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新基建」?發展「新基建」有什麼用?

2021-01-13 造就

「新基建」包括三大領域: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其中,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我們整理了與信息基礎設施相關的6個演講,幫助你更好地了解「新基建」。

01

為什麼5G標準的制定,是一個「你死我活」的競爭? | 造就Talk · 孫松林

(點擊藍字,進入閱讀)

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一直到今天的數字經濟,網絡的支撐作用是獨一無二的。在農業經濟時代,水網是最重要的,所以擁有全世界最強大水網能力的中國一騎絕塵。

到了今天,數字經濟什麼網絡最重要?毫無疑問是信息通信網絡。5G是一個全新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它與之前幾代完全不同。

5G提供了三大技術場景——增強移動寬帶,海量機器通信和超高可靠低延時。

5G的到來使得我們的技術完全有能力讓你可以在同一個時刻看到50個視頻的所有畫面,然後用戶自主的去選擇。當我們的把主動權交給用戶,業務鏈發生改變的時候,整個產業形態和規則絕對會發生改變,這是由技術引發的巨大轉變。

5G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已經逼近我們人類的生理極限。

用戶面延時是指手機到基站打一個來回,在5G中,這個時間是多久呢?在人類的生理感官中,聽覺是100毫秒,視覺是10毫秒,最靈敏的是觸覺,1毫秒。5G的用戶面延時達到了1毫秒,這已經達到了我們生物體的極限。

在未來,當底層邏輯發生轉變的時候,一切都將被顛覆。而在這個過程中,5G將是顛覆的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02

讓地鐵為你改道,這種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真的能實現?

(點擊藍字,進入閱讀)

網際網路連接了全球幾十億人口,卻並沒有把「物」連接起來。

下一個十年,我們所面臨的一個新挑戰,就是如何把移動網際網路構建的這個線上「賽博(Cyber)」世界,和現實中的物理世界實現聯動,這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

工業這個曾經被廣泛認為離網際網路非常遙遠的領域,當下任何一個自動化程度很高的生產現場裡邊,也有大量可以用數據和算法提升的空間。在化工廠、輪胎生產廠、光伏發電廠,結合數據和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能夠優化產品組合,提升它的能效比。

有趣的是,去做這樣的工業智能項目,我們又稱「工業大腦」項目,我們的工程師其實是沒有工業背景的,他們都是做電子商務出身,一直只和大數據、算法和金融模型打交道,但是他們進到每一個不同的行業裡面,通過採集到的數據和人工智慧算法,卻能夠精準地為工廠生產提供幫助。

03

不斷刷新紀錄的摩天大樓,全靠「它」保證安全

(點擊藍字,進入閱讀)

其實有很多東西已經是物聯網了,像摩拜、OFO的一些單車就是物聯網技術的很好應用。物聯網裡面集大成的應用就是智能駕駛或者汽車,每個汽車裡面有幾百個不同的傳感器組成的網絡,對車的質量、運行狀態進行監測。

各種物聯網的技術手段,不管是橋梁、大樓,還是高速公路、南水北調,未來的新型傳感器是裡面的很核心的一塊。

我們講未來的智能建築裡面,它必然是把建築的建造、運行、更新以及未來的維護的整個過程進行信息化。一方面提升建築的安全水平,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一些便利。

04

直播筆記 | 衛星遙感數據告訴你,中國經濟恢復的怎麼樣了?

(點擊藍字,進入閱讀)

曾經,摩託羅拉有一個銥星計劃,想把很多衛星發射到天上去,組建一個全球不間斷的通訊網絡。不論你是在家裡,還是在深山,甚至是大海裡都可以使用網絡。雖然這個計劃沒有成功,但銥星計劃這個公司活了下來,而且現在已經開始盈利。

當下最引人注目的是Starlink公司,它每次可以將上百顆衛星發射到太空。有一次他們一次性發射了大概60顆衛星,就像在太空中的一輛班車一樣。

這些衛星數據會變得越來越普及。

我們可以通過衛星來觀測——

沃爾瑪停車場的停車數量,分析消費的變化;

可以看房地產的進展;

生產製造行業的進展和變化;

