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上1月2日世界首報染色體異常核型

2020-12-07 中關村在線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的世界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從月球旁飛過進入繞日軌道。月球1號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它的的最終命運是成為了第一個人造行星,它將永遠地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為450天。

世界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進入繞日軌道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陳中偉醫師等為一名27歲的青年工人成功地接活了一隻完全斷離的右手前臂;半年後,再植肢體功能已恢復良好功能。這是我國第一次斷肢再植獲得成功。


第一次斷臂再植成功

  2004年1月2日,美國的「星塵」飛船將與懷爾德2彗星相遇,並利用特製儀器提取彗星核中的物質,並返回地球進行研究,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彗星核中取樣返回的太空探索活動。2月21日,飛船遠離懷爾德2彗星,在2006年1月15日返回地球。

  彗星是個小的、易碎的、形狀不規則的天體。彗星的體形雖大,可長達上億公裡,其形狀各異,一般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越靠近太陽彗尾就越長,但質量小得可憐,就連大彗星的質量也不到地球的萬分之一。彗星是太陽系最古老、最原始的物體,它們保存了原始星雲物質最早的記錄;彗星將揮發性輕元素帶到行星,對行星海洋和大氣層形成起重要作用。

  通過「星塵」飛船直接向懷爾德2彗星取樣,有利於直接檢驗在太陽系外形成的固體物質。這一事件,在天文學上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人類第一次進行從彗星核中取樣

  2004年1月2日,安徽發現世界首報染色體異常核型。安徽省銅陵市第四人民醫院優生遺傳科近日發現一例染色體異常核型,經鑑定屬世界首報。這一異常核型已被收入「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目錄資料庫」,據介紹,這名28歲的患者因3次自然流產而前來醫院進行遺傳方面的諮詢。醫生對她進行染色體檢查之後發現,該患者有2條染色體發生平衡易位。


世界首報染色體異常核型

   欄目簡介:《科技史上的今天》是由電腦事業部出品的一期全新類欄目,本著尊重歷史回味過去科技先行者走過的路,銘記那些已經逐漸被我們忘卻的記憶,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本欄目每日更新,每天早間準時與您見面。

nb.zol.com.cn true http://nb.zol.com.cn/622/6221071.html report 1744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的世界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從月球旁飛過進入繞日軌道。月球1號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它的的最終命運是成為了第一個人造行星,它將永遠地圍繞太陽公轉...

