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AI公司遇「C輪死」魔咒:2018 如何破局

2020-12-06 網易財經

(原標題:中國醫療AI公司遇「C輪死」魔咒:2018 如何破局 |《財經》封面)

在多個研究中,人工智慧已經成功擊敗人類醫生,但在大規模落地前,醫療人工智慧還有很多課要補。行業的狂歡和泡沫,是任何一個新技術浪潮的必經之路。最後勝出的,必是那些創造了真實價值的技術和產品。

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data-type="gif" data-w="720" _width="100%" src="http://cms-bucket.nosdn.127.net/28477e6321e5419b81bc8ff2933e254820180305191948.gif" data-order="0" data-fail="0" style="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width: 670px; height: auto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 !important; display: block;" />

《財經》記者 賀濤 劉浩南 張利/文 王小/編輯

在2017年那場史詩級的圍棋對決中,人類戰力最強的棋手柯潔以0∶3敗於阿爾法狗,人類終被自己的模仿品——人工智慧(AI)超越。接下來,它會在哪個領域戰勝人類?猜測落在醫療上。?

人工智慧在多個醫療細分領域曾與人類醫生交手,2016年5月至今,比分結果是AI 6勝、3平、2負。醫生已然落於下風。

2017年歲末,史丹福大學教授吳恩達領導的機器學習小組開發出一種名為CheXnet的算法,能夠更敏銳地捕捉胸部X光片中的肺炎跡象,在診斷肺炎的比拼中,也一舉擊敗四名放射科醫師。

這些火種足以讓產業界信心爆棚。谷歌、IBM、英特爾等國際巨頭和國內的「BATK」(百度、阿里、騰訊、科大訊飛),都加緊布局,一大批初創公司也噴湧而出。

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患者群體增長、優質醫療資源緊缺、公共醫療費用攀升等多重壓力,使AI入醫療被寄望成為這一全球性壓力的洩壓閥。洩出的壓力也正是機遇的源頭。尤其在中國,人口數量成為優勢,醫療數據的基礎大,可以給醫療AI提供充沛的燃料。業內的普遍看法是,在該領域,國內企業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然而,AI的泡沫已然吹起,醫療能否獨善其身?這將取決於研究成果能否儘快進入臨床,並獲得大範圍應用,給醫療帶來切實改進,以撐起領域公司的估值,衝破「C輪死」的魔咒。

擊敗四名放射科醫師,CheXnet只經歷了一個月的診斷學習。

AI已經在預測中風和心臟病發作、預測嬰兒自閉症的風險上表現出明顯優勢;在外科手術和阿爾茨海默病預測中略勝一籌;在治療腦腫瘤、先天性白內障診斷和皮膚癌診斷上,跟人類醫生打平。「這些示範性的案例,就是一輪又一輪大額度融資的信心來源。」億歐智庫醫療產業分析師尚鞅告訴《財經》記者。過去一年,資本對醫療AI的熱情展露得非常明顯,因為落地的可能性被印證了。

此前的人機對戰都在研發階段,直到一年前,美國批准了第一個用於臨床的醫療AI產品,它可以分析心臟核磁共振圖像,準確度可與有經驗的醫生相媲美。進入臨床,是AI向產業化邁進的一大步。

2017年,國內醫療AI行業公布的融資事件近30起,融資總額超過18億元。融資額最高的一筆是AI醫學影像公司匯醫慧影數億元B輪融資。

「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讓投資界集體高潮,一定是出現了商機。」易凱資本有限公司健康產業組聯席負責人李鋼分析。

就醫,最核心的部分是診斷。替代醫生診斷,是醫療AI的一個終極目標。現階段的小目標是,能夠讓AI為醫生的診斷及治療方案提供建議,輔助診療。

(如何讓人工智慧和人類醫生一起,實現任何單一方都無法提供的臨床效果,才是關鍵。圖/視覺中國)

AI輔助醫生做事,先從那些繁瑣的、重複性工作起步,提升診療效率。企業和研究團隊分頭趟開兩條路:一條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根據病歷和症狀診斷疾病;一條基於計算機視覺,通過識別醫學影像診斷疾病。

