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基建浪潮下,我們為何看好這些醫療 AI 公司?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據CB Insights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投資趨勢年度報告》顯示,全球人工智慧初創公司2019年募集資金達266億美元,而醫療保健佔了40億美元,醫療仍然是AI落地最熱門的領域之一。

另一方面,進入2020年,「新基建」的建設步伐開始加快。

此前,北京、福建、河南、雲南、廣東、江蘇等多地已經發布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清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地關於「新基建」的投資計劃規模合計已超40萬億元。

醫療和人們生活健康息息相關,「醫療+新基建」自然也受到特別關注。人工智慧是新基建的重要一環,以人工智慧切入醫療行業的頭部企業,例如科亞醫療、推想科技、匯醫慧影、體素科技,自然成為這股建設浪潮的「中堅力量」。

這些企業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幾乎都在同一時間(2016年)成立,而2016年被成為人工智慧元年。吹盡狂沙始到金,四年多的時間,它們向行業證明了自身的技術和商業實力。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了「二八定律」,也被稱之為關鍵少數法則,醫療AI行業同樣適用於這個法則。

而醫療AI頭部企業的未來思路,將很大程度地影響行業的走向。

科亞醫療:用三類證為行業正名

作為醫療AI行業率先拿到醫療AI三類證的企業,科亞醫療在今年1月,著實給醫療AI行業提振了信心。

科亞醫療表示,醫療新基建就是一個以醫療大數據平臺和新一代醫療信息網絡為基礎、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推動力的智慧醫療建設過程。

而在「新基建」的影響下,未來醫療AI行業將更加注重下面三個層面:

一、產品的臨床價值:醫療AI技術的核心目的是服務臨床,所以產品在臨床全流程應用中的臨床價值將成為檢驗產品價值的重要原則。

二、結果的有效性:醫療AI其實就是對多維度全周期的數據進行智能化採集、治理與分析,進而實現發現、預警、輔助決策等多種功能,而這些功能的結果有效性反饋也將成為驗證產品的唯一標準。

三、產品的合規性:新基建的推出給予了醫療AI行業很多機會,同時也務必會推出配套的管理機制,所以產品的合規性作為行業的準測和門檻,將變得尤為重要。

雷鋒網了解到,目前,科亞醫療的首推產品為「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計算軟體(深脈分數®)」。

「深脈分數」是我國首款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註冊批准的人工智慧三類醫療器械,也是目前國內唯一擁有中國NMPA和歐盟CE雙重認證產品。國家藥監局在公告中以「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對其進行了定性評價,目前國內尚無同品種產品註冊上市。

深脈分數採用科亞醫療獨家首創的深度學習技術,對從醫學圖像處理、模型重建到FFR計算的各環節進行智能優化處理,有效降低了圖像噪聲和偽影的影響,提高了分割的準確度和精度,同時極大提升了處理速度。

與目前僅憑觀察CTA狹窄程度進行篩查(管腔直徑狹窄率≥50%)的方式相比,深脈分數的診斷準確性、特異性(深脈分數FFR 88.6% vs CTA 30%-40%)、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上都有大幅提升,可有效減少假陽機率。

科亞醫療表示,深脈分數的臨床應用,將會使患者、醫院、社會等多方受益:

對患者來說,深脈分數憑藉無創、精準、便捷、高效的特點,有利於患者的早期診斷和多次複查,避免過度治療(不必要的有創冠脈造影手術和後續的PCI治療),緩解患者手術痛苦和經濟壓力;

對醫生而言,將深脈分數嵌入醫生現有工作流,接管繁瑣、重複、單體價值低的數據篩選行為,幫助醫生從臨床數據中快速、準確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獲得真實準確的定量評估指標,以幫助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促進醫療流程提速增效;

對社會來說,深脈分數能夠大幅節省醫療資源與醫療費用支出,減少社會醫療成本,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科亞醫療已與包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內的200餘家大型三甲醫院合作共建「深脈分數人工智慧診斷中心」,開發了一系列圍繞循環系統的血管功能評估產品和為影像科服務的智能影像平臺。

