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湯;請點擊上面「天下湯氏一家親」關注,擁抱中華湯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湯氏文化,共建繁榮湯氏,傳播湯氏正能量。
▼熱點推薦閱讀:湯姓,了不起!湯家人轉起來!
湯氏家廟位於炭步鎮石湖村。石湖村因村前一河湧伴大湖,湖底全為大石,故定村名為石湖村,河湧名為石湖湧。湯氏家廟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距今已經有140餘年歷史,是大石湖三村共有的古文化瑰寶。
石湖村湯氏家廟
同治年間,忠孝兩全、滿腹經綸的坎頭社湯金銘,得中拔貢生。為弘揚祖德,發起了建祖祠設想和號召,組織了籌建組,村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金銘公四處奔走,聯繫祖祠事務。經徵諸宗親,集思廣益,認為村名來自村中之大石湖,所以家廟選址在大石湖畔之南。本村發源來自河南,故宜坐南向北。古時祖祠一般只能以宗祠、祖祠、公祠命名,但湯姓由於一世祖綱公起便為中衛大夫,後代連續皆有官爵,特別是六世祖丹山、龍山圴為三品中議大夫,得皇恩賜建「湯氏家廟」殊榮,藉以彰其祖德,蔭其後人。因此族人決定:在全村的中心地帶,坐南向北以追懷故土,東迎紫氣西沐彩霞,面對大湖以招財生息,背靠青山以利根基永固。定址後,周邊留有廣闊場地,幾經族人努力,終於在同治十年完成家廟工程。
湯氏家廟為五間三進兩青雲巷模式,主體門面寬41.5米,深度52.3米,主體佔地3.5畝,另有附設偏房,合計佔地面積近4畝。家廟大門寬2.83米,上有匾額陰刻「湯氏家廟」四個大字,上款為「同治十年辛未孟冬上浣立」,下款「十五世孫世光敬書」。大門左側有2008年8月花都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頒發的「花都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的牌匾。屋簷下的牆體上繪有壁畫,封簷板、蝦公梁、雀替、柁墩上雕龍畫鳳,精細奢華。
走進大門,左邊牆上有門官,一個嵌入式神龕,記述1986年時因徵地牽涉李劉太婆之遷墳事宜和尋找五世祖觀錫公祖墳事宜,右邊牆上以雲石刻有捐款芳名錄。大天井為石板鋪地,種有雞旦花等樹木,兩側為抄手遊廊。笫二進廳房之間兩條青雲巷,廳中掛大紅牌匾「垂裕堂」,寓意垂名百世,裕滿千秋。兩柱上掛楹聯一對「大學明新善齊家可治平,中庸仁智勇達道本常經」。此聯既可勵志,亦作南遷第十七世開始之後人排輩。第三進為祖堂,正中擺一香案,古時有神主位。由於湯氏家廟曾作垂裕小學校址幾十年,內部格局多有改動,雖經1995年瓦面小維修,大的變動也不便恢復,略顯殘破。湯氏家廟現一般只在每年正月十六元宵遊燈時才開門拜祭,屆時香火鼎盛,萬人聚匯,百獅拜廟,甚為壯觀。
湯氏家廟為「炭步八景」之一,從當年詩人的吟詠中可見一斑:
家廟巍峨屬姓湯,
規模宏偉惹人看。
七十二門分大小,
十八廳房九井場。
垂裕年年多俊傑,
石湖代代眾書香。
後人一展風雲志,
長青作史萬流芳。
