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明的含義
在歷史學領域,人們往往會學習到「文明」(Civilization)這個概念。「文明」的本義是指有教化的、有文化的、有禮貌的等。中文的「文明」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如「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其德剛健而文明, 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文明以止,人文也」,這些「文明」都有開化、文治、教化的含義,和野蠻是相對的概念。
在歐洲,Civilization的詞源也是有教化、有禮貌、有文化的意思。「Civilization」的詞源為拉丁詞「Civilis」,該詞有三層意思,最基本的意思為城市的、公民的;其次是公共的、政治的;衍生的含義是有禮貌的。由Civilis演化出的詞彙都和城市、公民有關。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認為生活在城市中、城邦中的就是文明的,而其他地區就是野蠻的。1765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家米拉波在《人類之友》中首次使用名詞的「Civilization」概念,他把一個文雅、有教養、舉止得當、具有美德的社會群體稱為「Civilization」(文明社會)。此後,該詞語被廣泛傳播。在清朝時期,將Civilization翻譯為了「文明」,符合其有教化的這一層含義。
如今英文中使用的「國家」「state」是願義是「城堡」,和城邦的概念差距較大。在中文中,「國家」一詞和「文明」一詞沒有多大的關係。中國古人說的國家為「城」「邦」「國」「邑」等,實際上也和城市有關,《說文解字》對「國」的解釋為「或者,邦也,從口從戈」。這裡的大「口」意思就是城牆。在西周時期,人們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叫做「國人」,類似於拉丁語中的Civis(公民),而將鄉下的人稱為「野人」。
綜上所述,英文的中的「Civiliz(s)ation」實際上擁有了漢語中的「文明」和「國」兩種意思。也因為翻譯問題,歷史領域的「文明」一詞基本使用的是「國家」「城市」這一層含義。美國的學者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將人類的歷史分為了蒙昧社會、野蠻社會和文明社會,其中文明社會又分為了古代文明社會和近代文明社會。摩爾根提出的「文明社會」就是人類進入了國家產生的階段。
二,文明的產生和標準
一詞也帶有「國家」「城市」的含義。歷史領域的文明一詞在中西方都有「教化」「開化」的意思,而中國和歐洲人最早都認為市民才是開化的人們,是國民。這不是巧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在舊時代時代,人類主要依靠漁獵和採集為生,生產力十分落後,缺乏物質積累。在這個時代,人類的社會群體被稱為「原始群」,聚居於山洞中,社會十分落後,和動物相去不遠。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由於發明了農耕、畜牧,經濟生產開始變得穩定,物質開始出現了少量的積累。人類的聚居方式開始從天然穴居演化為了巢居,也就是修建房屋,中國有「有巢氏」的傳說。有了定居,就開始出現了原始的村落,社會比之前進步了不少。這個時代農業生產還不穩定,採集依然佔據重要的地位,加上人口數量十分重要,生殖崇拜盛行,因此是母系氏族的繁榮時期。
農業生產穩定了之後,部落的人口就更多了,部落和部落之間的衝突也就增加了。這時候,男人的地位開始上升,開始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在父系氏族時代,氏族內部出現了私有制萌芽,階級開始分化,於是就出現了等級式的管理。在長期的發展中,村落發展成為了城鎮,社會的上層人士(統治階層)就基本生活在城市,而社會底層生活在農村。城市中的人口比村落更多,結構更加複雜,為了管理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國家機構。需要主要的是,城市是國家產生的基礎,必須先有城市,才會有國家。但並非是有城市就一定有國家,在城市出現了,國家尚未出現的時期,就是向國家的過渡時期,因此最早的國家都是城邦小國。
城市出現在考古學上具有很明確的標誌,但是國家(文明)的出現在考古學上卻很難以界定。1958年,美國克拉克洪學者提出了文明起源的考古學三條標準,分別是城市、文字、複雜禮儀建築。1977年,日本貝塚茂樹在《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的補記中把青銅器、宮殿基址、文字作為文明的三個標準。1983年,夏鼐在日本的一次「中國文明的起源」演講中,提出國家、城市、文字、青銅作為文明起源的標準,並認為文字最為重要。如今,一般以城市、文字、青銅器作為文明出現的標誌。
無論如何,城市都是文明起源的最基本標誌,其他則不一定。如青銅器,最初起源於西亞,之後向外傳播,距離起源地越近,使用青銅的年代越早,而中國的青銅出現則較晚,美洲甚至沒有。而文字呢,也是國家產生的衍生產物,有些地方發現了城市,但是沒有發現文字也是有的,如美洲的印加帝國也沒有文字。因此,文字和青銅並不適合用於考察一個地區是否出現了文明,但是沒有文字或者青銅,也說明這個文明的發展程度還十分的落後,遠遠沒有到達成熟狀態。
