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初到上海的萬籟鳴
手塚治虫與偶像萬籟鳴合作的孫悟空與阿童木
萬籟鳴的《大鬧天宮》分鏡頭本
晚年萬籟鳴
(本版照片選自SMG紀實頻道《大師》欄目)
記憶
萬氏兄弟,中國動畫驕傲的開始(附照片)
尚紀是
今年暑假,孫悟空,這個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童年成長的動畫精靈,又成為一個熱點。正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行的「動畫經典、藝術瑰寶——《大鬧天宮》誕生50周年紀念展」吸引著老老少少影迷;大銀幕上,動畫片《大聖歸來》票房大捷。
自上世紀20年代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四兄弟在亭子間裡製作出第一部動畫片起,中國動畫在世界影壇刻下了一個驕傲的名詞:中國學派。
此時此刻,讓我們穿越到95年前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三豐裡那個7平米的亭子間,正是在這裡,萬氏兄弟為中國動畫電影奠定了一個驕傲的開始。
夫子廟裡的小畫迷
1900年元旦剛過,南京夫子廟附近一個小商人家裡,誕生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取名萬嘉綜、萬嘉綨,他們就是日後中國動畫片的開山鼻祖、人稱「大萬老」、「二萬老」的萬籟鳴、萬古蟾。幾年後,家中又添了幾個弟弟,活下來的萬嘉結和萬嘉紳,就是後來的萬超塵、萬滌寰,也是中國動畫片事業的功臣。
萬家父親是個做綢緞的生意人,略懂美術;母親心靈手巧,會繡花剪紙。這萬家四兄弟的事業啟蒙人,就是他們的母親。在萬籟鳴的記憶裡,「母親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為了哄騙我們兄弟幾個早點睡覺,她點燃一個蠟燭,用靈巧的雙手為我們做各種手勢。經過蠟燭的照射,於是一個馬頭的影子落在牆上,雞、狗、牛、羊等挨次出現,後來又是什麼『兔兒望月』,『老農晚歸』。那靈巧生動、惟妙惟肖的手影使我們樂成一團。」稍大些,他們自己也學會了用一盞油燈、一塊白布編演皮影,周邊的孩子們成了他們的第一批觀眾。「我們先舉起如來佛和孫悟空,又突然舉起如來佛的大手在燈前晃動,讓如來佛的大手似乎要抓住孫悟空似的,然後又讓孫悟空從手掌中飛出,每當演到這個時候,小觀眾們的情緒達到高潮,都拍手叫好。」老人們說,如來佛是神,得罪了是要受報應的。但萬家兄弟才不在乎這個,天不怕、地不怕而且法力無邊的孫悟空怎麼可以翻不出如來佛手心,這讓兄弟們憤憤不平。
雙胞胎長到七八歲的時候,父親的生意越發走下坡路了,時不時得拿些衣服去當鋪換錢,老大萬籟鳴便得提著包裹,穿過夫子廟去當鋪。夫子廟一帶人聲鼎沸,有各種小吃食、小買賣、小雜耍,萬籟鳴獨愛貢院西街上的那些窮畫師。那時雖然有了照相術,但窮人拍不起照片,家裡死了人,便來夫子廟貢院西街找畫畫的手藝人,憑記憶大概的畫上一張。他還喜歡聽說書,百聽不厭的就是《西遊記》。到了上學的年紀,不好好讀書,趴在課桌上偷偷畫老師像。被老師發現了,居然沒受到戒尺的責打,反加讚賞——這孩子小小年紀,人物肖像畫得還真是不錯。
書讀了半年,萬籟鳴只會寫一個「馬」字。但他的「馬」寫得有骨架,有精神,同學們笑他是「馬痴」。誰知他竟以「馬痴」為藝名,痴了一生,他對馬情有獨鍾,各種色彩的馬以後都畫進了動畫片《大鬧天宮》。
天通庵路亭子間的動畫實驗
因為家貧,老大萬籟鳴早早輟學謀生,挑起了養家重擔。他常向兒童刊物投畫稿,幾乎「百發百中」。1916年,在他的資助下,親戚們又湊了些錢,老二萬古蟾插班考入了著名美術家劉海粟先生創辦的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主學西洋畫科。
1918年,萬籟鳴也來到了上海。當時商務印書館招聘畫插畫的職員,他寄畫自薦成功,從此在美術部任職,主要創作廣告畫,並為雜誌繪插圖和封面;後來還兼任《良友畫報》的編輯。他同時還在租界一個法國人辦的美術培訓班系統學習了素描、油畫和雕塑等西洋美術。在沈雁冰、鄭振鐸這些文化藝術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他加入了進步美術團體「晨光畫會」。他還有兩位好友同事董亦湘、柳圃青,都是中共地下黨員,他們常常給他講國家大事、民族大義。
