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寫入新基建,航天領域將迎來新的兩強爭霸!

2020-08-28 東城觀星

在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裡,航天領域將是中美兩強爭霸的時代!


美蘇航天為什麼那麼強大,因為他們用幾年的時間走過了別的國家幾十年的發展歷程!當年,美蘇在相互競爭壓力的影響下,不計代價地發展太空事業,從而彰顯國力的強大。

舉例說明,1957年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剛剛發射成功,1959年1月蘇聯就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月球探測器。1959-1976年期間蘇聯共發射64個月球探測器,美國1958-1973年共發射36個月球探測器。加上不計成本的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以及大量的軍事、民用衛星的發射,為美蘇航天技術迅速提升提供了重要平臺。反觀中、歐、日、印,在建立起航天體系以後,發展過程相對平緩得多。因此,實際發射才是航天發展的根本動力,只要能得到大量鍛鍊機會,航天科技水平自然就能快速成熟和發展。

中國航天經過了幾十年的平緩發展,和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在已經初具規模,在航天第二梯隊裡已經是領頭羊的位置,正在向第一梯隊進軍。

然而,中國的航天運載器也就是火箭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中國火箭不能很好發展,很大的原因就是前期發射次數少,鍛鍊機會少。近些年,鍛鍊機會來了,但火箭卻明顯落後了,運力跟不上,發動機技術落伍。中國航天人奮起直追,開發了新一代航天運載器系統,也就是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以及即將服役的長徵八號。新一代火箭,使用了全新的發動機,和全新的設計理念。但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來,研發成功,不代表技術就成熟了。新火箭需要先經受住穩定性的考驗,目前正在做。然後需要大量的發射機會進行鍛鍊和提高。

今年,我國航天迎來了重大利好,因為衛星網絡通訊被加入了國家「新基建」的大藍圖。



談到中國基建,不僅讓國人無比自豪,更讓西方發達國家瞠目結舌。我們的高鐵、橋梁、高速公路、穿山隧道和海底隧道,都見證了中國基建的傳奇發展。不僅帶動了人民發家致富,也帶動了國家工業水平的整體升高,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天我們又迎來了新基建,意味著什麼,可想而知。


新基建給航天工業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僅通訊衛星一項,就是上萬顆衛星的量級!想想中國去年全力發展的中國航天,一共有34次發射。如果1萬顆衛星十年內完成的話,每年發射就得1000顆,一枚火箭發射30個衛星,也得33次發射。這還不包括其他領域的正常發射,如遙感衛星、軍事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太陽探測、深空探測(金星探測以及其他天體探測)等。未來,我國還在規劃空間太陽能電站,這個發射量級更是不得了,不僅是發射數量,還要考慮發射重量。可以想見,未來中國航天的發展,將越來越快,越來越成熟。



此外,新基建計劃,不僅可以讓新長徵系列火箭得到充分的鍛鍊,也為中國民營航天公司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下,中國航天無法在國際發射市場上大展拳腳,缺少鍛鍊機會。今天,鍛鍊機會終於來了!民營航天得到充分鍛鍊,就可能發展出像美國space X這樣的科技公司來,為中國航天健康發展增加助力!

相對地,現有的兩強,美國和俄羅斯,只有美國還是有重大發展計劃的。美國在軍事上提出了太空軍的戰略,深空探測上提出了月球空間站計劃、載人登月計劃和載人登陸火星計劃,民間也在自發進行航天開發活動。美國space X公司準備發射一萬兩千顆通訊衛星,為全世界人民提供網絡通訊服務。這對美國來說,也是有巨大發展鍛鍊空間的。

俄羅斯,由於缺錢,空有技術,不能很好地鍛鍊和發展。在可以想見的未來,俄羅斯的發射次數會被中國遠遠落下,相應地,中國從技術上追趕俄羅斯也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事了。當然,在眼下來說,俄羅斯航天實力還是遠遠超過中國的,不是僅僅通過發射次數就能說明的。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們必須充分尊重俄羅斯的技術優勢,加強與俄的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努力提高中國航天的整體技術水平。

