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教授不能讓學生幹私事

2021-01-09 環球網

師,教書育人;生,尊師重道。師生,特別是導師和研究生,應該是一種互信、傳承、教學相長的關係。

但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師生關係扭曲蒙垢的現象。美國高校師生關係也存在灰色地帶和諸多問題,但總體而言,講求公私分明、人格平等。這種師生關係不僅約定俗成,而且受到制度保障。

當教授 不使喚學生幹私事

迄今已培養出26名教授弟子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陽教授是太陽能電池行業聞名遐邇的「學術大牛」。他告訴新華社記者,在他看來,當教授最重要的不是做科研,「是想教書,喜歡帶學生,喜歡教學生,心裡有學生」。

心裡有學生,指的是學生利益和前途;教授對學生好,是在教學和研究領域。楊陽教授說,美國師生關係比較公私分明,是一種職業關係。老師應儘量避免幹涉學生個人生活。

「學生是學生,不是勞力」,這在師生關係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美國科研領域有句話:「老師給你工作,你替他工作。」但這是指有合同規定有報酬的工作。

楊陽教授說,如果與學術研究項目無關的話,學生不應給導師打雜或者在導師的私人公司幹活,導師也不應該扣住學生的成果不予發表。「老師不能用個人意願影響學生的個人前途,這是不道德的。」

學術成果署名,對學生也要公正、公平。在科研領域,按照國際慣例,指導學生論文的教授通常把名字署在最後,名後帶個*號並留下通訊方式,也即「通訊作者」。

學生則根據各自貢獻排名,「(師生)事先會討論好」。楊陽教授說,當然,能夠這樣做,得益於美國對教授有一套相對健全成熟的科研評價體系,這是導師能夠給予學生足夠認可的重要保障。

有健康的師生關係,才能有健康的實驗室文化。楊陽教授說,他的多數學生想當教授,也有學生計劃畢業後依靠實驗室的技術開公司,他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願望幫助確定研發方向。

他的實驗室講究團隊工作,鼓勵學生接受挑戰、自我挑戰;學生們互相討論、鼓勵,而不是看見問題繞開走。作為教授,還要容許學生犯錯後多次嘗試,從中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建立這樣的實驗室文化,看著它生根發芽,就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成就。」

另一方面,楊陽教授說,搞科研是件辛苦事,不可能像上班族「朝九晚五」那麼規律。實驗一旦開始做,就可能十幾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停不下來。而且,教授需要在學術上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既鼓勵學生擁有國際視野和未來願景,也給予他們適當的壓力和挑戰目標。沒有挑戰就沒有成果,學生也應付不了今後的工作。

搞科研 師生有僱傭關係

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馬嘯說,美國科研領域的導師和研究生關係,不是純粹的教學關係或師徒關係,往往同時也存在一種僱傭關係。

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很少純自費,大都擔任助教或研究助理。助教主要幫助為本科生開設課程的導師輔導學生和批改作業等,一般由學院或學校支付工資,由學生和學校籤訂合同;研究助理主要參與導師主持的研究項目,多從事實驗室工作,工資通常使用導師的項目經費支付。

楊陽教授說,他申請的項目經費,70%至80%都用於招收和聘用博士生和博士後。「做科研,當然是要靠博士生和博士後來做,研究經費最主要的就是付給他們工資,百分之七八十是一個很自然的比例。」

據了解,在美國高校,不管哪種合同,形式和內容都比較規範,師生各自權利和義務相對明確,學生的工作性質、工作範圍和工作報酬規定清楚。很多高校對師生雙方都進行關於師生關係的培訓,有些高校還成立師生互助團體提供幫助。

當然,不同學科情況不盡相同。休斯敦大學明湖分校會計學教授杜暉說,她所在的會計系屬於商學院,教授沒有單獨的研究經費,助教由學校統一出面籤合同聘用並發放工資,工作內容主要是幫助她批閱學生作業和搜集研究數據。

