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1月18日,由米老鼠「主演」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威利號汽船》在紐約上映。它用自己獨特的詼諧和幽默,在短短8分鐘內徵服了美國人,一夜成名。這一天被認為是米老鼠的生日。
幾乎同時,電影傳入中國。9年後,1937年,17歲的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女中年刊《鳳藻》上發表了《論卡通畫之前途》。她寫道:「卡通畫這名詞,在中國只有十年以下的歷史。但是,大概沒有一個愛看電影的人不知道華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她預言並堅信卡通畫在將來有美好的前景。
那時,年輕的米老鼠紅遍美國,後又風靡全球。這隻美國老鼠登陸中國後,也開始了它在中國的奇妙之旅。
迪士尼裡的中國面孔
1920年代初期,歐美動畫片出現在中國的銀幕上,這啟發了第一代中國動畫人。1926年,萬氏兄弟(萬古蟾、萬籟鳴、萬超塵、萬滌寰)探索製作的《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動畫廣告面世,被認為是中國動畫的起源。
有幾位早期的中國動畫人後來成為迪士尼的同僚。把動畫「火種」帶到上海的中國動畫開山鼻祖楊左匋,曾在美國好萊塢學習動畫。1924年他回國後再次返美,參與了《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製作。另一位動畫先驅秦立凡,原與楊左匋一樣,在上海英美菸草公司畫活動滑稽片,1927年赴美從事《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製作。
到了1930年代,迪士尼的動畫片已是全球動畫產業中當之無愧的翹楚。米老鼠來到中國後,也刺激了中國動畫片事業的發展。此時的中國雖處於抗戰的艱苦歲月中,但在動畫產業取得的傲人成績卻令人刮目相看,遠超日本等亞洲國家。
其中,尤以萬氏兄弟對動畫的貢獻最大。1941年,萬氏兄弟與上海新華聯合影業公司聯手打造中國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東南風》雜誌1946年第23期刊出《與華德狄斯耐別苗頭——萬籟鳴再制卡通片》,對此進行了報導。
1943年的《電影與播音》雜誌上登載了一篇《活動畫大師狄斯尼會見記》。文中提到1941年7月文章作者訪美時,迪士尼已擁有600多名員工。從與迪士尼本人的長談中得知:「歡迎中國藝術家儘量地供給中國劇料(狄廠寫劇本不用文字而以連環圖畫為主)」「狄斯尼願為中國訓練活動畫畫師」。作者還透露,據他所知:「中國人在狄廠工作的很多,而狄廠的畫師中最優良大部是中國人。」
「米老鼠之父」頻現報端
隨著米老鼠的走紅,「米老鼠之父」華爾特·迪士尼本人也頻頻出現在報端。中國期刊也翻譯了相關報導。1932年12月30日出版的《良友》第72期上,刊登了陳炳洪的《以鼠成名之畫家》,是較早介紹米老鼠和華爾特·迪士尼的中文報導。文中將「Mickey Mouse」翻譯為「米鼠」,「Walt Disney」翻譯為「華德地斯尼」,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迪士尼創作米老鼠的經過。
迪士尼最被人熟知的故事,就是他創作米老鼠的過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年輕貧窮的華爾特·迪士尼在堪薩斯城的車庫作畫,晚上與老鼠為伴。通過長期對鼠的觀察,迪士尼構思出了米老鼠的形象。
1941年,新新公司玻璃電臺主辦的兒童國語演講廣播比賽上,就有位林瑞靈小朋友,演講了《米老鼠創製者的少年故事》,獲得了初級組第一名。在他的故事裡,迪士尼「並不是什麼社會名人,不是什麼大學問家」,但是他「為卡通而努力,無論是遭遇到什麼阻礙,他也不灰心,這就是他所以成功的唯一原因」。
對中國漫畫家的啟發