圍繞「醫療新基建」,未來的一年時間裡,科亞醫療將專注於臨床醫療人工智慧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加速實現AI醫療產品的應用從醫技科室擴展到各個臨床科室,整合包括病歷、影像、病理、生化、免疫、分子診斷等多組學信息,服務於早篩、診斷、治療等多個臨床應用場景,真正實現單病種全流程的覆蓋。

推想科技:兩大「代表作」,投身醫療新基建

推想科技創始人兼CEO陳寬認為,醫療新基建將對醫療行業,特別是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產生巨大的影響,將對臨床、分級診療、公共衛生等多個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強化,具備更高效、更強大的應對能力。

以新冠疫情為例,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出現,就大幅增強了對新冠疫情監測、病例篩查和診療的能力,為快速應對、控制疫情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目前,推想在多個領域均有醫療產品和解決方案,其中就有兩個"代表作」。

第一個,是推想科技肺炎智能輔助篩查和疫情監測系統。

新冠疫情來襲之際,推想科技與武漢多家頂級醫院合作,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殊影像表現進行了算法的迭代和優化。系統一方面能夠快速地幫助醫生進行病灶檢出並預警,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快速檢出避免漏診、降低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智能的量化分析異常病例和重症病例,對確診病例的病情進展和療效進行監測和評估,可以預測重症患者,為新冠肺炎患者更及時、準確的治療提供助力。

據雷鋒網了解,該系統不僅在湖北武漢乃至全國醫療機構得到廣泛應用,更是在第一時間將中國的戰疫經驗和能力通過AI的方式傳遞到日本、義大利、美國、德國等國家,協助全球多個國家抗擊疫情。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推想的AI產品已經先後拿到歐盟CE準入、日本PMDA準入,而全球疫情仍在持續,該產品在全球的市場價值將進一步凸顯。

第二個,是InferScholar AI學者科研平臺。

這是集軟、硬體一體的設備,提供零代碼、全流程的深度學習和影像組學模型研究和孵化工具,為醫學科研者提供全棧式的智能研究基礎設施。

據雷鋒網了解,這個平臺採用全界面化操作,為醫學研究人員打造可視化的大數據分析工具,賦予不具備計算機編程能力的醫學研究人員開展高階科研的能力。可全方位處理XR、CT、MR、PET、超聲、病理等全模態的影像數據。研究範圍涵蓋腦部、胸部、腹部、全身骨組織等全器官的疾病圖像智能分析,尤其對於疾病早期診斷、治療監測、預後預測的影像人工智慧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該平臺已經在全國多家頂級醫院得到應用。

陳寬表示,科研源於臨床,又應用於臨床。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醫學科研平臺基礎設施,正是醫療新基建的一部分,將在新基建的驅動下發揮更加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6月9日,推想科技對外發布了全新升級的品牌形象。

陳寬表示,這個舉動是為了順應「新基建」的發展趨勢,創造帶有推想印記的醫療AI新基建的嶄新品牌,形成國際化的醫療AI品牌。

他說到,未來,推想醫療AI將在國家新基建戰略路徑中,切實有效地提升基礎醫療篩查、診斷、治療能力;同時深挖醫療場景,依託於針對單病種實施臨床路徑的挖掘,持續推動拓展多病種、多科室、多場景、多需求的泛AI精準醫療應用領域。

匯醫慧影:三大產品體系,打通醫療流程閉環

匯醫慧影CEO柴象飛表示,醫療新基建需要從區域影像系統、數字智能膠片、智能輔助診斷、遠程影像診斷、醫療大數據決策支持系統、接口開發服務、平臺支撐等完成整體項目的建設,體現智慧醫療的實際應用價值。

總體來看,醫療是一個重監管行業,無論使用還是收費環節都涉及上級監管。

不管是藥品、器械,還是人工智慧、可穿戴、3D列印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落地,大致都需要經歷五個階段。

第一,要形成專家共識,得到行業內專家的認可;第二,依靠專家形成專家指南;第三,得到藥監局批覆;第四,核准物價,從而進行醫院收費;第五,在深度落地的基礎上,進入醫保範圍,使得該應用服務從自費項變成公費報銷項。

