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天眼」到「大腦圖像」,這些科研新基建都有它的身影

2021-01-20 科技潮匯

在新數據時代加速到來的今天,數位化正在改變科研模式,與其他行業相比,數據在科研領域的生產要素屬性更加快速顯現。發改委今年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將支撐科學研究等具有公益性質的重大科技、科教基礎設施劃分為創新基礎設施,屬於新基建未來重點投入方向。

隨著海量數據的產生,科研機構通常希望能夠讓數據採集、處理和存儲的速度提升,以更好、更快支撐起科學研究。科研領域的各行各業都在加快數位化的步伐,也直接驅動了存儲等基礎設施走向新的變革。

在眾多廠商中,浪潮存儲近年來已經成為市場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根據IDC最新數據顯示,浪潮存儲在今年第二季度出貨量躍居中國第二,增長速度位列中國第一,並且增速遠超其他廠商。這背後是浪潮存儲致力於幫助用戶為「新數據時代」做好準備的戰略布局。

以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項目為例,每天產生約500TB的零級未壓縮數據,預計未來十年數據量將超過100PB,對長期運行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存儲與計算分析正在深刻改變其科研模式,如何存儲與保護這些海量數據就成為巨大挑戰。為此,國家天文臺近年來持續推進FAST科研數據中心建設。在最近一次升級中,國家天文臺攜手浪潮存儲,以分布式存儲AS13000G5構建30PB可用容量、50GB帶寬的天文大數據平臺,為中國天眼的天文大數據存儲、處理和實時分析提供有力支撐。

華中科大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存儲大腦三維圖譜數據,如果採用之前的成像系統,一臺系統至少需要花費20年時間才能完成數據的採集。浪潮以約20套存儲產品組建起了一個具備25PB裸容量、6GB/s左右IO帶寬的高效、安全、可擴充的統一存儲資源池,實現了比傳統解決方案節能15%,節省研究費用30%的目標;此外,浪潮還以DPS備份軟體、物理磁帶庫TL3000打造了一個集中、統一、快速、自動的備份容災方案,確保了研究院存儲系統的安全性與可用性。

同時,科研數據除了數據量之外,高質量與完整性也至關重要,存儲越穩定和可靠,意味著對高質量科研數據的存儲與完整就越有保障。清華大學RUSH腦成像項目採用浪潮分布式存儲架構,實現了每秒100.8億像素、72小時連續寫入不丟幀,以及對故障、性能和容量的提前預測,並加載智能運維技術,為中國腦計劃提供數據處理支撐。

未來,隨著新基建的建設逐漸深入,千行百業必然會在數字基礎設施層迎來更大的變化,存儲作為新基建中的基石,其作用與價值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在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以及浪潮等高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強大的存儲技術和產品為底座,為計算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能源」。

