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之死不能直接指嚮導師,但這段師生關係已然扭曲
自殺去世的博士叫楊寶德。按常理推斷,他本應該有個至少過得去的前程。去年12月26日,他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而他的女友把楊寶德的自殺行為,直接指向了他導師。女友認為,男友的女博導周某與此悲劇有關。「楊德寶在讀博士期間,周某經常安排他做PPT,打掃衛生,買東西……」

說句實在話,這樣的指控力度太弱了。生死是大事,指控和生死有關的事,更是大事,如果想證明自殺博士的死因和老師的「變態驅使」有直接關係,目前的信息量是不夠的。
根據穀雨實驗室的報導,楊博士以前就有過自殺行為,曾帶著一包蟑螂藥奔赴秦嶺,「藥喝了,發現自己沒死。」而楊博士女友表示,他尋短見的那天下午,曾被導師周某批評了很久。
即使這樣,還是不能確定楊博士自殺的直接原因。死者並沒有留下遺書,我們並不能斷定,壓倒他的最後一棵稻草是什麼。
雖然不能指控導師的壓迫導致了學生自殺。但在這段師生關係中,有太多事情突破了老師的職權範圍和學生的應盡之責。根據中青報的報導,在微信上,周某有一個學生群,叫作「粉絲群」。在群裡,她曾對一個碩士生說,「老師要重點培養你,把你培養成我的博士,也好替我擋酒。」除了陪吃飯、擋酒以外,周教授對楊寶德明確提及或暗示的要求還包括:澆花、洗車、打掃辦公室、拎包、去停車場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裝窗簾等。
這會讓人有一種錯覺,這是老師的學生,還是老師的男朋友、玩伴、傭人?
只要過了本科階段,導師和學生的關係總有點不正常
可以總結一下現在中國的師生關係熱點話題圖譜。幼兒園階段是虐童,小學階段是家長不堪忍受老師的「變態作業」,中學階段是應試教育,本科階段似乎風平浪靜,而一旦過了本科,如果你不幸還在讀書,不管是碩士研究生,還是博士研究生,核心議題似乎變成了和導師間私人關係的問題。
2016年1月,南京郵電大學一名研三的學生從9樓跳下。在記者的調查採訪中,該學生生前多次跟同學抱怨「導師不讓畢業」。據了解,該研究生的導師,不僅不給學生做助教的交通補貼,而且還要收繳他們的實習工資,甚至還強行收取論文版面費。