IBM公司開發的「沃森」(Watson),是第一條路徑代表。它四年學習了200本腫瘤教科書、290種醫學期刊和超過1500萬份的文獻後,嘗試在14個國家的多個腫瘤治療中心臨床應用。在輸入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等基本情況和癌症分期、局部復發、化療方案、病理分期、癌症轉移等具體內容後,短短十多秒,沃森就會給出治療方案,在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和宮頸癌等方面為醫生提供診斷建議。

腫瘤醫生的智能助手沃森落地中國非常迅速,其國內代理商——百洋智能科技在去年5月曾透露,一年內將有150家地市級的三級綜合醫院引進沃森。然而,沃森面臨的問題是,雖然速度快,但給出的解決方案可能還不是最好的。

第二條路徑,AI可將複雜、高維度的醫學影像數據,降維使其更易處理,因而可以快速、準確地從醫學影像中發現病症的信息,輔助醫生診斷。

醫學影像在醫療數據總量中佔比約80%,包括CT、核磁、超聲、病理、內窺鏡、眼底等,因而,醫學影像的計算機處理向來是一個龐大的產業。

全球知名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對美國106家醫療AI初創企業分析顯示,影像和診斷成為資本熱湧的重點領域。IBM和阿爾法狗的開發者DeepMind都在推進AI醫學影像的應用,阿里、騰訊也不甘人後。

實際上,AI的觸角已無處不在。運用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即可完成病歷編寫,能提高醫生工作效率,美國大概有72%的醫院已經實現用語音收集醫療信息,科大訊飛、雲知聲等均有此項業務。

一些初創公司,還喜歡擠入慢性病管理,即運用人工智慧算法,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實時健康監測及幹預,甚至據此生成健康管理建議,主要針對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需要即時幹預的慢性病患者。

而一年多前,很多一線醫生還不知道AI這個字母組合是什麼意思。「在過去的12個月,關於醫療AI的各種信息,很多一線醫生都在聽和看,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上海長徵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魏銳利對《財經》記者說。

2017年11月,由獨角獸工作室等聯合發布的《醫療人工智慧醫生認知情況調研報告》顯示,77%的醫生至少聽說過一種醫療人工智慧應用。

催逼AI箭上弦,本質上還是好醫生稀缺。藍馳創投合伙人陳維廣,在投了春雨醫生之後,他多次接到朋友的請求,讓幫忙找好醫生。對醫療的需求提升,是全球普適的驅動因素,而人口老齡化就是那塊巨大的背景板。

像一副擺好的多米諾骨牌,全球人口老齡化加速,老齡化社會之後就是醫療資源匱乏。美國人口普查局報告顯示,至2015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6億。這一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約1.44億。

英特爾醫療與生命科學部亞太區總經理李亞東介紹,目前全球約30%的醫療資源為65歲以上的人群所佔用,50%的醫療資源為55歲以上的人群佔用。

國內對AI最現實的期待是,紓解三甲醫院爆滿的困境,協助提升縣鄉鎮的醫療水平,以免漏診、誤診。

一個十分明顯的趨勢是,AI往醫學影像領域扎堆。

動脈網數據顯示,國內83家醫療AI企業中,一半涉足醫學影像。「(這一領域)正處於黃金期,除提高效率之外,它能找到人力無法找到的病徵,今後完全取代醫生讀片是完全可能的。」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向《財經》記者分析。

技術驅動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底層邏輯在運行。「離開臨床數據,AI沒法思考。」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在很多會議上強調這一金句。

AI的開發很像教孩子,需要花時間訓練它,給它餵大量數據,同時告訴它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通過這種有監督的學習,AI才能成長。

就像早期阿爾法狗的訓練一樣,醫療AI的訓練也得有「棋譜」——以醫學影像為例,就是大量由醫生標註出重要信息的影像數據集。不過,圍棋有統一規則,而人的病例複雜得多,因此,獲得高質量的、經標註的影像大數據集,需要大投入。

萬裡雲醫療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黃家祥認識一位AI醫療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剛融到幾千萬元投資時十分開心,但不到一年就發現,差不多一半的資金得用在數據標註上。

(創意設計/黎立)

