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部分高校不統一訂教材 學生帶電腦上課(圖)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一水兒的筆記本電腦,高校課堂上,已經很少能見到課本的身影 攝/記者 王璐

大部分高校不統一訂教材

學生帶電腦上課

專家稱符合高等教育規律

大學課堂講義PPT搶課本風頭

百人階梯大教室,三尺講臺上,戴眼鏡的老教授手捧教科書,一邊講一邊手持粉筆在黑板上揮舞;講臺下,密密麻麻坐滿學生,一邊聽講,一邊在自己的教科書上做筆記……

這是大學給我們的最初印象之一,然而開學近一個月,記者發現,這種現象正消失在大學課堂中。教師的講義、PPT、學生的聽課筆記,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教科書,離大學「漸行漸遠」。

校園探訪

無統一教材帶電腦上課

昨天晚上7點20分,在清華大學的第六教學樓,一門全校公選課在這裡進行,300餘名學生坐在教室裡,認真地聽著課。

從前門看過去,一臺臺筆記本電腦在桌上「林立」,學生們一邊看著電腦,一邊聽著老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

電腦裡是事先從網上下載的老師上課要用的PPT內容,他們跟著老師的進度,翻動著PPT的頁面,偶爾也會在電腦的文檔上打字,標註一些重要的內容。他們的手邊放著一些複印的講義,都是老師精心整理出來的提綱,而桌子上唯一缺少的便是教材。

「學校不統一發課本,學生自己購買。」這是清華大學發給新生的指南讀本裡的一句話。

其實,不用教材已經在很多老生那裡見怪不怪了。張華,2005年考入本市一所「211工程」重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

張華告訴記者,他從大二直到畢業再也沒有買過一本教材課本,「都是直接複印筆記和PPT」。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已經陸續停止統一訂購教材,改為學生自主選購。老師上課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講義、PPT,而非固定的課本。

數據分析

記者以北京大學為例,對該校所有本科生階段專業教材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詳見下表)。

北京大學不使用教材的院系

院系 專業數數學科學學院 5

物理學院 3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4

城市與環境工程學院 4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5

心理學系 2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4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

中文系 4

歷史系 2

院系 專業數考古文博學院 4

哲學系 2

藝術學系 4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1

國際關係學院 3

法學院 1

社會學系 4

政府管理學院 3

新聞與傳播學院 4

北京大學使用教材的院系

院系 用教材 名稱專業數 生命科學學院 2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工學院 1 力學與空天技術經濟學院 5 財政、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保險、經濟學光華管理學院 3 會計、金融、市場營銷信息管理系 2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書館馬克思主義 1 馬克思主義

學院

教育學院 1 教育學

元培學院 1 不分專業

外國語學院 12 阿拉伯語,朝韓語,德語,東南亞系,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系,日語,西亞系,亞非系,法語,南亞系,英語系

●分析

9個:使用課本

19個:使用PPT和講義

通過對北京大學28個院系及教學單位的調查,記者發現,北京大學本科生階段,目前課堂上仍以使用課本學習為主的院系僅只佔到了三分之一。其餘院系,老師給學生上課多使用PPT和講義。

●延伸

不僅是北大,記者對清華、人大、北師大等十餘所高校使用教材的情況也進行了調查,調查覆蓋這些高校的每個院系近百個本科專業。調查發現,在高校的課堂中,使用教材的比例低於使用講義和PPT的比例。此外,還呈現出兩大特點。

1.普通校使用教材率高於重點校

在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院校中,老師在授課時使用教材的比例要高於北大、清華等高校。但是,也有平均近一半院系的老師,上課時開始習慣使用自己準備的講義或者PPT。

2.理科課程使用教材的比例相對高

用PPT和講義代替教材的現象,尤其是出現在一些文史、社會學專業中。相對而言,理科類課程,使用教材的比例仍然相對更高些,這是因為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程的變化相對較小,老師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授課習慣。

