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月球背面成功著陸,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的建成,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發射……中國的航天事業如今正迎來快速蓬勃的發展,而每一次的成就,都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尤其是這兩三年的航天任務,先後已取得了數項國際首創的世界紀錄。
如今的航天事業,不斷地在進步,短短的幾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諸如神州載人,北鬥,天宮空間站等等,這些都是我國航天事業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成就的背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航天事業的開篇吧!
這一切,都應該從五六十年代開始說起,若是沒有那個時候的開始,我想,我國輝煌的航天史,或許會晚上幾年甚至幾十年,很有可能我們這一代是看不到獨屬於中國的空間站等等。
不知可有人知道,我國的航天史是從什麼時候正式開始的?
相信很多人對於我國的航天事業,印象比較多的應該是從2003年開始,這一年註定是不凡的一年,因為中國航天員成為中國太空的第一人,神舟五號從此聞名中外,此後,中國的航天便如朝陽般蓬勃的發展了起來。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特別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準備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發展壯大自身,其中,便有中國的航天事業。
中國的航天史,便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由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這也是我國正式開始發展航天事業。
起初,航空和火箭事業的發展,並未真正朝著航天方向發展的,雖然是成立了航空和火箭事業,但那時的中國,因為國內和國際的環境影響下,所以,主要著重的是火箭與飛彈事業,航天航空事業,有種順帶發展的感覺,可以說,那時的中國,還沒有真正明白什麼是航空航天。
而在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飛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在同年10月15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飛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飛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從這可以看出,當時,最主要的發展還是以飛彈和火箭為主,那時的中國,迫切需要建造一個偉大的國防事業,所以,飛彈和火箭是重中之重,而航天航空事業,還不過是一個片面的詞語罷了。
可以說,那時,航天事業還未真正的確立,真正確立航天事業的發展,那是有一個契機。
這個契機便是,在1958年1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讓我國看到了另一片天空,儘管那時的中國,還是比較落後的,可我國的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這預示著航天航空事業在我國開始了。
同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同年五月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由此,中國正式拉開了航天航空的事業的序幕。
幾年之後,也就是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也許是因為火箭和飛彈的試驗逐步取得了成功,於1965年,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同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5年,對於航天航空來說,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我國正式擬訂了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召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也就是後來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這一次的人造衛星發展規劃,標誌著正式確立了我國航天事業的開始。
航天史的第一個十年,雖然說沒有發射過一顆衛星,但卻成功擬訂了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為今後的航天事業做好了準備,這也是我國航天事業從0到1的開始起步階段。
我們都知道,航天事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別說是在那個年代了,在我們如今的這個時代來看,先輩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從一無所有開始發展,經歷了那些艱苦的歲月,為我國的航天事業開啟了新的徵程。
如今,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空間站、探月工程、天問一號月球探測等,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甚至年發射次數將近四十次的任務,都是以前所不敢想的,這是我們這一代幸運,有幸能見證的中國航天的發展成就,相信未來,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將更蓬勃的發展,星辰大海,也將有中國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