相對於基因、病理等的數據,獲取醫學影像數據更容易一些,且本身就是結構數位化的,加之原來就有一些公開的標註數據集,所以一大批創業公司才蜂擁進入影像領域。

基於同樣的邏輯,在AI醫療技術的開發中,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哪家強,而是看誰能與醫院建立良好合作,因為醫院手中既有醫療數據,又有能對數據進行標註的醫生資源。

實際上,中國的醫療大數據一直存在應用障礙,信息孤島現象明顯,國內95%醫院的電子病歷還未全院流通。換句話說,醫療大數據的地基尚未打好。

在醫療過程中,很多最基本的醫療術語尚不能統一,如闌尾炎和盲腸炎或食管癌和食道癌,說的是一個病,但錄入資料庫後,計算機會把它分成兩種病。

醫療數據不準確、不完整,增加數據挖掘難度的同時,也降低了數據本身的價值。河南省安陽市腫瘤醫院每年完成2200臺-2500臺的食管癌手術,穩居世界第一。但該院院長徐瑞平教授坦陳,「我們做了這麼多手術,在國內食管癌的(學術)地位並不高。」原因就是數據質量不高,後期對病人的隨訪不夠,導致數據不完整。

要想讓AI深入,就需要協調電子病歷、化驗和影像系統、醫生記錄和醫療保險索賠材料等多方的大數據,這明顯是個難上加難的任務。

即使在先行者美國,也有同樣困境。《數字美國》報告顯示,美國有近四分之一的醫院和超過40%的醫生尚未採用電子健康記錄系統。即便有電子記錄系統,也沒有與病人或其他提供者無縫共享數據,因為這些系統無法互通操作,病人需要反覆講述他們的病史。

況且,醫療AI在全球都面臨著一些獨特的高難度障礙:醫療數據的敏感性和嚴格的保護隱私規定,限制了AI醫療所要求的高質量聚合數據的收集。如美國醫院對患者隱私有很多保護,醫院數據不能輕易開放給AI公司。

嘉御基金的創始人衛哲注意到一個趨勢,很多國外從事醫療行業的公司在尋找中國的合作夥伴,因為中國人口同樣眾多,隱私的保護卻沒有那麼嚴格,有機會讓醫療數據迅速地集中起來。

真正決定中國產生後發優勢的,依然是數據夠大。李鋼觀察到,現階段中國醫療AI產業對美國風向的跟從效應明顯。但未來,人口與數據的優勢將可能使中國企業狂飆。

AI公司多數都在幫醫生做科研,或在提高診斷效率方面做嘗試,真正深入到臨床流程的很少。對AI將會在多大程度上替代醫生,業界有兩種不同態度:AI工程師雄心勃勃,認為阿爾法狗的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據;醫生們則疑慮重重,至少還不擔心自己的飯碗會被AI搶走。

《醫療人工智慧醫生認知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外科和影像科醫生對AI的知曉率高於平均水平,但對AI的整體滿意度也低於平均水平。不滿意主要集中在AI未能減少醫生的工作量,其次是對原理的質疑以及準確率不高。

很多使用過閱片AI的影像科醫生,沒有體會到工作量降低。魏銳利表示,AI分析過的影像,醫生還得重新覆核一遍。因為擔心漏診,也就是提示有患病可能的影像,沒有被識別出來。

所有醫療影像AI公司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比醫生閱片速度快得多,準確率要高,但沒有誰敢說能夠杜絕漏診問題。這讓醫生難以完全信賴閱片AI。一旦醫生覺得有風險,他就得審核AI看過的所有圖像。

漏診的產生,問題很可能出在訓練數據上。黃家祥介紹,很多AI創業公司都是靠公開的數據源起步的,訓練的數據量非常有限;還有些公司跟一兩家醫院合作,把伺服器放到醫院去訓練,也能訓練出一個AI模型來,而且對於單一病種,測試效果可能也不錯。但如果換了另外一個不同的數據集來測試,很可能就「水土不服」了。

一些AI創業公司會辯解稱,自家的AI產品與醫生相比,降低了漏診率。對這種說法,Wision AI的聯合創始人劉敬家不以為然,中國目前沒有關於醫生漏診的準確數據,如何得出AI的漏診率比醫生低的結論?