古藉有云:夏商之末有諡法,堯舜禹湯皆名也。商湯王是上古「堯舜禹湯」四大名君之一,湯氏當以此為豪。然則時移世易,湯氏曾為王族,後來周朝興起,又經歷代戰亂,湯氏受擾良多,不少改姓遷徏,分布華夏大地。傳至宋朝,湯氏聚居河南河北之中山郡、範陽郡較多,故湯姓主堂號中山堂,至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湯姓排名第九十位。
第四子湯穆定居石湖村塘唇社
南宋時,因金人犯境,宋高宗南遷,時任淮東參議刑部山西清吏司員外郎,加封中衛大夫之湯綱,因戰亂攜弟湯維、湯統、湯紀等人,於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南遷到南雄古驛道旁之始興縣牛田坊十四圖沙水村暫住,眾人因懷念故鄉而將開封府祥符縣之珠璣巷用來稱呼暫居地。又至南宋開禧元年(1205),因胡妃亊件,珠璣巷九十七戶,三十三姓再度向南大遷徏,湯姓遷到順德大良古蓢橫江,稍事休整,分赴各地。綱公到南海縣和順胭脂塘暫住數年後,綱公八十三歲老逝。其第四子湯穆字緝熙號敬止,定居石湖村塘唇社。因村前有一河湧,河湧中有一大湖,湖底全為天然大石,故定村名為石湖村,河湧名為石湖湧。此處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實為耕讀宜居寶地,開基至今已約八百年。
綱公之孫湯義字適中號聯山,生四子,長子寬一早殤,次子寬二字公煥號居湖,留居石湖村,是石湖村之祖;三子寬三字公貴號悅湖,遷居石湖山村,為石湖山開基祖;四子寬四字公旋號隱湖,遷居茶塘村,是茶塘村開基祖。花都炭步三大湯姓村,全部追奉湯綱(生於1131年)為南遷後一世祖。後來炭步湯姓村皆開枝散葉,分赴各地繁衍。
挑頭石雕
在大石湖村之第五世祖湯觀錫號三朝奉,生三子,即後來之石湖三山大房。長子湯輔,號丹山,文武全才,誥授中議大夫;次子湯弼,號龍山,文武全才,加封中議大夫;三子湯佐,號瑞山。三山大房之後裔九社:丹山房邊頭社、中社、塘基頭社;龍山房:塘唇社、坎頭社、東向社、格橋社、赤嶺社;瑞山房:杞崗社,瑞山後人大部分遷往清遠洲心。現在為方便地域管理,原來之大石湖村分為三個行政村,即石南村(含塘唇、邊頭)、石湖村(含中社、塘基頭、坎頭、東向)、紅峰村(含赤嶺、格橋、杞崗)。
大石湖湯姓素有耕讀遺風,人才輩出,代代有功名。據載:
一世祖湯綱,字延壽,號中山。任淮東參議刑部山西清吏司員外郎,加封宋中衛大夫。
二世祖湯穆,字緝熙,號敬止。任刑部山西清吏司員外郎,加封宋中衛大夫。
三世祖湯義,字適中,號聯山,馳封宋中議大夫。
四世祖寬二,字公煥,號居湖,誥贈宋中議大夫。
五世祖湯觀錫,號三朝奉,誥贈宋中議大夫。
六世祖湯輔,號丹山,觀錫公長子,文武全才,元朝進士,花縣誌記誥授中憲大夫,族譜記誥授中議大夫。
六世祖湯弼,號龍山,觀錫公次子,文武全才,元朝武舉人,誥授中議大夫。鎮守中山海防廿六年。
七世祖湯應韶,字元音,號硤石,龍山公次子,進士承德郎,年代失考(坎頭社)。
七世祖湯銘,字仲容,丹山公長子,貢元。
八世祖湯伯成,仲容子,庠生。
九世祖湯名正,字世明,號漁隱,伯成長子,明宣德八年誥封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邊頭社)。
九世祖直毓,號耕逸,伯成次子,貢生(中社)。
十世祖湯行素,字性方,漁隱次子,明永樂(1414年)甲午科舉人,授江南江寧府溧陽縣正堂,欽取山西刑部清吏司主事,後轉員外郎,升陜西行軍都副帥加封中憲大夫(邊頭社)。