原因分析

脫離實踐學生老師不待見

對於教材離大學課堂「漸行漸遠」的情況,許多學生以及教授都說出了不同的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王介(化名)告訴記者,教科書太舊,出現理論和現實脫節的情況,是老師、學生都不喜歡的主要原因。

王介以《新聞攝影》課為例,「教材裡還用大量篇幅介紹膠片攝影的顯影、衝洗技術,但我們上課用的卻是數位相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蔡雯教授也表示,目前國內一些正在使用的教材內容已經落後於實際的變化發展要求。

比如報紙行業的「報網互動」、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對於傳統媒體的影響等,在許多教科書裡還是空白。

沒有個性缺乏個人學術魅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鳴教授指出,目前國內教材缺乏「個性」也是教材越來越不被一些師生接受的原因。張鳴說,目前國內的高校教材編纂,通常是一個寫作班子編出一本教材,提供一個公認的觀點,但是沒有教師個人的觀點,面對所有不同層次、不同學校的學生,根本無法發揮編書者的個人學術魅力。

「以一本《中國文學史》為例,師範類學校和理工類學校中文系,要求掌握的內容應該是不一樣的,不應該只能選一本書來上課。」張鳴說。

此外,在一些教學水平較好的重點高校,老師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常會綜合多本教材,以及自己的研究體會和成果,融會貫通,編成講義給學生講授知識。

途徑擴寬 學生獲取知識不單一

一些學生對記者反映,隨著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大拓寬,一些諸如法律條文、社會學名詞等知識,可以從網際網路獲取。教材已經不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而針對這一現象,北師大教育管理學院的博士後姚雲表示,教材的使用就是讓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大學生應該改變中小學的學習方式,主動適應大學獨特的教學特點,多方面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教材。

各方觀點

●高校教育要多樣化

中央教科所的儲朝暉表示,高校不指定教材的現象是正常的,也是正確的。

他表示,高校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教授知識的場所,而是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的領地,所以,學生需要閱讀多種參考書目,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下,以某一個問題為導向,廣泛閱讀,分析、比較,然後得出結論。這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規律。

●教材對普通高校還有意義

對於普通高等院校也逐漸拋棄使用教材的現象,也有專家表示了擔憂。「教材畢竟是起示範作用的,它提供了一個雖不一定優秀,但卻中規中矩的模本,對於基礎教學學術能力相對弱一些的普通高校,模本更重要。」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表示。