(所有醫療影像AI公司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比醫生閱片速度快得多,準確率要高,但沒有誰敢說能夠杜絕漏診問題。圖/視覺中國)

「目前來講,AI所取得的成果還遠遠沒達到預想的目標。」魏銳利說。放眼看,大多數公司的AI產品還處於研發階段。

華蓋醫療基金董事總經理施國敏曾撰文稱,人們腦補的人工智慧替代醫生,哪怕僅僅是輔助,在產品層面也尚未出現。

現階段的AI都是弱人工智慧,其主流的深度學習方法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陷,即它的過程無法描述。換句話說,AI算法的整個過程猶如一個專用的、無法打開的「技術黑箱」,所謂可用不可見。它既沒有普遍的適應性,也無法拆解出具體的智能化業務規則,而且高度依賴於參與訓練的海量數據。

深度學習的特點是有問必答,只要有數據輸入,就有結果輸出。但劉敬家分析,如果沒有金標準對結果進行校驗,很可能輸出錯誤的結果,而且很容易蒙蔽人。

醫學是注重證據的學科。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去年發表文章,對深度學習在醫學預測領域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認為那些沒有探明的醫學邏輯支撐,妄想通過堆砌更多維度的數據而有所發現的行為,最終會陷於蝴蝶效應的困境之中。也就是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都可能累計出結果的巨大變化。

「技術黑箱」中僅有數學公式推導,卻沒有明確的理論解釋其決策過程。

醫生們擔心,這種思維用於簡單的類似於醫學影像標準等的工作尚無大礙,一旦涉及更為複雜的醫療決策輔助,甚至醫療方案的整體評估建議,不考慮決策過程完全以結果為導向去輔助醫護人員,會讓醫護人員陷於被動,甚至暴露在難以控制的決策風險中。

美國醫療媒體STAT在2017年10月連發兩篇調查報導,分析沃森的「超級功能」中存在的技術缺陷,並指出美國現有法律框架對於醫療AI監管的疏忽之處。

美國一些醫生和消費者團體認為,正是因為AI算法具備「技術黑箱」的特點,監管方需要對像沃森這樣的醫療AI輔助診斷系統進行更加仔細的檢查和監管。

這個新興領域排頭兵,在中國還將面臨政府部門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來管制醫療健康領域,往往出現政策之間的不協調,或者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和權力衝突,使得這些創新創業者難以應付。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為《財經》撰文稱,由於缺乏對於制度和政策的了解,許多創新和創業項目往往包含了制度風險和政策風險,一旦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橡皮筋的上下波動,這些項目就可能夭折。

活過2018年,是很多醫療AI公司的決心。

融資青黃不接、技術迭代的瓶頸,以及商業模式斷裂,哪一條都有可能拖垮靠技術吃飯的初創企業。

李鋼觀察到,當細分行業龍頭融資紛紛達到億元級別後,其中領先企業融資最困難的階段就近在眼前了。

這是因為,對風險偏好較高的風險投資者而言,細分行業龍頭需要的融資額已經超過他們能夠投資的體量;而對於較大體量的私募基金而言,這些行業龍頭依然處於商業化的探索階段,沒有亮眼的財務數字卻頂著極高的估值,實在無法下手。由於億元級別的融資相當於B輪融資,因此,這個規律被稱為「 C輪死」魔咒。

現在,AI醫療影像行業的頭部企業,已經進入C輪的那道缺口之中。

黃家祥也認為,2018年對於很多醫療AI公司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可能會淘汰掉一批,不光是融資層面的,還包括一些成長不上去的」。

親身遇到的案例,也加深了黃家祥這一判斷。一個人工智慧團隊用了約兩周時間,從一個公開的數據源,訓練出一個初步的AI產品,這一團隊找到萬裡雲求助一些脫敏的測試數據,黃家祥提供了一部分數據,對方測出了90%的準確率。

看上去技術門檻似乎並不高,幫助了一些創業企業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沒法實現商業價值,就只是一個基礎的研究成果,只能用來秀一秀。」黃家祥十分篤定,這讓很多人錯誤地判斷了形勢,第一步好邁,但往後走還有沒有資源支撐更加重要。