由於學生從學校領取薪水,僱主是學校而非教授,因此導師會去「競爭」學生,對有潛力的學生態度特別友好。而學生不僅重視選擇導師,還擁有自己的「槓桿」——如果對導師不滿意,可以換導師。

至於學術成果署名,杜暉教授介紹說,在會計學領域,絕大多數情況下合作論文是按作者姓氏首字母順序排名,但博士論文一定是博士生單獨署名,導師即便署名也最多署在最後。

不過,學生其他論文是否加導師名字,要看具體學科,看具體導師和學生自己的考慮。有時候,文章署上導師名字,發表會容易一些,但導師也會愛惜羽毛,會考慮學生文章質量和自己付出的實際勞動量。

儘管不同學科有自己的一些「規矩」,但仍有一點是共同的:教授不會使喚學生幹私事。

「教授使喚學生收快遞,幹家務,做私活,這些是完全不對的,我想都沒有想過,也從來沒聽說有教授這麼做,」杜暉教授說。她說,美國師生雙方都把公事和私事分得很開。教授偶爾請學生幫忙沒什麼關係,但如果次數多了,學生向學校投訴的話,教授可能會被開除。

她在新澤西州一所大學讀博的時候,系裡有教授自己開設了會計師事務所,偶爾會因脫不開身,期末考試時找學生代他監考,但一定會事先說明情況、徵求同意並給付報酬,通常監考兩小時付費約五十美元。即便如此,這種事情也很少發生。

當學生 不一味唯唯諾諾

全美數千所大學,不同領域、不同院系、來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師生,情況不可能都相同。美國博士生畢業後,往往要靠導師推薦信找工作(大學和很多公司會給導師打電話核實),平時和導師交流多的學生,自然順利很多。

馬嘯介紹說,在美國,導師要幫助學生選課、指導和審看論文,組織答辯委員會、決定學生畢業時間、為學生找工作寫推薦信等,因此導師權力很大,師生關係存在一些灰色地帶,如有極少數教授可能要求學生每周在實驗室工作70至80個小時(合同通常是每周40個小時)、不同意學生假期回國、拖延學生畢業或給學生寫的推薦信不理想,對學生找工作會造成困擾。

不過,馬嘯說,就他見聞所及,美國學生受導師欺負的情況雖存在,但限於學術領域,鮮有涉及個人生活。導師可以在學術上嚴格要求,但不能過分幹預學生個人生活或過度壓榨學生價值,學生則要學會多與導師交流,懂得如何合理合法地維護自己權益。

馬嘯建議說,不論在哪裡,學生在選擇導師時都應慎重,事先儘可能多了解導師的作風。美國有一些評估教授的網站,如ratemyprofessors.com等,不妨作為參考。也可以通過諮詢目標導師手下的學生或者已經畢業的學生,尋求他們的意見。

進入深造階段後,作為學生,首先儘量完成導師交給的任務,其次需要多與老師溝通,「溝通」往往是不少中國留學生的弱項,但這一技能「必需學會」。

同時,他也建議,留學生不僅僅要學習專業知識,也要提高語言、社交與自我展示的能力,多多了解美國社會、歷史文化與運轉機制等等,這些對未來工作與生活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不僅如此,對改善師生關係,學生也應該做出自己的努力。馬嘯深有體會地說,師生間的不對等關係,有些是可以改變的。例如作為學生,不應該對導師一味的唯唯諾諾。

「你對自己平等,老師也會對你相對平等;如果你總是卑躬屈膝,也容易造成導師頤指氣使。學生要知道怎麼合理合法地維護自己權益,如遇到老師辱罵、毆打或性騷擾可以投訴甚至報警。」

防學閥 警惕「門派」學術山頭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人文學院教授劉敬輝說,美國高校約定俗成,學生畢業後要到外校工作,只有極少數能留校,不存在所謂「徒子徒孫」。更重要的是,在美國,同一領域的「同行評議」考評體系較為成熟公正,因此學術上的近親繁殖成不了氣候。

劉敬輝教授介紹說,加州州立大學為學生提供了雙導師制度,即「學術導師」(academic adviser)和「職業導師」(career mentor)。如果學生不知如何選擇深造方向,可以向「職業導師」請教。