相關焦點

  • 我市發現一例世界首報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本報訊(記者 張亞武)河南科技大學醫學院14日透露,去年11月,該院醫學遺傳學教研室發現了一女性患者兩條常染色體和一條性染色體相互易位,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極為罕見。近日,中國遺傳學鑑定權威機構認定這是一例全新的「世界首報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 新疆發現一例世界首報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亞心網記者周文 通訊員 薄曉玲攝亞心網訊 (記者 胡靜 文梅 通訊員 薄曉嶺) 近日,記者從石河子大學醫學院得知,該校新疆地方病與民族高發病重點實驗室醫學細胞遺傳學研究室的高級實驗師李露霞,發現一例世界首報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 世界首報,株洲發現1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省直中醫院在一例自然流產婦女的丈夫身上,查出了「染色體異常核型」,日前經省級專家確認,為全球首次發現,該核型被《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資料庫》收存。 從事遺傳學研究的省直中醫院產前診斷中心細胞遺傳室副主任檢驗醫師伍仙,將B先生的染色體異常情況,呈報給了湖南省家輝遺傳專科醫院,該醫院創始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夏家輝教授。 9月7日,伍仙收到權威鑑定證書:此異常核型未在現有文獻資料及資料庫中記載,屬於全世界最先報導該染色體異常核型的單位,收錄入《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資料庫》。
  • 哈市發現世界首報8號16號染色體異常核型
    經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確認,哈市一男子8號和16號染色體異常核型為世界首次發現。11日,記者從哈市婦幼保健院得知,鑑定報告已於9日從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寄出,該異常核型將被收入《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目錄資料庫》。
  • 誰最先發現染色體異常核型
    N廣州日報  本報訊昨天,廣東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該省首宗「發現權」官司,該起案件爭議的標的,是世界首報核型的「發現權」。發現世界首報核型  2003年6月16日,一名孕婦來到中山市人民醫院基因研究室接受檢查,該孕婦曾在2002年4月和2003年4月兩次懷孕!但都是在60天左右出現死胎並流產。
  •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新發現12例「中國首報」異常染色體核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江煥冉 通訊員 王藝璇近日,泰安市婦幼保健院疾病篩查中心又發現「中國首報」異常染色體核型12例。此次鑑定的12例「中國首報」異常核型,均來自日常工作中發現的異常核型,檢測人員結合工作經驗,認為較為罕見,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夏家輝專家組鑑定、查詢《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資料庫》,為「國內未見相關報導」,並收錄入《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資料庫》,編號:4876-4887。
  • 浙發現多種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經檢查,阿勇的2號和7號染色體也有平衡易位。   從事遺傳學研究30年的湖州市婦幼保健院細胞遺傳室副主任技師盧寶庭,將阿蓮和阿勇的染色體異常情況,呈報給了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幾天前,盧主任收到該實驗室的權威鑑定證書:認定他發現的阿蓮和阿勇兩例「染色體異常核型」為全球首次發現,分別列為第10種和第11種世界首報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 河北邯鄲發現罕見染色體異常核型 為世界首報
    2013年5月30日,河北邯鄲第一醫院,張新榮醫生介紹患者的染色體異常圖。河北邯鄲一位患者日前被發現多條染色體結構改變,其異常核型,經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鑑定為「世界首報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多條染色體發生結構改變且能生存者十分罕見。染色體異常發生機率在世界範圍內約0.75%。這些異常核型無法修復,並終身攜帶。
  • 喜訊:開封市婦產醫院發現的84例染色體異常核型通過評價
    遺傳資源是中華民族具有民族特異性的珍貴資源,世界罕見核型是開展基礎研究的重要遺傳資源。7月28日,開封市婦產醫院發現的84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通過了專家評價。從1984年1月~2019年12月,開封市婦產醫院主任醫師馮杏琳等研究人員對前來就診的8446例患者根據病史、指徵,對復發性流產、不孕不育症、智力障礙、生育畸形、有遺傳病家族史、出生缺陷史等患者進行染色體檢查,發現染色體異常核型969例,其中84例(《世界首報染色體異常核型67例》、《國內首報染色體異常核型17例》)通過業內專業鑑定。
  • 每次懷孕到50天就流產浙江發現染色體異常核型
    都市快報訊近日,湖州市婦幼保健院在兩例懷孕50天就流產的婦女或其丈夫身上查出了「染色體異常核型」,經中國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確認,為全球首次發現。  該院細胞遺傳室副主任技師盧寶庭說,這兩例加上過去14年來他在湖州發現的9種世界首報異常核型攜帶者的父母,幾乎都是農民,都有頻繁接觸有機磷農藥的歷史。
  • 我國發現罕見人染色體異常核型 為全球首例報告
    近日,石河子大學新疆地方與民族高發病重點實驗室高級實驗師李露霞發現了一例罕見的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
  • 染色體核型分析報告,應該怎麼解讀?
    染色體核型分析是一種用於檢測染色體疾病的遺傳學檢查。雖然我們會在檢查報告單中寫上核型結果,以表明染色體是否正常,但是很多人對這些描述感覺不夠理解。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學習吧。
  • 大連發現一男性染色體異常 其妻4次懷孕4次流產
    6日,記者從解放軍210醫院了解到,經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醫學細胞遺傳學國家培訓中心鑑定,該院近日發現的一例染色體異常核型被確認為是世界首先上報的染色體異常核型。據介紹,此核型將被錄入到《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目錄資料庫》中。   李雲(化名)今年32歲,結婚近4年。
  • 染色體核型、微陣列、高通量測序、FISH等檢測手段的區別與應用
    那麼,染色體核型分析、二代測序、基因晶片、高通量測序、微陣列、FISH等檢測手段有哪些區別?以下就是王桂芹主任(大連美琳達婦兒醫院)與呂遠(遺傳學博士、中國醫科大學盛京醫院博士後)的對話內容:  現在的檢測手段有染色體核型分析、高通量測序(二代測序)、微陣列(基因晶片)、FISH這幾種檢測方法,現在進行簡單的介紹:   染色體核型分析  一般用來檢測染色體的數目和大結構異常,比如13、18
  • 染色體異常也能生健康寶寶
    ■科學與生活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羅國金 王輝 記者蔣秀娟)近日,一名女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產房呱呱落地,這是世界首例應用高通量測序技術阻斷染色體平衡易位遺傳的試管嬰兒,經臍帶血檢測,該嬰兒的染色體核型正常。
  • 江西發現一罕見人體克隆性染色體異常
    新華網南昌2月26日電(記者郭遠明)日前,江西省醫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克隆性染色體異常,並通過專家鑑定。這種克隆性染色體異常的發現,不僅明確了慢性嗜酸粒細胞白血病的診斷,還為該病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 是染色體異常還是過度恐慌?
    遺傳因素導致的異常往往都有典型的特徵,尤其是染色體異常所引起的臨床異常,在合理懷疑之前,可以一一對應,是否具有相關的典型特徵。 我們對染色體異常引起的表型進行了一些歸納總結:1.
  • 山東大學陳子江團隊在反覆流產的夫婦存在染色體異常的研究中再獲...
    11.7%(126/1077),遠高於正常人群攜帶率(0.1%~0.2%)。 在1077對受試者夫婦中,G顯帶核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細胞中期G顯帶,共獲得400-550條帶)顯示86對夫婦存在異常(8%),而GS檢測出126對夫婦染色體異常現象(11.7%),共檢出127個染色體結構變異,78對攜帶平衡易位、42對攜帶倒位(其中1對夫婦均為倒位攜帶者)。
  • 染色體異常導致反覆流產 夫妻「定製」了一個健康嬰兒
    人民網武漢6月20日電 近日,記者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獲悉,該院應用「胚胎種植前遺傳學診斷(PGD)」(俗稱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成功孕育的首個嬰兒已經滿月。相關檢查顯示,這個精心「定製」的嬰兒健康狀況良好,並未攜帶父輩的異常染色體。
  • 伴有複雜核型的多發性骨髓瘤——預後是好還是差?
    病例介紹患者,男性,48歲,於2020年6月14日因「乏力不適1月,加重1周」收住我科,入院後完善相關化驗檢查:血紅蛋白 75g/L,白蛋白 45.3g/L,乳酸脫氫酶 433U/L,肌酐及血鈣正常,β微球蛋白 6.71u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