醫療AI跟阿爾法狗一樣,需要不停迭代升級。這意味著,要不停用數據去訓練AI,並且有醫生持續地參與,在真實的應用場景中去支撐AI的持續成長。

一位醫療AI公司創始人對《財經》記者說,一些公司遇到技術迭代的瓶頸,卡住了,「乾脆不繼續推進,保持低投入、不推廣,等著被收購」。

市場集中進程在快速完成,是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資本分析師都認同的醫療AI趨勢。「谷歌、騰訊等巨頭對初創企業甚至中型公司形成的壓制會越來越明顯,在接下來的一年,競爭會非常激烈。」王煜全分析稱。

巨頭的動作有跡可循。2017年8月才發布的騰訊覓影,後發制人地進入「國家隊」,在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名單」中,明確「依靠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從發布成立到進入「國家隊」的這三個月裡,騰訊覓影就與十多家三甲醫院建立了聯合實驗室,篩查目標病種也從早期食管癌拓展到肺癌、乳腺癌等多病種。

巨頭們從觀望轉變為全面投入,小公司們要不殺出一條血路,要不坐等被收購或擠死。「很多初創公司從創立之際就是坐等巨頭開個好價的,『大魚吃小魚』接下來會頻繁發生。」尚鞅如此解讀2018年的醫療AI市場。

另一方面,管理也隨著市場發展開始「劃車道」。2018年8月1日,新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將開始實行,其中新增了與AI輔助診斷相對應的類別。

按照分類規定,申報二類醫療器械,診斷軟體通過算法,提供診斷建議,僅有輔助診斷功能,可不直接給出診斷結論;如果對病變部位進行自動識別,並提供明確診斷提示,則按照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

醫療AI公司想走醫院採購這條路,必須通過相應的認證。這就需要公司獲得大量真實的臨床應用數據,為申報提早準備。

多數醫療AI公司還處於打磨產品階段,商業模式並不清晰,與醫院的合作多為提供產品試用,收不到錢。阿里健康副總裁柯研告訴《財經》記者,現在市面上的很多AI公司單純融資,無論估值多高,沒有收入來源和場景,商業模式是斷的,「再過三年沒有商業模式,會走向邊緣」。

在醫療人工智慧領域,最核心的要素是場景。場景大於數據,數據大於算法。至於未來誰埋單,柯研說,「我們相信,只要有場景,最後一定會有人心甘情願付這個錢。」

國內的醫療AI公司,主要與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合作,但優質醫療從業者密集的三甲醫院,沒有迫切需求。真正需要AI緩解的,是資源緊張的中小型醫院,這部分市場潛力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放眼整個行業,一個逐漸清晰的場景就是,影像AI會率先支撐基層醫療。基層醫院用影像AI篩查以後,發現一些有問題或者看不準的病例,再交由上級醫院的醫生來確診。

再看遠些,醫療AI技術如果能夠突破應用關,將頂級醫生的診斷能力標準化後,交給基層醫院,為基層醫生提供輔助診斷,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醫療資源的緊張狀況。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測,大面積使用人工智慧診斷疾病可能不會太快發生,即使早已入局的巨頭們,也不過是入門級水平,這並不妨礙AI會成功滲入,成為醫療的底層技術,就像之前的IT技術一樣。

人工智慧和人類醫生比誰更聰明,可能還會持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認為,這種爭論沒有意義,如何讓人工智慧和人類醫生一起,實現任何單一方都無法提供的臨床效果,才是關鍵。

行業的狂歡和泡沫,是任何一個新技術浪潮的必經之路。最後勝出的,是那些創造了真實價值的技術和產品。

(本文首刊於2018年3月5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本文來源:財經網 責任編輯:鍾齊鳴_NF5619