這樣的雙導師制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多了一個調解師生關係的正規渠道,如果導師不善待學生,學生可以向「職業導師」求助,校方能夠了解情況和進行調解,而不是只聽某個導師的一面之詞。「職業導師」工資由高校專門撥款,往往跨系設置,和「學術導師」沒有直接利益衝突,地位比較超脫,通常每周都有「辦公室時間」(office hours)與預約的學生見面。

總之,高校需要對師生關係進行有效管理、約束和規範,否則就可能以不作為的方式縱容和姑息教授欺凌學生。

論師徒 人格平等是基礎

劉敬輝教授說,正常的師生關係裡,導師僱用學生做事,一定有制度和合同保障,工作時間、責任、報酬,都有法可依。

不僅如此,在美國,博士生和導師可以雙向選擇,學生如果實在不滿,能夠更換導師。雖說無論在哪裡,學生換導師都不容易,需要謹慎決斷,但畢竟有制度可循,並且換導師情況各校皆有,並不鮮見。

劉敬輝教授介紹說,很多美國高校通過學分制度保障教授對學生的指導。即以課程學分計算學生應交納學費,而教授帶學生的報酬按學分計算。所以教授一般不會帶太多學生,系主任也會對導師招收學生的數量把關。

從學生的角度,劉敬輝教授建議說,首先一定要學會選擇自己的導師。「我(讀博士時)選擇的導師不僅在學術上進行指導,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出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他迄今和導師保持聯絡。

其次,學生應當主動約見導師,提出問題和徵求導師意見,充分利用好美國高校教授每周為指導學生留出的「辦公室時間」。不過,學生在和老師見面前,應當先做好準備,把需要讀的文獻讀完,把老師發的資料看懂,把作業文章先行發給老師閱看。這樣,即便導師每周只給學生10分鐘或半小時,學生也能得到有效指導。

劉敬輝教授說,美國高校寬進嚴出,博士生達不到水準很難畢業。因此,博士生入校後,就應主動去旁聽高年級博士答辯會,儘快熟悉博士論文寫作。平時還要設法多參加學術活動,從研討會聽眾做起,掌握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

總之,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不能光指望制度和師德。教師固然要對學生有同理心,注意從學生角度換位思考;學生自己一要用功,二要主動求教。自己不讀書不用功的學生,導師再愛護也調教不出來。

杜暉教授總結說,在她看來,美國教授和學生存在三重關係。

第一重是人格平等關係,師生雙方都擁有獨立平等的人格,相互尊重,這是師生關係的基礎;

第二重是公事公辦關係,教師不能使喚學生打雜幹私事,幹擾學生個人生活;

第三重關係才是師徒關係,導師不僅教導學生知識和方法,而且指導學生熟悉行業情況和規矩。

「教授和學生的關係是健康的,學術圈才能是健康的。」杜暉教授說,「教師發現學生的潛質,就應不求任何回報地培養、幫助和提攜,教授就是不能有私心。」

楊陽教授說:「當你把一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鼓勵他,他會做出一些令人想像不到的成就。這是我們當老師最欣慰的地方——我們是伯樂,看到了千裡馬,把千裡馬調教了出來。」

「我當了這麼多年老師後深深感覺到,學生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本。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學生的利益放在我們的利益之前,把學生的前途放在我們的前途之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心全意地把學生教出來,」楊陽教授說。

