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邁出了人類太空行走第一步,所有人只記得那偉大的瞬間,卻無從得知其背後生死交織的艱辛。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蘇冷戰正酣。加加林實現人類首次上天,蘇聯人趾高氣揚,而落後的美國人則備覺顏面無光。下一步,誰將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第一走,成為兩國又一個太空競爭的焦點。
「一切都要靠你們自己」1965年2月之後,蘇聯對新的飛船系統進行了發射試驗,但是沒有成功。隨後進行的另一場飛船試驗,甚至都沒有到達預定軌道,就中途爆炸了。
為了趕在美國之前實施太空行走,蘇共中央提出了及早發射「上升2號」的建議,並很快獲得了批准。
這次被選定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有兩名,一個是指令長帕維爾·別利亞耶夫,另一位是駕駛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發射前,專家們設想了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很多專家都擔心出艙行走的航天員可能遭受永久腦損傷。當時,技術人員把傳感器與列昂諾夫的頭骨相連,用來監測大腦活動。專家們還預想,列昂諾夫出艙之後,有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危險,失去知覺,這時候就要考慮讓指令長別利亞耶夫出艙營救,並且還設想了如何把已經陷入昏迷的列昂諾夫拖入飛船的細節。
起飛前,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再一次對列昂諾夫叮嚀道:「我們沒有任何經驗,一切都要靠你們自己。一定要隨機應變,千萬別當冒失鬼。」
像軟木塞一樣衝出了艙口1965年3月18日上午10時,「上升2號」飛船從戈壁深處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
剛一起飛,飛船就遇到了麻煩,本來應該進入距地球300公裡的預定軌道,運載火箭卻過分賣力,實際高度達到了500公裡。
按照原定計劃,飛船圍繞軌道飛行第一圈時,列昂諾夫就開始進行出艙準備。他身上系了一根與飛船相連的繩鏈,長5.35米,內有一根電話線,目的是保持與飛船的聯絡,防止航天員飄離飛船。
但直到第2圈,列昂諾夫才打開了向內開的艙門。11時34分51秒,地球上的人們從電視上看到了這樣的景象:
當「上升2號」飛越裏海上空時,氣閘艙的圓形艙蓋開始移動並逐漸開啟,接著,身穿航天服的列昂諾夫先從艙口伸出了他戴著頭盔的腦袋和肩膀,然後是整個身體。
事後,列昂諾夫回憶說,當時的心情非常緊張。「我輕輕地推了一下艙蓋,整個身體呼的一下就彈出去了,完全不由自主,就像一個水瓶上的軟木塞一樣衝出了艙口。」
面對茫茫太空,四周無依無靠,無聲無息,列昂諾夫還是感到極不適應,費了很大的勁也不能抓住相機的操作裝置進行太空拍照。
後來曾經有記者報導說,列昂諾夫走出艙外後,做了一些操作項目,還翻了幾個跟鬥。其實,這完全是記者自己的想像和發揮。真正的情況是,那時飛船在旋轉,列昂諾夫的身體也在旋轉,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讓他抓住。所謂翻跟頭,其實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幸好,連接飛船和身體的安全帶救了他,5米多長的繩子把他纏繞了起來,裹近艙口,才停止了旋轉。
