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百廢待興的中國航天,迎來了新的開篇

2020-11-14 魅力科技life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成功著陸,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的建成,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發射……中國的航天事業如今正迎來快速蓬勃的發展,而每一次的成就,都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尤其是這兩三年的航天任務,先後已取得了數項國際首創的世界紀錄。

如今的航天事業,不斷地在進步,短短的幾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諸如神州載人,北鬥,天宮空間站等等,這些都是我國航天事業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成就的背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航天事業的開篇吧!

這一切,都應該從五六十年代開始說起,若是沒有那個時候的開始,我想,我國輝煌的航天史,或許會晚上幾年甚至幾十年,很有可能我們這一代是看不到獨屬於中國的空間站等等。


不知可有人知道,我國的航天史是從什麼時候正式開始的?

相信很多人對於我國的航天事業,印象比較多的應該是從2003年開始,這一年註定是不凡的一年,因為中國航天員成為中國太空的第一人,神舟五號從此聞名中外,此後,中國的航天便如朝陽般蓬勃的發展了起來。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特別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十年,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準備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發展壯大自身,其中,便有中國的航天事業。

中國的航天史,便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由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這也是我國正式開始發展航天事業。

起初,航空和火箭事業的發展,並未真正朝著航天方向發展的,雖然是成立了航空和火箭事業,但那時的中國,因為國內和國際的環境影響下,所以,主要著重的是火箭與飛彈事業,航天航空事業,有種順帶發展的感覺,可以說,那時的中國,還沒有真正明白什麼是航空航天。

而在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飛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在同年10月15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飛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飛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從這可以看出,當時,最主要的發展還是以飛彈和火箭為主,那時的中國,迫切需要建造一個偉大的國防事業,所以,飛彈和火箭是重中之重,而航天航空事業,還不過是一個片面的詞語罷了。

可以說,那時,航天事業還未真正的確立,真正確立航天事業的發展,那是有一個契機。

這個契機便是,在1958年1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讓我國看到了另一片天空,儘管那時的中國,還是比較落後的,可我國的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這預示著航天航空事業在我國開始了。

同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同年五月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由此,中國正式拉開了航天航空的事業的序幕。


幾年之後,也就是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也許是因為火箭和飛彈的試驗逐步取得了成功,於1965年,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同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5年,對於航天航空來說,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我國正式擬訂了衛星系列發展規劃,召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也就是後來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這一次的人造衛星發展規劃,標誌著正式確立了我國航天事業的開始。


航天史的第一個十年,雖然說沒有發射過一顆衛星,但卻成功擬訂了衛星系列發展規劃,為今後的航天事業做好了準備,這也是我國航天事業從0到1的開始起步階段。

我們都知道,航天事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別說是在那個年代了,在我們如今的這個時代來看,先輩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從一無所有開始發展,經歷了那些艱苦的歲月,為我國的航天事業開啟了新的徵程。

如今,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空間站、探月工程、天問一號月球探測等,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甚至年發射次數將近四十次的任務,都是以前所不敢想的,這是我們這一代幸運,有幸能見證的中國航天的發展成就,相信未來,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將更蓬勃的發展,星辰大海,也將有中國的足跡。

