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原載於晉中市史志研究室編寫的《奮鬥與分享——晉中籍26位文化名人散記》,作者周俊芳。文章有部分增減,董文龍整理。圖片部分為資料圖,部分由曹偉提供。
說到平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是叱吒南北「執全國金融牛耳」的晉商票號所在地。這座享譽世界的小城,承載了太多關注的目光。有一天,它與中國的航天事業掛上鉤,成為航天員的故鄉。這位令平遙人自豪的航天員,就是劉旺。
2012年,中國航天史又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神舟九號」成功發射並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神舟九號」飛行乘組3位成員是景海鵬、劉旺及中國首位女航天劉洋,其中景海鵬和劉旺都是山西人,一位來自關公故裡運城,一位來自晉商故裡晉中。劉旺是此次「神舟九號」交會對接的主要操作者。
被選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1969年春,劉旺出生在平遙縣東遊駕村一戶農民家庭。少年劉旺結實健碩,性格沉穩,母親希望他好好學習,將來能當一名醫生。
孝順的劉旺在1988年高考前,第一次違拗母親,執意要當飛行員。當時,因成績優秀,他已被保送北京青年政治學院。但他心意已定,說服家人,以超出高考本科錄取線38分的優異成績,從平遙中學考入空軍飛行學院。兩年後,轉入空軍第四飛行學院,開始學習航空理論和飛行技術。
「真正接觸飛行,才知道當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必須付出許多。」劉旺說,「既要耐受夏季座艙中四十多攝氏度的高溫,又要克服冬季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冷,還必須堅持高強度、大負荷的飛行訓練。豐富的知識和強健的體魄一樣也不能少,做事既要沉著、細心,更需機敏、果敢。」
1992年,劉旺從空軍第四飛行學院畢業,憑著4年全優的成績,空軍向他頒發了當年唯一一份全優學員證書,並且在職務上比同期學員高定一個等級。普通飛行員都是「副連級」,而劉旺是唯一高定為「正連級」的飛行員。
當年11月份,劉旺進入空軍駐河南某訓練基地,成為該部第四期飛行員。在進行了為期近一年的訓練、完成某型殲擊機改裝任務後,劉旺以優異的成績從該部結業。
1993年9月,劉旺作為人見人愛的「全優學員」,被分配到空軍駐鄭州航空兵某團。作為戰鬥機飛行員,劉旺先後參加殲六、殲七飛機改裝飛行訓練,安全飛行近1000小時,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中隊長,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
1996年8月,劉旺在杭州療養時,參加了我國首批航天員的選拔體檢。而那時,因保密的原因,劉旺本人並不知情,他以為只是一次再尋常不過的身體檢查。
「1997年12月28日下午,我剛剛從外地執行任務回來,就接到通知,讓我第二天到北京報到,才知道自己入選了中國首批航天員。」回憶起那天的情形,劉旺的眼睛閃著亮光。
1998年是被中國航天載入史冊的一年。新年剛過,中國首批經選拔的航天員正式組成航天員大隊,14個年輕人的人生軌跡由此改寫。1998年1月5日,航天員大隊全體航天員向國旗莊嚴宣誓,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生。
高考那年,陰差陽錯,從沒想過當兵的他,趕上了空軍在縣城招飛,面對百分之六七十的淘汰率,他成功入選。當上航天員,成為十四分之一,他卻遺憾地一次次與神舟飛船載人飛行擦肩而過。他承受了失落的煎熬,也懂得了等待的價值。
2012年3月,他終於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乘組,肩負起操縱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重任。回顧一路的堅持,劉旺感慨地說:「人生很多時候必須面對『被選擇』,但『被選擇』之前你是主動的,一定要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每一次落選,他都用最短時間進入下一輪訓練,等待下一次考核和挑選。擺正位置,做好自己,劉旺用點滴的奮鬥,贏得了飛天一躍的精彩。
有人問他:「這樣的日子,過得很累、很苦吧?」劉旺的回答是:「喜歡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去做,就不覺得苦。如同登山,在有些人眼中是辛苦,可對『驢友』來說,反而樂在其中。沒有長途跋涉,永攀高峰,如何領略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駕駛「神舟九號」「太空穿針」