他山之石

在美國的一些大學,是否使用教材的情況與專業、老師有關。

波特蘭州立大學:數學、電子線路等一些基礎課程,老師一般會嚴格按照教材講,但有些研究生的課程比較靈活,教師一般不會指定教材。

美國得州達拉斯大學:老師推薦教材,但通常很貴,學生會選擇複印或去舊書店買。

本版文/記者 張航 蘭藝雲 朱治華 王璐 徐天

相關焦點

  • 大學英語老師將新聞熱點編成教材 上課曾帶螃蟹
    新京報記者 申志民攝  新京報訊(記者申志民)拿著活生生的大閘蟹走進課堂;將「範冰冰」「劉翔」「李雙江之子」等新聞熱點寫成「教材」……北京林業大學英語教師施兵「特立獨行」,一年多來,針對社會新聞熱點自編「教材」,並運用到教學上。他的課堂創新受到學生熱捧。
  • 小學語文教材全國都統一了,為啥數學不能統一?好多都應該統一!
    去年,全國的中小學語文教材都用的是部編教材,也就是說,全國的孩子語文書都一樣了。但數學教材為啥不統一呢?現在的小學數學版本有: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還有冀教版、青島版、西師大版、滬教版、北京版等,有的版本還分為六三,五四兩種版本。數學版本現在很多,一個市的孩子用的可能都不一樣。
  • 高校思政課教學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北京理工大學結合學生新思維開創了VR重走革命路、電腦思政遊戲、我來當思政老師、思政教育演講、師生談心小組、圖為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準備在馬克思主義學院體驗VR重走長徵路。 新華社記者 李欣/攝  「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要求教學中注意把價值觀引導寓於知識傳授之中。價值性講的是人們的利益關係是否有積極意義,知識性講的是知識事實是否科學。我們黨一貫強調價值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把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相統一。
  • 新學期高校課堂西方教材未見收緊 仍是必修課本
    隨後,該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一些關注教育的人士甚至推測,今年開學,一些高校使用的直譯原版教材可能會受到影響。為此,北青報記者調查北京多所高校發現,原版教材在大學書店仍然銷售,一些高校出版社也表示未接到收緊外國原版教材或者某個教材不能出版的通知,而新學期開學後,各種「洋」教材也還是學生們的必修課本。
  • 鄉村教師談農村電腦教學:硬體跟上 教材仍落後
    「比如,他們會問什麼是『我的(Word)』,為什麼我這個機子聽不了歌,怎麼下載電影,甚至有人會問『什麼是百度』。」趙偉說。  「現在的90後、00後學生厲害得很。像七年級課程內容提到的很多計算機操作,比如窗口操作、文件夾操作、資源管理器操作等,我根本不用怎麼講,學生們都已經會用了。這些內容在10年前是高中課本才會講到的。」
  • 英語聽力磁帶竟然還在 教育局:不強制買
    近些年,每逢新學期開學之際,英語教材配磁帶都會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儘管很多人呼籲要「與時俱進」,英語聽力磁帶依然在學生和家長的不歡迎聲音中服役。A「英語磁帶?早在學校裡踩爆了」這學期開學後,就讀小學四年級的翔翔又領回兩盒磁帶。他的母親告訴記者,磁帶是學校統一購買的,開學領書時一起領回來的。
  • 北京:新歷史教材中外混編 世界大戰退出必修課
    教師建議學生選修「世界大戰」不少專家表示,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中一個非常有分量的內容,新教材未把其列入必修課本,必然影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關注,使得學生對這段歷史了解不足。一些一線教師也表示,在必修教材中刪除世界大戰的內容不僅會造成學生這方面的知識欠缺,而且也為學生理解戰後歷史造成很大困難。一些專家甚至表示,如果文科生缺少對世界大戰的歷史了解,很難符合高校要求。
  • 教材頻被糾錯:語文、數學、英語均未能倖免(圖)
    這些出錯教材包括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的教材,施兵甚至也指出了自己所在的北京林業大學英語教材中存在的多處錯誤:「辜正坤是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國內頂級英語專家,由他審訂的《中國文化通覽》各類錯誤竟多達26個。像我們學校,北京林業大學教材錯誤也是非常多的,出了一套承接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項目一套三本,各類錯誤100多個,非常多。」
  • 廣西多所高校寒假時間公布,學生將分批錯峰離校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認真做好寒假前後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校毫不放鬆抓好今冬明春疫情防控,統籌做好高校寒假假期和明年春季學期開學工作。目前,廣西有多所高校公布了寒假放假時間。 不少高校明確,學生分批錯峰離校;學校正式確定和通知開學時間前,學生不得提前返校。
  • 「教材浪費」引熱議 部分學校需要提前購買教材 兩套教材家長覺得...