相關焦點

  •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待興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待興 文|一隻浸滿陽光的橙子 這句話,太適合這個公眾號的開篇。 記得原來在自媒體數量狂飆的時候,我曾對個人公號嗤之以鼻: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隨隨便便的推送能寫出什麼深度。現在想來,那時的自己還真是自視清高。
  • 太空寫入新基建,航天領域將迎來新的兩強爭霸!
    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裡,航天領域將是中美兩強爭霸的時代!中國航天經過了幾十年的平緩發展,和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在已經初具規模,在航天第二梯隊裡已經是領頭羊的位置,正在向第一梯隊進軍。然而,中國的航天運載器也就是火箭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中國火箭不能很好發展,很大的原因就是前期發射次數少,鍛鍊機會少。近些年,鍛鍊機會來了,但火箭卻明顯落後了,運力跟不上,發動機技術落伍。
  • 1965年,驚心動魄的第一次人類太空行走(圖)
    列昂諾夫  1965年,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邁出了人類太空行走第一步,所有人只記得那偉大的瞬間,卻無從得知其背後生死交織的艱辛。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蘇冷戰正酣。「一切都要靠你們自己」  1965年2月之後,蘇聯對新的飛船系統進行了發射試驗,但是沒有成功。隨後進行的另一場飛船試驗,甚至都沒有到達預定軌道,就中途爆炸了。為了趕在美國之前實施太空行走,蘇共中央提出了及早發射「上升2號」的建議,並很快獲得了批准。
  • 中國迎來超級航天年:「天問」升天,「嫦娥」挖土,印度反應亮了
    天問一號文昌升空經過多年的「臥薪嘗膽」,中國航天終於在2020年迎來了技術井噴除了北鬥導航完成全球組網,火星探測器「天文一號」成功升空,今年中國嫦娥五號還要去月球「挖土」,近地載人空間站也拉開了建設大幕。 不得不說,2020年是中國的「航天大年」,深陷新冠疫情「漩渦」中航天強國美國、俄羅斯,或許今年僅剩下羨慕的份兒。
  • 中國航天又一裡程碑任務迎來最重要時刻
    中國航天又一裡程碑任務迎來最重要時刻,除了直接配套的公司外,這隻背靠航天科技集團的「新面孔」有望站上C位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
  • 航天軍工先後迎來密集的新聞催化
    航天軍工先後迎來密集的新聞催化 據央視11月17日新聞報導,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試驗後,垂直轉移至發射區,計劃11月下旬適時發射。此外,此前發射的「田文一號」探測器也突破了新的飛行裡程,超過3億公裡。中國首個深空天線陣系統也已正式開通。
  • 中國航天迎來大豐收,已經取得兩大核心成就,又將迎來重大任務
    2020年中國航天迎來了大豐收,在今年之內,中國北鬥三號系統完成了全球組網,中國的「空天飛機」完成了發射與回收任務。這使得中國航天取得了兩大核心成就,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中國航天又將迎來一項重大任務,一旦完成了這個任務,那麼今年中國航天就可以宣布完美收官了。
  • 中國航天發射2018年迎來「開門紅」
    曹陽 攝  央廣網太原1月9日消息 (記者徐曉羽 路俊)1月9日上午11點24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高景一號03、04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航天2018年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高景一號03、04星發射升空,13分鐘後,雙星相繼星箭分離,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攀登現代科技高峰新的標誌性工程,是新中國建設成就新的重要象徵。50年代:蘇聯送給我們兩枚飛彈,中國領導人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聲音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中國航天人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將自己的衛星送上天就在中國航天人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1961年4月,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頂著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騰空而起,太空人加加林上天了。6月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星際航行座談會》。
  • 一文讀完中國航天史,65年砥礪前行到華麗轉身步入中國空間站時代
    1955年9月,錢學森帶著理想回國:「我打算竭盡努力,去幫助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1956年10月,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這一次任命開創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為今後發展埋下強大的基因和力量。
  • 短短幾個月,中國航天再次迎來重大突破
    隨著中國的發展,世界各國對中國的關注也越來越大,隨時都想要看看這個國家到底是為什麼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這不,我國這邊再次放出消息,中國航天迎來重大突破,連美國都感嘆:這怎麼可能?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 中國航天發射迎來2021年開門紅 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3星
    2021年1月­­20日0時2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通一號03星發射升空。
  • 中國航天日:永遠的東方紅 不朽的航天魂!
    乃至全體中國航天人最大的敬意5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仰望星空時,還能看到「東方紅一號」的蹤跡,它依然在太空中遙望著我們,也祝福著祖國。在中國航天史上,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時刻,它開啟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新紀元。在其成功的背後,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讓大家重溫中國航天初創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天字第一號工程」的由來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造衛星」的宏偉設想。
  • 「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趙九章:為航天事業奉獻終生
    1944年,經過竺可楨先生的推薦,趙九章主持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承擔起為中國現代氣象學奠基的任務。1946年,趙九章到芝加哥大學做學術報告,引起了國際氣象學界的高度重視,他提出的「行星波不穩定」概念,是一個難度很高的物理學概念。
  • 揭秘1965年中國人工合成胰島素險獲諾貝爾獎真相
    1965年9月17日,中國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一次——不但證明了中國人是聰明的,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還證明了中國在科研領域可以和西方發達國家相競爭,甚至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 中國航天將迎來歷史性的一刻,那時全球都要羨慕中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經常聽到關於中國科技發展突破的消息,要是放在三十年前,中國的很多工業與科技都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放在如今的2021年,那一切都不一樣了,國人們不會再去看外國的產品如何,更多的是國產貨的情況。
  • 中國航天×WEY見證大國崛起新時代
    在一個多月前的4月24日「中國航天日」, 2019 年中國航天大會在湖南長沙盛大開幕。中國豪華SUV領導者WEY品牌與中國航天基金會、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WEY和中國航天的合作不僅證明了中國航天對於WEY的認可,更證明了整個中華民族對於WEY品牌的信任,正是這種發自於內心的情感讓中國航天和WEY走到了一起。我國航天事業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從1956年航天項目正式列為國家重點工程開始,到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中國人僅僅用了十四年,這樣的速度稱得上是舉世無雙!
  •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中國航天將創造新的高度、新的裡程碑
    發射成功後,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在接受「中國的航天」微信公眾號小編採訪時表示,此次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行星探測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如能按期完成,將創造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新高度,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新的裡程碑。吳豔華表示,本次發射成功來之不易,工程全線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要求,無數航天人克服困難,最終按照五年前規劃的時間完成發射任務。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袁潔調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
    袁潔簡歷袁潔,男,漢族,1965年8月在上海市出生,籍貫江蘇啟東。199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7月參加工作,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飛行器系統工程專業大學本科畢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中國航天50年紀念特稿:創新發展 榮當民族典範
    1965年,我國近程飛彈飛行試驗獲得成功。此時,「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講了這樣一段話:「我國彈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礎,計劃中的洲際火箭具有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但航天之路異常艱難,更何況是白手起家。從1965年1月下達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任務,到1970年我國成功實施第一次宇航發射,其間五年坎坷,幾多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