北京時間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許,中國「長徵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將「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飛行乘組3名成員景海鵬、劉旺及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搭乘「神舟九號」飛船出徵太空。
6月24日12時38分,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太空真正意義上駕駛飛船,以每秒7.8千米的絕對飛行速度,瞄準「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
劉旺端坐在返回艙中央座椅,左手緊握飛船平移手柄,右手緊握飛船姿態手柄,緊盯背景方盤和十字靶標。劉旺輕輕操縱座椅兩側手柄進行測試,「01號手柄正常!」「姿態手柄正常!」劉旺鎮定自若,精細操作,在不到7分鐘的時間裡,他沉著敏銳,以偏差僅為1.2釐米和0.8度的超高對接精度,打出一記漂亮的「太空十環」。
12時55分,「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緊緊相擁,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劉旺開創了中國人太空「開飛船」的歷史。這標誌著我國繼突破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之後,完整掌握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中最後一項,意味著我國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能力。
這個「舵手」不好當:他要將飛船與「天宮一號」之間的角度嚴格控制在1度之內,橫向的偏差不超過0.2米至0.3米,對於重量超過8噸、長達9米的飛行器而言,難度相當於「百米穿針」。
手控交會被稱為「太空穿針」,在距地面340多千米的太空,操縱時速7.8千米每秒的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難度可想而知。為掌握「穿針」技術,確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劉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太空中實施交會對接,需要控制好飛船的方向、姿態、位置、速度,考驗航天員及時發現、及時反應、準確控制的反應能力與天賦。空間環境在地面無法完全模擬,但地面練習無疑是完成這一任務的基礎。在進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會對接訓練之後,即使在沒有參數輔助的情況下,劉旺的操作精度不僅超出程序人員提出的要求,還勝過了自動交會對接的精度。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有一次到交會對接模擬訓練現場檢查,要求劉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上機操作,結果在各種不同任務狀態下,他都能做到分毫不差、一次成功,周建平高興地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讚:「這位駕駛員選得好!」
從國際航天技術上來說,俄羅斯傾向於使用自動對接技術,美國則傾向於手動對接,比如阿波羅飛船就是由人來手動操作對接的。手動的成功率更多取決於航天員本身。對接的時候,航天員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短短幾分鐘內做很多相應操作,必須要進行適當的精力分配。
航天員系統總體室主任劉偉波說:「對接得很漂亮,精度很高,對接時間不到7分鐘,而自動對接用時10分鐘左右。節省的這3分多鐘,就是人腦和電腦相比,人所具有的固有優勢。」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主任陳善廣眼裡,劉旺是一名肯鑽研、有思想的航天員。工程部門定的滾動、平衡、俯仰3種姿態角偏差在4至5度,而劉旺將這個標準提高了幾個量級。
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劉旺最突出的特點在於,「一直保持非常強烈的求知慾望和鑽研精神」。備戰「神舟九號」任務,僅就手柄的操作原理和控制規律,劉旺就給設計工程師打過無數個電話。在劉旺看來,技能的提高離不開練習次數,更需要用腦思考。為此,他給參與設計的工程師們打電話,請教設計的思路、原理、規律。原理掌握得越透徹,分析問題越細緻,操作才能更精準。
