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生物化石,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體型龐大、形態各異的恐龍。恐龍曾是雄踞地球的一代霸主,最早在中三疊世開始出現,直到白堊紀末滅絕,延伸整個中生代,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繁盛,從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都有恐龍的身影,支配著地球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多年。如果沒有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哺乳動物可能永遠要在夾縫中生存。
恐龍,作為統治一個時代的霸主,有著霸氣外露的名字,再加上龐大的身軀,在新生代收穫了大量哺乳類粉絲。恐龍其實是一個大類,是蜥形綱下雙孔亞綱的蜥臀目和鳥臀目的總稱。我們熟知的翼龍、蛇頸龍等,雖然都被稱為龍,但是卻屬於翼龍目、鰭龍目,所以並不屬於恐龍的範疇,恐龍指的只是陸上的爬行動物。
《侏羅紀公園》片段
在上期盤點古生物化石群的文章中,網友們私信了很多恐龍化石群。其實,作為素有「恐龍之鄉」稱號的中國,恐龍化石群當然是值得單獨來介紹一下滴~於是,在上篇文章發出之後,小編就開始醞釀下一篇恐龍化石群的文章了。但是當提筆的時候卻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中國已有20多個省市發現了恐龍化石,截至目前,命名種類達174種,是目前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四川、內蒙古、遼寧產出化石尤為之多,最大的恐龍化石群面積可達數十萬平方米。中國的恐龍研究為地質演化做出了眾多突出貢獻,包括證明了鳥是由恐龍進化而來、暴龍從中亞走向世界、亞歐大陸與北美大陸曾經相連等等。所以,小編寫這篇文章感到壓力山大,如果有任何科學問題煩請指出~
下面簡單羅列了一些擁有官方認證「中華恐龍之鄉」的恐龍化石群,在各地也有大大小小的恐龍博物館。不知道你的家鄉有沒有被cue到,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在安全的條件下去探訪一下哦~
01
四川自貢
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館藏
地點
四川自貢大山鋪
稱號
世界恐龍發掘研究史上近20年來的最大收穫、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恐龍公墓
時代
中侏羅世(1.35-2.1億年)
規模
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萬塊
代表恐龍
天府峨眉龍、李氏蜀龍、太白華陽龍
簡介
自貢恐龍化石群以規模巨大、門類齊全、保存完整、埋藏集中為特點,是世界聞名的恐龍化石產地,廣受海內外研究學者的青睞,其中建立的自貢恐龍博物館也是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在侏羅紀時期,四川地區處於開闊的濱湖環境,氣候溼潤,資源豐富,極其適宜恐龍棲息繁殖,而且較好的河流堆積的砂質地層也極適合恐龍骨骼的埋藏,於是在自貢地區形成了含大量恐龍化石的砂巖層。
其他
02
山東諸城
中國龍城
萬龍壁(庫溝恐龍化石長廊)
出土化石的白堊紀粉砂巖層
諸城恐龍博物館龍立方
諸城恐龍博物館館藏
獸腳類恐龍追擊蜥腳類恐龍的場景復原(圖片來源:趙闖)
地點
山東濰坊諸城呂標鎮庫溝村北嶺
稱號
世界恐龍化石寶庫、中國龍城、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恐龍化石群
時代
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
規模
20000平方米,30處,單面積最大足跡群5000平方米、11000個足跡
