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上2月7日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實驗

2020-12-04 中關村在線

1834年2月7日,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德米特裡·門捷列夫誕辰。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於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於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滷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鹼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於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後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牆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後,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鬆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於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於實踐,敢於宣傳自己的觀點,終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德米特裡·門捷列夫

1920年2月7日,王安生於江蘇崑山。194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獲理科學士學位,並留校擔任電機工程助教。後來,他留學美國,在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來研究計算機問題,並成立了王安公司。

1987年,王安公司的電腦出現嚴重技術故障,王安公司面臨破產;後來在中國和香港的幫助下,王安公司絕處逢生,逐漸克服了產品問題,重新獲得銀行信任與支持。

1989年,王安獲得美國發明家勳章。1990年,王安病逝。王安公司後因經營不善於1992年宣布破產。

華裔電腦巨人王安誕辰

1984年2月7日,兩名美國太空人,當他們從太空梭「挑戰者」號中自由飛出後,首次成為兩顆人體衛星。這一由太空人布魯斯-麥坎德利斯和羅伯特-L-斯圖爾特創造的奇蹟,是對一種可保證人類在太空中隨意工作的裝置的試驗。麥坎德利斯首次解開繫繩在太空行走了170米。

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實驗

2007年2月7日 美國宇航局「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美東時間七日下午二點四十五分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目前載有七名太空人的「亞特蘭蒂斯」號正在進入預定軌道,預計將於九日飛抵國際空間站。「亞特蘭蒂斯」號此次飛行的首要任務是將歐洲製造、價值二十億美元的「哥倫布」實驗艙送上國際空間站,並完成安裝工作。未來七年時間內,「哥倫布」實驗艙將和美國「命運」號實驗艙在太空軌道上共同工作。七名太空人中有兩人來自歐洲航天局,分別是法國人和德國人。其中法國太空人埃亞爾茨將替換美國太空人丹尼爾·唐尼,後者稍後將隨太空梭返回地面。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成功發射升空

欄目簡介:《科技史上的今天》是由電腦事業部出品的一期全新類欄目,本著尊重歷史回味過去科技先行者走過的路,銘記那些已經逐漸被我們忘卻的記憶,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本欄目每日更新,每天早間準時與您見面。

