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教書育人;生,尊師重道。師生,特別是導師和研究生,應該是一種互信、傳承、教學相長的關係。
但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師生關係扭曲蒙垢的現象。美國高校師生關係也存在灰色地帶和諸多問題,但總體而言,講求公私分明、人格平等。這種師生關係不僅約定俗成,而且受到制度保障。
當教授 不使喚學生幹私事
迄今已培養出26名教授弟子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陽教授是太陽能電池行業聞名遐邇的「學術大牛」。他告訴新華社記者,在他看來,當教授最重要的不是做科研,「是想教書,喜歡帶學生,喜歡教學生,心裡有學生」。
心裡有學生,指的是學生利益和前途;教授對學生好,是在教學和研究領域。楊陽教授說,美國師生關係比較公私分明,是一種職業關係。老師應儘量避免幹涉學生個人生活。
「學生是學生,不是勞力」,這在師生關係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美國科研領域有句話:「老師給你工作,你替他工作。」但這是指有合同規定有報酬的工作。
楊陽教授說,如果與學術研究項目無關的話,學生不應給導師打雜或者在導師的私人公司幹活,導師也不應該扣住學生的成果不予發表。「老師不能用個人意願影響學生的個人前途,這是不道德的。」
學術成果署名,對學生也要公正、公平。在科研領域,按照國際慣例,指導學生論文的教授通常把名字署在最後,名後帶個*號並留下通訊方式,也即「通訊作者」。
學生則根據各自貢獻排名,「(師生)事先會討論好」。楊陽教授說,當然,能夠這樣做,得益於美國對教授有一套相對健全成熟的科研評價體系,這是導師能夠給予學生足夠認可的重要保障。
有健康的師生關係,才能有健康的實驗室文化。楊陽教授說,他的多數學生想當教授,也有學生計劃畢業後依靠實驗室的技術開公司,他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願望幫助確定研發方向。
他的實驗室講究團隊工作,鼓勵學生接受挑戰、自我挑戰;學生們互相討論、鼓勵,而不是看見問題繞開走。作為教授,還要容許學生犯錯後多次嘗試,從中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建立這樣的實驗室文化,看著它生根發芽,就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成就。」
另一方面,楊陽教授說,搞科研是件辛苦事,不可能像上班族「朝九晚五」那麼規律。實驗一旦開始做,就可能十幾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停不下來。而且,教授需要在學術上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既鼓勵學生擁有國際視野和未來願景,也給予他們適當的壓力和挑戰目標。沒有挑戰就沒有成果,學生也應付不了今後的工作。
搞科研 師生有僱傭關係
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馬嘯說,美國科研領域的導師和研究生關係,不是純粹的教學關係或師徒關係,往往同時也存在一種僱傭關係。
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很少純自費,大都擔任助教或研究助理。助教主要幫助為本科生開設課程的導師輔導學生和批改作業等,一般由學院或學校支付工資,由學生和學校籤訂合同;研究助理主要參與導師主持的研究項目,多從事實驗室工作,工資通常使用導師的項目經費支付。
楊陽教授說,他申請的項目經費,70%至80%都用於招收和聘用博士生和博士後。「做科研,當然是要靠博士生和博士後來做,研究經費最主要的就是付給他們工資,百分之七八十是一個很自然的比例。」
據了解,在美國高校,不管哪種合同,形式和內容都比較規範,師生各自權利和義務相對明確,學生的工作性質、工作範圍和工作報酬規定清楚。很多高校對師生雙方都進行關於師生關係的培訓,有些高校還成立師生互助團體提供幫助。
當然,不同學科情況不盡相同。休斯敦大學明湖分校會計學教授杜暉說,她所在的會計系屬於商學院,教授沒有單獨的研究經費,助教由學校統一出面籤合同聘用並發放工資,工作內容主要是幫助她批閱學生作業和搜集研究數據。
由於學生從學校領取薪水,僱主是學校而非教授,因此導師會去「競爭」學生,對有潛力的學生態度特別友好。而學生不僅重視選擇導師,還擁有自己的「槓桿」——如果對導師不滿意,可以換導師。
至於學術成果署名,杜暉教授介紹說,在會計學領域,絕大多數情況下合作論文是按作者姓氏首字母順序排名,但博士論文一定是博士生單獨署名,導師即便署名也最多署在最後。
不過,學生其他論文是否加導師名字,要看具體學科,看具體導師和學生自己的考慮。有時候,文章署上導師名字,發表會容易一些,但導師也會愛惜羽毛,會考慮學生文章質量和自己付出的實際勞動量。
儘管不同學科有自己的一些「規矩」,但仍有一點是共同的:教授不會使喚學生幹私事。
「教授使喚學生收快遞,幹家務,做私活,這些是完全不對的,我想都沒有想過,也從來沒聽說有教授這麼做,」杜暉教授說。她說,美國師生雙方都把公事和私事分得很開。教授偶爾請學生幫忙沒什麼關係,但如果次數多了,學生向學校投訴的話,教授可能會被開除。
她在新澤西州一所大學讀博的時候,系裡有教授自己開設了會計師事務所,偶爾會因脫不開身,期末考試時找學生代他監考,但一定會事先說明情況、徵求同意並給付報酬,通常監考兩小時付費約五十美元。即便如此,這種事情也很少發生。
當學生 不一味唯唯諾諾
全美數千所大學,不同領域、不同院系、來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師生,情況不可能都相同。美國博士生畢業後,往往要靠導師推薦信找工作(大學和很多公司會給導師打電話核實),平時和導師交流多的學生,自然順利很多。