相關焦點

  • 天眼查:構建誠信新基建 護航雙循環經濟
    12月5日,天眼查作為大數據徵信行業代表參加2020年第五屆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由新華社瞭望智庫主辦,關注非常時期的金融責任與擔當,如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金控2.0 時代、新金融與新基建等話題。天眼查副總裁孫健出席論壇並分享了主題演講「助力護航雙循環、構建誠信新基建」。
  • 浪潮存儲聯合華中大,探索科研新基建背後的大數據奧秘
    一直以來,從腦疾病的研究到大腦功能的解密,科學家從未停止過對大腦探索的步伐。在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科學家們正在做一件對於腦科學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情:繪製一張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地圖」——靈長類全腦的三維圖譜。
  • 中國天眼、華中大、清華為何不約而同選擇浪潮的數據存儲平臺?
    當今,在科學研究領域,在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持續加大投入的利好下,數位化帶來了科研模式的改變,亟需符合未來研發需求的新型基礎設施。對此,發改委今年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範圍,將支撐科學研究等具有公益性質的重大科技、科教基礎設施劃分為創新基礎設施,屬於新基建未來重點投入方向。
  • 什麼是中國「新基建」?發展「新基建」有什麼用?
    我們整理了與信息基礎設施相關的6個演講,幫助你更好地了解「新基建」。01為什麼5G標準的制定,是一個「你死我活」的競爭? | 造就Talk · 孫松林(點擊藍字,進入閱讀)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一直到今天的數字經濟,網絡的支撐作用是獨一無二的。在農業經濟時代,水網是最重要的,所以擁有全世界最強大水網能力的中國一騎絕塵。
  • 又有新發現,火星上發現「神秘天眼」,它是外星產物嗎?
    又有新發現,火星上出現「神秘天眼」,它是外星產物嗎?宇宙是個神奇的存在,它好像是個「老母親」,在宇宙中有眾多星體運行,不過似乎只有地球孕育出了生命,地球身為八大行星之一,它還有很多「好兄弟」,像火星、月球等等,都伴隨著地球一起成長。
  • 帶你閱讀浩瀚宇宙,「中國天眼」再提速
    「中國天眼」作為新基建的代表,目的是建立起世界領先的天文研究基礎設施,此次數據中心的升級意味著「中國天眼」距構建起觀測、科研、數據三大完整科學研究框架又邁進堅實一步。 中國天眼:新基建的典型代表「中國天眼」位於貴州平塘縣克度鎮深山裡的「大窩凼」,坐落在幾百萬年前形成的喀斯特丘陵中,從山頂向下看,就像一口「大鍋」,其口徑達到500米;其球狀反射面相當於30個足球場,從底部到頂部垂直高度138米,超過世界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
  • 利用「中國天眼」,中國天文學家有新發現!
    中國天文學家有新發現!資料圖:「中國天眼」。賀俊怡 攝天文學傳統模型稱巨分子雲的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縮可能是星團形成的唯一原因,但究竟是什麼事件觸發導致星團形成?尤其是在大尺度巨分子雲中,可以形成不止一個星團,那麼第一個星團又是如何形成的?而第一個星團的形成就會像星星之火引發整個巨分子雲中其他恆星和星團的形成,這些都是天文學界頗受關注的科研話題。
  • 醫療新基建浪潮下,我們為何看好這些醫療 AI 公司?
    人工智慧是新基建的重要一環,以人工智慧切入醫療行業的頭部企業,例如科亞醫療、推想科技、匯醫慧影、體素科技,自然成為這股建設浪潮的「中堅力量」。這些企業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幾乎都在同一時間(2016年)成立,而2016年被成為人工智慧元年。吹盡狂沙始到金,四年多的時間,它們向行業證明了自身的技術和商業實力。
  • 新數據時代,科研需要什麼樣的創新基礎設施
    一直以來,從腦疾病的研究到大腦功能的解密,科學家從未停止過對大腦探索的步伐。在華中科大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科學家們正在做一件對於腦科學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情:繪製一張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地圖」——靈長類全腦的三維圖譜。
  • 探索|中國「天眼」開放!月球上打手機都逃不過它的 「眼」
    交匯點訊 3月7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閉館的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瞭望臺恢復開放。不久前,這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剛剛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宇宙的奧秘也得以再次向我們揭開。  作為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設計最先進、感應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突破了傳統望遠鏡的百米工程極限。
  • 百度地圖構建新基建「數字底座」近一年,這些產業已變模樣
