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數據時代加速到來的今天,數位化正在改變科研模式,與其他行業相比,數據在科研領域的生產要素屬性更加快速顯現。發改委今年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將支撐科學研究等具有公益性質的重大科技、科教基礎設施劃分為創新基礎設施,屬於新基建未來重點投入方向。
隨著海量數據的產生,科研機構通常希望能夠讓數據採集、處理和存儲的速度提升,以更好、更快支撐起科學研究。科研領域的各行各業都在加快數位化的步伐,也直接驅動了存儲等基礎設施走向新的變革。
在眾多廠商中,浪潮存儲近年來已經成為市場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根據IDC最新數據顯示,浪潮存儲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貨量躍居中國第二,增長速度位列中國第一,並且增速遠超其他廠商。這背後是浪潮存儲致力於幫助用戶為「新數據時代」做好準備的戰略布局。
以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項目為例,每天產生約500TB的零級未壓縮數據,預計未來十年數據量將超過100PB,對長期運行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存儲與計算分析正在深刻改變其科研模式,如何存儲與保護這些海量數據就成為巨大挑戰。為此,國家天文臺近年來持續推進FAST科研數據中心建設。在最近一次升級中,國家天文臺攜手浪潮存儲,以分布式存儲AS13000G5構建30PB可用容量、50GB帶寬的天文大數據平臺,為中國天眼的天文大數據存儲、處理和實時分析提供有力支撐。
華中科大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存儲大腦三維圖譜數據,如果採用之前的成像系統,一臺系統至少需要花費20年時間才能完成數據的採集。浪潮以約20套存儲產品組建起了一個具備25PB裸容量、6GB/s左右IO帶寬的高效、安全、可擴充的統一存儲資源池,實現了比傳統解決方案節能15%,節省研究費用30%的目標;此外,浪潮還以DPS備份軟體、物理磁帶庫TL3000打造了一個集中、統一、快速、自動的備份容災方案,確保了研究院存儲系統的安全性與可用性。
同時,科研數據除了數據量之外,高質量與完整性也至關重要,存儲越穩定和可靠,意味著對高質量科研數據的存儲與完整就越有保障。清華大學RUSH腦成像項目採用浪潮分布式存儲架構,實現了每秒100.8億像素、72小時連續寫入不丟幀,以及對故障、性能和容量的提前預測,並加載智能運維技術,為中國腦計劃提供數據處理支撐。
未來,隨著新基建的建設逐漸深入,千行百業必然會在數字基礎設施層迎來更大的變化,存儲作為新基建中的基石,其作用與價值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在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以及浪潮等高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強大的存儲技術和產品為底座,為計算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