馬嘯介紹說,在美國,導師要幫助學生選課、指導和審看論文,組織答辯委員會、決定學生畢業時間、為學生找工作寫推薦信等,因此導師權力很大,師生關係存在一些灰色地帶,如有極少數教授可能要求學生每周在實驗室工作70至80個小時(合同通常是每周40個小時)、不同意學生假期回國、拖延學生畢業或給學生寫的推薦信不理想,對學生找工作會造成困擾。
不過,馬嘯說,就他見聞所及,美國學生受導師欺負的情況雖存在,但限於學術領域,鮮有涉及個人生活。導師可以在學術上嚴格要求,但不能過分幹預學生個人生活或過度壓榨學生價值,學生則要學會多與導師交流,懂得如何合理合法地維護自己權益。
馬嘯建議說,不論在哪裡,學生在選擇導師時都應慎重,事先儘可能多了解導師的作風。美國有一些評估教授的網站,如ratemyprofessors.com等,不妨作為參考。也可以通過諮詢目標導師手下的學生或者已經畢業的學生,尋求他們的意見。
進入深造階段後,作為學生,首先儘量完成導師交給的任務,其次需要多與老師溝通,「溝通」往往是不少中國留學生的弱項,但這一技能「必需學會」。
同時,他也建議,留學生不僅僅要學習專業知識,也要提高語言、社交與自我展示的能力,多多了解美國社會、歷史文化與運轉機制等等,這些對未來工作與生活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不僅如此,對改善師生關係,學生也應該做出自己的努力。馬嘯深有體會地說,師生間的不對等關係,有些是可以改變的。例如作為學生,不應該對導師一味的唯唯諾諾。
「你對自己平等,老師也會對你相對平等;如果你總是卑躬屈膝,也容易造成導師頤指氣使。學生要知道怎麼合理合法地維護自己權益,如遇到老師辱罵、毆打或性騷擾可以投訴甚至報警。」
防學閥 警惕「門派」學術山頭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人文學院教授劉敬輝說,美國高校約定俗成,學生畢業後要到外校工作,只有極少數能留校,不存在所謂「徒子徒孫」。更重要的是,在美國,同一領域的「同行評議」考評體系較為成熟公正,因此學術上的近親繁殖成不了氣候。
劉敬輝教授介紹說,加州州立大學為學生提供了雙導師制度,即「學術導師」(academic adviser)和「職業導師」(career mentor)。如果學生不知如何選擇深造方向,可以向「職業導師」請教。
這樣的雙導師制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多了一個調解師生關係的正規渠道,如果導師不善待學生,學生可以向「職業導師」求助,校方能夠了解情況和進行調解,而不是只聽某個導師的一面之詞。「職業導師」工資由高校專門撥款,往往跨系設置,和「學術導師」沒有直接利益衝突,地位比較超脫,通常每周都有「辦公室時間」(office hours)與預約的學生見面。
總之,高校需要對師生關係進行有效管理、約束和規範,否則就可能以不作為的方式縱容和姑息教授欺凌學生。
論師徒 人格平等是基礎
劉敬輝教授說,正常的師生關係裡,導師僱用學生做事,一定有制度和合同保障,工作時間、責任、報酬,都有法可依。
不僅如此,在美國,博士生和導師可以雙向選擇,學生如果實在不滿,能夠更換導師。雖說無論在哪裡,學生換導師都不容易,需要謹慎決斷,但畢竟有制度可循,並且換導師情況各校皆有,並不鮮見。
劉敬輝教授介紹說,很多美國高校通過學分制度保障教授對學生的指導。即以課程學分計算學生應交納學費,而教授帶學生的報酬按學分計算。所以教授一般不會帶太多學生,系主任也會對導師招收學生的數量把關。
從學生的角度,劉敬輝教授建議說,首先一定要學會選擇自己的導師。「我(讀博士時)選擇的導師不僅在學術上進行指導,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他迄今和導師保持聯絡。
其次,學生應當主動約見導師,提出問題和徵求導師意見,充分利用好美國高校教授每周為指導學生留出的「辦公室時間」。不過,學生在和老師見面前,應當先做好準備,把需要讀的文獻讀完,把老師發的資料看懂,把作業文章先行發給老師閱看。這樣,即便導師每周只給學生10分鐘或半小時,學生也能得到有效指導。
劉敬輝教授說,美國高校寬進嚴出,博士生達不到水準很難畢業。因此,博士生入校後,就應主動去旁聽高年級博士答辯會,儘快熟悉博士論文寫作。平時還要設法多參加學術活動,從研討會聽眾做起,掌握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
總之,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不能光指望制度和師德。教師固然要對學生有同理心,注意從學生角度換位思考;學生自己一要用功,二要主動求教。自己不讀書不用功的學生,導師再愛護也調教不出來。
杜暉教授總結說,在她看來,美國教授和學生存在三重關係。
第一重是人格平等關係,師生雙方都擁有獨立平等的人格,相互尊重,這是師生關係的基礎;
第二重是公事公辦關係,教師不能使喚學生打雜幹私事,幹擾學生個人生活;
第三重關係才是師徒關係,導師不僅教導學生知識和方法,而且指導學生熟悉行業情況和規矩。
「教授和學生的關係是健康的,學術圈才能是健康的。」杜暉教授說,「教師發現學生的潛質,就應不求任何回報地培養、幫助和提攜,教授就是不能有私心。」
楊陽教授說:「當你把一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鼓勵他,他會做出一些令人想像不到的成就。這是我們當老師最欣慰的地方——我們是伯樂,看到了千裡馬,把千裡馬調教了出來。」
「我當了這麼多年老師後深深感覺到,學生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本。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學生的利益放在我們的利益之前,把學生的前途放在我們的前途之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心全意地把學生教出來,」楊陽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