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裡,航天領域將是中美兩強爭霸的時代!
美蘇航天為什麼那麼強大,因為他們用幾年的時間走過了別的國家幾十年的發展歷程!當年,美蘇在相互競爭壓力的影響下,不計代價地發展太空事業,從而彰顯國力的強大。
舉例說明,1957年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剛剛發射成功,1959年1月蘇聯就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月球探測器。1959-1976年期間蘇聯共發射64個月球探測器,美國1958-1973年共發射36個月球探測器。加上不計成本的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以及大量的軍事、民用衛星的發射,為美蘇航天技術迅速提升提供了重要平臺。反觀中、歐、日、印,在建立起航天體系以後,發展過程相對平緩得多。因此,實際發射才是航天發展的根本動力,只要能得到大量鍛鍊機會,航天科技水平自然就能快速成熟和發展。
中國航天經過了幾十年的平緩發展,和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在已經初具規模,在航天第二梯隊裡已經是領頭羊的位置,正在向第一梯隊進軍。
然而,中國的航天運載器也就是火箭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中國火箭不能很好發展,很大的原因就是前期發射次數少,鍛鍊機會少。近些年,鍛鍊機會來了,但火箭卻明顯落後了,運力跟不上,發動機技術落伍。中國航天人奮起直追,開發了新一代航天運載器系統,也就是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以及即將服役的長徵八號。新一代火箭,使用了全新的發動機,和全新的設計理念。但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來,研發成功,不代表技術就成熟了。新火箭需要先經受住穩定性的考驗,目前正在做。然後需要大量的發射機會進行鍛鍊和提高。
今年,我國航天迎來了重大利好,因為衛星網絡通訊被加入了國家「新基建」的大藍圖。
談到中國基建,不僅讓國人無比自豪,更讓西方發達國家瞠目結舌。我們的高鐵、橋梁、高速公路、穿山隧道和海底隧道,都見證了中國基建的傳奇發展。不僅帶動了人民發家致富,也帶動了國家工業水平的整體升高,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天我們又迎來了新基建,意味著什麼,可想而知。
新基建給航天工業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僅通訊衛星一項,就是上萬顆衛星的量級!想想中國去年全力發展的中國航天,一共有34次發射。如果1萬顆衛星十年內完成的話,每年發射就得1000顆,一枚火箭發射30個衛星,也得33次發射。這還不包括其他領域的正常發射,如遙感衛星、軍事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太陽探測、深空探測(金星探測以及其他天體探測)等。未來,我國還在規劃空間太陽能電站,這個發射量級更是不得了,不僅是發射數量,還要考慮發射重量。可以想見,未來中國航天的發展,將越來越快,越來越成熟。
此外,新基建計劃,不僅可以讓新長徵系列火箭得到充分的鍛鍊,也為中國民營航天公司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下,中國航天無法在國際發射市場上大展拳腳,缺少鍛鍊機會。今天,鍛鍊機會終於來了!民營航天得到充分鍛鍊,就可能發展出像美國space X這樣的科技公司來,為中國航天健康發展增加助力!
相對地,現有的兩強,美國和俄羅斯,只有美國還是有重大發展計劃的。美國在軍事上提出了太空軍的戰略,深空探測上提出了月球空間站計劃、載人登月計劃和載人登陸火星計劃,民間也在自發進行航天開發活動。美國space X公司準備發射一萬兩千顆通訊衛星,為全世界人民提供網絡通訊服務。這對美國來說,也是有巨大發展鍛鍊空間的。
俄羅斯,由於缺錢,空有技術,不能很好地鍛鍊和發展。在可以想見的未來,俄羅斯的發射次數會被中國遠遠落下,相應地,中國從技術上追趕俄羅斯也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事了。當然,在眼下來說,俄羅斯航天實力還是遠遠超過中國的,不是僅僅通過發射次數就能說明的。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們必須充分尊重俄羅斯的技術優勢,加強與俄的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努力提高中國航天的整體技術水平。
期待中國航天,能快速發展,國家發展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