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603」,中國航天如今的輝煌成就,60年前從這裡起步

2020-09-13 上觀新聞

眾所周知,火箭、衛星的發射一般都要有固定的發射場。經過幾十年探索和建設,我國已形成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發射中心,共同構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發射場格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60年前的9月13日,我國首枚探空火箭T-7,在一個代號為「603」的基地成功發射。而這個基地位於安徽廣德。可以說,603基地是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也成為中國探空火箭的發祥地,中國航天事業從這裡吹響號角。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60年後的今天,上海航天組織召開紀念603基地建成啟用暨成功首飛座談會,當年參與探空火箭研製的原上海儀表廠廠長呂德鳴、原上海航天副總經濟師戚南強、原探空火箭研製人員錢家正等老專家,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娓娓道來,撫今追昔,講述了當年各自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2020年9月13日,上海航天召開座談會,追憶老一輩航天人深山鑄箭、荒野報國的奮鬥史。

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1958年,中科院力學所成立第一設計院,開始承擔衛星和火箭的研製,1958年設計院從北京搬遷至上海,更名上海機電設計院,利用上海相對成熟的工業和技術基礎,滿足火箭研製工藝和試驗驗證要求。老專家們回憶,當時遵循從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規律,最終中央決定從探空火箭搞起。

那是1960年的2月19日,在原上海南匯老港的灘涂上,我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沖天而起。那次飛行雖然飛得不夠遠,但已經足夠令人振奮。據專家們回憶,同年的5月28日,毛澤東主席親臨上海新技術展覽會,在視察T-7M火箭的同時,不忘勉勵年輕的航天人:「8公裡,也了不起呀!應該8公裡、20公裡、200公裡地搞上去!」

1960年T-7M火箭在南匯發射成功後,錢學森等與參加試驗人員在發射塔架前合影。

當時,南匯老港簡易發射場受到區域和發射塔架的局限,很難適應探空火箭的研製要求。在南京軍區和安徽省等支持下,就有了後來的603基地。該基地建設於1960年3月,佔地約2500畝,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用、當年發射。是年9月13日,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這裡升空,該火箭起飛重量700公斤,飛行高度19.2公裡。這次發射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基礎。

1963年12月22日,第一枚T-7A氣象探空火箭在603基地發射升空。

作為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自首枚探空火箭成功發射起,此後的六年時間裡,603基地共進行30多次各種類型和用途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發射試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

第一次運用現代控制技術,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氣象探空火箭;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我國第一枚高空生物試驗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一次電離層探測試驗任務。另外,在成功回收的生物火箭試驗中,「小豹」和「珊珊」兩隻小狗搭載回收成功,飛行高度為100多公裡,為載人航天后續的發展鋪平道路。

最早發射生物試驗火箭,邁出我國空間生命科學第一步。

在當年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沒有現成技術可借鑑,以及生活保障條件十分匱乏的情況下,老一代航天人以報國之志和愛國之心,紮根山區不怕苦、嘔心瀝血搞科研,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中,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王希季等都曾在603基地留下奮鬥的足跡。

歷史代表過去,精神激勵未來。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馬佳表示,召開此次座談會就是為了向老一輩航天人致敬,銘記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砥礪信心和勇氣,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一流軍隊作出更大貢獻。

上海航天青年設計師代表廖倩文聽完老專家們深山鑄箭、荒野報國的講述後深受感召,「我們將從前輩的手中接過航天事業的接力棒,始終秉承航天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堅定航天報國初心,堅定航天強國使命,以更加昂揚的奮鬥姿態,成就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續寫上海航天的輝煌篇章。」

