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603!60年前這裡發射的首枚探空火箭,吹響了中國航天的起步號角

2020-09-13 話匣子FM

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天問一號奔向火星,嫦娥五號蓄勢待發......中國航天正邁向星辰大海,而這偉大徵途最開始的地方是哪裡?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酒泉、太原,而是位於安徽廣德的一個代號603的神秘基地。

60年前的9月13日,我國首枚探空火箭T-7在603基地成功發射,火箭起飛重量700公斤,飛行高度19.2公裡,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0年後的今天,上海航天組織召開紀念603基地建成啟用暨成功首飛座談會,當年參與探空火箭研製的原上海儀表廠廠長呂德鳴、原上海航天副總經濟師戚南強、原探空火箭研製人員錢家正等老專家,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娓娓道來,向航天后輩講述了當年鮮為人知的奮鬥歷程。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為此,中科院力學所於當年成立第一設計院,開始承擔衛星和火箭的研製,1958年設計院從北京搬遷至上海,更名上海機電設計院,利用上海相對成熟的工業和技術基礎,滿足火箭研製工藝和試驗驗證要求。遵循從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規律,最終中央決定從探空火箭搞起。

1960年的2月19日,在上海南匯老港的灘涂上,我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沖天而起。這型火箭的研製是在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缺少必要的精密製造和檢測設備,缺乏航天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情況下起步的,也是在西方國家嚴密封鎖、沒有他人幫助和提供資料的條件下進行的。老專家們回憶,發動機推進劑加注是依靠自行車打氣筒加壓進行的,而發射時控制時間的機構是利用市場上買來的小鬧鐘改裝的,火箭的點火裝置是用手電筒燈泡內的鎢絲裹上硝化棉製成的,發射控制室則設在泥土堆成的地堡內,指揮員依靠手勢和喊聲來指揮火箭的發射……

當年5月28日,毛澤東主席親臨上海新技術展覽會,在視察T-7M火箭的同時,不忘勉勵年輕的航天人:「8公裡,也了不起呀!應該8公裡、20公裡、200公裡地搞上去!」

南匯老港簡易發射場受到區域面積和發射塔架的局限,很難適應探空火箭後續的研製要求。1960年3月,航天人選址安徽廣德開始建設603基地,該基地佔地約2500畝,當年9月13日,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這裡升空。此後的六年時間裡,603基地共進行30多次各種類型和用途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發射試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

第一次運用現代控制技術,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氣象探空火箭;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我國第一枚高空生物試驗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一次電離層探測試驗任務。另外,在成功回收的生物火箭試驗中,「小豹」和「珊珊」兩隻小狗搭載回收成功,飛行高度為100多公裡,為載人航天后續的發展鋪平道路。

在當年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沒有現成技術可借鑑,以及生活保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老一代航天人深山鑄箭,荒野報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中,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王希季等都曾在603基地留下奮鬥的足跡。

上海航天青年設計師代表廖倩文聽完老專家們的講述後深受感召,「我們將從前輩的手中接過航天事業的接力棒,始終秉承航天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堅定航天報國初心,堅定航天強國使命,以更加昂揚的奮鬥姿態,成就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續寫上海航天的輝煌篇章。」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馬佳表示,召開此次座談會就是為了向老一輩航天人致敬,銘記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砥礪信心和勇氣,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一流軍隊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孟誠潔