納爾邁調色板正反面
在理論上,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外一個階級的產物,因此考察一個民族是否進入國家可以從權力的角度出發。一個民族一旦進入了國家狀態,就必定有國家權力的力量。在農耕文明國家,最早的國家力量是王權。最初的「王」都是軍事首領,並非氏族首領,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王逐漸成為了最高的統治者。在考古上,發現了斧鉞等王權符號,說明王權萌芽了,如果發現王權有神化現象,就說明王權已經形成了。在海洋文明國家,王權往往不能戰勝長老會議的權力,因而不能以王權出現作為標誌,應該以公民大會失去權力作為標誌。
三,世界各地區進入文明時代的時間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也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兩河流域在在歐貝德文化時期(前5300—前3000)出現了西亞最早的城市——埃利都,在烏魯克文化階段(前3500—前3000)進入了城市國家階段。在埃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涅伽達Ⅰ文化時期(前4000年—前3500),並發現了王權的符號。在涅伽達Ⅱ文化時期(前3500—前3100)進入了城邦國家階段,當時古埃及出現了16個城邦諾姆,每個城邦都有一定的領土範圍,徽章和崇拜的神。這也就是說,古埃及和兩河進入文明時代差不多是在前3500年,距今5500年了。
受到了兩河文明的影響,周邊很多民族在很早就進入了文明時代。如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在前3000年出現了城邦,成為世界最早的海洋文明國家。伊朗高原西南的埃蘭古國也在前3000年建立起來。兩河北部的亞述王國在前3000年開始出現。之後,有西臺、希伯來、米底、呂底亞、波斯等國,時間較晚。
印度河流域出現城市的時間僅次於北非西亞。1921年開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摩亨佐-達羅兩座大型的古城(人口都超4萬),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其時間大概在前2500~前1700年。在這些遺址中還發現了3萬多枚印章,印章上有文字,但是已經無法識讀。後來,雅利安人南下摧毀了印度河文明。
歐洲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希臘的克裡特島,這裡大約在前2000年,考古發現的米諾斯王宮就是其證明。在小亞半島,有一座特洛伊城。根據考古發現,特洛伊城遺址最初建立在前3000年,最終到公元400年結束,共分為9個時期,其中《荷馬史詩》中被毀滅的特洛伊城只是其中的一個時期。特洛伊和克裡特文明都不是印歐人創造的,它是地中海民族建立的,他們和古埃及人、兩河流域的居民有密切的聯繫。因此,歐洲文明是一個派生文明。
米諾斯王宮壁畫
中國進入文明的時間晚於西亞、北非和南亞,不過應該要比歐洲早。根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城市有陝西的石峁、山西的神木和浙江的良渚、安徽的凌家灘等。安徽的凌家灘城市遺址距今5500年,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遺址。良渚遺址可能是凌家灘遺址的繼承發展,時間大約是前3300到前2000年。不過,這些城市還未進入了城邦國家階段,類似於古埃及的涅伽達Ⅰ文化時期(前4000年—前3500)和兩河流域的歐貝德文化時期(前5300—前3000)。
良渚古城遺址
中國發現最早的具有明顯的國家或者文明特徵的城市遺址是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的時間大概是前1800到前1500年,相當於夏商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以二里頭遺址為標誌,中國最早的城市文明出現於3800年前。許多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就是夏朝遺址,不過缺乏證據。二里頭遺址也可能是先商遺址。當然,3800年的文明時間的確偏短,需要中國的考古學家繼續努力,發現更早的文明遺址。
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美洲和黑非洲出現文明的時期遠遠晚於亞歐大陸和北非,而澳洲在大航海運動之前還處於原始社會。黑非洲最早的文明國家是衣索比亞,這裡在前12世紀建立了庫施王國,是受到古埃及影響而建立的。西非國家直到8世紀才出現了加納、馬裡和桑海等國。中非最早的文明國家是13世紀在辛巴威建立的國家。美洲最早的文明是瑪雅文明,出現在6世紀,到15世紀滅亡。隨後墨西哥一帶出現了阿茲特克文明,南美洲出現了安第斯文明(印加帝國)。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發展程度都不高,總體處於國家的早期階段,如瑪雅一直處於早期城邦階段,「印加帝國」類似於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