期待中國航天,能快速發展,國家發展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相關焦點

  • 新基建遇上「開源」 計算產業迎來新的「板塊運動」
    5G時代,新基建大潮風起「雲」湧,政企部門加快推進數位化轉型,計算產業迎來新一輪開疆拓土。其中,開源作業系統軟體既是數位化轉型的承接者,又是各方雲服務提供商逐鹿的獵場。時代變局之下,企業級市場佔比超過80%的開源作業系統軟體領域,正在發生新的「板塊運動」。
  • 新基建遇上「開源」?計算產業迎來新的「板塊運動」
    5G時代,新基建大潮風起「雲」湧,政企部門加快推進數位化轉型,計算產業迎來新一輪開疆拓土。其中,開源作業系統軟體既是數位化轉型的承接者,又是各方雲服務提供商逐鹿的獵場。時代變局之下,企業級市場佔比超過80%的開源作業系統軟體領域,正在發生新的「板塊運動」。
  • 「新基建」加持 諾基亞貝爾迎來新機遇
    「新基建」加持 諾基亞貝爾迎來新機遇 通信視界 發表於 2020-12-02 15:49:26 2020年,是5G規模建設的一年,也是5G應用落地開花的一年。
  • 美蘇太空爭霸史:最後的登月者去世了
    自1969年7月起,美國共將12名太空人送上太空,帶回大量月巖標本,加深了人類對宇宙的了解。然而,當年美國不惜巨資,實行登月計劃,首要目的卻並非科研,而是同蘇聯進行「太空爭霸」。第一回合: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西方社會為之恐慌在航天方面,率先取得一定成就的是納粹德國。
  • 銀河航天將打造新一代衛星智能製造超級工廠
    中國日報11月18日電(記者 趙磊)記者從國內衛星網際網路企業銀河航天獲悉,該公司將在江蘇南通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智能製造超級工廠,目標為年產300-500顆衛星。該工廠建成後有望成為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首條對標「星鏈計劃」——具備低成本、批量化製造新一代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智能生產線。今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範圍。
  • 太空項目:馬斯克與貝索斯都在爭著幹的大生意
    這一成功著陸,意味著屬於SpaceX的商業航天模式正式寫入航天史,同時商業載人航天時代開啟。這個SpaceX 背後的大佬馬斯克,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鋼鐵俠原型。這次任務標誌著人類航天的新時代開啟,美國宇航局不再是唯一的硬體購買者、擁有者和運營者,而是未來眾多太空旅行的客戶之一。」
  • 我國航天再次迎來兩大新進展,哪兩大進展?對我國又有什麼意義?
    然而,就在大家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上的時候,我國的兩大航天任務也傳來了重大進展。第一個重大進展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現場據媒體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向外界表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預計在下個月將會進入火星軌道。
  • 新基建深度報告:新基建開啟創新大時代,七大行業深度研究
    我們認為,「新 基建」的「新」,不應僅僅指的是「新興產業」的「新」,只要能夠發掘出基建領 域的新增長點,便能夠被納入「新基建」的範疇。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適用 於傳統的基建領域。我們可以將發掘傳統基建領域新增長的過程,稱為對傳統基 建的「補短板」。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可以說,從一開始,「新基建」這一概念便與 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緊密相連。《報告》認為,「新基建」的「新」,不應僅僅指的是「新興產業」的「新」,只要能夠發掘出基建領 域的新增長點,便能夠被納入「新基建」的範疇。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適用於傳統的基建領域。我們可以將發掘傳統基建領域新增長的過程,稱為對傳統基建的「補短板」。
  • 推進新基建重點做到五個「新」
    第二,在5G基建及應用基礎上,將形成由數字基建帶動起來的全新配套設施,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及其應用領域配套設施、無人化配套設施、衛星太空基建等。  第三,經過數位化改造的傳統基建及其新型細分領域,或者為彌補某些傳統基礎短板而生的新型細分領域。
  • 理論動態|徐洪才:推動「新基建」投資需要新的思路
    推動「新基建」投資需要新的思路□ 徐洪才【導語】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即所謂「新基建」,主要包括: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 太空時代已至:太空力量哪家強?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判斷,推動了美國太空技術的發展,也將太空納入了大國博弈和競爭的範疇。隨著太空技術和太空力量的不斷發展,太空軍事應用日益廣泛,在塑造國際戰略格局、推動世界新軍事變革等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 中國已經成為太空探索的「頭部玩家」?2020後航天任務將迎來爆發
    長徵八號發射 近年來,中國的航天技術有了巨大的提升。前不久,中國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順利在月球上進行了採樣工作並成功返回地球。 長徵五號發射 目前,世界上只有蘇聯、美國、印度以及歐洲航天局成功地將探測器送入到火星軌道,相信再過幾個月後,中國就能夠成功地加入「火星俱樂部」。
  • 太空領域又創輝煌,西方只有「眼紅」的份
    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一直都牽動著國人的心。終於作為我國硬實力的體現之一,中國再次交出滿意答卷。高分九號05星攜帶著多功能試驗衛星和天拓五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隨著中國在太空領域又創輝煌,很明顯可以看到,西方只有「眼紅」的份。
  • 從「中國天眼」到「大腦圖像」,這些科研新基建都有它的身影
    在新數據時代加速到來的今天,數位化正在改變科研模式,與其他行業相比,數據在科研領域的生產要素屬性更加快速顯現。發改委今年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將支撐科學研究等具有公益性質的重大科技、科教基礎設施劃分為創新基礎設施,屬於新基建未來重點投入方向。
  • 新基建,是什麼?
    2020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場開始熱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迎來風口。
  • 印度航天市場迎來新血液
    本地訪問將節省他們在Ananth在海得拉巴和班加羅爾的工廠進行組裝,集成和測試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客戶還將可以使用ISRO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獲得低成本的發射服務,並獲得發射後的操作服務。此外,NanoAvionics和Ananth Technologies之間的這種合作關係將促進與印度研究機構和供應商的關係。
  • 巨額融資接連湧向民營航天 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首隻獨角獸現身
    原標題:巨額融資接連湧向民營航天 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首隻獨角獸現身  天地通信已成為現實,我國空天地一體化產業建設也不斷提速。11月17日獲悉,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首隻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現身中關村,亦莊「火箭街」已集納全市約1/4民營航天企業,成為衛星網際網路產業助推器,中關村科學城還將建成千億級空天產業集群。
  • 不止火箭發射,海南航天產業或將在這些方面迎來大發展
    具體來說,集團公司將助力推進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積極謀劃所屬單位落戶海南,推動航天科技研發、商業航天發展以及航天國際合作;聚焦推動衛星應用服務,推進空間信息應用產業發展;積極參與智慧海南建設,通過數字賦能完善海南城市治理體系能力;大力拓展航天科教文體合作,共同打造知名航天論壇展會品牌;深入探索更多領域合作,推動海南高技術產業發展。
  • 「新基建」帶來新機遇,Gosund智能家居大有可為
    近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被頻繁提及,成為行業熱議話題。5月22日,「新基建」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一道被寫入《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將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