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軀體。

研究表明,它們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

巴塔哥尼亞新出土的化石,即屬於蜥腳類恐龍,研究人員把它命名為「巴瓜爾黎明」。「巴瓜爾」源自具體出土位置阿根廷巴瓜爾峽谷,「黎明」表示這種恐龍生活的年代很早。阿根廷埃希迪奧·費魯利奧古生物博物館主要研究人員迭戈·波爾等人推測,它身長40米。

化石顯示,「巴瓜爾黎明」下頜強壯,牙齒比那些已滅絕植食性恐龍粗7倍。這種生理構造使它們能以針葉樹堅硬似皮革的樹葉為食。

「那時,的確有一些極其高大的植物,例如十幾米長的矽化木化石,表明在其存活期,樹高估計達幾十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博物館展陳收藏部主管賀一鳴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一方面,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吃高大喬木的樹葉,可以與其他低矮的植食性恐龍和平分享避免競爭;另一方面,蜥腳類恐龍牙齒如梳子一般,適合從樹枝上輕鬆刮去所有樹葉,不經咀嚼直接吞進肚子裡。這種進食方式能耗低,每天可以攝入驚人的食物,以維持龐大軀體的能量。

在體型龐大的「巴瓜爾黎明」之後,長脖子的其他蜥腳類恐龍在地球上延續了1億年。

研究人員認為,當時南半球生存環境嚴酷,火山爆發向大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地面巖漿橫流,多種陸地植物滅絕,一種高大的針葉樹卻存活下來。這種植物的針狀樹葉富含營養,但長在高處,不易夠到,而且質地堅硬。這種變化意味著,多種蜥腳類恐龍滅絕,只有體型巨大、脖子纖長的一支存活下來。

但並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贊同「貪吃進化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祺認為,覓食差異化因素導致蜥腳類恐龍演化出長脖子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這種解釋不是很準確。長脖子更利於恐龍在減少身體移動的情況下,通過轉動長脖子來獲得更多的食物。侏羅紀時代植被的改變,促使大型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發生了改變,更加有利於它們覓食高纖維植物。

恐龍的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防禦對手,尾巴才是最強有力武器;吸引異性,恐龍靠的是頭骨上某些特徵;長脖子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幫恐龍更好地散熱。

研究人員綜合全球蜥腳類恐龍化石發掘和研究成果發現,在侏羅紀時期,地球上的蜥腳類恐龍,基本都是以「長脖子怪物」為主,雖然物種不同,但是它們的特徵卻非常相似:都擁有長長的脖子、長長的尾巴,而且不懼怕任何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事物的發展變化,有主導性因素,但又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致。因此,關於「長脖子」衍生出各種各樣腦洞大開的假說,如「散熱說」「防禦說」,以及「吸引異性說」。

趙祺認為,隨著蜥腳類恐龍體型不斷增大,散熱的確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大問題,長脖子能夠更好地散熱。「由於體積是長度的三次方,面積是長度的二次方,隨著體型的增大,單位面積所對應的體積顯著提高,相對於龐大的軀幹,長脖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散熱的問題。」

在侏羅紀時期,蜥腳類恐龍成功生存與防禦敵害的本領分不開。它們看起來笨拙,顯得有些呆頭呆腦,其龐大的身軀,動輒重達數十噸。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肉食性恐龍望而生畏、不敢貿然進犯。在它們面前,「小個子」肉食性恐龍完全不堪一擊,就好像在如今的地球上,身軀龐大的大象同樣沒有天敵。

賀一鳴向記者介紹,蜥腳類恐龍一般用龐大的軀體和長尾巴的晃動,來防禦對手的攻擊,它們的尾巴就是最強有力的武器。

「我認為長脖子反而不利於防禦外敵的入侵。過長的脖子,往往會使得首尾難以兼顧。蜥腳類恐龍主要是通過體型增大的策略,來抵禦外敵,而不是通過長脖子。」趙祺也認為。同時,現代雄性長頸鹿會用長脖子互相拍打,以競相吸引異性;但面對恐龍,這個解釋並沒有很好的證據支持。恐龍為了吸引異性,往往是靠一些頭骨上的特徵,比如冠龍巨大的頭冠、角龍的頸盾等。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在恐龍的時代,地球上氧氣充足,所以動植物都能長成大個子;也有人認為,這些大型恐龍體重太大,當它們從幼年長到成年,需要回到水中生活,依賴水的浮力活動,否則它們的四肢難以支撐巨大的身軀,稍短的脖頸難以讓它們輕鬆向前伸展。