列昂諾夫本應該做更多的操作,但出現了意外,他心率失常,緊張出汗,已經不允許他再繼續下去了。持續了僅10分鐘的太空行走,不得不匆匆結束。
生命之門成了鬼門關可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麻煩。
一開始,列昂諾夫每次把相機放進氣閘艙時,它都會被氣閘室中的微小氣壓衝出來,飄出艙外。折騰了半天,他硬把相機推進通道,先把一隻腳伸進氣閘室,然後將相機的背帶放在腳下踩住,這才將它放入,可身子卻被卡在了艙門口,怎麼也回不來。
這是真正的危險。由於太空是真空的,列昂諾夫身上的航天服鼓脹起來,如同氣球一般。氣閘艙門口的斷面直徑只有120釐米,而膨脹的航天服直徑竟然達到了190釐米。列昂諾夫接著又拼命鑽了幾次,仍然無濟於事。他情不自禁地失聲喊道:「我回不去了!不行,我來不及了。我回不去了……」
地面指揮中心的人們聽著無線電波傳遞下來的叫喊,萬分焦急。此時,留在座艙裡的別利亞耶夫眼看列昂諾夫處境危險,卻只能是干著急,幫不上忙。
幾番掙扎之後,列昂諾夫已經筋疲力盡。他氣喘籲籲,呼吸的頻率增加了一倍,體溫上升超過了38℃,心率達到每分鐘190次。由於大汗淋漓,頭盔的面罩蒙上了一層水汽,眼前一片模糊。一次次徒勞無益的嘗試,使得他幾乎完全喪失了生還的信心。
也正是在這危急時刻,航天員平時艱苦枯燥的反覆訓練奇蹟般地發生了作用。列昂諾夫事後回憶說,我當時快要昏迷過去了,但突然有那麼一瞬間,我一下子記起了以前失重訓練時的那些情景。冥冥之中,就好像教練員在耳旁提醒我說:嗨,小夥子,航天服的腰部設有四個按鈕,每一個按鈕都可以釋放掉服內四分之一的空氣。當航天服壓力過大時,這是惟一的減壓辦法。列昂諾夫開始給航天服洩壓,航天服終於癟了下來。
列昂諾夫在太空行走了12分零9秒,但為了擠進艙門他又拼力花了12分鐘。為此,他的體重減少了數公斤,靴子裡積聚了6升汗水。
3200公裡外雪夜求生就在別利亞耶夫和列昂諾夫準備結束飛行,向地球掉頭返航時,座艙內的氧氣壓力發生了異常,溫度急劇升高。他們所有的操作都沒有產生作用。倆人再度陷入絕望。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兩個人被一種類似爆炸的聲音驚醒了。他們的第一反應都以為飛船正在發生爆炸,但是飛船裡並沒有任何爆炸燃燒的跡象。再一細加觀察,艙內的氧氣壓力在慢慢下降,竟逐漸恢復了正常。
兩個人稍稍鬆了口氣,開始踏上歸途。但是,新的危險又撲面而來——飛船自動導航定位系統也發生了故障。他們決定冒險採用手動方式著陸。最終手動操作也出現了失誤,飛船呼嘯而下,偏離預定落點3200公裡,最後落到了大雪覆蓋的原始森林深處。
艙外此時正下著暴風雪,狼群在四周不時嚎叫。兩位航天員十分艱難地爬出艙門,按照以往野外生存訓練中的程序,架好天線,發出呼救信號。
因為他們偏離得太遠了,指揮中心和他們失去了聯繫。3月份的天氣很冷,本可以禦寒的降落傘在落地時掛在了樹梢上,本應提供一個遮風避雪之處的飛船,人卻不能進去,因為艙內的製冷空調一直在工作,他們費了半天勁也無法關上。
列昂諾夫最慘,由於多達6升的汗水全留在航天服內,著陸後,他只好冒著嚴寒,脫下航天服,光著身子把衣服擰乾。
第二天,正滿世界搜尋的回收人員終於從空中發現了他們。由於是在原始森林之中,搜救直升機無法降落,只好先給他們空投了一些食品,以及白蘭地和防寒服。
漫天呼嘯的暴風把這些東西幾乎全給吹散了,所幸他們還揀到了幾根香腸。第三天,別利亞耶夫和列昂諾夫才走出森林,趕到了9公裡外的臨時停機坪。
這次歷時26小時2分鐘的驚險徵程,其詳細內幕一直被當局封存了40多年,直到最近才開始逐漸披露。(《南方周末》9.25梁東元文)
史海回眸(來源:文摘報)
(責任編輯: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