「神舟九號」飛船問鼎蒼穹,舉國歡騰,世界矚目。作為「神舟九號」飛行乘組01號航天員,劉旺更是記憶深刻,終生難忘。13天的太空之旅,劉旺和他的同伴在太空度過了美妙而奇特的宇宙時光。
6月28日凌晨,在完成各項實驗操作之後,飛行乘組陸續離開「天宮一號」,6時37分,指令長景海鵬最後一個揮手告別天宮,回到飛船軌道艙,關閉「天宮一號」實驗艙艙門。此前,他們已經把空間科學實驗中採集的樣本和數據從「天宮一號」轉移至飛船返回艙,並通過重新設置將「天宮一號」恢復到與「神舟九號」對接前的狀態。9時22分,「神舟九號」飛船在劉旺的手動控制下,與「天宮一號」成功分離。這是神舟飛船與目標飛行器第一次實施空間手控分離。
6月29日10時許,「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位於內蒙古中部的主著陸場預定區域,飛行乘組成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平安返回。
進入航天員序列十多年,劉旺從沒有放棄理想,更沒有絲毫抱怨和懈怠。他說:「多年來,我堅持自己的理想,堅信自己有進入太空的那一天。能夠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的榮譽、人類的進步聯繫在一起,這是我的幸運。出艙的那一刻,我非常高興,這就是堅持的結果。我推崇一句話:人生因奮鬥而精彩,不在於結果,而在於整個過程。」
2012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劉旺「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頒發「三級航天功勳獎章」。2013年2月1日,劉旺當選「2012中華兒女年度人物」。
積極參與中國空間站建設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天宮一號」的回歸,意味著中國航天人更勇敢地出發。
「繼突破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之後,我國完整掌握了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中的最後一項——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這意味著我們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能力,向著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目標又邁出堅實一步。」
未來,圍繞空間站的建設,劉旺和他的戰友都在積極備戰,定期進行訓練,隨時準備執行任務。劉旺除了繼續訓練,備戰飛天任務,最主要的是專家組空間站研究所的工作。
這是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下轄的一個項目組,被稱為人機工程,主要是解決人機接口等問題。載人航天工程中,設備操作和使用,涉及人的一些項目,就是通過像劉旺這樣有著豐富航天經驗的航天員來實踐,提出符合人體和太空操作的意見,從而使未來的空間站更高效、更舒適。
作為專家組成員,劉旺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的建設,還作為空間站工程工效專家組成員,參與空間站工效設計與驗證工作,從專業的角度給出意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回憶曾經的太空之旅,劉旺說當時他瞭望著蔚藍色的地球,「最大的感受是,地球作為人類的居住地是偉大的,在茫茫宇宙中,能產生高度文明和高智商的人類,真是太偉大了」。
劉旺表示,面對宇宙,他想到最多的是敬畏,對自然和宇宙的敬畏。目前,我們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還很片面,未知的還很多,而這種對未知的探索才是人類科技發展的動力,也是一種無形的牽引。相對於人類自己的未來,對地球的保護更加重要。
在太空吹口琴為妻子慶生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劉旺就是這樣言少而不乏幽默,低調而重於行動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劉旺一直非常自律,生活很有規律,很多戰友評價他:「話不多,非常沉穩。」
作為老同學、老戰友,唐曉露說:「劉旺很樂於助人,生活習慣特別好,身體素質也非常好,喜歡打籃球,打得很好。」唐曉露回憶說:「生活中,劉旺就像一個老大哥,與人為善,不僅有物質上的幫助,更有精神上的溫暖。遇到戰友有解不開的疙瘩,他都主動找戰友談心,幫戰友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戰友們都喜歡和他聊天。」