    這張地圖每日服務超過全國一半運單中國逆勢創出800億件新高,背後原因很多。比如,快遞網點的下沉。像湖北燕兒谷村發出的第800億件快遞,它之所以能從村裡發出,就是受益於國家2020年初啟動的「快遞進村」工程。在此之前,只有40%左右的快遞包裹能夠真正進入村裡。其餘都需要農民去鄉裡自取。而全國要都實現「快遞進村」,還需要三年時間。
  • 歷經22年問世的「中國天眼」,它一秒要消耗多少度電?
    顆脈衝星,甚至可以捕捉到137億光年外的信號波,所謂的脈衝星是指恆星老化後,由殘餘物質形成的中子星未能形成黑洞,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旋轉速度極快,並且會有規律地發射信號,基於這類信號的位置基本穩定,光譜也顯得頗為恆定,因此可以作為恆星坐標,令太空飛行器定位前進。
  • 中國天眼發現宇宙罕見射電暴,背後是AI在助力,來看看有多罕見
    、「地外生命探尋」等共計五大科研目標。 所以,在某些射電望遠鏡無法看到的微弱信號上,「中國天眼」將會清晰的探測到,就拿2018年,人類發現首個最暗弱的毫秒級脈衝星信號在其它國家都沒有反應的時候,「中國天眼」就發現到了它的存在,所以,「中國天眼」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觀測實力的提升,背後也就帶出了一些問題,例如,觀測得到的數據該如何篩選,進而找到我們想要的研究信號呢?
  • 「中國天眼」意味著什麼
    南仁東的博士生張海燕告訴我, 「這四大發現中的每一項裡都有故事,南老師講得津津有味。」 可以肯定,沒有射電望遠鏡,是不可能有這些發現的。基於四大天文發現,已經產生了五項諾貝爾獎。為什麼這些遙遠的「發現」,這麼重要?
  • 星辰大海,才是它的徵途——「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精——500米的尺度上測量角度精確到8角秒,10毫米的定位精度要求最高做到了3.8毫米。  「但這些設計、性能和精度不是理所當然的。」姜鵬說,「天眼」的索網結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要實現反射面變形,對抗疲勞性能的要求極高,現成的鋼索實驗中都斷了。如果這個材料和工藝層面的問題不解決,整個項目就要停滯。
  • 中國天眼能看到什麼?為什麼全世界都反對它?背後原因令人氣憤
    中國如今的科學技術是越來越發達的,雖然曾經的中國比較弱小,也沒有先進的技術,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也湧現出了各種科技人才,因此我國在科技方面的探索突飛猛進,也取得了很多成就,讓很多國家對我們刮目相看,還有很多中國的科技產品也讓外國人感到眼紅。
  • 探秘中國天眼,位於貴州的巨大「鐵鍋」,不僅只是尋找地外文明
    在中國的西南部,有一個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這就是著名的「中國天眼」,「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先生在1994年提出,歷時2年修建,並於2016年9月25落成使用。,然而受限於可見光的傳播,光學望遠鏡只能看見宇宙電磁波中的部分波段,而射電望遠鏡則彌補了光學望遠鏡的不足,它可以接收到來自宇宙的無線電波,這些無線電波雖然不可以直接形成人眼可見的圖像,然而它們卻可以穿越宇宙茫茫的星際塵埃,為我們繪製一個更加清晰的宇宙藍圖。
  • 量子力學迎來多項基礎科研突破,中國量子科技進入快車道
    12月以來,中國在量子力學領域迎來了多個基礎科研突破。本月初,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這意味著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上所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繼美國之後,中國成為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幾近同時,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也迎來了「高光時刻」。
  • 二十二年:美國「天眼」墜落,中國天眼獨存,從落後到領先的逆襲
    射電望遠鏡素有"天眼"的美譽。而在世界上,也只有兩座被廣為認可的"眼睛",分別是美國第一天眼和中國第一天眼,它們一度被譽為地球的「雙眼」。一座位於美國,叫阿雷西勃望遠鏡。一座位於中國,FAST望遠鏡。它是由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教授就帶領自己的團隊歷經二十二年,完成科技攻關,不僅實現了技術的逆襲與趕超,還將美國的射電望遠鏡遠遠甩在身後。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坐落於中國貴州的FAST射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達到了人類可以觀測的宇宙邊界,137億光年。讓中國在宇宙天體探索上,快人一步,更讓中國的天體宇宙實驗,領先世界二十年。
  • 新基建、新機遇 釋放產業網際網路新勢能
    作為大會重要主題論壇之一,「2020新基建助力產業網際網路發展主題論壇」於28日下午正式召開。該論壇圍繞「新基建」這一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邀請到新基建行業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人工智慧、網絡安全及智能製造業領先企業代表等,共同探索「新基建、新機遇,釋放產業網際網路新勢能」的焦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