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13日,「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WICV2020)」在北京隆重召開,本次大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旨在打造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內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世界級平臺,持續引領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全面開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徵程。下面是中國聯通車聯智能網聯研究院負責人周光濤在本次論壇上的發言:
中國聯通車聯智能網聯研究院負責人 周光濤
感謝秘書長的介紹。剛才充分聽了幾個嘉賓的演講,感受非常深。我們來自整個管理部門的要求,來自車廠的訴求,最終的目的做什麼?推動我們產業能走向一個服務和運營,聯通本來是網絡技術運營商,我們探討怎麼做好新基建的服務運營商。
我來自中國聯通智網科技,是聯通旗下專門做智能網聯的公司,依託於中國聯通的網絡做相關的服務,不僅僅服務娛樂,還服務我們的價值。如何看待5G和智能網聯新基建的關係,我們分享一下我們的觀點。
最近很多文件都看到兩個單詞,一個叫5G,一個叫車聯網,大家知道這裡的車聯網更多強調我們的車路協同的V2X網絡,5G在車聯網裡面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怎麼和車聯網產生相關的融合,是我們作為基礎運營商來說非常關注的。我們眼裡5G和傳統的4G和3G往來帶來相關的特性,是我們車聯網用戶沒有感知到的,比如說可靠性,低時延性。因為,這樣的特性和駕駛行為、交通管理產生關聯。對於5G來說和車路協同產生什麼樣的關係,我們感覺到車路協同為5G開拓了一個新的視野。我們推動以車路協同駕駛為主的技術路線過程當中,剛才孟總強調,我們怎麼把協同感知,協同的決策,協同的控制釋放出來,通過雲端網絡產生相關的協助。
對於這一點,我們判斷在完成協同感知,協同決策,協同控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連接,只有連接才把車路雲聯繫在一起,這個連接過程中有三個連接是非常關鍵的。第一,我們認為是長在線連接,就是我們的網絡,尤其是蜂窩網絡,大家知道,隨處可以接入蜂窩網絡,每輛汽車接入行動網路中來,這是最基本的連接需求,長連接是走向車路協同過程中最關鍵的場景。
第二,我們認為是位置連接。所有的後期的車路協同很多的服務,自動駕駛的服務,都是以高清位置的服務相關,這個連接是我們走向車路協同的非常基本的連接。
第三,V2X連接。是否把V2X連接作為全覆蓋網絡,這是特別爭議的,V2X網絡更多的解決我們在關鍵場景,關鍵路口,關鍵環節,特殊事件點熱點地區的部署,所以在我們跟基礎設施交互的過程中才會體現V2X網絡,所以我們連接並不是簡單雙方的過程,還有很多連接的內容。
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發現所有的都需要路側的要求,網絡的要求和雲端的要求,會產生車路雲的協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場景,一條高速公路和停車場建設模型是不一樣的,服務要求也不一樣,遠程接管和我們直線安全主動避讓的網絡要求不一樣,怎麼通過空間物理環境的變化,以及跟我們正在執行業務不一樣,有信息娛樂的,可以在開車的時候聽歌,看視頻,通過自動駕駛感受澆交通環境信息推送,每個業務的要求不一樣,這個時候對我們網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可能更加場景化、智能化、個性化,怎麼通過場景覆蓋,考慮高質量服務的提供,這些都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壓力。同時,也是我們作為基礎運營商嘗試去解決的問題。