十一世祖湯麟,字啟瑞,號模庵,性方次子,南海庠生,明朝宣德壬子科副榜,徐聞縣訓導(邊頭社)。
湯樂素,貢生(中社)。
湯半耕,貢生(塘唇)。
湯石叟,貢生(中社)。
湯金銘,坎頭社人,拔貢,湯氏家廟建設發起主持人。
湯允良,字俊三,清朝藍翎五品奉直大夫(塘唇社)。
湯海山,五品頂戴藍翎候選州同奉直大夫(塘唇社)。
湯國禎,號雨溪,清同治賞戴藍翎五品銜光祿寺署正,奉直大夫(邊頭社)。
湯藻鎏,附貢加捐花翎五品銜,廣東諮議局議員(邊頭社)。
湯藻芳,附貢加捐花翎五品銜,廣東諮議局議員(邊頭社)。
還有邊頭社湯皆所等鄉賢,爵祿石碑已失,因記錄收集不詳。坎頭社有兩石碑只看到中舉年號,人名模糊不清,故很多先賢未能錄入。
--湯允舉、湯國禎兄弟的故事--
邊頭社湯允舉、湯國禎兄弟二人,少年睿智,長成從商,收入頗豐,但為人樸實,衣衫不華。以前,廣州至白坭圩,只憑巴江河上一客船往還,船主獨家生意,價高刻薄,乘客亦不敢妄言。一日,湯國禎因商務勞頓,偶感風寒,廣州坐船回鄉,欲坐較好位置小憩,徵詢船主求一通融,同船乘客亦美言相幫。船主見其衣冠不華,奚落說你是何等人,若要好位子,除非你自己買船。湯國禎再三要求無果,知船主狗眼看人低,便說你如此不近人情,以後肯定要執笠。幾天後,允舉、國禎兄弟買來豪華新船,並張帖告示:凡來回廣州辦事探親者,一律免收船費,中途還派大包。因此,窮人們以後都爭相乘坐此船,原來的狂妄船家生意蕭條,只好自嘆倒黴,關船大吉。
湯氏家廟屋梁木雕
湯允舉、湯國禎兄弟樂善好施,造福鄉梓。見本村至炭步圩,本村至五和圩之路,似九曲迴腸,窄小泥濘,村人趕集,田間午餐,日曬雨淋,無處可避,於是自籌資金,沿途鋪好麻石路,中間設一涼亭,義贈茶水,以利鄉親小憩。兩兄弟修路築亭義舉,至今傳為佳話。
--龍山公暮年娶妻--
六世祖龍山公,字弼,是觀錫公次子,生於元朝大德乙已年(公元1304年)。文武雙全,青年中舉,受任駐守中山海防二十六年,加封中議大夫。雖則為政清廉,因元配曾氏持家有道,至龍山公功成歸隱之日,積得薄資家財,有房屋數間,良田幾十畝。當時元末明初亂世,元配所生長子應章,失落廣州,生死未卜,女兒已嫁鄰村。龍山歸隱,獨守田園,雖則衣食無憂,深感人生寂寞。女兒孝順,闔府請老父同住,侍奉終老。龍山自忖,自己遺產終須女兒繼承,便收拾細軟,包裹好田房契約,至女兒家中。一日,兩親翁並坐石階前,外孫叫吃飯。龍山公武將出身,體健敏捷應聲而起,親翁稍慢步遲。外孫扶起其爺說:「我叫我爺,非呼你呀!」外孫童言無意,老人聽者有心。龍山公心如壓石,晚上輾轉難眠,自思寄人籬下,非為久計。次日女兒幾次叫吃飯,公皆說肚痛無胃口,並說以前凡遇此情況,便將上次給你那布包蓋於肚腹,即可生效止痛。女兒便將契約包裹交回,少時腹痛即除。龍山公說:看來在此尚屬不便,又怕麻煩親家女婿,老人還是落葉歸根為宜。於是別女而回,其時元配曾氏已逝,龍山亦有續弦之意。
雕梁畫棟