代表恐龍
巨型山東龍、鴨嘴龍、諸城中國角龍、巨型諸城暴龍
簡介
諸城恐龍化石以出露面積廣、種類多、體積大為特點,發現了大量未定種的恐龍,包括暴龍、鴨嘴龍、角龍等珍稀恐龍,且有超過5000平方米的恐龍足跡化石群,是研究恐龍生態習性的重要遺址。再加上時間處於白堊紀末期,接近恐龍大滅絕的時間,為恐龍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7000萬年前,諸城地區處於河湖沼澤地帶,氣候溫暖溼潤,適宜恐龍繁衍生息。但是隨著太平洋板塊對華北東部的俯衝,導致膠萊盆地地理格局發生變化,氣候轉為炎熱乾燥,植被稀少,導致恐龍大批量死亡,因此形成了「萬龍壁」等地質現象。
其他
03
河南西峽
恐龍的搖籃
西峽恐龍遺蹟園
西峽恐龍遺蹟園館藏
地點
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
稱號
世界第九大奇蹟、恐龍搖籃
時代
早白堊世-晚白堊世(1.3-0.9億年)
規模
保護區面積78015公頃,10萬-40萬枚恐龍蛋化石埋藏
代表恐龍
25種恐龍蛋化石
簡介
1993年首次在河南南陽西峽縣發現數萬枚恐龍蛋的遺蹟化石群,其數量之多舉世罕見,在此之前全世界恐龍蛋化石數量不足500枚,隨後建立了第一座以恐龍蛋化石為主體的西峽恐龍遺蹟園。恐龍蛋化石大規模出現的現象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有學者通過ESEM(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恐龍蛋內部發現了大量真菌化石,認為真菌感染是導致恐龍蛋無法孵化而大範圍堆積的主要原因,甚至是白堊紀末期恐龍走向滅亡的直接原因。另外,由於河南恐龍蛋化石分布範圍廣,存在大量恐龍蛋化石的盜採現象,市場上流通的恐龍蛋化石多來自河南,儘管政府採取了措施也無法徹底避免,希望大家從自身做起保護地質遺蹟,禁止購買和售賣受國家保護的化石資源。
其他
參考資料
龔一鳴, 徐冉, 胡斌. 石內真菌:恐龍大絕滅的可能殺手[J].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08, 038(004):439-444.
04
遼寧熱河
最另類的恐龍
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熱河生物群復原圖
中華龍鳥化石及復原圖(化石發現黑色素)
鸚鵡嘴龍化石和復原圖(鸚鵡嘴龍學會了偽裝)
地點
中國遼寧朝陽義縣、北票、凌源等地
稱號
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鳥的起源
時代
早白堊世(1.3-1.2億年)
規模
1萬平方公裡均有化石分布
代表恐龍
中華龍鳥、胡氏耀龍、千禧中國鳥龍、小盜龍、華麗羽王龍、熱河龍、北票龍、鸚鵡嘴龍等
簡介
遼西熱河生物群為古生物界的發展做出了太多貢獻,證明了鳥是由恐龍進化而來,其中有最早的鳥類、哺乳類、被子植物。徐星老師那篇《飛向藍天的恐龍》早就寫入了小學四年級課本,為我們揭開了恐龍演化的秘密。我們甚至可以想像當古生物學家拿到那塊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時是多麼激動、多麼震撼的心情!恐龍從未滅絕,它們只是選擇飛向了天空。
參考資料
[1] Vinther J , Nicholls R , Lautenschlager S , et al. 3D Camouflage in an Ornithischian Dinosaur[J]. Current Biology Cb, 2016, 26(18):2456-2462.
[2] Zhang F , Kearns S L , Orr P J , et al. Fossilized melanosomes and the colour of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birds[J]. Nature, 2010, 463(feb.25):1075-1078.