    現階段義務教育的音樂、美術、體育等免費教材已實現了循環使用,但從數量上看,尚不及教材總量的零頭。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大部分教材、高中以及高等教育階段的教材循環仍依賴市場交易,因產業鏈梗阻、供需成本高等問題,尚未實現有效循環。
  •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首先,教材可讀性不強。教材偏重理論性,可讀性差,不符合學生平時的閱讀習慣,多數學生表示只會在考試前按照考試要點進行選擇性背誦。其次,教材重複性過大。高校思政課教材與中學政治教材在內容上重複嚴重;高校社科專業的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容上重複更多,學生對教材內容難以形成重視。最後,教材針對性較弱。教材沒有針對學生的思想困惑進行因材施教,易引發牴觸情緒。第二,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
  • 晚上11點要不要統一熄燈?武漢一高校讓學生自己來決定
    對高校來說,這是個永恆的話題。學校一般認為,強制熄燈,能保證學生睡眠,提高第二天早上的到課率,甚至減少寢室成員間「早睡」「晚睡」的矛盾;可學生們往往激烈反對:我還有作業沒寫、我還沒來得及洗澡……我還要看韓劇呢!楚天都市報記者張屏 通訊員梅小輝眾口難調,如何調和?
  • 為什麼有人寧願去科研院所讀研,也不去高校讀研?答案很現實
    讀研成為了當今大學生畢業後的潮流選擇,除了有機會保研的那些同學,大部分同學走上了考研的道路。但在考研路上,很多人的眼裡只有高校,只有985和211,而忽略了另一支神秘軍團,就是科研院所。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敢選擇,進而錯失了考研上岸的機會。
  • 北大五門課程、五項教材課件獲評2020年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
    2020年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和「優質本科教材課件」遴選結果於近日揭曉,北京大學李娜教授主講的《儀器分析(小班閱讀討論課)》等五門課程被評為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詹思延教授主編的《流行病學(第8版)》等五項教材課件被評為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
  • 高校學生宿舍床位重新分配?學生疫情防控期間不得出校?開學最新...
    學生疫情防控期間不得出校日前,國家衛健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大專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提出,從嚴控制、審核各類涉及學生聚集性的活動,學生返校後不召開聚集性會議;學校食堂採取錯峰用餐,用餐桌椅同向單人單座並保持間隔1.5米;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得出校,如必須出校,須嚴格履行請假程序,規劃出行路線和出行方式
  • 中小學教材大小不一 教材尺寸新標準6月將啟用
    小學四年級的教材也有大有小,四年級學生林霖邊說邊翻出她的數學和語文書。記者把兩本書疊在一起,發現語文書比數學書長了約3釐米,寬了約2釐米。此外,還有信息科學書、英語練習冊、語文硬筆寫字本等書和練習冊,大小都不一樣。  兩年前,就有消息稱,課本身材變化是為了與國際標準接軌。
  • 教育部:高校學生每學期形勢與政策課不低於8學時
    中新網4月27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將「形勢與政策」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嚴格落實「形勢與政策」課的學分。要保證本、專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本科每學期不低於8學時,共計2學分;專科每學期不低於8學時,共計1學分。
  • 研究所考研 VS 高校考研,這十二點不同你要知曉!
    就跟高校有好有壞一樣,科研院所也是有優有劣的,如果是老牌的、強勢的研究所,生源並不比某些985差,甚至很多985院校的學生也更願意保研/考研去研究所。比如北京物理所、瀋陽金屬所、大連化物所、上海矽酸鹽所的生源裡也大部分都是985、211的,更別說其他專業的王牌所系。所以如果要比較生源的話,還是要看具體院校和研究所的(當然,如果是小眾的研究所的話建議別做考慮,還不如考個普通高校)。
  • 「輪椅教授」拄著拐杖給學生上課(圖)
    1961年,他從中山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被分配到華中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1964年,他受湖北省政府領導指派到神農架考察,因凍傷而失去右腿;1990年,他的《地理學思想史》填補了中外地理學空白;1996年,他主編的《中國地理》被大陸和港、澳、臺共同作為高校教科書;2006年,他心臟病突發安裝了5個支架才換來生命的延續,病床上的他依然筆耕不輟。
  • 老師上課沒帶紙質教案被處分:課堂上什麼最重要?
    近日,有媒體報導,湖南某高職院校對未帶紙質教案上課的5名教師進行了公開處理。據了解,該校根據相關文件精神,修訂了《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辦法》,將上課不帶紙質教案、上課使用手機通話等19種情形視為教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