相關焦點

  • 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怎麼樣:教授不能讓學生幹私事
    原標題:聚焦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教授不能讓學生幹私事師,教書育人;生,尊師重道。師生,特別是導師和研究生,應該是一種互信、傳承、教學相長的關係。但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師生關係扭曲蒙垢的現象。
  • 西安交大博士溺亡:導師和學生的關係為何如此扭曲
    即使這樣,還是不能確定楊博士自殺的直接原因。死者並沒有留下遺書,我們並不能斷定,壓倒他的最後一棵稻草是什麼。雖然不能指控導師的壓迫導致了學生自殺。但在這段師生關係中,有太多事情突破了老師的職權範圍和學生的應盡之責。
  • 西湖大學楊陽教授:當教授最重要的是想教書,喜歡帶學生,喜歡教學生...
    楊陽教授告訴記者:「我帶學生,很願意花時間找每個人的特點。第一,找出學生的長處;第二,找出學生的夢想。我經常鼓勵學生去做一些事情,設定一個目標,大家一起往前衝。」楊陽教授說,每次新來的博士生,他先聽取學生10至20分鐘的個人陳述,然後「慢慢深入」了解學生想法。他常問學生:你將來想幹什麼?如果學生答「想開公司」,沒問題。
  • 不摧毀學術性奴制,師生戀愛自由只是學生賣身的自由
    對於師生戀的當事人,33.4%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有勇氣,34.3%的受訪大學生評價負面,32.3%的受訪大學生覺得無所謂。在高校中,「師生戀」已經逐漸見怪不怪了。「每個學院總有那麼一兩個男老師與女學生結婚」幾乎成了高校院系的普遍現象。相比於中學師生戀是發生在成年與未成年之間,發生在成年人之間的大學師生戀在社會中有著更大的接受度。
  • 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轉換
    科技口是「衝衝衝」,不斷出臺鼓勵性刺激措施;而國資口是「守守守」,嚴防國有資產流失;紀檢口是「抓抓抓」,違紀、違法的當然要糾正;一些大學校長是「等等等」,由於成果轉化涉及利益關係複雜,大學領導擔心衝得太快容易犯錯誤;而一些大學教授則是「躲躲躲」,希望遠離監管。在目前情況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要實現政府意圖還需時日。
  • 聚焦發力五個思政推進湖北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創新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湖北省教育廳從強化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塑造、加強教師黨建和師德師風建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育人功能、強化思政學科建設、淨化政治生態和校園文化環境等方面,聚焦發力「學生思政、教師思政、課程思政、學科思政、環境思政」,推進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創新。 【實施過程】聚焦發力「學生思政」。
  • 黃大年先進事跡感動武漢高校師生
    聽完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會後,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袁佔軍說。    10日下午,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武漢大學舉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大學等湖北地區高校師生代表,武漢大學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學者、萬人計劃學者、海外引進人才及教師學生代表等近千人聽了報告。
  • 央視聚焦!北京超牛高校: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更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社會主義各行各業的「萬馬齊奔」,離不開地質工作的駿馬領先飛騰。周恩來總理說得尤其明確,在把鋼鐵工業稱之為「元帥升帳」、把鐵路運輸稱之為「先行官」的時候,周恩來總理說,比鐵路還要先行的是地質工作。
  •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看西部高校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是教世界近代史的,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我很注重個性化、有針對性地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灌輸,我覺得這也是實事求是精神的一種體現。」 …… 在延安大學圖書館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委員們與延安大學師生們展開交流,從他們熱切的話語中,能感受到紅色精神激發的活力與激情。
  • 劉延東出席中歐學生學者對話活動 人民大學等高校師生倡議東西互鑑
    來自28個歐盟成員國的100名在華留學、工作人員與100名中國高校青年學生學者參加了對話交流。中歐學生代表向劉延東副總理和瓦西利烏委員贈送了由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學生設計和製作的油畫。隨著現場演奏的歐盟盟歌響起,歐盟28個國家和組織的青年代表手持各國國旗,1名歐盟成員國學生代表手持歐盟旗幟,1名中國學生手持中國國旗歡快登場,用25種語言發出了「東西文明交流互鑑」的呼聲,表達了促進中歐人文交流,加強東西互鑑的共同心願。
  • 北京大部分高校不統一訂教材 學生帶電腦上課(圖)
    原因分析脫離實踐學生老師不待見對於教材離大學課堂「漸行漸遠」的情況,許多學生以及教授都說出了不同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王介(化名)告訴記者,教科書太舊,出現理論和現實脫節的情況,是老師、學生都不喜歡的主要原因。
