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天問一號奔向火星,嫦娥五號蓄勢待發......中國航天正邁向星辰大海,而這偉大徵途最開始的地方是哪裡?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酒泉、太原,而是位於安徽廣德的一個代號603的神秘基地。
60年前的9月13日,我國首枚探空火箭T-7在603基地成功發射,火箭起飛重量700公斤,飛行高度19.2公裡,開啟了603基地發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試驗的先河,為我國以後的返回式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0年後的今天,上海航天組織召開紀念603基地建成啟用暨成功首飛座談會,當年參與探空火箭研製的原上海儀表廠廠長呂德鳴、原上海航天副總經濟師戚南強、原探空火箭研製人員錢家正等老專家,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娓娓道來,向航天后輩講述了當年鮮為人知的奮鬥歷程。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為此,中科院力學所於當年成立第一設計院,開始承擔衛星和火箭的研製,1958年設計院從北京搬遷至上海,更名上海機電設計院,利用上海相對成熟的工業和技術基礎,滿足火箭研製工藝和試驗驗證要求。遵循從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規律,最終中央決定從探空火箭搞起。
1960年的2月19日,在上海南匯老港的灘涂上,我國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沖天而起。這型火箭的研製是在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缺少必要的精密製造和檢測設備,缺乏航天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情況下起步的,也是在西方國家嚴密封鎖、沒有他人幫助和提供資料的條件下進行的。老專家們回憶,發動機推進劑加注是依靠自行車打氣筒加壓進行的,而發射時控制時間的機構是利用市場上買來的小鬧鐘改裝的,火箭的點火裝置是用手電筒燈泡內的鎢絲裹上硝化棉製成的,發射控制室則設在泥土堆成的地堡內,指揮員依靠手勢和喊聲來指揮火箭的發射……
當年5月28日,毛澤東主席親臨上海新技術展覽會,在視察T-7M火箭的同時,不忘勉勵年輕的航天人:「8公裡,也了不起呀!應該8公裡、20公裡、200公裡地搞上去!」
南匯老港簡易發射場受到區域面積和發射塔架的局限,很難適應探空火箭後續的研製要求。1960年3月,航天人選址安徽廣德開始建設603基地,該基地佔地約2500畝,當年9月13日,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這裡升空。此後的六年時間裡,603基地共進行30多次各種類型和用途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發射試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
第一次運用現代控制技術,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氣象探空火箭;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我國第一枚高空生物試驗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國第一次電離層探測試驗任務。另外,在成功回收的生物火箭試驗中,「小豹」和「珊珊」兩隻小狗搭載回收成功,飛行高度為100多公裡,為載人航天后續的發展鋪平道路。
在當年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沒有現成技術可借鑑,以及生活保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老一代航天人深山鑄箭,荒野報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中,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王希季等都曾在603基地留下奮鬥的足跡。
上海航天青年設計師代表廖倩文聽完老專家們的講述後深受感召,「我們將從前輩的手中接過航天事業的接力棒,始終秉承航天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堅定航天報國初心,堅定航天強國使命,以更加昂揚的奮鬥姿態,成就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續寫上海航天的輝煌篇章。」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馬佳表示,召開此次座談會就是為了向老一輩航天人致敬,銘記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砥礪信心和勇氣,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一流軍隊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孟誠潔
編輯:陳敏
責任編輯: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