柴象飛向雷鋒網表示,智慧醫療產業在2018年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專家共識,今年可能會突破第三階段,即藥監局批覆這一環節,包括海外對於準入資格也非常重視。

近期,匯醫慧影多病種影像AI醫療產品拿到了歐盟CE認證,該系統包含肺部CT影像輔助診斷系統、骨折輔助診斷系統、胸片輔助診斷系統等。

他補充到,在國內,今年人工智慧被多個病種治療指南列入其中,下一步便是形成一個單獨收費項,即得到物價許可,才能正式開啟一個大規模商用的過程。新基建相關政策將對這一進程有所推動,加速醫療AI落地節奏。

據雷鋒網了解,目前,匯醫慧影構建了NovaCloudTM智慧影像雲平臺、Dr. TuringTM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平臺和RadCloudTM大數據人工智慧科研平臺三大產品體系,打造了醫學影像的數位化、移動化、智能化,完成了從篩查、診斷、治療決策支持的閉環,以數據為驅動,實現從科研到臨床的全流程覆蓋。

截至目前,匯醫慧影產品和服務已經在1000多家醫療機構場景化落地應用,其中300多家三甲醫院。在醫學影像人工智慧科研領域,匯醫慧影承擔並參與了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二十多個。

2019年,匯醫慧影進行戰略升級,推出了智慧影像整體解決方案,在智慧醫療、智慧醫院、智慧科研、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應用等方面持續投入和布局。

柴象飛表示,接下來,匯醫慧影將緊跟「新基建」思路,繼續加大技術研發和市場投入,將打通了信息流、工作流、數據流的醫學影像人工智慧全量全周期產品解決方案持續完善,加速落地醫院,輔助醫院、政府建立影像醫學全流程智能化平臺,為客戶提供更成熟可靠的技術和服務支撐;

同時,持續加深與華為、Intel等夥伴的深度合作,共同構建智慧影像醫療服務全新場景,實現互聯健康中國。

體素科技:「全病種」思路貫穿始終

體素科技CEO丁曉偉認為,建設醫療新基建,可從鼓勵醫療信息化、網際網路醫療、人工智慧+醫療等方面入手,其中醫療信息化是現代醫療行業的基礎設施,而在此時疫情中,網際網路醫療及人工智慧+醫療行業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包括人工智慧CT閱片、線上問診、分級診療、遠程醫療等服務。

「醫療新基建可以在醫療領域引入這些科技驅動的工具,為醫療領域的基礎要素——包括醫院設施、醫生、診療設備等提供數位化智能化支持。」

通過對醫療新基建的推廣,尤其是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技術的引入,將對醫療AI行業有很大影響。其中大數據中心、數位化轉型、智能升級的建設可以帶來更多的數據和更強大的算力。

而人工智慧本身屬於新基建的一部分,通過發展會湧現很多項目機會;此外基礎建設後的連接,落地,轉化能夠讓各個產品更有機的結合到診療工作中。

在此次疫情中,體素科技的幾款全病種產品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2月疫情爆發時,體素的研發團隊將胸部CT影像全病種篩查解決方案升級成肺炎特別版,第一時間入駐上海瑞金醫院和第一人民醫院,為醫生提供輔助閱片服務,篩選出疑似肺炎患者,提示醫生重點觀察,大幅減輕了醫生的工作壓力。

此外,體素的皮膚全病種自查產品「體素膚知匯」更是在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騰訊健康首頁,每天有超過20萬用戶在線使用該小程序自查皮膚問題,截止目前已經有幾千萬人體驗。

另外,體素的眼科全病種篩查產品除了在全國300多家MMC上線外,還在全國各地的鄉鎮衛生中心落地,讓最基層的老百姓可以使用到最新的人工智慧工具,為基層普及眼健康醫療知識做出貢獻。