欄目主編:劉錕 文字編輯:劉錕 題圖來源:上海航天資料圖片

來源:作者:劉錕

相關焦點

  • 代號603!60年前這裡發射的首枚探空火箭,吹響了中國航天的起步號角
    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天問一號奔向火星,嫦娥五號蓄勢待發......中國航天正邁向星辰大海,而這偉大徵途最開始的地方是哪裡?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酒泉、太原,而是位於安徽廣德的一個代號603的神秘基地。60年前的9月13日,我國首枚探空火箭T-7在603基地成功發射,火箭起飛重量700公斤,飛行高度19.2公裡,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上海航天局603基地,中國航天事業從這裡啟航
    人民網上海9月13日電 今天,上海航天組織召開紀念603基地建成啟用暨成功首飛座談會。1960年9月13日,603基地成功發射第一枚T-7探空火箭,火箭起飛重量700公斤,飛行高度19.2公裡,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60年前的今天第一枚T-7探空火箭從603基地發射升空 上海航天舉行紀念座談會
    年前的今天,603基地成功發射第一枚T-7探空火箭,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滿足後續火箭發射回收的需要,1960年3月,航天人選址安徽廣德開始建設603基地,歷時三個月建成並啟用。603基地是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自1960年9月13日首枚探空火箭成功發射起,在此後的六年時間裡,基地共進行30多次各種類型和用途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發射試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
  • 致敬老一輩航天人!60年前,我國第一枚T-7探空火箭一飛沖天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9月13日電(張建松 張鵬)60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一飛沖天。9月13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專門召開座談會,向老一輩航天人致敬,銘記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歷史,激勵新一代航天人更好地傳承航天精神。
  • 吳燕生:讀懂了這些,就解開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精神密碼
    不斷創造航天事業新的輝煌。▲ 1956年2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全國政協委員,將原本坐在第37桌的錢學森請到身邊從中國航天的起點——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到今天,我國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60多個年頭。
  • 壯麗70年|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的輝煌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和載人航天無疑是我們最為關心和突破的成就之一!2003年10月15日,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因為神舟五號飛船將把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中國為這一刻已經夢想了千百年,而航天人為這一刻也已經翹首企盼了數十個春秋寒暑!
  • 敖包山:這裡埋藏著中國航天起步的秘密
    與雄偉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遙相呼應,鳥瞰整個衛星、飛彈發射陣地,利用制高點勘察敵情,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親自坐鎮指揮,電話直通北京中南海總理辦公室,調度連接全國各個測控點與海上測量船,這裡就是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敖包山指揮所。
  • 1965年,百廢待興的中國航天,迎來了新的開篇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成功著陸,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的建成,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發射……中國的航天事業如今正迎來快速蓬勃的發展,而每一次的成就,都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尤其是這兩三年的航天任務,先後已取得了數項國際首創的世界紀錄。
  • 6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登頂珠峰 "中國梯"成就夢想
    就這樣,中國登山隊的隊員,通過搭人梯的方式,跨越了阻礙英國(登山者)21年的第二臺階,最後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完成了登頂。」自學生時期就酷愛登山的「90後」何鵬飛,如今已是中國地質大學的老師,中國登山精神是他正在研究的課題。說起60年前的那段歷史,何鵬飛打開了話匣子。
  • 中國失去澳大利亞衛星站?中國航天成就顯著,航天精神勇往直前
    地球在過往的歲月裡,中國航天精神始終帶領著中國航天事業默默的向前發展在近年來,我國航天取得了諸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環形山/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後又釋放了玉兔二號月球車。經過長達26年的努力,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
  • 一個代號,三個「Flag」!它是祖國載人航天的起點
    二十八年前的今天,一項大型的載人航天工程被批准,它沒有名稱,只有一個因日期而確定的代號「921」。中國的載人航天從何起步?火箭如何設計?航空部和航天部當時提出了六版方案,其中五版認為太空梭可以水平發射、重複使用,雖然技術難點多但值得嘗試!僅有一個方案覺得藉助火箭上天的多用途飛船更適合中國國情,十年左右就可以投入使用。
  • 中國航天再創輝煌,天問一號發射成功,9年前的事故歷歷在目
    在2020年的7月23日上午12時41分,我國航天再度創造輝煌,成功踏出行星探索的第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我國火星探測之旅。這一成功也用事實向我們證明。惟有獨立自主。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在高精尖的技術領域,而作為反面教材,我國在9年前與俄羅斯合作「探火」的那場事故,至今歷歷在目。
  • 嫦娥號探月為國爭光,最早探索太空的中國與美蘇航天技術哪家強?
    現代中國的航天曆程與未來規劃中國衛星事業起步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蘇聯發射成功 。"1965年9月,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取得一定進展的情況下,中國科學院開始組建了由趙九章任院長、代號叫"651"的衛星設計院(公開名稱為"科學儀器設計院"),並把中國第1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從此,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正式開始。這也標誌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探索計劃。
  • 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中國航天材料奠基人,46歲時被暴徒殘忍殺害
    首先我們要知道SpaceX是一家私營公司,此次發射成功意味著開啟了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人類的航天史正進入了新的階段。我國在此領域也取得過多項令人矚目的成就,如 &34;、&34;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北鬥導航等等。都說我國航天事業是起步晚進步快,起步晚不難理解,中國近代打了一百多年仗,剛建國時可謂是一窮二白。
  • 參觀西安長安區攬月閣 了解中國航天科技發展成就
    是中國航天科技的科普教育示範基地。進入攬月閣,一樓為「圓航天夢想 鑄航天成就」主題展覽,通過壁畫、展板等,追溯了古人的航天夢想及實踐,展示了今人為航天事業所做的努力及成就在這裡,你還能見到東方紅一號衛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嫦娥系列繞月探測衛星、長徵系列火箭等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明星成果」仿真模型。
  • 航天人與馬拉松
    航天人的內心,也一直存在一個遠大的夢想,正是這種夢想的力量讓中國航天人歷經60多年的努力,才一步一步取得今天的成功。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艙內實驗到出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如今,中國航天開始邁向空間站時代,觸角伸向更遠的星際。  跑馬拉松,需要持之以恆。航天事業,更是如此。
  • 中國航天超級2020:十大成就盤點
    、衛星導航系統、月球與深空探測與商業航天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長徵五號基本型和B型運載火箭對比圖(圖片來源:Memorian-QN)  中國最重要的航天工程之一,載人航天,起步於1992年,2021年將迎來最為關鍵的時刻——全面建造天宮空間站。
  • 中國航天喜迎巔峰!已取得兩大核心成就,又將迎重大任務
    載人航天在蘇聯是首次實現,隨後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也隨之完成。然而,中國的航天事業卻一直受到美蘇和歐洲各國的壓制和封鎖,自1970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運載火箭和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出新成果。剛過的2019年,無疑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硬骨頭」之年。是網絡上的一種流行說法,意思是非常嚴重。
  • 中國首枚探空火箭發射60周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曾參與
    9月13日,中國首枚T-7探空火箭發射60周年,耄耋航天人共聚上海,追憶航天事業之初的奮鬥史。 鄭瑩瑩 攝9月13日,中國首枚T-7探空火箭發射60周年,耄耋航天人共聚上海,追憶航天事業之初的奮鬥史。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9月13日電 (鄭瑩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13日在滬召開座談會,紀念中國首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成功發射60周年。
  • 日本眼紅中國航天科技,想自主載人登月卻能力不足,如今希望同中國...
    此前為大家介紹了日本在科學領域取得的諸多項傲人成就,引發了大家對日本科學技術實力熱火朝天的討論。今天就來講講日本近期在航空航天、載人登月領域的發展近況。說起日本的航天事業,最令當地人驕傲的便是「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了。早在十幾年前,便順利登上小行星並採集樣本,創造了人類航天史的多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