一次萬籟鳴到南京路買畫筆、顏料。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外國水手突然大笑著將他頭上的紅結子小帽摘掉,拋到街上。萬籟鳴與之評理,那傢伙反而出拳便打,萬籟鳴氣不過,抓住對方還以顏色。路旁閃出印度巡捕,拿著警棍,卻是幫那外國醉鬼的。萬籟鳴身受此辱後,聯想到列強踐踏中國的種種罪惡,畫了一套《國恥掛圖》。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萬籟鳴又畫一個瘦骨嶙峋的老者,身上壓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取名《物質的壓迫》,與《國恥掛圖》一起張貼在南京路上。他畫了很多這樣形象生動而且具有強烈時代感的畫,以至於美術部主任把剛剛20歲的萬籟鳴叫作「籟翁」。
當時的上海,電影院已經普及,電影院正片開始前,都會放一個美國的動畫短片。從小迷戀皮影戲的萬籟鳴,眼看著「畫筆底下的人物真的動起來了」,激動不已,這不正是他自小就心心念念的活的畫畫嗎?他馬上給美國的電影公司寫信,請教讓畫畫動起來的方法,但他不知道那時歐美動畫製造商對動畫技術和資料是嚴格保密的,去信全如石沉大海。他不甘心,便對弟弟們說,「別人能搞出來,為什麼我們就搞不出?」他租下了閘北天通庵路三豐裡一個7平米的亭子間,兄弟幾個白天各自上班,晚上便聚集在這裡,開始了動畫片實驗。
幾乎所有與拍攝動畫有關的設備、用品都是他們兄弟自己動手製作的。先是買了臺舊照相機,後來才有了用於拍攝的卡通攝影機(大約50-60釐米長、30釐米高),是萬籟鳴與萬古蟾從舊貨攤上、一個外國人手裡淘來的,木殼子,牌子叫「安賴蒙」。亭子間只有一隻電燈,光線太暗,萬籟鳴找了段麻繩想把掛燈的那根線接長點好拉近桌子,一剪刀下去,才發現那根吊著燈泡的線威力無比,電得他摔跟頭。
雖然電線麻繩搞不清,但動畫是一格一格畫出來的原理,兄弟幾個小時候玩走馬燈就明白個大概。他們用厚厚的紙簿子,一張一張的畫,一張一張的拍,再借樓下灶間自己動手洗印。在這間亭子間裡摸索了4年,財力耗盡就節衣縮食,終於,「那間亭子間狹小的牆壁上映出了動畫影像,我和三個弟弟親眼看到自己親手繪製的圖畫真的活動起來了。我童年的夢,少年的憧憬,在我青年時用自己的雙手把它實現了!」萬籟鳴興奮不已,兄弟幾個又是笑,又是跳,又是唱。老母親是他們的第一個觀眾,也跟著拍手歡叫:「出紙了!出紙了!」。老母親看得喜淚汪汪,破天荒喝了一杯酒。
消息傳出,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約請他們繪製「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的廣告片,這是中國第一部卡通廣告片。這時萬氏兄弟已經攻克了一個了不起的技術難關——他們將運動的物體畫在透明的賽璐璐片上,不動的背景畫在白紙上,然後疊起來逐張拍攝,順利解決了當時動畫片常見的「該動的不動、不該動的亂動」的問題。緊接著,1926年,萬氏兄弟進入長城畫片公司,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片長雖然只有10分鐘左右,卻已經做到真人與動畫的結合——一位畫家正在案頭作畫,從桌子上的墨水瓶裡鑽出一個墨汁變的小黑人。小黑人不停地搗亂,搞得畫家無法工作。畫家氣憤地捕捉小黑人,小黑人十分機靈,到處亂竄,弄得房間裡一塌糊塗。最後,畫家在床底下捉住了小黑人,仍舊把他塞進墨水瓶裡。扮演畫家的是老二萬古蟾,小黑人自然是用的動畫。此時,萬氏兄弟已經完全憑著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動畫片的技術。《大鬧畫室》之後,他們一鼓作氣,又陸續攝製了《一封書信寄回來》、《紙人搗亂記》,被評為「中國最早的三部動畫」。
抗日戰火中的動畫是宣傳機