05
雲南祿豐
最古老的恐龍
祿豐世界恐龍谷
祿豐恐龍谷館藏
地點
雲南省中部祿豐縣
稱號
最古老恐龍發現地、第一個恐龍之鄉
時代
侏羅紀
規模
140餘具恐龍骨架
代表恐龍
許氏祿豐龍、三疊中國龍、祿豐滇中龍
簡介
中國最早的一批恐龍古生物學家於1939年發現了2億年前最古老的恐龍——祿豐龍,這可能是後來大部分蜥腳類恐龍的祖先。祿豐恐龍化石群以保存完整、年代久遠、種類多樣為特點,並且填補了中國中侏羅世之前恐龍化石的空白。祿豐恐龍化石的一大特點是多條恐龍化石的頭均朝向東方,這在恐龍發掘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河流堆積作用,這個朝向的恐龍骨骼對水流的阻力最小。至於網上傳聞恐龍死後朝向太陽升起的地方、恐龍渴死在去水源的路上等說法則有待科學探討。
06
內蒙古二連浩特
全球最大「龍鳥」的故鄉
二連浩特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園區恐龍雕塑
恐龍化石發掘地
地點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
稱號
世界十大自然科學新發現之一、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研究地
時代
晚白堊世
規模
國家地質公園面積70平方千米
代表恐龍
古似鳥龍、似雞龍、鷹龍、姜氏巴克龍、錫林郭勒計爾摩龍、甲龍、楊氏內蒙古龍、美掌二連龍、二連巨盜龍等
簡介
二連浩特是亞洲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區之一,恐龍化石品種繁多,其中的白堊紀恐龍化石代表了全球恐龍活動最晚期的生物群特徵,科研價值極高。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員還在二連浩特發現了當今世界上最大似鳥恐龍化石——站立高達5米,體長8米,體重1400公斤的竊蛋龍類,被命名為二連巨盜龍,是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一個特例。
07
新疆準噶爾
暴龍的發源地
新疆五彩城化石產地
新疆昌吉恐龍館館藏
暴龍的祖先——五彩冠龍(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牛氏亞洲足跡與跟墊亞洲足跡及造跡者生態復原圖(來源:趙闖)
地點
新疆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
稱號
暴龍從中亞走向世界、世界上埋藏恐龍最多的地區
時代
晚侏羅世-白堊紀
規模
40多種恐龍,世界最大足跡遺群,佔地80平方米
代表恐龍和翼龍
準噶爾翼龍、奇臺天山龍、火焰山繕善龍、蘇氏巧龍、明星天池龍、江氏單脊龍、董氏中華賊龍、中加馬六溪龍等
簡介
新疆是恐龍化石的主要產地,風化環境使得大量恐龍化石暴露出地表從而被發現。新疆準噶爾化石群的主要發現是大量獸腳類恐龍,暴龍是進化最成功的獸腳類恐龍,並且發現了暴龍的祖先——五彩冠龍,向世界證明暴龍是從中國走向世界的。近期還在準噶爾盆地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跡,並命名為牛氏亞洲足跡。
參考資料
《中國家地理》總第596期《中國恐龍》
同樣,廣東南雄市、廣東河源市、江西贛州市、浙江東陽市、甘肅永靖縣等地均有大量的恐龍化石產地,並陸續被授予了「中國恐龍之鄉」的稱號,在當地有代表的恐龍出現,並均有相關恐龍博物館可供大家參觀學習!
恐龍的演化其實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道路,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滅絕使得自然界重新洗牌。二疊紀晚期,當時發育有高等羊膜卵的合弓綱生物在自己正要成為世界霸主的時候,卻慘遭滅頂之災,只有少量體型小的物種存活,他們就是後來哺乳動物的祖先。而被合弓綱生物壓制億年的蜥形綱生物看到了發展的絕佳機會,它們同樣具有羊膜卵構造,迅速發展壯大,於是蜥形綱中出現了強大的主龍類生物,包括鱷魚和恐龍的早期祖先。這時候早期恐龍實力尚弱,完全不是波斯特鱷的對手,直到三疊紀末期的有一次大滅絕,空氣中氧含量降低,變得乾燥,大量鱷類走向滅絕。這時候具有氣囊構造的恐龍站了出來,高舉著反攻的旗號衝到了食物鏈頂端,從侏羅紀開始了長達1億多年的恐龍時代。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恐龍們也很難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走上合弓綱生物的老路,在白堊紀末,或是隕石,又或是天災,又或是疾病,導致恐龍最終走向了全族的滅亡。而之前殘存下來的合弓綱殘部,再次挺過了大滅絕,演變成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又到了我們人類。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美編:張 嶽
校對:陶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