我們認為,在新基建的時候,大家談新基建就是建我們的路側設備,建我們的新的智能感應單元,或者建新5G。但是新基建的建設過程中,車路雲相互協同的體系下,網聯只是一個基礎性的測試,新基建過程中,有雲,雲也是我們的新基建,我們協會發布雲控平臺的體系,我們有三級雲,到底哪個雲接入那個服務,數據服務也是新基建,傳統的基建基礎上我們談到物理基礎+數位化基建,都是構建新基建的一個核心內容。而對於數位化新基建的建設和服務運營,有可能更加重要,也是作為我們服務內容的一個重要的組成。
以及這些技術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新的改變?簡單一個5G基礎,不足以改變所有的服務模型,車來的類型,服務模式,測試的變化,融合其他的新的技術產生。所以這是一個很龐大的複雜系統,真正把服務帶到每個人的身邊。我們的連接賦予更多的角色,把交通要素共同連接一起的服務體系,考驗我們的架構,考慮到交通的行為主體,參與者,有可能對我們來說是人、車、路,我們服務的載體其實就是我們的網絡,我們的邊緣雲,還有我們的相關雲端。
怎麼能夠把我們行為主體和服務者之間產生關聯,其中就是我們的網聯能力。在我們系統中構建出來,我們怎麼能夠把我們的車跟我們的路連在一起,而不是單獨的相互上網,大家可以看到孫總也講過,很多都是網聯化的系統,即使所有的系統全部上網之後,是否能夠給車,或者車輛所有的數據能不能把兩個數據碰撞在一起,也是一種產業化合作的探討,我們希望在我們邊緣側可以把車和路連在一起,怎麼做,把我們車輛的數據通過我們的5G上連,路側的數據引到邊緣,兩者之間做數據的融合。
還有一點,我們談到是不是信控系統就是我們車路協同的唯一要求,信控系統是我們提高交通控制效率中的一項車路協同的業務,除了路網的連接,還要知道環境的感知,地圖的感知,這些能力是不是百度也可以用,滴滴也可以用,其他的車廠都可以用,這些能力必須是一個公共的標準化的服務能力,如何構建雲端一個標準化的服務能力,並且開放給我們的使用者,我們的車來,我們的智能駕駛運營公司,也是我們談到服務體系。
最後一點,剛才談到如何降低服務運營成本,我們是否說我們的自動駕駛車也要有司機,我們說自動駕駛車是為了用我們的機器大腦代替人大腦行駛,為什麼還要配司機,從運營成本角度來說,是不是更加增加了成本。如果把司機取消,誰來處理99%以外的事件,是不是有雲的遠程駕駛安全員,如何接入交通和駕駛過程當中,需要遠程監管相關的服務中心,我們撞車總要找人,有一個服務體系保障,構建全面的服務體系之後,這件事情是可運營的,有三點的技術要求。
一是有服務價值,這件事情我們能夠在30米,50米看到紅綠燈和推送紅綠燈是不可替代的。二是服務有不可替代性。三是有通用規模的服務能力,大家都可以享用,自動駕駛可以享受能力,非自動駕駛車都可以享用,社會成本和服務價值產生真正變成運營的體系,把整個連接劃分成三個層面。
一是怎麼連起來,信息不會中斷,這種連接要求更加高,滿足實時連接,非實時連接,通過5G蜂窩網絡連接,還是通過便宜的路徑,換一個冗餘通道連接,是一個根本。
二是連接上我們做什麼,更多是數據,沒有數據怎麼做融合感知,怎麼融合處理,怎麼形成新的推送,構建數據連接。連接之後服務的價值和效果一定體現到服務上,從出行前,出行後,變成服務商。三點連接是我們更加所關注的,連接連什麼,幫助車連到路,幫車連到雲,把車連到娛樂系統,連到自動駕駛系統,同時跟整個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部門的信息連接,每種業務的連接是否都在一個通道內跑?是否可以提供不同的可靠切片網絡。
怎麼讓我們業務找到合適的連接點,體驗的車聯網,很多人有車上上網,有智能後視鏡,可以聽歌,只是娛樂系統,這種娛樂系統對我們的質量和時延沒有強制要求,路口行駛過程中提前幾秒獲得信息,需要我們優化。
未來車聯網連接網絡的連接更加豐富,V2X更多放在邊緣側,內容的引導是我們服務的內容。剛才自動駕駛運營公司談到了,網絡性能是重要的,不僅關注5G的信號,還要關注V2X網絡信號,大家可以看到V2X網絡信號隨著距離的增加信號衰落,我們正在做一個行業標準,如何把網絡質量作為自動駕駛一項感知因素,所以大家說自動駕駛我們感知車,感知路,感知環境,還要感知網絡質量,在什麼樣的網絡質量下才會信任數據傳輸的準確度,才能夠真正的接收信息,什麼網絡質量下網絡可以為遠程駕駛的監管提供保障。
