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火箭、衛星的發射一般都要有固定的發射場。經過幾十年探索和建設,我國已形成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發射中心,共同構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發射場格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60年前的9月13日,我國首枚探空火箭T-7,在一個代號為「603」的基地成功發射。而這個基地位於安徽廣德。可以說,603基地是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也成為中國探空火箭的發祥地,中國航天事業從這裡吹響號角。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60年後的今天,上海航天組織召開紀念603基地建成啟用暨成功首飛座談會,當年參與探空火箭研製的原上海儀表廠廠長呂德鳴、原上海航天副總經濟師戚南強、原探空火箭研製人員錢家正等老專家,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娓娓道來,撫今追昔,講述了當年各自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2020年9月13日,上海航天召開座談會,追憶老一輩航天人深山鑄箭、荒野報國的奮鬥史。
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1958年,中科院力學所成立第一設計院,開始承擔衛星和火箭的研製,1958年設計院從北京搬遷至上海,更名上海機電設計院,利用上海相對成熟的工業和技術基礎,滿足火箭研製工藝和試驗驗證要求。老專家們回憶,當時遵循從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規律,最終中央決定從探空火箭搞起。
那是1960年的2月19日,在原上海南匯老港的灘涂上,我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沖天而起。那次飛行雖然飛得不夠遠,但已經足夠令人振奮。據專家們回憶,同年的5月28日,毛澤東主席親臨上海新技術展覽會,在視察T-7M火箭的同時,不忘勉勵年輕的航天人:「8公裡,也了不起呀!應該8公裡、20公裡、200公裡地搞上去!」
1960年T-7M火箭在南匯發射成功後,錢學森等與參加試驗人員在發射塔架前合影。
當時,南匯老港簡易發射場受到區域和發射塔架的局限,很難適應探空火箭的研製要求。在南京軍區和安徽省等支持下,就有了後來的603基地。該基地建設於1960年3月,佔地約2500畝,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用、當年發射。是年9月13日,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這裡升空,該火箭起飛重量700公斤,飛行高度19.2公裡。這次發射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基礎。
1963年12月22日,第一枚T-7A氣象探空火箭在603基地發射升空。
作為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自首枚探空火箭成功發射起,此後的六年時間裡,603基地共進行30多次各種類型和用途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發射試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
第一次運用現代控制技術,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氣象探空火箭;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我國第一枚高空生物試驗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一次電離層探測試驗任務。另外,在成功回收的生物火箭試驗中,「小豹」和「珊珊」兩隻小狗搭載回收成功,飛行高度為100多公裡,為載人航天后續的發展鋪平道路。
最早發射生物試驗火箭,邁出我國空間生命科學第一步。
在當年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沒有現成技術可借鑑,以及生活保障條件十分匱乏的情況下,老一代航天人以報國之志和愛國之心,紮根山區不怕苦、嘔心瀝血搞科研,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中,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王希季等都曾在603基地留下奮鬥的足跡。
歷史代表過去,精神激勵未來。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馬佳表示,召開此次座談會就是為了向老一輩航天人致敬,銘記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砥礪信心和勇氣,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一流軍隊作出更大貢獻。
上海航天青年設計師代表廖倩文聽完老專家們深山鑄箭、荒野報國的講述後深受感召,「我們將從前輩的手中接過航天事業的接力棒,始終秉承航天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堅定航天報國初心,堅定航天強國使命,以更加昂揚的奮鬥姿態,成就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續寫上海航天的輝煌篇章。」
欄目主編:劉錕 文字編輯:劉錕 題圖來源:上海航天資料圖片
來源:作者:劉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