相關焦點

  • 從艾瑞報告看百度雲智一體化如何破局AI醫療
    日前從艾瑞的《2020年中國AI+醫療行業研究報告》中我們看到,中國AI+醫療進入快速成長階段,著力於探索更多應用場景。 2018年是「醫療AI」落地之年,智慧病案等新產品相繼面世。艾瑞數據顯示,到了2019年,AI醫療進一步發展,市場規模超過20億元,同比增速高達93.9%,進入快速成長期。
  • 全球三十大最佳 AI 創業公司公布
    、中國十大最強 AI 研究實力企業、中國十大最具潛力早期 AI 公司、三十大最佳 AI 應用案例。 機器之心根據研究實力、技術與產品、市場與行業潛力、運營能力、資本與財務狀況、創新性與實用性等多項標準,評選出四項大獎:全球三十大最佳 AI 創業公司、中國十大最強 AI 研究實力企業、中國十大最具潛力早期 AI 公司、三十大最佳 AI 應用案例。Drive.ai、流利說、追一科技等GGV紀源資本被投企業入選榜單。
  • 2018人工智慧醫療盤點:科研突破 巨頭髮力 產業聯合 資本依舊
    近年來,醫療健康逐漸成為中國人工智慧落地商業化的前沿陣地之一。智能醫學影、AI藥物研、虛擬助手、健康大數據等不斷變革、突破、創新,AI技術與應用日漸融合。2018年,醫療人工智慧依舊熱度不減,而貝殼社作為行業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也見證者行業的驚喜和蛻變。
  • 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獲超3億美元C輪融資,家庭金融科技創企...
    融資完成後,新瑞鵬寵物醫療集團估值約300億人民幣。2018年,瑞鵬旗下約450家寵物醫院和高瓴所投資的芭比堂、安安寵醫、寵頤生等品牌旗下約700家寵物醫院合併。2019年1月,瑞鵬和高瓴資本旗下的寵醫資產共同組建新瑞鵬集團,成為國內門店數量最多的寵物醫療集團。
  • 2018中國AI英雄風雲榜商業創新人物候選人之沈亦晨
    2018中國AI英雄風雲榜商業創新人物新銳獎獲得者。沈亦晨於2016年畢業於MIT(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14年讀博期間,他在《科學》雜誌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題為《寬波段光學的角度選擇》的論文,首次實現了在材料尺度上對光的傳播方向的選擇。同年,此項研究被《探索》雜誌評為全球年度前50重大科學發明創新。
  • AI醫療影像公司視見科技獲6000萬元A輪融資,深創投領投
    3月30日消息,黑智獲悉,人工智慧醫療影像創業公司視見科技今日宣布,完成6000萬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深創投領投,盛世方舟、臻善投資跟投。視見科技創始人陳浩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投入產品研發及市場拓展。
  • 獵雲網「2018最佳醫療健康創新公司TOP 10」榜單發布!
    根據健康中國2030的規劃綱要,預計在2020年我國的健康產業總規模也將會超過8萬億元,醫療健康將會孕育出巨大的發展前景。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數字醫療初創公司共完成93筆交易,募集到33億美元的資金,平均交易額達2360萬美元,高於2017年的1640萬美元;截至2018年9月30日,總融資額為68億美元,超過2017年全年的57億美元。
  • 翼方健數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 系「YC中國」停止運營後陸奇的投...
    鳳凰網科技訊 7月6日消息,近日,「數據和算法網際網路」的運營商翼方健數(BaseBit.ai)宣布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由中芯聚源領投,參投方包括奇績創壇、復盛創投等,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研發隊伍的擴充和市場及業務拓展。
  • 中國醫療AI紛紛出海,騰訊、推想、匯醫慧影、Airdoc等公司都輸出了...
    為了實時掌握美國先進技術,拓展新的市場,國內的醫療AI公司紛紛進軍海外。美國、日本、東南亞、印度、歐洲都出現了中國醫療AI公司的身影。幾年後中國醫療AI像高鐵、支付寶一樣影響世界的新發明嗎,我們來看看各個公司是怎麼做的?
  • D輪的秘密,C輪想知道……
    我們看到整個2017年,中國的創業公司獲得A輪之前(包括A輪)的融資有超4000起,而獲得C輪融資的創業公司只有不到160家,到了D輪,這個數字更是打了個對摺,只有76家公司獲得了D輪融資。(文末附表)  D輪融資了,成為獨角獸還遠麼?
  • 機器之心「AI00」十一月最新榜單:兩家國內公司新上榜
    思必馳中國智能語音交互和自然對話車載、智能家居和智慧機器人等智能硬體的語音交互服務B 輪:2 億人民幣雲知聲中國語音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車載、醫療和智能家居等物聯網的智能語音解決方案B 輪:5 千萬美元技術研究產品應用市值/估值/融資額Clarifai美國計算機視覺圖像及視頻識別 APIA 輪: 1000 萬美元Affectiva