但要全面回溯到1.8億年前,還有諸多疑問有待破解,個頭特別巨大的恐龍的活動狀態,以及生理機制仍有很多謎題。

延伸閱讀

長脖子恐龍也有「小煩惱」

事物都有兩面性,演化出超長的脖子固然可以輕鬆探到幾十米高處的樹葉,但也會帶來生理機制的巨大挑戰。

「蜥腳類恐龍可能就是陸生動物體型的極限。重力對心臟與輸血的負擔非同小可,長頸鹿的心臟到頭頂有2.5米,血壓高達4.3倍的大氣壓,相當於10層樓深的水下壓力,而蜥腳類恐龍則有動輒十幾米長的脖子,血管承受的強度可想而知。」賀一鳴解釋說。電影裡的陸地大怪獸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為碳基生物骨骼和肌肉系統在支撐自己體重方面是存在極限的。

蜥腳類恐龍擁有與鳥類相似的肺部結構,含有氣囊,呼吸效率是哺乳動物的2.5倍。呼氣時,氣囊裡的空氣進入肺部取代肺部空氣,形成「雙重呼吸」結構,使得它們肺部始終都有新鮮空氣。早期蜥腳類則是在頸椎部有氣囊空腔,後期蜥腳類脊椎骨也有氣囊空腔。

在採訪中,賀一鳴為記者梳理了世界範圍內那些已經確信可考的長脖子蜥腳類恐龍。

1993年命名的中加馬門溪龍,是在我國準噶爾盆地東部將軍廟附近發現的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恐龍,身長達到37米。推測其僅脖子就長約17米,證據是保存有一塊長達160釐米長的頸椎骨,但其他很多化石缺失。

發現於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鎮沙坪村晚白堊世早期蟒川組的巨型汝陽龍,最長頸椎骨長124釐米,保存頸椎數量較多,約佔原長度一半,推測其脖子長度約13到16米。

而超龍是梁龍類的成員,單個頸椎很長但是梁龍類頸椎數量少,估測脖子全長約13.7米。鄯善新疆巨龍的化石,完整保存了18枚頸椎骨,其中最長的12節頸椎骨長達123釐米,整條頸椎長度為14.9米。儘管在頸椎總長度上或無法與中加馬門溪龍相比,但新疆巨龍卻是目前發現的具有最長完整頸椎骨的恐龍,同時也是有確鑿證據的脖子最長的陸生動物。

