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老鼠與上海小朋友親密接觸。楊毅攝
當他還是3歲小孩兒的時候,在美國就有100萬個「粉絲」,佔到當時總人口的1%。7歲時,他被《紐約時報》讚譽為「世界公民」,評語是「無論他在何處,希望的曙光都會突破雲層」。即便步入了中老年,他的社交活動依然頻繁:65歲時,他登上了中國的長城;70歲時,他應邀頒發奧斯卡獎;甚至在75歲高齡時,他還親自按動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開業鈴。
不過,在11月18日,也就是他82歲生日那天,這隻世界上最著名的老鼠卻沒有大肆張揚。在迪士尼的官方網站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與此有關的消息。反倒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很多網友在網絡上,向他表達了生日祝福。一周前,他所在的公司還上了《人民日報》。那一天,上海迪士尼樂園項目宣布正式啟動。
這則消息並沒有引起太大轟動,尤其是相比多年前。1984年,中央電視臺首次引進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當時,華特·迪士尼公司一位剛剛就任的董事長親自來到北京,與當時的國家廣電部商談引進事宜。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引進美國動畫片,可是美帝國主義啊!」給米老鼠配音的董浩反覆強調「美國」兩個字。他推測說,有領導因此承受了不小的政治壓力。最終的拍板者,很可能是鄧小平。
當時,迪士尼公司已經發展到擁有3個主題公園、一家有線電視臺和一家教育產品公司的規模。
這一切始於米老鼠的誕生。1923年,華特·迪士尼和哥哥在好萊塢,湊了3000美元創立了迪士尼兄弟製品廠。這家公司曾創作過一隻長耳朵卡通兔的形象,很受觀眾歡迎。
5年後,在一次從紐約回到堪薩斯的火車上,華特和設計師試圖創作出一個更可愛的卡通形象。其中一位設計師把那隻兔子畫在紙上,然後把耳朵變短、變圓,再修改尾巴和腳……一隻老鼠的形象出現了。在華特妻子的建議下,這隻長得有些「尖嘴猴腮」的老鼠被命名為「米奇」。
1928年11月18日,這隻老鼠親自參演的動畫片《威利的汽船》在紐約市殖民大劇院首映,這一天也成為他的生日。在這部8分鐘的電影中,他結識了女友米妮。兩年後,他在動畫片《狂歡的小孩》中第一次開口說話,配音者是華特自己。
等到上世紀40年代,身在中國上海的徐家察在蘭琪大戲院收看原聲迪士尼電影時,這隻老鼠的身材已經變成了梨形,有了亮晶晶的眼珠,耳朵看上去也更加立體了。這基本上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米老鼠形象。
多年後,身為中央電視臺青少部主任的徐家察說:「我太想將兒時從米老鼠那裡得到的歡樂帶給當時的孩子們了!」
這成為她堅持引進米老鼠的動力。談判一開始,迪士尼公司就拿出了磚頭一樣厚的協議書,對播映次數、時間、配音挑選等方面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雙方的談判長達半年之久。
「哦,演出開始了。」1986年10月26日晚上6點半,董浩的這句配音標誌著米老鼠正式來到紅色中國。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這隻來自彼岸的老鼠和他的國家一樣陌生。「米老鼠喜歡冒險,充滿了好奇心,很紳士,樂於助人,還很幽默,這是典型的美國人形象。」董浩分析說。
而當時的一些中國人,對美國還保留著「資本主義大本營」、「妄圖把新中國掐死在搖籃裡的美帝國主義」、「對我和平演變之心不死」等印象。
這種隔閡無處不在。事後,董浩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採訪。對方本來希望到董浩家中,邊包餃子邊聊天,但這個要求報告到上級時被拒絕。原因是董浩當時還住在胡同的小平房裡,有損新中國的形象。最終,他們在中央電視臺的外賓室裡完成了採訪。
這些老鼠、鴨子的形象似乎改變了人們固有的看法。「原來美國人是這樣生活的呀!」有人恍然大悟道。