劉旺常說一句話:「一個人有理想,才有不斷前行的動力。」他身上有著超越同齡人的穩健與成熟。他堅信,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他的執著和堅持,確實給他帶來了好成績,但難得的是,劉旺一貫為人低調,從不張揚。劉旺愛學習,喜歡看書,悟性非常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唐曉露回憶,有一次午休時間,劉旺躺在床上,腦子裡還想著飛行中遇到的難題,幾次爬起來查閱資料,但還是百思不得其解,就去敲住在隔壁的他的門,兩人討論了一陣,還是不甚明白,劉旺就直接去找教員,直到徹底弄明白,才安心去午休。
劉旺非常珍視愛人,關愛家人。他認為,這是個人幸福、事業成功的基礎。劉旺的妻子是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劉旺在鄭州服役期間,兩人相識並結婚。當時劉旺的妻子在鄭州一家通信公司上班,1998年劉旺被選為航天員後,妻子也被特招入伍,跟隨劉旺到了北京工作、生活。
6月21日是劉旺妻子的生日。2012年,「神舟九號」飛天期間,劉旺在太空為妻子慶生。那天晚上,在與家人視頻通話時,劉旺為妻子吹起了口琴。茫茫太空、浩瀚宇宙,琴音傳來,理工男劉旺的內心充溢著細膩的情感和浪漫。
後來才知道,劉旺初中時便是校樂隊的成員,口琴吹得很好。每逢班級活動,他都用口琴演奏校園歌曲。時至今日,老同學還對劉旺愛好廣泛而津津樂道。
訓練任務重、工作忙碌的劉旺,做事喜歡講效率。他說在上班時間就高效把工作幹完,等下班後就不用考慮工作,儘量擠出時間陪家人。「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劉旺說,人在不同位置上,就應當做不同的事情,生活中我們有許多角色,要轉換好,更要竭盡全力去扮演好。
業餘時間,劉旺喜歡看書、聽輕音樂、做飯,還喜歡旅行。每到一地,他都喜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走走,最愛去的地方是博物館。他認為博物館是直觀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途徑,可以在最短時間裡,集中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對故鄉親人的深情厚誼
2012年4月,電視臺播出了「神舟九號」飛船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消息。母親打來電話,問劉旺航天員定下來沒有。劉旺說:「還在選拔中,您希望我入選嗎?」電話那頭,母親沉默良久後笑著說:「不希望。」
母親複雜的心理,劉旺非常理解,沒有哪一位母親不牽掛自己的孩子。「我知道她不希望我入選是為我擔心。」劉旺說,「但母親肯定希望我實現多年的夢想,飛得更高、更遠。」
劉旺的父親、母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他回憶說,小時候每到學期末,學校就會將學生的成績寫到紅榜上,貼在村子裡最顯眼的地方。父親、母親無論多忙,都要在榜上尋找自家孩子的名字,如果考得好,他們臉上就喜笑顏開,連皺紋都像被熨平了一般,那是一份榮耀。在村裡當電工的父親,小時候常為劉旺製作駁殼槍、紅纓槍、陀螺等玩具。在物質不豐的年代,劉旺的童年並不缺少玩具,較早地接受了無線電、機械等啟蒙教育。
在同村長輩眼中,劉旺是個懂事的孩子。「上小學時,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考好了他也不炫耀。」兒時的劉旺就像一個「小大人」,善良、聰明、穩重。劉旺的兩個妹妹學習也力爭上遊,先後考上大學。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培養出3名大學生,足以令父親、母親欣慰。劉旺這樣評價父親:「雖然小學沒畢業,但自學了所有電工知識,鄰居家的縫紉機、收音機、水泵都會修。」母親常說:「臉是自己長的,面子是別人給的。」這句話讓劉旺受益終生。
劉旺說,父母的品行對他影響至深。記得鄰村有個盲人,常年走村串鄉,每次來到村裡,母親都會讓他到家裡來坐一會兒,喝口水、吃口飯,臨走還會給他帶點乾糧。那年頭家家都不容易,可母親每次都說:「能幫一把就幫一把。」
「對了,還有愛整潔,對我一生影響比較大。」談起家庭的影響,劉旺說,在山西晉中一帶,平遙人愛乾淨是出了名的。雖然只是收拾家這樣簡單的事,但他從內心養成了自我約束和勤快乾淨的好習慣。小時候,家裡孩子多,衣服上難免有補丁,就算再舊,父親、母親也要求我們利利索索、乾乾淨淨出門。劉旺回憶說:「父母就是這樣做的,耳濡目染,我們兄妹幾個也都那麼學。後來到部隊,更講究軍容和內務,被子要疊成豆腐塊,穿衣要齊齊整整,我習慣成自然,到哪裡都拾掇得利索、整潔。」