相關焦點

  • 1984年2月7日:人類第一次在太空無繩索行走
    1984年2月7日,人類首次,美國太空人布魯斯·麥克坎德萊斯(Matthew McCandless II)在太空中實現無繩索行走。1984年2月7日,人類首次,美國太空人布魯斯·麥克坎德萊斯(Matthew McCandless II)在太空中實現無繩索行走。
  • 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現在看來,簡直是玩命!是什麼造就了蘇聯?
    1965年3月18日,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現在看來,簡直是玩命。當時,為了萬無一失,蘇聯原本進行了一次實驗,發射了一艘無人飛船,用來收集太空中的各種數據,包括太陽輻射、高能量粒子流等,以衡量太空行走對飛行員的影響。可沒想到無人飛船在返回的過程中突然自爆,隨之一切數據在爆炸中失去。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列昂諾夫(圖)
    1934年5月30日出生於克麥羅沃州。1953年參軍。1957年畢業於丘吉耶夫軍事航校,進入航空部隊擔任飛行員。1960年被選入航天員隊伍。1965年3月18日,乘上升2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行,在艙外活動24分鐘,系安全帶離開飛船達5米,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人。這次飛行歷時26小時2分鐘。
  • 53 年前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太空人三次都差點丟了命
    現實中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遭遇的成像故障,就是太空人出艙活動修復的。實際上,53年前蘇聯的「上升 2 號」(Восход-2)飛船的飛行中,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成為第一個出艙活動的人類。但這次太空行走作為這種技術的第一次實踐,列昂諾夫幾次差點丟掉性命。
  • 人類史上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順利完成
    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1:38(北京時間10月18日晚19:38),兩名太空人開始更換電源控制器不久,太空飛行器通訊員史蒂芬妮·威爾遜(Stephanie Wilson)告訴科赫:「克裡斯蒂娜,你可以離開氣閘室了。」科赫領導著梅爾的首次太空行走,二人的任務是替換故障的電池充放電單元(BCDU)。
  • 科技史上1月14日人類成功克隆出了獼猴
    這是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地克隆靈長類動物———在基因上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  這隻克隆猴名叫Tetra,其克隆方法同第一隻克隆羊多莉的誕生完全不同。克隆猴採用了胚胎分裂的辦法。研究人員反覆實驗13次,通過各種方法把107個猴胚胎分裂成368個胚胎,結果有4個發育成熟但胎死腹中,只有Tetra在胚胎分裂157天之後幸運地降生。預計今年5月還有4隻懷孕的母猴將生下自己的克隆寶寶。
  • 人類史上首次全女性太空漫步結束,在太空中行走是啥感覺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8日早7點38分,人類史上首次全女性太空漫步(sopacewalk)開始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兩位太空人傑西卡·梅爾、克裡斯蒂娜·科赫走出國際空間站,開啟了她們的太空漫步之旅。這是今年以來國際空間站的第8次太空漫步。
  • 「太空行走第一人」、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去世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ROSCOSMOS)於2019年10月11日發布官方聲明,世界上首名進行太空行走的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於10月11日在莫斯科因病去世,享年85歲。
  • 太空行走第一人去世!從太空中看地球,他說「地球是圓的!」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太空行走第一人去世。前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於1965年去世,享年85歲。他於1965年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人。由於多年來疾病纏身,列奧諾夫於10月11日星期五在莫斯科的布爾登科軍事醫院逝世。俄羅斯聯邦太空公司羅斯科斯莫斯(Roscosmos)在一份聲明中說:「他是世界太空時代的第一批太空人之一,將一生奉獻給國家和工作,他的名字將在世界太空史上永遠銘記。」 「隨著阿列克謝·阿克希波維奇的去世,一個完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太空人差點無法回倉
    列昂諾夫近照  9月27日16時43分,中國「神七」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16時59分,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 人類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漫遊,差一點要了他的命!
    ▲ 女性太空人佩吉·惠靈頓可是多年前,冒著缺氧、失聯、寒冷等生命危險,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的開創者 —— 阿里克謝·列昂諾夫,才完成了第一次太空漫步。人類的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遊究竟有多難?今天極客君就和大家聊聊。
  • 科技史上1月2日世界首報染色體異常核型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的世界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從月球旁飛過進入繞日軌道。月球1號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 科技史上的2月28日 柴靜紀錄片調查上線
    1901年2月28日,諾貝爾獎「雙料」獲得者林納·鮑林出生。他10多歲時開始顯露對科學的興趣——先收集昆蟲,後收集礦物,並把它們做成標本分類。1914年,他自己設置了實驗室,獨自做大量的實驗。1925年獲得博士學位,論文是一系列X射線結晶學研究成果。
  • 科技史上2月3日國務院規定新工時制
    1966年2月3日,蘇聯發射的不載人宇宙飛船「月球9號」首次在月球表面進行軟著陸成功,並向地球發回月球全景照片。  為了完成這一人類創舉,蘇聯從1959年1月開始發射了24顆系列月球飛行器。其中有三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標本,拍攝了月球表面498個形成物,並成功地拍攝到月球背面照片。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背後的故事:太空人帶著2公升的液體,九死一生
    太空行走是人類邁向太空的關鍵一步,在沒有太空艙的保護下,人類穿著一件太空服,直接面對高溫、低溫、宇宙輻射、真空等一系列的極端環境,稍有差錯,將會萬劫不復。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背後的故事。
  • 科技史上7月26日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
    26日,中國第一次自己製造初級教練機成功。  1954年7月26日(距今62年),中國第一次自己製造成功的初級教練機——「初教五」舉行了試飛典禮大會。經嚴格的試飛鑑定證明,這批飛機性能良好,完全合乎標準。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飛機的歷史,邁開了中國航空工業由修理走向製造的決定性一步。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差點要了他的命
    早在1965年,人類就第一次在太空行走的經歷就已經誕生。他是前蘇聯一位名叫列昂諾夫的太空人,他在太空艙外行走了12分鐘,被世界矚目。今天推的這部電影,就是這個真實事件的完整版。適用人群:太空題材、災難片愛好者推薦理由: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
  • 1965年,驚心動魄的第一次人類太空行走(圖)
    列昂諾夫  1965年,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邁出了人類太空行走第一步,所有人只記得那偉大的瞬間,卻無從得知其背後生死交織的艱辛。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蘇冷戰正酣。加加林實現人類首次上天,蘇聯人趾高氣揚,而落後的美國人則備覺顏面無光。下一步,誰將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第一走,成為兩國又一個太空競爭的焦點。  「一切都要靠你們自己」  1965年2月之後,蘇聯對新的飛船系統進行了發射試驗,但是沒有成功。隨後進行的另一場飛船試驗,甚至都沒有到達預定軌道,就中途爆炸了。
  • 人類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三次都差點要了他的命
    1965年的3月18日,在12分鐘的時間裡,列昂諾夫和人類一直仰望、幻想與憧憬的那片太空,只隔著一層玻璃面罩。在那12分鐘裡,他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壯美,其後也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波折,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與太空親密接觸的人。
  • 第4161回:人探索天空實驗室,裡程碑式太空行走
    這次任務的衛星在1973年5月25日由土星1B號運載火箭負責運載發射,共乘坐3名太空人。「天空實驗室2號」任務得名於所載的衛星名稱,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裡程碑式任務。1973年6月22日,任務結束。飛船的返回艙墜入太平洋,幾人被等候在9.7公裡外參加NASA搜救任務的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救起。天空實驗室2號創下了當時人類太空最長飛行時間,最長飛行距離,最大荷載質量等多個記錄。康拉德更是當時執行太空任務係數最多的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