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突然向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1月29日凌晨,日機從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能登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閘北華界,隨後又進攻江灣和吳淞。寶山路584號商務印書館及東方圖書館均被炸毀,閘北多處燃起大火。萬氏兄弟在天通庵路上的亭子間也未能倖免,雖然全家逃出火海,但自1920年以來辛苦積攢的機器設備、畫稿膠片,損失殆盡。
一無所有的萬氏兄弟並未放棄,反而激發了鬥志,他們在霞飛路上開了個萬氏照相館維持生計,同時輾轉於幾個電影公司,一邊為故事片做美工、做特效,一邊繼續鑽研動畫,連續拍攝了《同胞速醒》《精忠報國》《民族痛史》《龜兔競走》《航空救國》等十幾部動畫片,以及由張石川小女兒張敏玉演出的真人合成動畫片《狗偵探》。《同胞速醒》開頭是一幅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山水畫長卷,在山水畫長卷的盡頭草原上沉睡著一頭巨大的雄獅,擋住了日本侵略軍的進攻。睡獅被日本侵略軍用大炮、飛機、坦克狂轟濫炸驚醒,大吼一聲站起來,四肢和尾巴變成工農商學兵形象,身子變成一個巨大的石磙子。工、農、商、學、兵齊心協力推拉石磙子,把日本侵略軍及飛機、大炮、坦克壓得粉碎。這些影片為喚起中國人民起來抗日,起到了積極鼓動作用;同時,也表明中國早期動畫片從一開始就不僅是供人玩賞和娛樂的消遣品,而和當時的現實鬥爭緊密配合,走著與歐美動畫電影不同的道路。
1935年,萬氏兄弟製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至此他們完全解決了動畫片的光、畫、聲的合成問題,中國動畫電影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從內容到形式向民族化前進了一大步。
1937年7月7日,北平盧溝橋一聲槍響,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了。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會戰爆發,11月,上海淪為「孤島」。此時的萬氏兄弟決定投身抗戰,但四大家子老老少少怎麼辦?經過反覆商議,他們做出了一個決定,老四萬滌寰留在上海租界繼續開照相館照顧全家,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加入「上海救亡演劇隊」北上。就此,中國動畫史上的萬氏四兄弟變成了萬氏三兄弟。
從上海到南京到武漢到重慶,輾轉數千裡,萬氏三兄弟一路隨軍拍攝抗日題材的動畫片多達11部,其中大受歡迎的有《抗戰標語卡通》《抗戰歌輯》《上前線》《軍民合作》等,沿途放映,鼓舞士氣。後來電影也沒法拍了,萬籟鳴果斷決定:三弟留渝,他和二弟返滬,繼續拍攝宣傳抗日的動畫片。他們1939年4月動身,取道昆明、越南、香港,於同年夏秋潛回上海「孤島」。此時美國的卡通片《白雪公主》正在上海放映,人們競相觀看,上座歷久不衰。上海一些資本家和影片商,紛紛創辦影業公司或卡通部。新華聯合影業公司在這樣形勢下成立卡通部,並聘用萬古蟾為部主任,決定投拍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鐵扇公主》啟蒙了手塚治虫
今日華山路上的丁香花園,是《鐵扇公主》誕生的地方。在其中的一棟小洋樓裡,萬籟鳴、萬古蟾招聘了60多位畫畫不錯的年輕人,分成打稿組、勾線組、上色組、清洗賽璐珞片組等,準備拍攝心心念念的《西遊記》。自從18歲離開故鄉南京,萬籟鳴一直隨身帶著一本《西遊記》,即便穿梭於戰火紛飛,也不曾離身。他最想拍的一段是《大鬧天宮》,奈何規模太大,財力物力未必夠,於是定下了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那段《鐵扇公主》——面對火焰山和武藝高強的鐵扇公主牛魔王,豬八戒百般害怕屢屢要逃回高家莊,而孫悟空不屈不撓不放棄,最終師兄弟聯手同心,並動員起老百姓的幫忙,大獲全勝——萬氏兄弟要藉助孫悟空的鬥爭精神和團結就是勝利的寓意,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關於拍攝過程,萬古蟾之子萬百五回憶:
由於畫動畫的人都是新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缺少了「運動規律」的學習,大家對於一個連續動作,不知道上一格與下一格之間到底應畫多大的距離,動多少?人動的時候其他的地方,比如衣服,應該怎樣跟著動?等他們畫完一段後拍攝出來一看,衣服和手都是抖的,根本沒法看。
為了解決這個大難題,我父親索性請真人來表演並拍攝一段。拍攝之後,他們將每一格膠片放大在照相紙上,大家一格一格地照著畫,從中比較、感受每格之間的差別。動畫人員對運動規律的掌握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這些放大出來的照相紙我都看到過,拍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堵在鐵扇公主的門口,找她要強借扇子的一場戲。飾演鐵扇公主的演員可能叫童月娟,豬八戒是殷秀岑,孫悟空是韓蘭根。他們都化了裝,衣著也都是劇中人的打扮。後來影片中人物的聲音就是他們配上去的。
歷時1年零4個月,萬氏兄弟率領卡通班的年輕人,繪製出近2萬張畫稿,拍出毛片1.8萬餘尺。最後誕生的《鐵扇公主》,片長9700尺,放映1小時20分鐘,開創了中國動畫史上第一部長片紀錄,也創下當時亞洲地區第一部長動畫片的紀錄。
1941年秋,《鐵扇公主》在大上海、新光、滬光三家大影院同時放映,觀眾心領神會,掌聲此起彼伏。上映那天,萬籟鳴「站在電影院門口,只見人流如潮,擁擠不堪。廣大觀眾是知音,他們懂得動畫藝術,他們是最好的鑑賞家。」
影片上映到一個半月時,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中國,到1942年,東南亞甚至日本的電影院裡,都在放映這部「世界第二部動畫長片」,觀者如堵。日本軍部終於看出了門道,下令禁演。
但是在日本,有一個少年已經被這部電影震撼到刻骨銘心,就此迷上了動畫藝術,他就是酷愛畫畫的手塚治虫。1952年至1958年間,手冢創作的《我的孫悟空》在日本《漫畫王》雜誌上連載,他成為日本漫畫首屈一指的畫家。此後,他開始動畫片創作,以《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奠定了「日本動漫之父」的地位。1981年,他來到上海,終於見到了萬籟鳴,興奮不已,他激動地握住萬籟鳴的手說:「我是看了你的片子以後,才搞動畫的。」1988年,手塚治虫再次來上海拜會古稀之年的萬籟鳴。此時他已身患絕症,自知來日無多,抱病完成了動畫片《我的孫悟空》的草案,並在扉頁上寫下了「這是我的孫悟空」的字樣。他以這部作品為自己的漫畫生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用這部作品,向遠在中國的萬籟鳴道別。
《大鬧天宮》得償宿願
《鐵扇公主》大獲成功,萬氏兄弟就準備著手拍攝《大鬧天宮》。此時,戰事發生變化,投資人撤資,日軍進入租界,新華聯合影業公司成了日資公司。1949年初,香港一家電影公司以拍攝動畫片「孫悟空」為由,邀萬籟鳴、萬古蟾赴港合作。到了香港,老闆變卦,讓他們從事美術設計及電影布景。他們一邊積極參與香港進步愛國活動,一邊等待著機會。
1954年,萬籟鳴被安排回上海觀光。看到新中國的巨大變化,萬籟鳴激動不已。待走進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前身)時,他已經做出了決定,要在這裡創造中國動畫電影的未來。他寫信叫回弟弟萬古蟾,兄弟倆就此在上海開始了新的徵程。
1961年,距離《鐵扇公主》拍攝20年後,《大鬧天宮》終於正式上馬,萬氏兄弟一輩子的夙願終於實現。1962年,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上集在國內外上演,聽著鏗鏘的鑼鼓,看著騰雲駕霧的孫大聖,萬籟鳴這位64歲的老人激動地哭了。他執筆寫下《喜莫過於夙願得償》一文。
1997年11月7日,萬籟鳴去世。他的墓碑像一卷展開的電影膠片,陪伴在他身邊的還有那個能夠上天入地、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作者:他的墓碑像一卷展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