劉旺的母校平遙中學創建於1924年,原名「勵志中學」,1949年10月與太嶽中學合併,改名為「山西省立平遙中學」。
1956年,平遙中學被定為山西省5所重點中學之一。1980年,平遙中學被列為山西省首批重點中學。2007年,被評為山西省示範高中。學校原址位於平遙古城內文廟,於2003年實現整體搬遷。
1982年9月,劉旺進入平遙中學初中120班。1985年,他以高分升入平遙中學高中部。從初中到高中,從一名普通學生到班長、校學生會副主席,還成為中共預備黨員之一。
劉旺從入學起,每天早上沿平遙古城的城隍廟街、衙門街、南街跑一圈,將近3000米。6年裡,風雨無阻。「令我們折服的,是劉旺的堅持、堅守和開朗風趣,愛好廣泛。」說起劉旺,他的老師武守貴和同學李秀文豎起了大拇指。
劉旺的高中班主任王志宏這樣評價他:「劉旺不愛吭聲,性格內斂、低調,但比一般人成熟、穩重,幹什麼都非常認真,能以身作則,起到帶頭作用,在同學中威信很高。」
性格沉穩,有點靦腆,是老同學們對劉旺公認的評價。老同學師驍穎對劉旺的印象特別深:「每年的班長評選,劉旺總是全票當選。」在初中同學郭天明眼中,劉旺是一個有恆心、有毅力的人。他說:「剛入學,劉旺的成績在班裡處於中下遊水平,但他腦子好、不服輸,又能把旺盛的學習勢頭和好的學習習慣堅持下來,後來他的成績一躍成為全班前五名,再沒掉下來過。」
2012年9月20日,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期間,劉旺回到家鄉平遙,受到了家鄉人民和母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在交流現場,他鼓勵學弟、學妹:「志存高遠,孝親尊師,勤奮學習,刻苦鍛鍊,做一個孝順父母、忠誠國家、有益社會的人。」
2012年起,平遙中學成立了「劉旺班」,激勵學子向航天英雄劉旺學習,為校添彩,為國爭光。談起平遙古城,劉旺感慨萬千:「那座規規矩矩的城,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潛移默化中,給了我動力,讓我以家鄉為榮。平遙人吃苦耐勞的品格,是我遠遊他鄉最可寶貴的資本。」
散布於平遙古城的市樓、縣衙、大成殿、城牆、城門等,如今成為來自世界各地遊客流連忘返的所在。等劉旺離開家鄉,走過很多地方,回頭來看,更發現了平遙的魅力和家鄉的獨特氣息。
記得上高中時有一年,劉旺住在同班同學郝慶文家中,兩人同吃同住。「人說厚德載物,劉旺品德很好,絕對可以『載』起太空梭。直到現在,他的品德都沒有變。」郝慶文幽默地表達了對劉旺的認可。
家鄉和母校對劉旺寄予厚望,而「念舊」的劉旺也時刻牽掛著故鄉,心繫母校。2018年初,在劉旺的努力下,中國航天基金會為劉旺的母校平遙中學、平遙縣東遊駕村小學,各捐助了價值20萬元的圖書,建立了高水平的圖書館。2017年9月,由中國科協捐建的平遙縣第一所科技館在平遙中學開館。該館的建成,對提高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具有重大意義。而促成此事的,正是劉旺。
故鄉有他的親朋故舊,有他的記憶過往,更有生他養他的父母、家人。劉旺說父母去過幾次北京,但住不習慣,還是覺得自家小院自在。儘管劉旺每年只有春節探親才能回家住幾天,但父母一直把他住的房間收拾得乾淨、整潔。
劉旺的妹妹劉昉說:「哥哥非常孝順,儘管工作忙碌,但每年假期都會回家,尤其過年時都會在家待五六天。我哥是家中老大,雖然遠在北京,但家裡有事情需要做決定時,他都會打來電話給出建議。」
「我覺得在科學領域,中外科學家的思想和認知都是一致的。不可否認,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不斷探求宇宙的過程。我們要在前人思考的基礎上,更多地了解宇宙,從而揭開宇宙的奧秘。」空閒時,劉旺喜歡翻閱《時間簡史》,暢想宇宙的未來。得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劉旺不無遺憾地說,霍金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因為「對宇宙的研究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而世界觀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
有一根弦我們緊繃著,
有一種使命我們肩扛著,
有一片風浪我們緊盯著,
有一聲號令我們等待著,
仰望藍天大雁飛過,
戰士的胸懷比海天遼闊,
為了母親幸福的笑容,
我們時刻準備著,
時刻準備著……
作為一名軍人,劉旺對這首《時刻準備著》非常熟悉。劉旺仍然不懈訓練,等待祖國的挑選。他立志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時刻準備著!(周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