  • 蝦米之死,墓志銘鐫刻著豪門的魔咒
    難道是阿里收購魔咒再次顯靈?阿里究竟在思考些什麼……「江湖傳聞」引發的騷動近期,微博用戶@相徵 發布了一條毫無徵兆的微博:江湖傳聞,蝦米音樂明年1月份關閉。微博認證顯示,他是前華納音樂兼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一位常年遊走在音樂圈的人,突然釋出重磅信號,讓所謂的「江湖傳聞」有了更多可靠性。
  • 風口上的AI醫療 | 獵雲網
    發展狀況如何?本文將對AI醫療概念、國內外公司融資狀況、應用場景等方面對AI醫療進行盤點,並分析AI行業現狀及目前所面臨的困境。2016年的3月,谷歌的AlphaGo以4:1的成績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在全球範圍內引爆了人工智慧。隨後BAT紛紛入局,而它們之間角逐的一個重要領域就是AI醫療。
  • 2020年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0家半導體公司:18家中國公司上榜
    AnDAPT提供AmP™自適應多軌電源平臺、WebAmP™和WebAdapter™基於雲的軟體工具和AmP電源組件,目標應用於醫療、工業、企業、伺服器/客戶端、存儲、通信、物聯網、無人機和車聯網應用。  www.andapt.com 10、Atmosic Technologies Inc.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康立明生物完成6億元C輪融資;榮昌生物ADC藥物...
    專注腫瘤免疫創新藥研發,「復諾健」完成6200萬美元C輪融資 9月22日獲悉,德美醫療完成億元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啟明創投、元生創投和博行資本繼續跟投。德美醫療從事設計和製造運動醫學手術器械、術中耗材和康復產品,主要做關節鏡手術和運動康復產品的研發生產。目前,德美醫療在運動醫學方面已擁有多項國際專利,十幾項中國發明專利,數十項實用新型專利。
  • 「AI+醫療」成人工智慧新角力場 商業化道路仍在探索中
    值得注意的是,火熱的「AI+醫療」背後,目前絕大多數人工智慧+醫療的公司仍未實現盈利,AI醫療企業如何實現商業化一直備受關注。
  • 雖然走出了C輪死的魔圈,但鬥魚仍要小心
    2014年4月,鬥魚獲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同年9月,獲奧飛動漫和紅杉資本中國數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2016年3月,獲得騰訊領投的1億美元B輪融資;同年8月,完成15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由鳳凰資本、騰訊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南山資本跟投。
  • 由動點科技呈獻的CES Asia Startup Awards 2018獲獎名單正式揭曉
    開場有幸邀請到亞洲較大的投資與合夥公司Times Bridge CEO Rishi Jaitly,分享了關於全球的創意、創新以及印度社區的機會。動點科技資深記者與優秀獲獎企業就可穿戴技術如何改變醫療保健及如何做出一款好的AI落地產品這兩個話題展開深入對話,深度剖析行業形勢,帶來精彩的話題和碰撞。
  • 對話優圖實驗室鄭冶楓:從西門子到騰訊,醫療AI如何突圍?
    多位海外華人專家陸續在國內機構任職,如沈定剛、周翔加盟聯影智能,陶曉東坐鎮訊飛醫療,周少華進入中科院計算所,徐晨陽加盟柏視醫療……這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中國龐大人口基數創造出的豐富醫療數據資源,為醫療AI提供了充足的養料供給;另一方面,稀缺的醫療資源則為醫療AI扎穩根基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條件,更易於他們全面釋放在海外的積澱。
  • 上海細胞治療集團完成C輪融資
    作為「十三五」期內嘉定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四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高性能醫療設備及精準醫療產業是未來推動嘉定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和全新動力。嘉定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發揮安亭地區智能製造技術、人才集聚及科研機構相對富集的優勢,搭建醫學人工智慧研發平臺,吸引相關企業研發總部和科研機構來安亭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