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推進,今後,地層中或許還有更多的長脖子「明星恐龍」現身。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身高不矮,脖子更長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
  • 以高大針葉樹樹葉為食 或令恐龍進化出長脖子
    原標題:以高大針葉樹樹葉為食 或令恐龍進化出長脖子新出土的恐龍化石及附近植物化石顯示,為覓得長在樹梢的食物,蜥腳類恐龍進化出長脖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月17日報導,古生物學家分析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及其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出上述結論。研究論文刊載於最新一期英國雜誌《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
  • 三眼恐龍蝦,躲過生物大滅絕,卻落得被當飼料的下場
    如今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都是經過了億萬年的歲月洗禮存活至今,因此都有很強的適應性,都是佼佼者。很多生物在歷史上特定的時期裡,一度成為我們這個星球的霸主,比如恐龍就在數億年前主宰地球,遺憾的是最終滅絕了。恐龍的滅絕只是我們地球生物演化的一個縮影,史前生物經過幾次大滅絕,很多和恐龍一樣消失了。不過還是有很多生物頑強的生活了下來。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蒼蠅作為「四害」之一,它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1.4億年了,也就是說它們在恐龍時代就以恐龍的殘羹冷炙,甚至是屍體為食了。 也就是說,蒼蠅可是吃過恐龍肉的存在。但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經歷了一場浩劫,在這場浩劫中,恐龍滅絕殆盡。那麼,為什麼小小的蒼蠅卻能在這場災難中存活下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誰躲過了滅絕恐龍的大災難?
    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全球75%(或以上)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這被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或「K-Pg滅絕」。那麼,另外25%的倖存者是誰?它們如何逃過這次天崩地裂的大災難?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暗物質是真正的幕後黑手嗎?
    今天我想為你講的,就是暗物質與恐龍之間的故事。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麗莎·蘭道爾,在她所著的《暗物質與恐龍》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或許是暗物質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什麼是暗物質?暗物質為什麼會讓恐龍滅絕?恐龍生活在地球的中生代,也就是距今2.5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之間。在超過1億年的漫長歲月裡,恐龍一直是地球的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恐龍卻從地球上神秘地消失了。
  • 恐龍脖子那麼長,到底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
    在如此眾多的長脖子恐龍之中,哪種恐龍才是長脖子冠軍呢?總而言之,雖然理論上中加馬門溪龍擁有所有恐龍中最長的脖子,但這其中還有許多目前無法解答的疑問,存在著一定的爭議。,無論是體型還是長脖子都是非常引人矚目的,它也是除中加馬門溪龍外亞洲最大的恐龍。
  • 恐龍是因何滅絕的?科學家認為,隕石撞擊並不是根本原因!
    恐龍是因何滅絕的?科學家認為,隕石撞擊並不是根本原因!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也是有一定的生物存在的,不過他們收到了各種各樣的環境變故影響而在地球上消失不見,就比如恐龍就是一個科學家們認為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而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界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食物短缺,有人說火山爆發。
  • 侏羅紀時期的地球之王,因進化出長脖子,才躲過「小型末日」
    通過對同期地層的研究,古生學家們又發現了一個秘密:在1.8億年前,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一場小型「災難」,當時很多生物都滅絕了,包括一些小體型的恐龍,蜥腳類恐龍的倖存者為了活下去,演化出了巨型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可以應對氣候環境的變化,同時可以吃到高高的針葉樹樹葉。是什麼讓地球迎來「小型末日」?
  • 它熬了2億年,躲過了世紀大滅絕,下雨天才出現的:三眼恐龍蝦
    和其他古老物種不同的是,它隨時會出現在普通人的身邊,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都遇見過它,只是不了解它的來龍去脈,我也是在一次釣魚過程中發現的,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個頑強的物種,那麼我們先來看看3個重點:三眼恐龍蝦的來龍去脈什麼能力讓它躲過了生物大滅絕無意中發現它是絕佳的釣餌三眼恐龍蝦,學名:佳朋鱟蟲,這個名字太陌生了,但聽到它的俗稱可能很多人就有了印象
  • 為何食肉恐龍大多有小短手,到底有何用?科學家給出答案
    ,一種動物經過1億多年的進化,尤其還是這種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沒有道理不會誕生智慧,或許當時的恐龍已經有了初步的智慧,也有可能有了初步的文明。也有其他人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是必然的,他們認為人類是由外星文明創造的,如果真的存在造物主或外星文明,他們想要地球誕生高等生物,就必須要讓恐龍滅絕,否則人類祖先無法在如此的環境生存下來。
  •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物種?恐龍及動物的滅絕
    在人類的周圍到處都有其他的生命,包括動物、植物、魚類、昆蟲等。有了這些生命的存在,使人類才不那麼孤單,人類是地球的主宰。我們周圍的其他的生命,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也許有的人想過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物種,也許有的人會想這根本無法統計。情況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現在了解一下。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隕石撞擊地球以及火山頻繁活動導致的大量火山灰在大氣中布滿,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進一步造成植食性恐龍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最終導致食物鏈最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如暴龍等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 恐龍為什麼會滅絕?
    大家都知道在數十億年前的地球上,恐龍是地球的霸主,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一顆行星在7000萬年前襲擊了地球,讓地球大氣層數千年甚至數萬年被塵埃包裹,植物大面積死亡,從而使肉食性動物還有恐龍滅絕了。儘管沒有直接的證據,但目前這是恐龍消失最多的推論。
  • 鳥類為什麼能夠躲過那場大災難而沒有滅絕?
    導致了許多物種的滅絕。毋庸置疑,許多物種在演化史上都具有它相對的優勢。這些優勢或許將使他們躲過災難而免遭滅絕的命運。那麼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這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問題。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物種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有人說,鳥類在結構形成特點就具有很大的優勢。鳥類具有其他物種都沒有的一項構造就是翅膀,所謂大難來臨各自飛。在災難來臨時,鳥類等動物可通過應激性反應的飛翔而躲避災害。在面臨無法躲避的災害時,可通過閉合翅膀來保護自身機體的而不受嚴重性的侵害。
  • 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來源:經濟日報鳥類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和火山爆發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失去食物來源,植食性恐龍飢餓而死。
  • 恐龍真的滅絕了嗎?地球是否還有恐龍存在
    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恐龍是當之無愧的地球霸主,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億年,統治著地球。結果在一次自然災難中讓恐龍從地球上消失的無影無蹤。現在地球上已經看不到恐龍的影子了。但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地球上還存在3種恐龍,分別是剛果恐龍、蛇頸龍、和翼龍。
  • 如果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滅絕,它們會進化成什麼樣?
    恐龍的崛起與統治根據已發現的恐龍化石看,最早的恐龍出現在三疊紀距今約2.3億年前,它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小型肉食恐龍-始盜龍。它們的祖先應該是早期的二足掠食性動物。而且它們之所以有了進化的空間,是因為在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中有超過95%的物種都滅絕了,大多數物種的滅絕給了原始二足動物足夠的生態位,於是,恐龍正式登場。
  • 恐龍滅絕的原因 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恐龍滅絕,是指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那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呢?恐龍生活在距今大約2.4億年至6500萬年前,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但鳥類作為恐龍的後代,生存了下來。恐龍滅絕原因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