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愈演愈烈。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樣也未必是壞事,刺激了很多太空項目快速立項。
雙方都想趕在對方的前面,提前獲得成功。
比如人類的首次太空行走。
1965年,美蘇都有計劃送太空人上太空實現出艙行走。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電腦簡圖
自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在太空競賽中,蘇聯一直都保持著領先優勢。
不過,意外發生在1965年的2月。
當時,蘇聯一艘負責搜集載人飛行數據的飛船,在返回地面的路上出現了故障。
意外解體並完全燒毀,問題一時變得很嚴重。
飛船解體燒毀未必是大事,關鍵是搜集到的可以用於出艙太空行走的參考數據都沒了。
蘇聯情報機構已經獲得美國可能會在1965年6月前進行太空行走的消息。
如果要趕在美國之前,就必須在此之前發射載人飛船。
但測試飛船的燒毀,說明目前的飛船可能是存在問題的。
更好的解決方案,起碼還要過半年以上,等待新的聯盟號飛船。
那樣的話,本來有優勢的蘇聯航天,可能就要落後美國一步。
在當時的冷戰大環境下,每位蘇聯人似乎都無法忍受這個結果。
包括兩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和別利亞耶夫。
他們一致認為,萬事已經具備,不能再等待。
兩位勇士自請出徵,在沒有任何經驗和資料的情況下,乘坐飛船上天。
2013年普京總統接見列昂諾夫
這裡提到的列昂諾夫,全名阿列克謝.列昂諾夫,是人類太空行走第一人。
列昂諾夫第一次太空行走
當時列昂諾夫所面臨的風險和壓力都是非常大的。
不過好在運氣不錯,兩位太空人上天后,飛船一直沒有出問題。
列昂諾夫即將執行歷史性的任務——太空行走。
通過電視直播,全世界的觀眾有機會可以看到這精彩一幕。
艙門緩緩打開,列昂諾夫身穿太空衣,先是探出了腦袋和肩膀,緊接著整個身體都飄了出去。
列昂諾夫向觀眾們揮了揮手,做了幾個「優美」的翻轉動作,成為太空漫步第一人。
地球上的觀眾們看到的畫面似乎都是完美的。
不過,據列昂諾夫後來回憶,整個出艙行走過程其實充滿了危機。
首先,出艙時他感覺身體已不受控制,不是爬出去的,而是彈出去的。
進入太空以後,或許是因為彈力的作用,身體開始旋轉,除了一根安全繩之外,沒有任何抓手。
列昂諾夫感覺身後的飛船、腳下的地球都在旋轉。
並不是如有些媒體所說,可以自由地做一些「優美」的體操運動。
列昂諾夫第一次太空行走
實在是身不由己,最後是因為安全繩把列昂諾夫纏住了,借著安全繩回到艙門口,這樣才停止了旋轉。
其次,當列昂諾夫回到艙門後,發現自己進不去了!
接下去的10幾分鐘,對列昂諾夫來說,簡直就是生死考驗。
進不去艙門,是因為太空衣在真空環境下發生了膨脹,當時科學家並沒有相關的經驗,事先沒有很好的準備。
膨脹的太空衣把列昂諾夫卡在艙門上,進不了也退不了,
當時太空衣的生命維繫能力很弱,如果超過時間不能進艙,結果可想而知。
列昂諾夫此時也非常緊張,心跳加速,幾乎要昏過去了。
幸好在完全失去意識前,他想起了地面教官的一句話。
是關於太空衣如何洩壓的方法。
在太空衣腰部有幾個按鈕,按下後,分別可以洩去太空衣一部分的空氣。
列昂諾夫在緊急關頭嘗試了幾個按鈕。
前面兩個按鈕是失效的,好在第三個按鈕發揮了作用。
太空衣迅速縮小,列昂諾夫重新找回感覺,並進入了艙內。
但是,更嚴重的問題來了。
正常情況下,太空人回艙,應該是腳先進入,頭最後進入。
這樣順手就可以關閉艙門。
而為了讓膨脹的太空衣能進入艙內,列昂諾夫並沒有按規定的操作進行。
頭先進入,腳後進入。
進入後,必須得坐起來才能關得了艙門。
但艙口通道空間太窄,很難坐起來。
最後,列昂諾夫是費盡了體力,努力伸長手臂,才勉強關上了艙門。
此時脫掉頭盔,列昂諾夫已經全身溼透。
據說在他的太空衣裡,足足有6公升的汗水,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能夠成功回到艙內,他自己事後回想起來也覺得是個奇蹟。
但意外並未就此結束。
在返回過程中,先是自動導航系統出現問題,然後艙內的氧氣濃度又突然上升。
人體如果長時間處於高濃度的氧氣環境下,就會昏睡過去。
對太空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在焦灼時刻,飛船某個部位傳出一聲爆炸聲,之後氧氣恢復了正常濃度。
這趟飛行的確是充滿了戲劇性的元素。
此時,自動導航系統仍然沒有恢復。
兩位太空人只能手動駕駛飛船,返回地面。
在返回過程中,返回艙又一度失控,劇烈翻滾一段時間後,才平穩下來。
最終,返回艙仍然是偏航了,兩位太空人沒有在預定地點降落,但幸運地降落在烏拉爾山一片終年積雪的原始森林。
烏拉爾山
發出的求救信號還是被業務無線電愛好者捕獲的,兩名太空人在原地待了兩天後才成功獲救。
總之,人類第一次的太空行走,雖然不具備理想的飛行條件,險象環生,但兩位太空人最終還是憑藉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各種困難,圓滿完成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