編輯:陳敏

責任編輯:包露

相關焦點

  • 代號「603」,中國航天如今的輝煌成就,60年前從這裡起步
    眾所周知,火箭、衛星的發射一般都要有固定的發射場。經過幾十年探索和建設,我國已形成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發射中心,共同構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發射場格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60年前的9月13日,我國首枚探空火箭T-7,在一個代號為「603」的基地成功發射。而這個基地位於安徽廣德。
  • 60年前的今天第一枚T-7探空火箭從603基地發射升空 上海航天舉行紀念座談會
    年前的今天,603基地成功發射第一枚T-7探空火箭,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吹響了航天人在黃浦江畔奮鬥的號角。為滿足後續火箭發射回收的需要,1960年3月,航天人選址安徽廣德開始建設603基地,歷時三個月建成並啟用。603基地是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自1960年9月13日首枚探空火箭成功發射起,在此後的六年時間裡,基地共進行30多次各種類型和用途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發射試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
  • 上海航天局603基地,中國航天事業從這裡啟航
    人民網上海9月13日電 今天,上海航天組織召開紀念603基地建成啟用暨成功首飛座談會。1960年9月13日,603基地成功發射第一枚T-7探空火箭,火箭起飛重量700公斤,飛行高度19.2公裡,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中國首枚探空火箭發射60周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曾參與
    9月13日,中國首枚T-7探空火箭發射60周年,耄耋航天人共聚上海,追憶航天事業之初的奮鬥史。 鄭瑩瑩 攝9月13日,中國首枚T-7探空火箭發射60周年,耄耋航天人共聚上海,追憶航天事業之初的奮鬥史。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9月13日電 (鄭瑩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13日在滬召開座談會,紀念中國首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成功發射60周年。
  • 致敬老一輩航天人!60年前,我國第一枚T-7探空火箭一飛沖天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9月13日電(張建松 張鵬)60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一飛沖天。9月13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專門召開座談會,向老一輩航天人致敬,銘記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歷史,激勵新一代航天人更好地傳承航天精神。
  • 「天問一號」發射在即,60年來人類探索火星從未停止
    現代快報訊(記者 許軍 / 文 朱立言 / 攝)7 月 23 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 " 天問一號 " 預計 12 點 40 左右發射,開啟了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 資料圖率先奔 " 火 ",前蘇聯想拍照發 " 朋友圈 "60 年前
  • 中國民營航天發展軌跡
    中國航天事業自創建開始,迄今已走過60多個年頭。目前,我國主要專注於商用火箭的民營企業有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天、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等11家企業。  2014年國務院又正式發布了鼓勵社會各類資本投資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歡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中國的衛星商業發射、衛星應用等有關領域。
  • 南亞自大狂,蹬自行車起家的印度航天為何總在中國面前秀優越感?
    千米亞軌道高度,美國在60-70年代先後將這種火箭出口給了印度、巴西、加拿大等十餘個國家,而印度發射的首枚探空火箭也是這種火箭改裝的。印度首枚探空火箭1963年11月21日印度頓巴發射站發射了印度首枚探空火箭。
  • 《星·探》第二期 探空火箭淺析
    因為,來到這裡,你將所經歷的與娛樂八卦無關,與航天科技前沿有染。我們在這裡向各位看官呈現最專業、最玩趣、最有料、最炸裂,同時還有點小毒舌的航天類題材自媒體系列節目。就是要給你好看,就是要等你來茬! 【速度方面】探空火箭與運載火箭的最大區別在於探空火箭無法環繞地球一周飛行,即發射初速度不必達到環繞地球所必須的第一宇宙速度。
  • 敖包山:這裡埋藏著中國航天起步的秘密
    與雄偉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遙相呼應,鳥瞰整個衛星、飛彈發射陣地,利用制高點勘察敵情,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親自坐鎮指揮,電話直通北京中南海總理辦公室,調度連接全國各個測控點與海上測量船,這裡就是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敖包山指揮所。
  • 文革時期成功發射的長徵一號震驚世界,中國航天事業到底有多難?
    中國第一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功發射的。不過對於中國的航天事業,困難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從來不會「缺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說過:「航天,自我們開始做火箭,做衛星,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賣給你,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自力更生。」
  • 官宣 這枚火箭將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
    這篇題為《吹響衝鋒號角 全力以赴保成功》的報導中提到:   今年上半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下半年,該廠將繼續承擔重大發射任務,並為明年的宇航發射做準備。  面對下半年嚴峻的任務形勢,該廠嚴格落實各項質量要求,做好精細化管理,為實現全年宇航任務的圓滿收官全力以赴。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在這之後,戚發軔從火箭研製轉向衛星研製,並成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衛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戚發軔的履歷,幾乎是中國航天技術進步的一個縮影。中蘇關係破裂後,《中蘇新技術協定》成為一文廢紙,蘇聯將所有在華專家全部撤回,連帶著所有的實驗儀器和數據。剛剛起步的中國人造衛星研究,徹底失去了可能的援助。幸好,這條路起步之時,中國已經確定了自力更生的方向。
  • 盤點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地 酒泉西昌分列五六
    這裡氣候受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影響,10、11月份是大雨季節,但一年內多數月份陽光充足,天氣晴朗,可以進行室外靜態試車和發射試驗。1971年10月10日斯裡哈裡科塔發射場開始正式投入使用,發射了三枚羅希尼125探空火箭。1979年8月10日首次發射了SLV3火火箭,但由於二子級制導系統出現故障,未能把40公斤重的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 「軍視點」關於「中國航天日」 你該知道這些!
    【中國航天大事記】1956年中國有了自己的航天事業1956年4月,國家成立了航空工業委員會。同年5月又組建國防部飛彈管理局和飛彈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錢學森任院長),正式宣布成立,代號0038部隊。這一歷史性的紀念日,標誌著中國有了自己的飛彈、航天事業。
  • 問:什麼是探空火箭,好處都有啥?
    首先感謝大家關注我們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60周年所慶~說到我們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乃至中國航天的開端,大家首先想到的通常是我國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及1958年為此成立的「581」組辦公室,也即是我們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前身和開端,距今已經約60年。
  • 中國「太空人」做到了
    9月7日,由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第二枚商用亞軌道火箭——OS-X1火箭暨「重慶兩江之星」在西北某國家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兩天前的9月5日,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星際榮耀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枚代號為雙曲線1Z(以下簡稱SQX-1Z)的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
  • 中國航天系列:東方紅一號
    這一部門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飛彈、火箭事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衛星小組——「581組」。所謂「581」,表示研製衛星是中國科學院1958年的頭號任務。為了保密,對外如此稱呼,在我國航天科研領域裡,重大工程以具體時間為「代號」的這一做法,延續至今,成了一個特有的傳統。
  • 我國又一衛星發射成功!和50年前「東方紅一號」有淵源
    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在航空航天事業、自主研發衛星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可以說,中國的衛星事業,在60年前就已經開始打基礎了。中國衛星事業在探索中前進在1958年,中國科學院將發射人造衛星列為當年重點任務後,有人曾提出類似於「大躍進」一樣不切實際的目標,大幹快上,在1959年國慶節就把第一顆國產人造衛星送上天。
  • 圖憶|「東方紅一號」發射:為主席爭光,讓全球聽得見看得到
    2016年首個中國航天日以「航天夢,中國夢」為主題,同時還宣布了一系列太空探索的新計劃。將這一天定為「中國航天日」,是因為46年前的這天,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拉開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序幕,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