2016年5月,華東理工大學一位研究生在自己導師的工廠工作時,因工廠爆炸而死亡。「暫緩發表論文,幫導師招待客人,每天必須在實驗室工作至深夜,去導師辦的工廠做工……」而他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按時完成學業,順利畢業。華東理工大學規定,碩士畢業必須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死者在其研究的課題上,「已有所突破」,但是導師不讓他發表論文。
以上舉的這兩個悲劇,似乎都和導師不讓學生順利畢業有關。作為旁觀者,我們實在無法判斷,導師不讓畢業究竟是真的不合格而秉公執法呢,還是故意穿小鞋刁難學生呢?
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導師和研究生之間,有一種扭曲的權威服從關係,一個導師,難道要因為學生給他擦皮鞋而對他的學業放鬆要求、放他一馬嗎?一個學生,難道因為怕導師給他穿小鞋而不敢拒絕導師的無理要求嗎?
有人形容,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關係,是「比愛情還要複雜的恩怨情仇」。我們嚮往師生之間親密的關係,但事實可能並不是這樣,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副院長在2015年發布的名為《研究生與導師關係調查與啟示》的學術論文顯示,在生活困難時,被調查研究生首先選擇求助導師的僅佔9%,遠低於選擇「父母」的51%和「朋友」的34%。
最近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是高校反性騷擾運動,我們看到了一些案例的成功,比如長江學者陳小武被拿下,而他的身份正是北航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是不是可以思考下,中國高校之所以性騷擾相對普遍的原因,和導師和學生之間扭曲的關係是否有關?
喊「老闆」沒問題,真當作「老闆」也沒問題,但中國的老闆導師變了味
大家都知道,研究生對自己導師的稱呼是「老闆」。有些人喜歡在這個詞上做文章,其實沒必要,叫什麼不重要,把「老闆」改回「老師」,顯然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像美國有些大學的化工學院,就把化工企業作為科研基地,學生稱導師為「Boss」的現象亦不少見。
根據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光禮和其團隊的研究,國外的導師制度無非兩種,一種是歐洲的「導師制」,一種是美國的「老闆制」。導師制源自德國,就是師傅帶徒弟,它是言傳身教的絕對精英教育,在學生規模很小的情況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老闆制由美國開創,也就是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在一個團隊裡面只有一位教授和一群博士及輔助研究人員。負責的教授,用拿到的經費來支付團隊成員的開支。
而中國的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關係,名義上看,是歐洲的模式,實際上,是美國的「老闆制」。不過,周光禮教授可能忽視了,不管是美國模式還是歐洲模式,都有兩個前提。第一,學校或者學術委員會對導師有充分的制衡。第二,科研經費來自於競爭,而不是導師的人脈。
遺憾的是,這兩個前提,國內都不具備。第一,為什麼很多國內的研究生受了委屈,不敢向學校申訴呢?本質上,還是認為,學校和導師是一夥的,學術委員會是虛設的,學校是以「捂蓋子」為最高目標的,校長是政客是有政治企圖的。所以,還是忍著比較好。但是,國外高校的學術委員會,作為同行評價的組織形態,對導師職權使用狀況的監督、學生舉報申訴的及時排查,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第二,科研項目的獲得和科研經費的使用,太不透明了。研究生諸項工作中,數量最多、分量最重的,是在科研的名義下接項目、做課題。導師通過自身人脈資源、學術影響力「拉活」,學生利用在校學習的時間「打工」。導師與學生不像師徒,更像老闆與僱工。研究生的求學與研究過程,就是為「老闆」不斷打工服務的過程。
中國的科研經費報銷,是從2006年開始,才稍微嚴格一點的。這是因為06年發生了一起非常丟臉的事,號稱中國第一塊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晶片「漢芯」,被證實只是將摩託羅拉公司的晶片表面的MOTO字樣磨掉,刻上「漢芯」標誌。這種富有想像力的學術造假,在長達3年的時間內,都卻沒有被發現,反而順利通過一系列的評審,向國家各部門成功申報項目四十多次,累計騙取撥款突破1億元。
從「漢芯」造假事件之後,中國才逐漸建立起科研經費報銷制度,包括實行事前預算評估、事中經費監督和財務檢查、事後財務驗收和審計等程序。但這幾年來,「貪、吞、套、騙、假」的科研違規依然時有發生。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意的是,能不能跟上一個有人脈有資源能搞到錢的導師,導師在意的是,學生是否聽話,能不能為我所用。所以,學生替導師幹私活,很容易變成理所應當的事。特別是一些理工科的導師,很容易接到一些私活甚至自己開廠讓學生無償打工,學生面對掌握自己生死的導師,有選擇權嗎?
碩士生取消論文,博士生取消統考,或許能改變失衡的師生關係
追溯「壓榨式」師生關係的形成,導師和學生之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和相應監督的缺乏是主因。而且,還有一個學術腐敗問題。主要有三點:1,學術造假;2,無償佔有研究生、博士生的勞動;3,科研經費使用不當。這三點,都在加劇本來就失衡的師生關係。
到底應該怎麼辦呢?除了一些顯然的措施外,其實可以考慮從研究生的畢業、招收入手。先看碩士研究生,不是有很多碩士因為論文的問題,對「老闆」非常忌憚麼?其實完全可以考慮,碩士研究生不用再搞畢業論文了。現在碩士論文的抄襲現象非常嚴重。而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都沒有寫畢業論文的必要,既浪費時間還產生大量學術垃圾,不如讓那些真正有志於學術的人在博士階段好好鍛鍊自己的學術能力。
再來看博士,很多博士之所以要對導師形成嚴重的人身依附,說到底還是對自身實力的信心不夠。我們認為,應該取消博士統考。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大多採用「初試外語+2門筆試+面試」的選拔模式。這其實又是高考和考研的延續。考生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而卷面成績卻不能反映導師需要側重考核的能力。造成的結果是,「考進去」的博士在高校往往屬於不被重視的,導師經常抱怨所帶的「考進來」的博士太多。

去年,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發布了新的招生簡介,明確表明,「從2018年起,學校不再組織統一的博士生入學考試」。想在交大讀博,要麼本科直博,要麼碩博連讀,要麼就只能進行申請然後指望考核通過了。這其實是好事。到了博士生階段,再談教育公平的問題,已經沒有太大的必要。招一個博士,是期望其能夠做出成果的,所以招生階段就應該是以研究成果為導向,而不是課程成績為導向。所以,如果不是中國的「水博士」太多,也不會造成和導師關係之間的大幅度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