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兒的筆記本電腦,高校課堂上,已經很少能見到課本的身影 攝/記者 王璐
大部分高校不統一訂教材
學生帶電腦上課
專家稱符合高等教育規律
大學課堂講義PPT搶課本風頭
百人階梯大教室,三尺講臺上,戴眼鏡的老教授手捧教科書,一邊講一邊手持粉筆在黑板上揮舞;講臺下,密密麻麻坐滿學生,一邊聽講,一邊在自己的教科書上做筆記……
這是大學給我們的最初印象之一,然而開學近一個月,記者發現,這種現象正消失在大學課堂中。教師的講義、PPT、學生的聽課筆記,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教科書,離大學「漸行漸遠」。
校園探訪
無統一教材帶電腦上課
昨天晚上7點20分,在清華大學的第六教學樓,一門全校公選課在這裡進行,300餘名學生坐在教室裡,認真地聽著課。
從前門看過去,一臺臺筆記本電腦在桌上「林立」,學生們一邊看著電腦,一邊聽著老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
電腦裡是事先從網上下載的老師上課要用的PPT內容,他們跟著老師的進度,翻動著PPT的頁面,偶爾也會在電腦的文檔上打字,標註一些重要的內容。他們的手邊放著一些複印的講義,都是老師精心整理出來的提綱,而桌子上唯一缺少的便是教材。
「學校不統一發課本,學生自己購買。」這是清華大學發給新生的指南讀本裡的一句話。
其實,不用教材已經在很多老生那裡見怪不怪了。張華,2005年考入本市一所「211工程」重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
張華告訴記者,他從大二直到畢業再也沒有買過一本教材課本,「都是直接複印筆記和PPT」。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已經陸續停止統一訂購教材,改為學生自主選購。老師上課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講義、PPT,而非固定的課本。
數據分析
記者以北京大學為例,對該校所有本科生階段專業教材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詳見下表)。
北京大學不使用教材的院系
院系 專業數數學科學學院 5
物理學院 3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4
城市與環境工程學院 4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5
心理學系 2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4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
中文系 4
歷史系 2
院系 專業數考古文博學院 4
哲學系 2
藝術學系 4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1
國際關係學院 3
法學院 1
社會學系 4
政府管理學院 3
新聞與傳播學院 4
北京大學使用教材的院系
院系 用教材 名稱專業數 生命科學學院 2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工學院 1 力學與空天技術經濟學院 5 財政、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保險、經濟學光華管理學院 3 會計、金融、市場營銷信息管理系 2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書館馬克思主義 1 馬克思主義
學院
教育學院 1 教育學
元培學院 1 不分專業
外國語學院 12 阿拉伯語,朝韓語,德語,東南亞系,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系,日語,西亞系,亞非系,法語,南亞系,英語系
●分析
9個:使用課本
19個:使用PPT和講義
通過對北京大學28個院系及教學單位的調查,記者發現,北京大學本科生階段,目前課堂上仍以使用課本學習為主的院系僅只佔到了三分之一。其餘院系,老師給學生上課多使用PPT和講義。
●延伸
不僅是北大,記者對清華、人大、北師大等十餘所高校使用教材的情況也進行了調查,調查覆蓋這些高校的每個院系近百個本科專業。調查發現,在高校的課堂中,使用教材的比例低於使用講義和PPT的比例。此外,還呈現出兩大特點。
1.普通校使用教材率高於重點校
在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院校中,老師在授課時使用教材的比例要高於北大、清華等高校。但是,也有平均近一半院系的老師,上課時開始習慣使用自己準備的講義或者PPT。
2.理科課程使用教材的比例相對高
用PPT和講義代替教材的現象,尤其是出現在一些文史、社會學專業中。相對而言,理科類課程,使用教材的比例仍然相對更高些,這是因為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程的變化相對較小,老師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授課習慣。
原因分析
脫離實踐學生老師不待見
對於教材離大學課堂「漸行漸遠」的情況,許多學生以及教授都說出了不同的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王介(化名)告訴記者,教科書太舊,出現理論和現實脫節的情況,是老師、學生都不喜歡的主要原因。
王介以《新聞攝影》課為例,「教材裡還用大量篇幅介紹膠片攝影的顯影、衝洗技術,但我們上課用的卻是數位相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蔡雯教授也表示,目前國內一些正在使用的教材內容已經落後於實際的變化發展要求。
比如報紙行業的「報網互動」、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對於傳統媒體的影響等,在許多教科書裡還是空白。
沒有個性缺乏個人學術魅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鳴教授指出,目前國內教材缺乏「個性」也是教材越來越不被一些師生接受的原因。張鳴說,目前國內的高校教材編纂,通常是一個寫作班子編出一本教材,提供一個公認的觀點,但是沒有教師個人的觀點,面對所有不同層次、不同學校的學生,根本無法發揮編書者的個人學術魅力。
「以一本《中國文學史》為例,師範類學校和理工類學校中文系,要求掌握的內容應該是不一樣的,不應該只能選一本書來上課。」張鳴說。
此外,在一些教學水平較好的重點高校,老師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常會綜合多本教材,以及自己的研究體會和成果,融會貫通,編成講義給學生講授知識。
途徑擴寬 學生獲取知識不單一
一些學生對記者反映,隨著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大拓寬,一些諸如法律條文、社會學名詞等知識,可以從網際網路獲取。教材已經不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而針對這一現象,北師大教育管理學院的博士後姚雲表示,教材的使用就是讓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大學生應該改變中小學的學習方式,主動適應大學獨特的教學特點,多方面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教材。
各方觀點
●高校教育要多樣化
中央教科所的儲朝暉表示,高校不指定教材的現象是正常的,也是正確的。
他表示,高校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教授知識的場所,而是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的領地,所以,學生需要閱讀多種參考書目,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下,以某一個問題為導向,廣泛閱讀,分析、比較,然後得出結論。這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規律。
●教材對普通高校還有意義
對於普通高等院校也逐漸拋棄使用教材的現象,也有專家表示了擔憂。「教材畢竟是起示範作用的,它提供了一個雖不一定優秀,但卻中規中矩的模本,對於基礎教學學術能力相對弱一些的普通高校,模本更重要。」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表示。
他山之石
在美國的一些大學,是否使用教材的情況與專業、老師有關。
波特蘭州立大學:數學、電子線路等一些基礎課程,老師一般會嚴格按照教材講,但有些研究生的課程比較靈活,教師一般不會指定教材。
美國得州達拉斯大學:老師推薦教材,但通常很貴,學生會選擇複印或去舊書店買。
本版文/記者 張航 蘭藝雲 朱治華 王璐 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