丁曉偉向雷鋒網表示,未來,體素科技將繼續在醫療信息化、網際網路醫療,人工智慧醫療方面努力,繼續深化技術研發和產品優化,實現更靈活的部署方式,進入更多醫院。

同時,也會繼續完善產品線上下遊整合,打造從智能設備到輔助診斷平臺服務再到個人健康管理的全流程,收集獲取更多醫學臨床證據,驗證建設後的效能提升。

相關焦點

  • 2020年兩會,「醫療+新基建」讓科技大佬集體代言
    雷鋒網了解到,在具體議題上,5月20日人民日報一條微博上列舉的7大看點,第一點就是新冠疫情防控,醫療在兩會上的比重不言而喻。今年以來,新基建話題不斷,更是今年兩會的熱門議題之一,而醫療和人們生活健康息息相關,「醫療+新基建」自然也受到特別關注。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幾乎所有參加兩會的科技行業大佬,都瞄準了「新基建」這一關鍵詞。
  • 朱嘉明:如何理解和定義醫療新基建?
    來源|零壹財經作者|朱嘉明為解讀「新基建」政策背景下醫療科技產業的機遇與挑戰,4月23日,數字資產研究院、零壹財經·零壹智庫和廣州融資租賃產業聯盟聯合舉辦了《醫療新基建:產業、金融、科技的深度重構》線上研討會。經濟學家、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出席了此次會議,並做了總結髮言。
  • 2020大灣區論壇聚焦醫療健康和新基建機遇 探索香港新角色
    此次論壇的主題為「大灣區﹕前行啟新程」,由中國日報攜手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廣州市穗港澳合作交流促進會協辦,論壇另設三場研討會,聚焦灣區醫療健康服務、新基建機遇、香港新角色。此次論壇吸引了近400名政商學界人士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其中包括25國駐港總領事。
  • CB Insights報告:AI醫療領域這些趨勢值得關注
    即時血檢和家庭快速檢測在AI的驅動下,計算機視覺正在將智慧型手機變成強有力的診斷工具,並減少了對一些檢測結果進行專家解讀的需求。例如,Gauss Surgical公司和Cellex公司通過合作,開發了一款家用COVID-19快速診斷試劑盒。
  • 新基建浪潮下AI晶片的絕佳機遇 | CCF-GAIR 2020
    2020年8月8日 2020 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的AI晶片專場,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和投資界的6位大咖從AI晶片技術前沿、AI晶片的應用及落地、RISC-V晶片推動AI發展、新基建帶來的投資機遇共同探討新基建帶來的機遇。
  • AI在醫療領域智能幫我們診斷嗎
    在康復醫療中,AI可以採用深度學習技術,來重建高精度的人體運動三維模型,從而準確獲取關節點、關節角等信息,進而幫助患者進行健康評估,並給出一份康複方案。 擁有三維動態捕捉技術的代表公司是Vicon公司,但其設備靈活性差強人意。
  • 院士談「新基建+醫療」: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
    中新社杭州11月14日電 (張煜歡)14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2020年浙江省醫院大會上,多名院士專家就「新基建+醫療」未來展開探討,提出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應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醫療治理領域的新應用,在「老藥新用」的科研攻關中引入人工智慧等技術。
  • 阿里開啟「ET醫療大腦」2.0,未來「AI醫療」前景到底如何?
    日前市場研究公司 CB Insights 發布的報告指出,醫療已經成為 AI 行業重要的研究和應用領域,而中國在全球醫療 AI 市場的排名正在大幅攀升。此次 ET 醫療大腦的升級,也代表了阿里對於醫療AI市場前景的看好以及進軍更廣闊市場的決心。
  • ...變革人類醫療和藝術|人工智慧|科學家|AI|醫療|智能|革命|-健康界
    AI 還將重新組織我們的生活和社會,AI 將跟蹤疾病的傳播並優化道路和城市的建設方式,AI 還將向我們展示隱藏在數據中看不見的見解。未來的人工智慧 現階段的 AI 技術,仍然是大型科技公司控制下的產物,畢竟這些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來承擔相關研發部門的費用。此外,該領域還有一些小型的超級頂尖團隊,在一些數據科學方面提供支持。
  • 中國醫療AI公司遇「C輪死」魔咒:2018 如何破局
    行業的狂歡和泡沫,是任何一個新技術浪潮的必經之路。最後勝出的,必是那些創造了真實價值的技術和產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為《財經》撰文稱,由於缺乏對於制度和政策的了解,許多創新和創業項目往往包含了制度風險和政策風險,一旦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橡皮筋的上下波動,這些項目就可能夭折。活過2018年,是很多醫療AI公司的決心。融資青黃不接、技術迭代的瓶頸,以及商業模式斷裂,哪一條都有可能拖垮靠技術吃飯的初創企業。
  • 新冠「解藥」未卜,醫療公司卻在風口「撿錢」