1930年1月13日,迪士尼正式推出米老鼠卡通連環畫。親筆畫下第一隻米老鼠的是華爾特·迪士尼最初的合作人奧比·伊瓦克斯。後來,迪士尼啟用了新人弗洛伊德·高佛森主筆繪畫米老鼠,一畫就是45年。米老鼠系列連環畫以日報形式出版。起先,每天的故事都是連續的,沒有題目,等一個故事發表完後,再合集成一部漫畫書,並起一個題目。
米老鼠連環畫幾乎被同時引入中國雜誌。1930年代的上海是當時中國漫畫的中心陣地,不僅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漫畫家,還興起許多漫畫期刊。《滑稽畫報》和《滑稽世界》兩本專刊連環畫的雜誌,都長年轉載過米老鼠系列連環畫。但看到上海銀幕畫報都充斥著舶來卡通形象,也深深刺激了本土漫畫家。
漫畫家黃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出了「牛鼻子」。他決心要創造出一個純國產化的漫畫人物來抗衡外來漫畫角色。黃堯本想與萬氏兄弟合作將牛鼻子搬上銀幕,與米老鼠唐老鴨一較高下,可因抗戰爆發,未能實現。
當時雖有葉淺予的「王先生」、魯少飛的「改造博士」等不少本土漫畫形象,但國內的兒童漫畫形象卻還是一個空白。基於此,張樂平反覆醞釀,最終創造了兒童漫畫形象「三毛」,於1935年7月28日在上海的《小晨報》首次亮相。這個模樣可愛,瘦骨嶙峋,受盡社會磨難,卻依然勇敢天真的流浪兒童,一經面世便博得了大眾的同情和關注。三毛伴隨了幾代中國人的成長,從舊社會走進了新中國。1998年10月舉辦的首屆上海國際青少年卡通節上,由孩子們投票評選的「我最喜愛的中外卡通明星」評選結果中,三毛名列第二,超過了位列第四的米老鼠。
米老鼠的本土化改造
作為一個美國籍的角色,且還是個老鼠形象,米老鼠常常出現在中國的諷刺漫畫中,扮演美國來的「洋大人」。
《兒童世界》在1948年連載了一部「山寨米老鼠」的連環畫——《米老鼠遊上海》,由著名兒童插圖畫家邢舜田執筆。後來膾炙人口的兒童故事《猴子撈月亮》《三隻蝴蝶》都出自邢舜田之手。在這部連環畫中,米老鼠是一個頗有社會聲望的美國佬。通過他在上海居住時期的見聞,折射出崇洋媚外、官員貪腐、貧富懸殊的現象。
米老鼠還在《現世報》上遇見過葉淺予的「王先生」。圖下文字解釋:「外國米老鼠,拜望王先生,口大鼻頭高,像點啥個腔。老王一看見,嚇得無處響,叫聲密司脫,請你勿打棚。鄙人膽子小,急得眼淚汪,老鼠不答應,就此一巴掌。嗚呼王先生,主張不抵抗,生活吃不消,頓時見閻王。」王先生這個上海土財主見到米老鼠為代表的洋人時那卑躬屈膝的樣子表現無遺。
米老鼠不僅走進了中國的漫畫創作,也為一些頭腦精明的商人帶來了商機。上海灘上曾一度出現過一種「ABC米老鼠」奶糖。1954年,ABC糖果廠改名愛民糖果廠,1976年併入冠生園總廠。之後廣東仍有廠家生產「米老鼠奶糖」,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迪士尼公司以4萬美元買下了米老鼠商標。
「一切由一隻老鼠開始」
1985年,米老鼠走進中國家庭螢屏。這是1949年後迪士尼公司首次正式與中國合作。1984年,迪士尼公司新上任的CEO麥可·艾斯納來到北京,就《米老鼠》的播映事宜與中方進行了為期半年左右的談判,最終達成了協議。內容包括:100多集的《米老鼠》動畫片在中央電視臺播放一遍。
1992年,迪士尼公司與人民郵電出版社合作,成立童趣出版社,1948年在美國創刊的《米老鼠》雜誌開始進入中國。1993年6月1日,第1期中文版《米老鼠》雜誌出版。
米老鼠從20世紀20年代與中國結緣至今,對中國早期的動畫電影和漫畫產業的影響,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幾代人的思維裡。1955年,第一家迪士尼樂園在美國加州開園。2015年,全球最大迪士尼旗艦店落戶上海陸家嘴。2016年6月,中國大陸第一家迪士尼樂園在上海開園。這一次,米老鼠以全新的形象再度出現在中國媒體的聚光燈下。
對米老鼠藝術生命力的闡釋,出自老迪士尼本人之口。1954年10月27日,他在電視節目裡談起他的公司時說:「我只希望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一件事:那就是這裡的一切都是由一隻老鼠開始的。」(摘自《檔案春秋》)
(邵文菁 )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