一日閒暇探女,偶見一姑娘在田間拾螺。龍山公與之調侃,問所拾之螺有仔嗎?答:螺仔很多呀!龍山公滿心歡喜,覺得回答意頭很好,又思自己年近七十,雖有一子但多年失散,恐怕後繼無人,若得此女,可解愁懷,於是偷偷將銀兩放於拾螺筐內便轉回。姑娘回家後,父母問其銀兩原委,姑娘如實相陳,兩老知女已受聘。又過幾日,龍山公再次探女,飯後已天黑,只好留宿女兒家中。後見一老婦,拿著草灰籮進來,叫龍山公若要小便,拉到草灰籮便可。次日早晨,老婦拿回草灰籮,見籮之近處無水痕,遠處則有水射深窩,甚喜。原來上次所見姑娘,與龍山公女兒之夫家是同村,早已認識龍山公,使人試其身體健康功能。於是姑娘父母同意將女兒許氏許配龍山公為淑德夫人,後人稱之為田螺婆。田螺婆生下次子應韶字元音號硤石,官至承德郎,是坎頭、赤嶺、東向社之祖;三子應佾字元儀號泰山,是塘唇、格橋社之祖,從此龍山房枝繁葉茂,世代榮昌。龍山暮年娶嬌妻續香燈的故事,也為後人稱頌。龍山公暮年有詩:
老桂婆娑七十春,
春來又發二枝新。
興詩立禮憑誰教,
鑿井耕田也共勤。
感得兒孫傳後裔,
愧無羮餅奉先人。
嗚呼老矣何煩惱,
自有沾天雨露恩。
--現代獅王湯祖宜--
湯祖宜,石湖村中社人, 8歲時就光著腳丫開始學習舞獅,迄今已有73個春秋。當年拜師學藝環境相當艱苦,師傅的嚴厲又近乎苛刻,很多師兄弟都忍受不了高強度的訓練中途退出,只有他憑著良好的稟賦和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很快,他成為師傅的得意高徒,在各大表演中擔當主角,獅頭獅尾他都舞得惟妙惟肖,名震一方。
文武百官
湯祖宜十九歲便當上石湖鄉長,參加各級體育比賽,拿過多次獎項。他經常帶領獅隊去佛山、廣州等地取經和交流,只要一見到新的招式和動作,他就會記錄下來。然後,他會整理好照片和文字,博覽眾長,創作出適合自己獅隊的招式。為了將舞獅藝術傳承發揚下去, 1968年,他自掏腰包在石湖村組建了石湖獅隊,不收學費收徒授藝,他曾教出八代高徒。當時物質條件異常貧乏,甚至連獅頭都沒有,他們就用繩子綁著竹簍練習。每逢年節和慶典,這幫年輕人就活躍在祠堂和街巷,給大家帶來喜慶和歡笑。從1968年到現在,石湖獅隊村民表演舞獅從不間斷,不管是文化大革命前還是改革開放後,獅隊已經成為石湖村民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
湯祖宜八十多歲依然身康體健,健步如飛。他首創女子獅隊,強化遊燈規模。多次參加醒獅匯演比賽,迭出奇招。湯祖宜為傳承家鄉風俗文化努力奉獻,成為不可多得、受人敬重的長者。
大石湖以前流行很多民俗,如端午扒龍船、中秋燒禾樓、太公分豬肉、中秋分魚、重陽敬老宴、元宵、清明節聯宗祭祖等,如今保存較好的有遊燈。
蝦公梁上石獅
石湖遊燈時間,歷史上定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晚宴後,取十五月亮十六圓之意。以前各社在正月十六前各自本社遊,正月十六整個大石湖村集中遊遍九社。現在正月十六各社集體晚宴後,先到湯氏家廟拜祖,然後分散各回本社遊。屆時許多外出遊子同時歸宗省親拜祖,萬人歡慶,火樹銀花,鞭炮齊鳴,擂鼓舞獅,湯氏家廟內外壯觀非凡。有《石湖遊燈》記其盛況:
三山九社慶遊燈,
四海八方聚土聲。
對酹祠堂千盞醉,
同心敬祖萬般情。
雄獅領路鳴鞭炮,
擂鼓敲鑼秉燭行。
老少元宵迎吉歲,
煙花盛放報天庭。
讚賞碼
小編整理不易,
支持湯家,敬請打賞!多少隨心!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讚賞碼進行打賞
感謝您對湯家事業的奉獻與支持
(您的捐助將全部用於湯家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