    當地時間10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了持續六個月的全球你最大規模的新冠病毒療法隨機對照試驗「團結試驗」(Solidarity Trial)的最新進展。 此次「團結試驗」覆蓋了30多個國家,科學家們研究了這些藥物治療對住院患者總死亡率、開始給肺提供空氣和住院時間的影響。
  • CCF-GAIR AI醫療論壇:翻越醫療行業的三座大山丨CCF-GAIR 2019
    :我們背負著無形的枷鎖,肩負著生死攸關的責任,也許病人鮮活的生命就在我們手中。醫療的嚴肅性,讓這個行業擁有一種「遲鈍感」。但是,在新的時代浪潮裡,醫療健康行業呈現出新的特徵——醫工交叉。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VR/AR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並與醫療器械行業加速融合,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智能化醫療器械、可穿戴健康設備等新產品加速普及應用,智慧醫療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疾病預防、檢測、治療的模式。
  • 5G,如何為新基建按下「加速鍵」?
    應凌鵬先生是廣和通聯合創始人& CEO,20 餘年的物聯網無線通信行業經驗,應凌鵬先生對行業有著獨到的見解,今天就跟隨我們,從 5G 底層技術輻射到整體生態進行全方位的深度了解。以下為採訪精華,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看看!
  • 新基建深度報告:新基建開啟創新大時代,七大行業深度研究
    我們認為,「新 基建」的「新」,不應僅僅指的是「新興產業」的「新」,只要能夠發掘出基建領 域的新增長點,便能夠被納入「新基建」的範疇。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適用 於傳統的基建領域。我們可以將發掘傳統基建領域新增長的過程,稱為對傳統基 建的「補短板」。
  • 總值6萬億元的醫療產業鏈,新醫療服務的機會與象限遷移
    從細分行業來劃分,「經緯系醫療公司」分布在創新藥、器械&診斷、數字醫療和醫療服務四個領域。在這四大領域中,數字醫療在疫情的影響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2011年前後,數字醫療剛剛起步,在2015年前後達到狂熱的頂峰,2016-2018年進入相對低谷,2019年之後又重新崛起。
  • 「AI+醫療」成人工智慧新角力場 商業化道路仍在探索中
    「AI+醫療」成人工智慧新角力場 商業化道路仍在探索中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31 15:49:57
  • 拋出智算中心概念,浪潮要給智能社會新基建添磚加瓦
    疫情將我們的生活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從線上教育、線上辦公、在線問診,到疫情期間行程追蹤、智能工廠的快速復工,社會的智慧進化在加速。4月9日,由浪潮主辦的IPF2020大會以在線的形式如期舉行,浪潮集團執行總裁、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首次提出的「智算中心」概念,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 一文回顧百度人工智慧2020上半年,王海峰:百度AI助力新基建提速
    7月23日,百度AI 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總結,從AI戰「疫」、AI新基建、產業智能化三大方面詳述了過去半年的努力和突破。過去半年,百度AI是戰「疫」大旗下的科技奇兵,是新基建浪潮裡的中堅力量,作為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步履堅定,在喧囂中快速成長。
  • 【招商策略】「新基建」投資機會幾何?——宏觀策略聯合五大行業...
    從新基建的細分領域來看,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新基建」板塊,我們預計相關板塊將持續獲得政策支持。根據我們的測算,預計未來5年新基建七大投資領域的投資規模將達到5-7萬億以上的規模,未來兩年複合增速保持30%以上。直接或間接拉動的其他投資更大,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310328)。  ?
  • 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上半年僅4家虧損 邁瑞醫療淨賺超34億
    新京報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整理發現,在73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中,回歸A股兩年的邁瑞醫療憑藉34.54億元的淨利潤,成為上半年最能賺錢的企業,而部分企業的業績上漲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對呼吸機、體外診斷產品等的需求量上升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