  • 23年管理服務2932名學生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獲評「最美高校輔導員」
    日前,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發布2020年 「最美高校輔導員」先進事跡,他們展現了當代高校輔導員立足本崗敬業奉獻、矢志拼搏不斷奮鬥的良好風貌,來自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的簡敏教授獲「最美高校輔導員」稱號,為全國10名獲此殊榮的高校輔導員之一。為什麼她能成為「最美高校輔導員」?
  • 《愛的帕斯卡》廣州座談會 師生動人情誼引共鳴
    2月13日晚,電影《愛的帕斯卡》廣州座談會暨高校聯誼論壇活動在廣州舉行,西北大學等廣東校友會負責人、電影出品方代表、編劇、演員以及省內院線經理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動。《愛的帕斯卡》是以我國著名物理學教授侯伯宇(影片化名戴景林)的真人事跡改編而成,影片聚焦於他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講述了發生在他們師生、父子、夫妻之間的感人故事。尤其戴景林教授與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幾位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師生之間的動人情誼,以及他們共同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使命的共同堅守,讓觀影者為之動容。
  • 華南理工王教授「性侵女學生」?你的智商有被按在地上摩擦嗎?
    聲明中王雨磊否認性侵,指出該女生與自己年齡相仿,並非師生關係。他與前妻處於分居但未離婚狀態,然後工作場合認識這位女生,交往一個月後分手,絕無性侵一事。該女生曾向派出所誣告他性侵,也曾向派出所控告他前妻,還向學校舉報他性侵。
  •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線、面、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關係民族復興大業的戰略工程、根基工程、民心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在新時代聚焦國家戰略布局、貫徹「四為服務」方針的重要使命和時代擔當。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貫徹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構建「點、線、面、體」多維度、全覆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一體化工作機制,打牢廣大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聚焦核心點。立德樹人既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亦是開展所有教育教學實踐的出發點、核心點和落腳點。
  • 中國藥科大學師生植下100餘棵樹追思老教授
    藥大師生植下100餘棵樹追思老教授 中國藥科大學師生義務植樹,為母校大地添上新綠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副院長、著名天然藥物化學家趙守訓先生的弟子譚寧華教授表示,本次植樹節活動種植的桂樹和海桐也是賦予了特殊的涵義。趙老先生在今年除夕之夜離我們而去,然而他那高尚的師德師風已成為我們中藥學界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繼承和弘揚。
  • 「三好教授」林為幹:我國電磁場與微波科技的一面旗幟
    林為幹充滿敬意地回憶說,「錢偉長是很用功的了,可是錢偉長說,後來他發現清華有個人比他還用功,那就是華羅庚。」這種勤奮的精神對林為幹的影響很大。林為幹在清華學的是電機工程專業。當時清華電機工程系聘請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著名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維納為客座教授。
  • 象牙塔之巔丨美國理工科博士:輪轉和PI制度下的師生關係
    三所學校均為著名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彼此之間僅隔數百米,經常共享科研資源,我所在的博士項目僅為三校諸多合作關係的一小部分。我赴美的時間比大部分博士新生早了一兩個月,為此甚至沒來得及沒參加北大的畢業典禮,這是我本科的一個遺憾。之所以提早離校,是因為我的博士項目要求學生六月底開始第一個輪轉——美國大學的畢業季一般在五月,但中國高校多在七月初。
  •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摘要:高校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諸多矛盾和困境,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接受行之有效的教育。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既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主觀需要。
  • ...攝影師聚焦新中國70年》精選圖片 高校巡展第十四站在中國科學...
    中國日報網11月26日電(記者 陸中秋)11月26日,由中國日報社、中國畫報出版社主辦的《百名攝影師聚焦新中國70年》精選圖片高校巡展第十四站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開幕。為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中國日報社發起了「百名攝影師聚焦新中國70年」活動,精心編輯出版《百名攝影師聚焦新中國70年》畫冊,共收錄283位攝影師的374幅作品,生動展現新中國70年來的發展成就和群眾生產生活的變遷。《百名攝影師聚焦新中國70年》精選圖片高校巡展 第十四站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