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以「東西文明交流互鑑」為主題的中歐學生學者文明擔當對話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方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歐方主席、歐盟委員會教育、文化、語言多樣性及青年事務委員安德魯拉·瓦西利烏出席活動。
來自28個歐盟成員國的100名在華留學、工作人員與100名中國高校青年學生學者參加了對話交流。中歐學生代表向劉延東副總理和瓦西利烏委員贈送了由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學生設計和製作的油畫。作品描繪了古希臘著名思想家蘇格拉底與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在2000年前可能相遇並對話的場景,四周描繪有中歐30個國家和組織的旗幟。
作為中歐人文交流機制第二次會議的配套活動,中歐學生學者文明擔當對話由教育部主辦,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聯合承辦,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協辦。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國務院辦公廳副秘書長江小涓、外交部副部長王超、文化部副部長丁偉、教育部副部長郝平、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周長奎、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歐盟駐華代表團代辦卡門•卡諾,瓦西利烏委員辦公室副主任喬納森•希爾,歐委會教文總司高教事務處長亞當·泰森,歐委會教文總司文化事務處長瓦爾特•贊皮爾,歐委會教文總司歐中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協調員維託•波瑞利等出席。
對話活動由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主持人楊銳、波蘭留學生翠花主持。隨著現場演奏的歐盟盟歌響起,歐盟28個國家和組織的青年代表手持各國國旗,1名歐盟成員國學生代表手持歐盟旗幟,1名中國學生手持中國國旗歡快登場,用25種語言發出了「東西文明交流互鑑」的呼聲,表達了促進中歐人文交流,加強東西互鑑的共同心願。
「在人文交流的意義上,學者有如行者:一路向西,其實可以到達東方;一路向東,最終會發現『東-西』本是一脈相承。」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楊慧林教授在發言中說,中國和歐洲最典型地代表著東西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精神傳統,中歐學人在交流中共同致力於東西文明的互鑑,不僅有助於彼此真切地理解對方、尊重差異,也會使雙方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中歐人文交流以及為之付出的一切行動,必將幫助更多的年輕學子在文明的對話、互釋、互諒中共同應對挑戰和責任,「達己達人」,通過理解他者的不同來發展自我。
來自奧地利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雷立柏在發言中指出,語言是交流的鑰匙和橋梁,只有很好地掌握對方的語言、歷史、哲學、宗教和文學知識,才能對該文化懷有深切的尊敬。「中國人離自己的傳統甚至比西方人更近。」他呼籲學習漢語並努力理解中國文化的人群應該成為東方和西方、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橋梁,各國民眾應該學習其他文化,通過語言學習儘可能彼此尊敬,搭建起更多的橋梁,創造更多的機會,「因為當彼此注視對方的眼睛時,也會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形象。」
論壇上,中歐青年學生學者就中歐文明進行對話。復旦大學學生陳娜磊、留學生Jules van der Sneppen、留學生Andrea Ghiselli、李卓,四川大學學生莊嚴,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留學生班傑明、碩士研究生李天啟等先後發言,就「儒學及其復興的價值」、「歐洲傳統的復興」、「文明的傳承和復興——歐亞大陸文明的橋梁,中歐的挑戰與機遇」、「從經濟學視角看文明的復興」、「搭建中歐之間的橋梁:從青年視角看對話和交流」、「從英國到中國:我的『世界公民』之路」、「E=MC2:關於文明的新環球之旅」等主題進行探討。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伊志宏,校長助理、學校辦公室主任鄭水泉等60名師生代表參加相關活動。
相關連結:
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二次會議召開 人民大學等四校共建布魯塞爾中國與歐洲問題研究院
第四屆世界漢學大會在人大舉行 劉延東出席開幕式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