港口貨輪數量的變化,推測貿易狀況。

不過衛星數據分析起來非常難,因為衛星圖像的解析度比較高,量非常大,所以分析的門檻也比較高。它需要有非常強的人工智慧來分析這些數據。而這種數據的好處之一是能夠相對客觀、實時地幫我們判斷經濟發展。

05

曹寅:杜絕網際網路金融跑路可能,試試區塊鏈

(點擊藍字,進入閱讀)

區塊鏈以技術手段,以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資料庫以及基於不同應用的非常巧妙的驗證機制,再加上密碼學的方式來確保多方之間的價值轉移和價值自證。區塊鏈的「強制信任」,其實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強信任,這是區塊鏈的神奇之處,亦是顛覆之處。

區塊鏈有多個特點,其一是去中心化。其二是區塊鏈有很好的隱私保護作用。想要查看任意區塊的交易信息,你都需要獲得這個信息所有者的許可。基本上,我們再不用擔心個人信息被層層販賣了。

其三,區塊鏈還能實現設備以及商業上的民主化。資料庫是所有人建立和維護,相關的基於區塊鏈應用是所有人開發,所有人享有,這其實是一種在商業和數據時代的大民主。

06

最浪漫的情話可能是,「我為你單獨分配了一個神經細胞」

自達特茅斯會議誕生以來,人工智慧(AI)已經有60年的歷史。在過去60年中,人工智慧經歷了兩次繁榮和低谷,現在正處於第三次繁榮期。

本輪AI發端於2006年,多倫多大學教授傑弗裡·辛頓(Geoffrey Hinton)等人彼時連發了三篇關於深度學習的重量級論文,提出了深度信念網絡。

深度信念網絡是將受限的玻爾茲曼機一層層堆疊而成,而玻爾茲曼機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辛頓與特倫斯(Terrence Sejnowski)一起發明的。

這輪人工智慧從腦科學、心理學、 經濟學,甚至量子力學中都獲取了靈感。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從哪裡獲取靈感呢?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字 | Lily