他們可能並不知道,米老鼠的誕生恰逢美國大蕭條時期。這隻好脾氣、總有辦法、身邊又不缺乏異性的老鼠,為沮喪的人們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當時美國人的一句口頭禪就是:「老好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米老鼠,壞事都讓我們和唐老鴨幹了。」
他的確是個好人:他和米妮盛裝禮服的造型,挽救了不止一家玩具製造公司;出門工作的男人領帶和手絹上印著「米奇喜歡米妮」,讓僱主一看就覺得是個靠得住的顧家男人。
無怪乎《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都將米老鼠評為「經濟學家」,原因是他「為失業者找到工作,將公司從破產境地中救出,是世界上的超級推銷員」。
對中國許多「80後」來說,米老鼠是他們兒時最快樂的記憶。27歲的網友Harry和丈夫丁磊相識於國內最大的迪士尼迷論壇「神奇一刻」。據說,他們將新房都布置成了夢幻主題、明日世界等,和迪士尼樂園一模一樣。
本來,按照協議,《米老鼠和唐老鴨》將播出104集,到1988年結束。誰知節目預告後,央視青少部的電話就被打爆了,接著是整麻袋的信件,寫信的從3歲小孩到70歲老太太。徐家察只好給迪士尼董事長寫信,結果對方答應免費重播半年。
1993年,經由與鄧小平和鄒家華私交甚好的一位以色列商人的介紹,來自丹麥的《米老鼠》雜誌來到了中國。這本當時售價1.95元的雜誌同樣熱賣,2001年這本半月刊的發行量突破了26萬冊。
如今,這本雜誌的負責人坦言,他們在兒童動畫刊物中,早已不是「業界老大」,取而代之的是《喜羊羊和灰太狼》。這是一家來自廣州的動畫公司創作的卡通形象。2009年,以他們為主的電影在檔期上停留了19天就完成了8000萬元票房,超過了同期的《赤壁》等大片。
這位小弟讓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米老鼠深感不安。多年來,他還是一副紅色的天鵝絨短褲、金色大皮靴和白色手套的打扮,和女朋友米妮的感情很穩定,也依然富有,在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2004年推出的「虛擬形象富豪榜」上,他以58億美元的年收入位居榜首。
但他的利潤增長空間已經不大。2009年,迪士尼收購了「驚奇娛樂」,獲得了5000多個漫畫角色,其中包括蜘蛛俠、鋼鐵俠、X戰警等。這意味著米老鼠召集了一班超級英雄,只不過這一次他要拯救的是自己。
他也越來越重視蘊含著巨大商機的中國。2006年,香港迪士尼樂園建立。在這家公園裡,米老鼠和女朋友穿上了特製的紅棉襖,還增加了新成員財神爺。在他名為「米奇屋」的廚房內,展示了他最喜愛的來自歐美的奶酪和一塊用中國麵粉製成的蛋糕。
他還開始教中國孩子們說英語。去年,迪士尼公司開始涉足中國英語市場,對象主要是兒童。他甚至「穿越時空」到了中國明朝時期,到少林寺、武當山等地拜師學藝。這些都是《功夫米老鼠》中的故事情節,作者楊鵬是迪士尼唯一籤約的亞洲作家。他透露這本書半年的銷量就達到2萬本。
對於這一切,中國人並沒有大驚小怪。他們已經習慣了看到米老鼠出現在孩子們的書包上,出現在年輕人的T恤衫上,出現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冰雪節——哈爾濱冰燈節上。孩子們在阿拉丁城堡而不是在清代皇宮中徜徉,耳畔迴響著迪士尼的經典音樂《小小的世界》。
這隻來自異域的老鼠,幾乎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化。「就像可口可樂、麥當勞一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過去請客吃飯去麥當勞,現在吃麥當勞和吃包子沒有差別。」
他認為米老鼠在中國的發展變化,恰恰說明了「越開放、越自信」的道理。「就像我們不會認為有了可口可樂就會喪失自我一樣,烏龍茶不是一樣很好喝嗎?」他說,「這些西方文化的進入反而激發了我們的文化自覺。」
對於這位文化學者來說,還有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如果說多年前是中國人需要米老鼠,那麼現在則是米老鼠需要中國」。 本報記者 楊芳