我們在網絡覆蓋,網絡質量過程中構建一個面向車路協同的電子地圖,這種電子地圖我們構建出來之後,圍繞不同的場景,十字路口場景,高速場景,停車場場景構建模型,開放車輛自動駕駛的使用者,他們可以結合這樣一個場景庫,進行駕駛業務邏輯的判斷。
我們網絡連接過程中談到,業務分布大家不是想像的一兩輛車上了網就上了雲,雲分好幾級,怎麼實現邊緣雲從A到B點切換過程當中,業務處理單元也跟著切換,我們構建一個廣覆蓋,多節點邊緣雲基礎設施,通過雲端的推送,把信息告訴旁邊的幾個邊緣雲,隨時接管,隨時的切換,我們要做V2X場景過程中,下一個邊緣節點和上一個節點產生互聯,需要邊緣雲網絡連接,而不是單點計算的連接,形成規模化的服務網絡。
在數據連接的時候,很多人已經講過我們構建人、車、路、環境,我們強調數據連接之後使用者,有可能是更多開放自動駕駛運營公司,交管,車主還有分析單元,只有這些數據產生共性,價值才能更好的發揮。
標準數據制定之後,形成標準化的交互,我們談到在一個路口RCU數據,一個車廠接收到,500米產生車路協同決策,還是300米車路協同決策,完成交通場景不同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幫助業務流程拉通,怎麼把定位信息,環境信息,地圖信息,其他環境信息更多的賦能,還需要把業務流程拉通同的過程,這個過程談到這是一個業務運營商,我們有網絡運營商,數據運營商和業務運營商,需要流程的拉動,聯通也是嘗試通過科技公司,拉通聯通服務的平臺,構建開放服務運營平臺。
我們也在這個方面不斷的嘗試構建全連接新的概念,在2018年提出了車路雲一體化整個系統架構,中間核心以5G、V2X融合智能網絡為載體,構建車路雲一體化,構建5G版的生產和建設,基於網絡側邊緣雲的車路協同數據的融合感知,在雲端平臺上除了對人車路相關信息設備的管理之外,增加了對網絡感知覆蓋能力的要求,實現更多感知的判斷,我們構建電子圍欄,實現交通態勢的分析和高清定位相關能力統一的提供。
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在哪裡驗證和實踐,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多前期關注場景,從簡單入手,從非標車輛為主,我們大量的項目都沒有車牌的,很多在封閉園區,沒有車牌的環境下反而這些技術和理念更好落地,所以我們可以在一些BRT,在一些景區,在一些智慧島,港口嘗試車路協同一體化服務的落地,面向2C提出全出行的服務,我們想構建怎麼降低車輛的配置,兼容更多類型不同等級的車輛,完全利用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完成一個一個評價,如何對標,是否可以L2,L3的車也能跑一圈,20%,30%的決策能力和輔助分析能力在我們路側,我們完成全的服務鏈條。
這是我們在園區,我們完全通過路側幾個路口的攝像頭,通過5G網絡上傳,回傳MEC,感知不僅僅是紅綠燈的變化,還是感知路口的情況,是否有行人和車輛,把這些信息告訴到目的地的一些車輛,它的載體一種是手機終端,一種是OBU的接收終端,獲得感知信息,從而對駕駛作為判斷,整個過程中完成在80毫秒之類的服務閉環,同時我們支持20多種交通的場景。
這些內容可以實現兩種不同的價值,一種是不知道的我知道,我告訴你,第二,有可能我知道的比他更全面,所有自動駕駛認為這兩個是有價值的,我們認為這件事情可做,有商業模式,如果你看到,我也看到,大家看到是重複的,價值顯得非常小。
我們也探討什麼叫新的基礎設施?新的基礎設施我們現在路已經不是原來的路,停車場不是原來的停車場,我們沃爾沃在停車場實現人車分流,車找位,人出來之後車找人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更大的價值是,我們可以支持一款XC40,XC60,簡單配置之後聽交通設施的數字引導人的指揮,就可以停車,不是一個真正在50萬,100萬自動駕駛車輛,讓更多人享受自動駕駛設施,後續我們進行迭代。
我們怎麼推動產業,形成剛才說的有價值,不可或缺,有通用服務性場景落地,不斷通過一個一個場景推對整個場景的發展,希望和大家一起合作,謝謝。
(註: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僅作為參考資料,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