版面 | 田曉娜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下方藍字「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新基建,是什麼?
    新基建是什麼?誰來建?能帶來什麼?有何趨勢?圍繞這一國家重大部署,《瞭望東方周刊》聯合有關機構進行了專題調研,推出《新基建,來了!》專題報導,共十篇,此為第一篇。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新基建絕非一蹴而就,也非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持續推進。
  • 2020新基建成績單折射什麼
    回顧2020年,「新基建」成為中國經濟的熱詞。去年3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加快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進度。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新基建在2020年跑出了加速度,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成績單。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新基建項目中,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作為近幾年最熱的技術領域,毫無疑問的成為談論最多的話題。近日,興業證券發布了《新基建深度報告:新基建開啟創新新時代,七大行業深度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新基建的內涵談到為何要大力推進新基建,並整理了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值得 關注。
  • 高屋建瓴把脈新基建,群策群力發展新經濟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秘書長喬永清,華為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魯春叢,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梅建平及來自武漢、長沙、合肥、貴陽等十餘個城市的政府領導與來自政產研各界的嘉賓共同探討新基建「新」在何處、以何為「基」、如何來「建」等熱門話題,為加速布局「新基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凝聚合力。
  • 何謂新基建中的「新」「基」「建」
    此書對新基建的論述全面而具體,通讀全書,感覺最突出的還是把握好三個字,即以新領域為牽引龍頭的「新」,以補齊新領域配套資源的「基」,以多措並舉籌集資金的「建」。    新,緊盯引領未來的新引擎    有新基建就有老基建。2008年,為應對肇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國家及時啟動4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 長江產經智庫圓桌會:中國新基建:發展機遇、策略與影響
    2020年4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新基建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今年以來,新基建是地方政府、科技、工業等人士的共同關注點。新基建的七大領域如何有序推進,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布局有何影響,對企業和人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 讀懂中國 | 張燕生:這三個基本事實看「雙循環」!新基建、老基建...
    雙循環格局下,新製造如何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凡是大國都是「內循環」為主體,凡是開放大國都是「雙循環」相互促進。 因此「雙循環」作為一個長期戰略部署,未來30年,中國將推動大國戰略,將做一個負責人的大國。對於一些人擔心中國會不會由於「內循環」而與世界脫鉤。
  • 如何理解「新基建」的意義?
    作者 | 田傑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部副部長、研究員自中央多次提及之後,「新基建」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資本市場以及各大證券公司更是視之為宏觀經濟疲軟大背景下的一顆「救命稻草」。這當然有「忽悠」的成分在裡面,但是對於新經濟、新動能而言,還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 騰訊雲數據中心「全景圖」,做新基建的「基建」
    數字經濟的「溢出」,是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所推動的產業創新,同時讓數據中心成為了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的實體,更成為了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的「新基建」,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今年初,數據中心被寫入「新基建」,數據中心產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實際上,隨著雲計算的發展和網際網路崛起,數據中心產業已經歷了十幾年的成長。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8期:談談中國新基建
    那麼「新基建」,究竟新在哪裡?首先,這是相對於傳統基礎設施而言的,傳統基礎設施我們常說「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等,而「新基建」的特點是與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連,是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載體。第二,「新基建」是建立在中國今天全新發展水平之上的。
  • WICV2020 | 中國聯通周光濤:新基建,新動能,5G助力智慧交通新發展
    旨在打造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內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世界級平臺,持續引領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全面開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徵程。下面是中國聯通車聯智能網聯研究院負責人周光濤在本次論壇上的發言:中國聯通車聯智能網聯研究院負責人 周光濤感謝秘書長的介紹。剛才充分聽了幾個嘉賓的演講,感受非常深。
  • 丁元竹:把宏觀的「新基建」和微觀的「新基建」有機結合起來
    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王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導丁元竹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十四五」時期,要把高質量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而要實現高水平的社會建設,就要把老城區改造和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他表示,到去年年底,我國的城鎮化人口已經達到了60%。
  • 昆明發力「新基建」 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昆明發力「新基建」 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總投資逾萬億元 重點布局五大領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昆明「新基建」風口正盛。4月30日,記者從昆明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第四次新聞發布會獲悉,《昆明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計劃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正式發布。發布會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中國移動昆明分公司、中國電信昆明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先後對《實施方案》相關內容和具體措施進行發布解讀。
  • 讓非洲用上北歐的水電,美洲用上北極的風電?中國的新基建有多牛
    一提到「基建」,很多人就會想到大興土木,蓋房子、修鐵路、修公路,反正就是用鋼筋混凝土弄的塵土飛揚,感覺很土很low的樣子。 疫情來臨之際,國家提出要加快「新基建」的建設進度。
  • 中國北鬥登上世界舞臺!新基建如何發力?
    3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北鬥已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相關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消息,北鬥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新基建的重要落腳點。這是繼衛星網際網路之後,官方首次明確將北鬥納入新基建範疇。當「新基建」遇到北鬥,相關產業將迎來哪些新機遇?
  • 新基建、新機遇 釋放產業網際網路新勢能
    本屆大會由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湖南省通信管理局、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長沙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聯合主辦,旨在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共同分享網絡安全和智能製造產業的新動態、新成果和新經驗,努力踐行網絡強國和製造強國發展戰略。
  • 新基建時代產業創新突圍的殺手鐧是什麼?這四位CEO給出了答案
    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之下,企業也乘上快車飛速發展。在本次圓桌論壇中,在談到今年政策利好情況下,對企業發展利好的因素或機會是什麼時,中科慧遠創始人、董事長張正濤表示,國家關於新基建的發展,大大加速了製造業與產業界升級的迫切需求,這對製造業的需求升級是非常好的契機。
  • 新基建深度報告:新基建開啟創新大時代,七大行業深度研究
    我們認為,「新 基建」的「新」,不應僅僅指的是「新興產業」的「新」,只要能夠發掘出基建領 域的新增長點,便能夠被納入「新基建」的範疇。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適用 於傳統的基建領域。我們可以將發掘傳統基建領域新增長的過程,稱為對傳統基 建的「補短板」。
  • 「新基建」應堅持科學思維
    以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其典型特徵就是「發力於科技端」,普遍技術含量高、應用要求強、融合壁壘堅、關聯範圍廣、管理難度大,與過去大興土木和堆砌鋼筋混凝土的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在技術屬性、投資方式和運行機制上都有明顯區別。
  • 科技知識:「新基建」
    「新基建」的內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